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析上海的城市审美变迁 课程名称: 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姓名: 曾昊天 学号: 13307130356 专业 材料物理 2015年6月
论文题目: 析上海的城市审美变迁 课程名称: 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姓 名: 曾昊天 学 号: 13307130356 专 业: 材料物理 2015 年 6 月
13307130356曾吴天 FINEl10038.01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析上海的城市审美变迁 摘要:上海的城市审美经历了一个从富于乡土情怀的审美到富 于都市情怀审美的变迁过程。这种带有乡土情怀的审美意味着对江 南地区湿润多水的自然景观的偏好和对体现传统文化的人文景观的 偏好:而带有都市情怀的审美则更多地表现为关注城市的人文景观 这些人文景观通常具有贯穿古今、融合中西的文化特点。这种审美 变迁可见诸从城市景观到城市文学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城市审美乡土情怀都市情怀变迁 这是一个阴雨飘飞的寻常日子,老弄堂的雨棚下滚下滴答雨珠。不过这又是一个特殊日 子,一群老上海人带着往昔的回忆,一同送别新闸路上的“斯文里”。这片建于民国年间、 上海最大的石库门集群之一,聚集了2700多户人家。随着时代变迁,渐渐从大户人家的独 门独院,变成了市井“七十二家房客”。如今“斯文里”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人们 的视野中…一片片老建筑静静地被拆除暗示着沪人已不再眷恋他们,他们早已把目光投向 别处,上海的城市审美早已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改变。 上海早期城市审美: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上海早期的城市审美有两个特征,一是对江南地区湿润多水的自然景观的偏好,一是对 能体现传统习俗的人文景观的偏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早期的城市审美是带有乡土 情怀的审美。”中国人主要采取劳动力与土地自然结合的方式生产,因而会产生出强烈的乡 土意识,这种意识渗进我们的血脉中,就产生了一种颇具乡土情怀的审美。即便是城市人也 同样具有这种审美意识,这种审美在上海早期的城市审美中就多有体现。 宋代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对他理想中的江南城市这样描写:“重湖叠巘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髙牙。乘醉听 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在这首词中,柳永盛赞的一是江南优美的 自然环境,水道交错,十里花香。第二便是日夜不息的民俗活动,那种热闹而嘈杂,自然而 ①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24页。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355-357页
13307130356 曾昊天 FINE110038.01 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析上海的城市审美变迁 摘要:上海的城市审美经历了一个从富于乡土情怀的审美到富 于都市情怀审美的变迁过程。这种带有乡土情怀的审美意味着对江 南地区湿润多水的自然景观的偏好和对体现传统文化的人文景观的 偏好;而带有都市情怀的审美则更多地表现为关注城市的人文景观, 这些人文景观通常具有贯穿古今、融合中西的文化特点。这种审美 变迁可见诸从城市景观到城市文学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城市审美 乡土情怀 都市情怀 变迁 这是一个阴雨飘飞的寻常日子,老弄堂的雨棚下滚下滴答雨珠。不过这又是一个特殊日 子,一群老上海人带着往昔的回忆,一同送别新闸路上的“斯文里”。这片建于民国年间、 上海最大的石库门集群之一,聚集了 2700 多户人家。随着时代变迁,渐渐从大户人家的独 门独院,变成了市井“七十二家房客”。如今“斯文里”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人们 的视野中……一片片老建筑静静地被拆除暗示着沪人已不再眷恋他们,他们早已把目光投向 别处,上海的城市审美早已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改变。 一、上海早期城市审美: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上海早期的城市审美有两个特征,一是对江南地区湿润多水的自然景观的偏好,一是对 能体现传统习俗的人文景观的偏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早期的城市审美是带有乡土 情怀的审美。” ①中国人主要采取劳动力与土地自然结合的方式生产,因而会产生出强烈的乡 土意识,这种意识渗进我们的血脉中,就产生了一种颇具乡土情怀的审美。即便是城市人也 同样具有这种审美意识,这种审美在上海早期的城市审美中就多有体现。 宋代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对他理想中的江南城市这样描写:“重湖叠巘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 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②在这首词中,柳永盛赞的一是江南优美的 自然环境,水道交错,十里花香。第二便是日夜不息的民俗活动,那种热闹而嘈杂,自然而 ①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商务印书馆 2014 年版,第 124 页。 ②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年 4 月版,第 355-357 页
13307130356曾吴天 FINEl10038.01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淳朴的文化传统早已成为那时人理想生活的一部分。 再看清代的“沪城八景”,据乾隆年间沪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词》中所记为:海天旭 日、黄浦秋涛、龙华晩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其中的 旭日、秋涛、烟雨、夜月、蒹葭和霁雪都主要是自然景观,而且秋涛、烟雨、野渡和霁雪都 和江南地区湿润多水的自然特点有关,体现了在当时沪人的审美意识中城市之美主要还是美 在自然景观。凤楼远眺是指在端午佳节眺望楼下的龙舟赛,龙华晩钟则指聆听龙华古刹傍晩 时分悠扬的钟声。这二景中一是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一是寺院的传统风俗,也都体现出当 时沪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上海的这种带有乡土情怀的审美一直延续到近代,其中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在早期石库门 建筑中就多有体现。作为当时典型的民居建筑,石库门建筑可以很好地体现当时沪人的审美 特征。首先,石库门的布局是带有江南特色的半封闭式传统四合院民居布局。尽管石库门内 的居民是一种杂居的居住方式,但整个石库门建筑群还是把众多的个体建筑布局在一个整体 内,构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居住环境。从大体上看,这就是石库门建筑青睐传统习俗的体现 其次,在中国民俗中象征着“伦理、等级、秩序”等封建家族的级制的天井在石库门建筑中 也有应用。再者,渗透于石库门装饰中的审美是和融化在石库门中的传统民俗是息息相通 的,其中最好的例证就是匾额和楹联在石库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二、上海城市审美的变化:西方文化传播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然而,这一切也在悄然转变,但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西 方列强在掠夺中国的同时,也把西方文明发展到全盛时期的一整套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引 入到上海,特别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上海工商、贸易和金融的现代化,具有 都市情怀的审美开始萌动。”在此之前,上海人的审美观念仍带有较浓的乡土情怀,对这种 大都市的景象显得不屑一顾,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茅盾的《子夜》。在茅盾的《子夜》 中,上海是现代工商业的角逐地,是现代人争名夺利的拼斗场。股票交易所的诡谲狡诈,民 族工业与买办经济的激烈拼争,各色男女纷争等等的描写可谓触目惊心,在小说中,灯红酒 绿的都市景象实在令人后怕 在茅盾之后文人笔下的上海也不再像先前那样恐怖,这种富于都市情怀的审美也在不知 不觉中悄悄萌动。在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的笔下,光怪陆离的上海进入了读者 的视野:“五光十色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的都市啊!霓虹灯 ①参见娄承浩、薛顺生:《老上海石库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②刘迎秋:《新感觉派与张爱玲的都市情怀之异同》,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第20卷第六期
13307130356 曾昊天 FINE110038.01 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淳朴的文化传统早已成为那时人理想生活的一部分。 再看清代的“沪城八景”,据乾隆年间沪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词》中所记为:海天旭 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其中的 旭日、秋涛、烟雨、夜月、蒹葭和霁雪都主要是自然景观,而且秋涛、烟雨、野渡和霁雪都 和江南地区湿润多水的自然特点有关,体现了在当时沪人的审美意识中城市之美主要还是美 在自然景观。凤楼远眺是指在端午佳节眺望楼下的龙舟赛,龙华晚钟则指聆听龙华古刹傍晚 时分悠扬的钟声。这二景中一是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一是寺院的传统风俗,也都体现出当 时沪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上海的这种带有乡土情怀的审美一直延续到近代,其中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在早期石库门 建筑中就多有体现。作为当时典型的民居建筑,石库门建筑可以很好地体现当时沪人的审美 特征。首先,石库门的布局是带有江南特色的半封闭式传统四合院民居布局。尽管石库门内 的居民是一种杂居的居住方式,但整个石库门建筑群还是把众多的个体建筑布局在一个整体 内,构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居住环境。从大体上看,这就是石库门建筑青睐传统习俗的体现。 其次,在中国民俗中象征着“伦理、等级、秩序”等封建家族的级制的天井在石库门建筑中 也有应用。 ①再者,渗透于石库门装饰中的审美是和融化在石库门中的传统民俗是息息相通 的,其中最好的例证就是匾额和楹联在石库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二、上海城市审美的变化:西方文化传播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然而,这一切也在悄然转变,但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西 方列强在掠夺中国的同时,也把西方文明发展到全盛时期的一整套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引 入到上海,特别是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上海工商、贸易和金融的现代化,具有 都市情怀的审美开始萌动。” ②在此之前,上海人的审美观念仍带有较浓的乡土情怀,对这种 大都市的景象显得不屑一顾,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茅盾的《子夜》。在茅盾的《子夜》 中,上海是现代工商业的角逐地,是现代人争名夺利的拼斗场。股票交易所的诡谲狡诈,民 族工业与买办经济的激烈拼争,各色男女纷争等等的描写可谓触目惊心,在小说中,灯红酒 绿的都市景象实在令人后怕。 在茅盾之后文人笔下的上海也不再像先前那样恐怖,这种富于都市情怀的审美也在不知 不觉中悄悄萌动。在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的笔下,光怪陆离的上海进入了读者 的视野:“五光十色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的都市啊!霓虹灯 ①参见娄承浩、薛顺生:《老上海石库门》,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10 页。 ②刘迎秋:《新感觉派与张爱玲的都市情怀之异同》,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第 20 卷第六期
13307130356曾吴天 FINEl10038.01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在这里,摇光曳影、目迷五色、 杂然纷呈的炫目都市景象出现了,上海的都市景观不再仅仅是历史的鞭笞场,而是真正的成 为了文人的审美对象。需要指出的是,这代人虽然颇具都市情怀的审美,在他们的骨子里任 然是带有乡土情怀的审美,至少是对以前那种城市审美的留恋。就如《倾城之恋》中所写: “胡琴咿咿哑哑的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晩,拉过来又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 罢。”在灯红酒绿的夜晩依然存留着一种凄美的韵味,苍凉也罢,低沉也罢,这一代人毕竞 还没有完全接受都市情怀的城市审美,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是对乡土情怀的眷恋。 当代上海城市审美:追求富于文化寓意的人文景观 时过境迁,在当今的上海已再难看到饱含乡土情怀的审美,当代人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 都市情怀的审美方式。当然,上海的这种都市情怀的审美也有其特点,这种审美更多地关注 城市的人文景观,而这些人文景观多包含文化寓意。这其中的文化寓意杂然纷呈,但贯穿古 今、融合中西的文化特点尤为突出。这段话在新沪城八景中就有体现,根据评选,新八景是 外滩晨钟、豫园雅韵、摩天览胜、旧里新辉、十里霓虹、佘山拾翠、枫泾寻画和淀湖环秀。 其中前五景都是人文景观,后三景虽然是自然景观,但显然也少了沪城老八景的那种野趣和 雅韵,那种淳朴和自然,属于带有人文特征的自然景观。由此可以表明当代沪人更加追求人 文景观。在文化景观的文化寓意上,仅凭“外滩晨钟”之名似乎就能使人联想到二十世纪初 作为当时中外交流桥头堡的上海。尽管已过百年,这些西方复古主义建筑依然是上海“海纳 百川,融合东西”精神的文化符号。旧里新辉虽然也指石库门建筑,但这里更突出一个“新” 字,石库门建筑无非只是一个空空的躯壳而已。与其说有一点对传统习俗的眷恋,还不如说 是追求都市审美中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合的寓意,因为这里的石库门实在是有其名而无 其实。与此类似的还有豫园雅韵,借一座传统江南风格的庭院和周围的商业建筑连成一片, 成为了现代建筑衬托下传统文化的符号。总体来讲,新八景是带有都市情怀的审美,以人文 景观为主,而且在这些景观的背后都蕴含着或融合东西或贯穿古今的文化寓意,但这些文化 景观多带有历史传承的意义 除去这些带有历史传承性质的文化景观,另外一些新建的富于文化寓意的景观在上海也 不少见,而且他们确实成了上海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换言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符合沪人贯 穿古今、融合中西的文化审美特征。景观之中最有代表的还是建筑,上海大剧院建筑设计就 引用带有中国传统寓意的中国九宫格,配以西式晶莹剔透的全玻璃外墙,弧形屋顶造型呈大 鹏展翅状,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上面的西方古典式的户外剧场和空中花园,形似聚宝盆,还 ①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
13307130356 曾昊天 FINE110038.01 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跳跃着! 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 ①在这里,摇光曳影、目迷五色、 杂然纷呈的炫目都市景象出现了,上海的都市景观不再仅仅是历史的鞭笞场,而是真正的成 为了文人的审美对象。需要指出的是,这代人虽然颇具都市情怀的审美,在他们的骨子里任 然是带有乡土情怀的审美,至少是对以前那种城市审美的留恋。就如《倾城之恋》中所写: “胡琴咿咿哑哑的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 罢。”在灯红酒绿的夜晚依然存留着一种凄美的韵味,苍凉也罢,低沉也罢,这一代人毕竟 还没有完全接受都市情怀的城市审美,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是对乡土情怀的眷恋。 三、当代上海城市审美:追求富于文化寓意的人文景观 时过境迁,在当今的上海已再难看到饱含乡土情怀的审美,当代人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 都市情怀的审美方式。当然,上海的这种都市情怀的审美也有其特点,这种审美更多地关注 城市的人文景观,而这些人文景观多包含文化寓意。这其中的文化寓意杂然纷呈,但贯穿古 今、融合中西的文化特点尤为突出。这段话在新沪城八景中就有体现,根据评选,新八景是 外滩晨钟、豫园雅韵、摩天览胜、旧里新辉、十里霓虹、佘山拾翠、枫泾寻画和淀湖环秀。 其中前五景都是人文景观,后三景虽然是自然景观,但显然也少了沪城老八景的那种野趣和 雅韵,那种淳朴和自然,属于带有人文特征的自然景观。由此可以表明当代沪人更加追求人 文景观。在文化景观的文化寓意上,仅凭“外滩晨钟”之名似乎就能使人联想到二十世纪初 作为当时中外交流桥头堡的上海。尽管已过百年,这些西方复古主义建筑依然是上海“海纳 百川,融合东西”精神的文化符号。旧里新辉虽然也指石库门建筑,但这里更突出一个“新” 字,石库门建筑无非只是一个空空的躯壳而已。与其说有一点对传统习俗的眷恋,还不如说 是追求都市审美中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合的寓意,因为这里的石库门实在是有其名而无 其实。与此类似的还有豫园雅韵,借一座传统江南风格的庭院和周围的商业建筑连成一片, 成为了现代建筑衬托下传统文化的符号。总体来讲,新八景是带有都市情怀的审美,以人文 景观为主,而且在这些景观的背后都蕴含着或融合东西或贯穿古今的文化寓意,但这些文化 景观多带有历史传承的意义。 除去这些带有历史传承性质的文化景观,另外一些新建的富于文化寓意的景观在上海也 不少见,而且他们确实成了上海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换言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符合沪人贯 穿古今、融合中西的文化审美特征。景观之中最有代表的还是建筑,上海大剧院建筑设计就 引用带有中国传统寓意的中国九宫格,配以西式晶莹剔透的全玻璃外墙,弧形屋顶造型呈大 鹏展翅状,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上面的西方古典式的户外剧场和空中花园,形似聚宝盆,还 ①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8 页
13307130356曾吴天 FINEl10038.01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象征着上海吸纳世界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既有特色又饱含寓意,可谓是融合中西的建筑典 范。此外上海博物馆则使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创意,整个建筑由方体基座和出挑的巨型圆 顶构成,远观整个建筑犹如古朴而凝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 为一体。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包含着融合古今的文化寓意。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 成为凝聚传统中国元素、象征传统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地区馆则水平展开,以舒展 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象征时代开放、柔性、亲民的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 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既有创意,又有寓意。① “城市审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住在其中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参与与选择的结果, 并不是某些设计师展现自我理念造成的。”对那些被拆掉的房屋,是叹息,是遗憾,但更多 的还是不可避免,无法选择。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强烈的世界性的都市 情怀审美在城市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与此相反的是民族性和乡土意识的淡化,使那种乡土情 怀的审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城市的审美变迁了,城市人的审美生活还在继续。正 如张爱玲《金锁记》的结尾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一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商务印书馆2014 2.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 3.娄承浩、薛顺生:《老上海石库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6.刘迎秋:《新感觉派与张爱玲的都市情怀之异同》,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第20卷第六 7.李丁友:《从现代建筑中体会建筑文化》,载上海采风2009年12月刊 ①参见李丁友:《从现代建筑中体会建筑文化》,载上海采风2009年12月刊 ⑧参见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13307130356 曾昊天 FINE110038.01 中外建筑与环境艺术 象征着上海吸纳世界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既有特色又饱含寓意,可谓是融合中西的建筑典 范。此外上海博物馆则使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创意,整个建筑由方体基座和出挑的巨型圆 顶构成,远观整个建筑犹如古朴而凝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 为一体。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包含着融合古今的文化寓意。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 成为凝聚传统中国元素、象征传统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地区馆则水平展开,以舒展 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象征时代开放、柔性、亲民的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 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既有创意,又有寓意。 ① “城市审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住在其中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参与与选择的结果, 并不是某些设计师展现自我理念造成的。” ②对那些被拆掉的房屋,是叹息,是遗憾,但更多 的还是不可避免,无法选择。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强烈的世界性的都市 情怀审美在城市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与此相反的是民族性和乡土意识的淡化,使那种乡土情 怀的审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城市的审美变迁了,城市人的审美生活还在继续。正 如张爱玲《金锁记》的结尾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商务印书馆 2014 年版。 2.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年 4 月版。 3. 娄承浩、薛顺生:《老上海石库门》,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5.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 2006 年版。 6. 刘迎秋:《新感觉派与张爱玲的都市情怀之异同》,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第 20 卷第六 期。 7. 李丁友:《从现代建筑中体会建筑文化》,载上海采风 2009 年 12 月刊。 ①参见李丁友:《从现代建筑中体会建筑文化》,载上海采风 2009 年 12 月刊。 ②参见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