正在加载图片...
13307130356曾吴天 FINEl10038.01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象征着上海吸纳世界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既有特色又饱含寓意,可谓是融合中西的建筑典 范。此外上海博物馆则使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创意,整个建筑由方体基座和出挑的巨型圆 顶构成,远观整个建筑犹如古朴而凝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 为一体。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包含着融合古今的文化寓意。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 成为凝聚传统中国元素、象征传统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地区馆则水平展开,以舒展 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象征时代开放、柔性、亲民的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 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既有创意,又有寓意。① “城市审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住在其中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参与与选择的结果, 并不是某些设计师展现自我理念造成的。”对那些被拆掉的房屋,是叹息,是遗憾,但更多 的还是不可避免,无法选择。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强烈的世界性的都市 情怀审美在城市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与此相反的是民族性和乡土意识的淡化,使那种乡土情 怀的审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城市的审美变迁了,城市人的审美生活还在继续。正 如张爱玲《金锁记》的结尾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一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商务印书馆2014 2.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 3.娄承浩、薛顺生:《老上海石库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6.刘迎秋:《新感觉派与张爱玲的都市情怀之异同》,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第20卷第六 7.李丁友:《从现代建筑中体会建筑文化》,载上海采风2009年12月刊 ①参见李丁友:《从现代建筑中体会建筑文化》,载上海采风2009年12月刊 ⑧参见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13307130356 曾昊天 FINE110038.01 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象征着上海吸纳世界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既有特色又饱含寓意,可谓是融合中西的建筑典 范。此外上海博物馆则使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创意,整个建筑由方体基座和出挑的巨型圆 顶构成,远观整个建筑犹如古朴而凝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 为一体。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包含着融合古今的文化寓意。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 成为凝聚传统中国元素、象征传统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地区馆则水平展开,以舒展 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象征时代开放、柔性、亲民的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 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既有创意,又有寓意。 ① “城市审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住在其中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参与与选择的结果, 并不是某些设计师展现自我理念造成的。” ②对那些被拆掉的房屋,是叹息,是遗憾,但更多 的还是不可避免,无法选择。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强烈的世界性的都市 情怀审美在城市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与此相反的是民族性和乡土意识的淡化,使那种乡土情 怀的审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城市的审美变迁了,城市人的审美生活还在继续。正 如张爱玲《金锁记》的结尾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商务印书馆 2014 年版。 2.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年 4 月版。 3. 娄承浩、薛顺生:《老上海石库门》,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5.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 2006 年版。 6. 刘迎秋:《新感觉派与张爱玲的都市情怀之异同》,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第 20 卷第六 期。 7. 李丁友:《从现代建筑中体会建筑文化》,载上海采风 2009 年 12 月刊。 ①参见李丁友:《从现代建筑中体会建筑文化》,载上海采风 2009 年 12 月刊。 ②参见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3 页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