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S社会工作社会问题 ocial work 色序列继续下去,心理合法延缓期拉长。心理合法延 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输送纽带。家庭很可能成为大 缓期是指“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有一段 学生身后“拽住”他们进入成年社会的一只有力的 拖延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为 手臂,这其中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和伦理因素的影响。 了避免失败,他们逃避选择工作的机会,对就业产生 “责任伦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恐惧,这种恐慌心理表现为既害怕就业,又希望就 韦伯于1894年在一次演讲时提出的概念。韦伯认 业,最终导致无所适从。大学毕业生们经历了从“校为,存在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信仰伦理(以某种终 园人”到“社会人”,形成了过去经验和对未来预期 极的信仰和信念为自己政治行动的指南)和责任伦 的一种新的混合,但往住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就要面理(对于某种政治行动的投入是出于某种清醒自觉 临生活的多重选择,因而常常被各种问题所困惑而的内在责任感)。“责任伦理”这一概念包含的道德、 陷入冲突,继而产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道义、责任感。在人的生命价值观中,“家族的绵延 同一性混乱(伏干,2007)。大学生“啃老族”对自我缺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永远不可解脱的情结。正是 乏一个清晰的认识,或不愿考虑个人的品质、努力目 这样的情结使得他们永远不忘自已对子孙的责 标、须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他们单纯地重视自 任”。当这样的“责任伦理”体现在代际关系上时, 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把个人眼前的兴趣、爱好放 它就表现为亲代对待子代的一种责任义务观,其特 在首位,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 征是父母只强调自己对后代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 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各方面对子女不计回报地付出,这就是“可怜天下 (二)“精英”情结 父母心”,代际关系向下倾斜。 “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理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再加上现代社会家庭结构 论中的核心概念。场域是指外部行动者在社会空间 的核心化,传统尽孝观念的淡化,教育、住房等消费 所占据的位置。惯习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是一整套 高昂,父母更是从子女的衣食住行、各阶段的教育费 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会随着经验事实和场域位置 用到结婚、买房、养育孙辈等无所不管,到了“春蚕 的变化而改变。资本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行动 到死丝方尽”的地步,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已经 乃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以前精英成年的子女没有工作,他们可以从自己的收入中拿 教育模式下,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精英情结陈科 出绝大部分“救助”子女:子女的工作不体面,他们 科、王丽娜,2007)。大学生对自身具有高期望值,同时 会支持子女退出就业体系:甚至在子女还没感觉到 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也非常高。虽然目前高工作很辛苦的时候,他们自己就看不下去了,宁肯自 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外部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 己“被啃”,也不让子女受屈。 变化,极大地动摇了大学生的符号地位,改变了其求 (二)“孩子=学生” 职与就业场域的位置,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精英” 社会化是个体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 的代名词。但精英情结具有强烈的惯性,依然影响者 的社会互动过程,它从出生就开始了,并贯穿一生。 大学毕业生们。所以,多数大学生自我期望值依然很其中家庭在个体社会化上发挥重要作用。个体经过 高,同时又存在普遍的“符号情结”,即讲面子,如大社会化的过程就能承担相应的社会期待。到了入学 学生求职过程中对大中城市的偏好,对“白领”的青年龄以后,很多家长就把“孩子”定义为“纯粹的学 睐,以期获得更多的象征资本。这都说明了一个问 生”(包括“大学生”在内),对他们的一个极为重 题:大学生场域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其原有惯习依然 要的社会期待就是“考试成绩优秀”、进入“重点学 “暗示”自身应该怎样思考和怎样选择,出现了惯习 府”,惟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一份 的“滞后性”局面。结果,形成一大批自愿性失业者, 合适的工作。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性格、情感 由于没有工作不能自食其力,自然就成为“啃老” 等的发展,以及主观意志、权利意识,等等,这些方面 族。 一直是被忽视的,有的甚至是空缺。由此,有学者提 出了“过度角色化”,即指为了学习扮演社会所期待 二、家庭层面:“责任伦理”与“孩子=学生” 的角色,其他方面的社会化内容受到挤压,甚至被耽 误(陈映芳,2005)。如表现在大学毕业生身上的职 (一)“责任伦理”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指出,家庭才是将文化标 业自我效能感低下,产生自卑心理:自我同一性混 乱,致使责任感丧失:归因出现偏差,导致消极就业 522008年第5期下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2008年第 5 期下 社会工作 s ocial work 社 会 问 题 色序列继续下去, 心理合法延缓期拉长。心理合法延 缓期是指“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有一段 拖延时期, 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为 了避免失败, 他们逃避选择工作的机会, 对就业产生 恐惧, 这种恐慌心理表现为既害怕就业, 又希望就 业, 最终导致无所适从。大学毕业生们经历了从“校 园人”到“社会人”, 形成了过去经验和对未来预期 的一种新的混合, 但往住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就要面 临生活的多重选择, 因而常常被各种问题所困惑而 陷入冲突, 继而产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 同一性混乱(伏干,2007)。大学生“啃老族”对自我缺 乏一个清晰的认识, 或不愿考虑个人的品质、努力目 标、须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他们单纯地重视自 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 把个人眼前的兴趣、爱好放 在首位, 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 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 二) “精英”情结 “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理 论中的核心概念。场域是指外部行动者在社会空间 所占据的位置。惯习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 是一整套 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 会随着经验事实和场域位置 的变化而改变。资本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行动 乃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以前精英 教育模式下 , 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精英情结 (陈科 科、王丽娜,2007)。大学生对自身具有高期望值, 同时 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也非常高。虽然目前高 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 外部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 变化, 极大地动摇了大学生的符号地位, 改变了其求 职与就业场域的位置, 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精英” 的代名词。但精英情结具有强烈的惯性, 依然影响着 大学毕业生们。所以, 多数大学生自我期望值依然很 高, 同时又存在普遍的“符号情结”, 即讲面子, 如大 学生求职过程中对大中城市的偏好, 对“白领”的青 睐, 以期获得更多的象征资本。这都说明了一个问 题: 大学生场域位置发生了变化, 而其原有惯习依然 “暗示”自身应该怎样思考和怎样选择, 出现了惯习 的“滞后性”局面。结果, 形成一大批自愿性失业者, 由于没有工作不能自食其力, 自然就成为 “啃老” 族。 二、家庭层面:“责任伦理”与“孩子 = 学生” ( 一) “责任伦理”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指出, 家庭才是将文化标 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输送纽带。家庭很可能成为大 学 生 身 后“ 拽 住 ”他 们 进 入 成 年 社 会 的 一 只 有 力 的 手臂, 这其中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和伦理因素的影响。 “责任伦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 伯 于 1894 年 在 一 次 演 讲 时 提 出 的 概 念 。 韦 伯 认 为 , 存 在 两 种 不 同 的 政 治 理 念 : 信 仰 伦 理(以 某 种 终 极的信仰和信念为自己政治行动的指南) 和责任 伦 理 (对于某种政治行动的投入是出于某种清醒自 觉 的内在责任感)。“责任伦理”这一概念包含的道德、 道义、责任感。在人的生命价值观中,“家族的绵延 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永远不可解脱的情结。正是 这 样 的 情 结 使 得 他 们 永 远 不 忘 自 己 对 子 孙 的 责 任”。当这样的“责任伦理”体现在代际关系上时, 它就表现为亲代对待子代的一种责任义务观, 其特 征是父母只强调自己对后代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在 各 方 面 对 子 女 不 计 回 报 地 付 出 , 这 就 是“ 可 怜 天 下 父母心”, 代际关系向下倾斜。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 再加上现代社会家庭结构 的核心化, 传 统 尽 孝 观 念 的 淡 化 , 教 育 、住 房 等 消 费 高昂, 父母更是从子女的衣食住行、各阶段的教育费 用 到 结 婚 、买 房 、养 育 孙 辈 等 无 所 不 管 , 到 了“ 春 蚕 到死丝方尽”的地步, 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已经 成年的子女没有工作, 他们可以从自己的收入中拿 出绝大部分“ 救 助 ”子 女 ; 子 女 的 工 作 不 体 面 , 他 们 会支持子女退出就业体系; 甚至在子女还没感觉到 工作很辛苦的时候, 他们自己就看不下去了, 宁肯自 己“被啃”, 也不让子女受屈。 ( 二) “孩子 = 学生” 社会化是个体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 的社会互动 过 程 , 它 从 出 生 就 开 始 了 , 并 贯 穿 一 生 。 其中家庭在个体社会化上发挥重要作用。个体经过 社会化的过程就能承担相应的社会期待。到了入学 年龄以后, 很多家长就把“孩子”定义为“纯粹的学 生 ”( 包 括“ 大 学 生 ”在 内 ) , 对 他 们 的 一 个 极 为 重 要的社会期待就是“考试成绩优秀”、进入“重点学 府”, 惟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找 到 一 份 合适的工作。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性格、情感 等的发展, 以及主观意志、权利意识, 等等, 这些方面 一直是被忽视的, 有的甚至是空缺。由此, 有学者提 出了“过度角色化”, 即指为了学习扮演社会所期待 的角色, 其他方面的社会化内容受到挤压, 甚至被耽 误( 陈映芳,2005) 。如表现在大 学 毕 业 生 身 上 的 职 业自我效能感低下, 产生自卑心理; 自我同一性混 乱, 致使责 任 感 丧 失 ; 归 因 出 现 偏 差 , 导 致 消 极 就 业 5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