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社会工作社会问题 oclal work 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原因探析 陈奇娟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大学华业生的“啃老”现象被视为一道灰色“风景线”,令人深思。本文重 点从个体、家庭及社会三个维度探讨其原因所在,以期为有效化解这一何题提供理论参 考。个体层面的“不想长大”与“精英”情结,家庭层面的“责任伦理”与“孩子=学生”, 社会层面的教有弊端与双二元结构,是催生“晴老”现象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哨老”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08)05-0051-04 一般而言,“啃老”是指成年子女仍然不能实现出,单位行动涉及到行动者为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而 经济上的自立,而要依托父母提供的供给或支持以维 做出的主观决定,而所有这些都受到理念和情境条件 持其自身的需要。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 的限制,行动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行动者一系列的单 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若“老养 位行动。同时他把行动系统视为模式化了的系统,而 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上 使其模式化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宏观的,更有 海的一项家庭调查显示,将近85%的不在读未婚子 微观的:既有个体主观的,也有外在环境方面的因 女,仍需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严良成,素,对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也应该从系统论的角 2006)。 度思考戴香智、侯国凤,2006)。笔者将从个体、家庭及 社会学认为“角色”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社会几个维度加以剖析,以期为有效化解这一问题提 键概念。角色是指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由一定的社会地 供理论参考。 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根据 默顿的观点,在个体的每个生命时期,有两个序列: 一、个体层面:“不想长大”与“精英”情结 一个是状态序列,一个是角色序列。某一个行为状态 (一)“不想长大” 先于角色而发生,为角色的最后确定做准备,而角色 在我国,不管生理年龄有多大,学生在他人眼中 确定后的行为状态应当强化这一角色的行为张芳 始终是“孩子”,因此学生阶段的社会化往往意味若 芳、田洪波,2007)。大学生“长大不成人”、“啃老”, 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更多的社会支持。一旦大学毕 实际上是成年人这一角色期待已经出现,但在状态序 业,“孩子”将变成“大人”,角色的转换带来的是压 列上却迟迟没有出现的现象。 力和责任。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对成年期的理性而全 在社会学中,行动者是一个专业术语。帕森斯指 面的认识,所以他们中部分人不想长大,不愿意将角 [作者简介]陈奇娟,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 2008年第5期下5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8年第 5 期下 [作者简介] s o 社 ci 会 al w 工 or 作 k 社 会 问 题 一般而言,“啃老” 是指成年子女仍然不能实现 经济上的自立, 而要依托父母提供的供给或支持以维 持其自身的需要。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 数据表明, 目前我国有 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 小”的现象, 有 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上 海的一项家庭调查显示, 将近 85%的不 在 读 未 婚 子 女 , 仍 需 父 母 支 出 部 分 乃 至 全 部 生 活 费 (严 良 成 , 2006)。 社会学认为“角色”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结构的关 键概念。角色是指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由一定的社会地 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根据 默顿的观点, 在个体的每个生命时期, 有两个序列: 一个是状态序列, 一个是角色序列。某一个行为状态 先于角色而发生, 为角色的最后确定做准备, 而 角 色 确 定 后 的 行 为 状 态 应 当 强 化 这 一 角 色 的 行 为 (张 芳 芳、田洪波,2007)。大学生“长大不成人”、“啃老”, 实际上是成年人这一角色期待已经出现, 但在状态序 列上却迟迟没有出现的现象。 在社会学中, 行动者是一个专业术语。帕森斯指 出, 单位行动涉及到行动者为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而 做出的主观决定, 而所有这些都受到理念和情境条件 的限制, 行动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行动者一系列的单 位行动。同时他把行动系统视为模式化了的系统, 而 使其模式化的要素是多方面的: 不仅有宏观 的 , 更 有 微观的; 既有个体主观的 , 也 有 外 在 环 境 方 面 的 因 素 , 对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也应该从系 统 论 的 角 度思考(戴香智、侯国凤,2006)。笔者将从个体、家庭及 社会几个维度加以剖析, 以期为有效化解这一问题提 供理论参考。 一、个体层面:“不想长大”与“精英”情结 ( 一) “不想长大” 在我国, 不管生理年龄 有 多 大 , 学 生 在 他 人 眼 中 始终是“孩子”, 因此学生阶段的社会 化 往 往 意 味 着 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更多的社会支持。一旦大学毕 业,“孩子”将变成“大人”, 角色的转换带来的是压 力和责任。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对成年期的理性而全 面的认识, 所以他们中部分人不想长大, 不 愿 意 将 角 [摘 要] 大学毕业生的“啃老”现象被视为一道灰色“风景线”, 令人深思。本文重 点从个体、家庭及社会三个维度探讨其原因所在, 以期为有效化解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参 考。个体层面的“不想长大”与“精英”情结, 家庭层面的“责任伦理”与“孩子 = 学生”, 社会层面的教育弊端与双二元结构, 是催生“啃老”现象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啃老”原因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4828( 2008) 05- 0051- 04 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原因探析 陈奇娟,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陈奇娟 51
S社会工作社会问题 ocial work 色序列继续下去,心理合法延缓期拉长。心理合法延 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输送纽带。家庭很可能成为大 缓期是指“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有一段 学生身后“拽住”他们进入成年社会的一只有力的 拖延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为 手臂,这其中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和伦理因素的影响。 了避免失败,他们逃避选择工作的机会,对就业产生 “责任伦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恐惧,这种恐慌心理表现为既害怕就业,又希望就 韦伯于1894年在一次演讲时提出的概念。韦伯认 业,最终导致无所适从。大学毕业生们经历了从“校为,存在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信仰伦理(以某种终 园人”到“社会人”,形成了过去经验和对未来预期 极的信仰和信念为自己政治行动的指南)和责任伦 的一种新的混合,但往住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就要面理(对于某种政治行动的投入是出于某种清醒自觉 临生活的多重选择,因而常常被各种问题所困惑而的内在责任感)。“责任伦理”这一概念包含的道德、 陷入冲突,继而产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道义、责任感。在人的生命价值观中,“家族的绵延 同一性混乱(伏干,2007)。大学生“啃老族”对自我缺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永远不可解脱的情结。正是 乏一个清晰的认识,或不愿考虑个人的品质、努力目 这样的情结使得他们永远不忘自已对子孙的责 标、须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他们单纯地重视自 任”。当这样的“责任伦理”体现在代际关系上时, 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把个人眼前的兴趣、爱好放 它就表现为亲代对待子代的一种责任义务观,其特 在首位,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 征是父母只强调自己对后代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 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各方面对子女不计回报地付出,这就是“可怜天下 (二)“精英”情结 父母心”,代际关系向下倾斜。 “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理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再加上现代社会家庭结构 论中的核心概念。场域是指外部行动者在社会空间 的核心化,传统尽孝观念的淡化,教育、住房等消费 所占据的位置。惯习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是一整套 高昂,父母更是从子女的衣食住行、各阶段的教育费 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会随着经验事实和场域位置 用到结婚、买房、养育孙辈等无所不管,到了“春蚕 的变化而改变。资本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行动 到死丝方尽”的地步,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已经 乃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以前精英成年的子女没有工作,他们可以从自己的收入中拿 教育模式下,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精英情结陈科 出绝大部分“救助”子女:子女的工作不体面,他们 科、王丽娜,2007)。大学生对自身具有高期望值,同时 会支持子女退出就业体系:甚至在子女还没感觉到 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也非常高。虽然目前高工作很辛苦的时候,他们自己就看不下去了,宁肯自 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外部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 己“被啃”,也不让子女受屈。 变化,极大地动摇了大学生的符号地位,改变了其求 (二)“孩子=学生” 职与就业场域的位置,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精英” 社会化是个体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 的代名词。但精英情结具有强烈的惯性,依然影响者 的社会互动过程,它从出生就开始了,并贯穿一生。 大学毕业生们。所以,多数大学生自我期望值依然很其中家庭在个体社会化上发挥重要作用。个体经过 高,同时又存在普遍的“符号情结”,即讲面子,如大社会化的过程就能承担相应的社会期待。到了入学 学生求职过程中对大中城市的偏好,对“白领”的青年龄以后,很多家长就把“孩子”定义为“纯粹的学 睐,以期获得更多的象征资本。这都说明了一个问 生”(包括“大学生”在内),对他们的一个极为重 题:大学生场域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其原有惯习依然 要的社会期待就是“考试成绩优秀”、进入“重点学 “暗示”自身应该怎样思考和怎样选择,出现了惯习 府”,惟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一份 的“滞后性”局面。结果,形成一大批自愿性失业者, 合适的工作。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性格、情感 由于没有工作不能自食其力,自然就成为“啃老” 等的发展,以及主观意志、权利意识,等等,这些方面 族。 一直是被忽视的,有的甚至是空缺。由此,有学者提 出了“过度角色化”,即指为了学习扮演社会所期待 二、家庭层面:“责任伦理”与“孩子=学生” 的角色,其他方面的社会化内容受到挤压,甚至被耽 误(陈映芳,2005)。如表现在大学毕业生身上的职 (一)“责任伦理”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指出,家庭才是将文化标 业自我效能感低下,产生自卑心理:自我同一性混 乱,致使责任感丧失:归因出现偏差,导致消极就业 522008年第5期下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8年第 5 期下 社会工作 s ocial work 社 会 问 题 色序列继续下去, 心理合法延缓期拉长。心理合法延 缓期是指“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有一段 拖延时期, 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为 了避免失败, 他们逃避选择工作的机会, 对就业产生 恐惧, 这种恐慌心理表现为既害怕就业, 又希望就 业, 最终导致无所适从。大学毕业生们经历了从“校 园人”到“社会人”, 形成了过去经验和对未来预期 的一种新的混合, 但往住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就要面 临生活的多重选择, 因而常常被各种问题所困惑而 陷入冲突, 继而产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 同一性混乱(伏干,2007)。大学生“啃老族”对自我缺 乏一个清晰的认识, 或不愿考虑个人的品质、努力目 标、须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他们单纯地重视自 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 把个人眼前的兴趣、爱好放 在首位, 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 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 二) “精英”情结 “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理 论中的核心概念。场域是指外部行动者在社会空间 所占据的位置。惯习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 是一整套 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 会随着经验事实和场域位置 的变化而改变。资本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行动 乃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以前精英 教育模式下 , 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精英情结 (陈科 科、王丽娜,2007)。大学生对自身具有高期望值, 同时 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也非常高。虽然目前高 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 外部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 变化, 极大地动摇了大学生的符号地位, 改变了其求 职与就业场域的位置, 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精英” 的代名词。但精英情结具有强烈的惯性, 依然影响着 大学毕业生们。所以, 多数大学生自我期望值依然很 高, 同时又存在普遍的“符号情结”, 即讲面子, 如大 学生求职过程中对大中城市的偏好, 对“白领”的青 睐, 以期获得更多的象征资本。这都说明了一个问 题: 大学生场域位置发生了变化, 而其原有惯习依然 “暗示”自身应该怎样思考和怎样选择, 出现了惯习 的“滞后性”局面。结果, 形成一大批自愿性失业者, 由于没有工作不能自食其力, 自然就成为 “啃老” 族。 二、家庭层面:“责任伦理”与“孩子 = 学生” ( 一) “责任伦理”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指出, 家庭才是将文化标 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输送纽带。家庭很可能成为大 学 生 身 后“ 拽 住 ”他 们 进 入 成 年 社 会 的 一 只 有 力 的 手臂, 这其中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和伦理因素的影响。 “责任伦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 伯 于 1894 年 在 一 次 演 讲 时 提 出 的 概 念 。 韦 伯 认 为 , 存 在 两 种 不 同 的 政 治 理 念 : 信 仰 伦 理(以 某 种 终 极的信仰和信念为自己政治行动的指南) 和责任 伦 理 (对于某种政治行动的投入是出于某种清醒自 觉 的内在责任感)。“责任伦理”这一概念包含的道德、 道义、责任感。在人的生命价值观中,“家族的绵延 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永远不可解脱的情结。正是 这 样 的 情 结 使 得 他 们 永 远 不 忘 自 己 对 子 孙 的 责 任”。当这样的“责任伦理”体现在代际关系上时, 它就表现为亲代对待子代的一种责任义务观, 其特 征是父母只强调自己对后代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在 各 方 面 对 子 女 不 计 回 报 地 付 出 , 这 就 是“ 可 怜 天 下 父母心”, 代际关系向下倾斜。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 再加上现代社会家庭结构 的核心化, 传 统 尽 孝 观 念 的 淡 化 , 教 育 、住 房 等 消 费 高昂, 父母更是从子女的衣食住行、各阶段的教育费 用 到 结 婚 、买 房 、养 育 孙 辈 等 无 所 不 管 , 到 了“ 春 蚕 到死丝方尽”的地步, 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已经 成年的子女没有工作, 他们可以从自己的收入中拿 出绝大部分“ 救 助 ”子 女 ; 子 女 的 工 作 不 体 面 , 他 们 会支持子女退出就业体系; 甚至在子女还没感觉到 工作很辛苦的时候, 他们自己就看不下去了, 宁肯自 己“被啃”, 也不让子女受屈。 ( 二) “孩子 = 学生” 社会化是个体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 的社会互动 过 程 , 它 从 出 生 就 开 始 了 , 并 贯 穿 一 生 。 其中家庭在个体社会化上发挥重要作用。个体经过 社会化的过程就能承担相应的社会期待。到了入学 年龄以后, 很多家长就把“孩子”定义为“纯粹的学 生 ”( 包 括“ 大 学 生 ”在 内 ) , 对 他 们 的 一 个 极 为 重 要的社会期待就是“考试成绩优秀”、进入“重点学 府”, 惟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找 到 一 份 合适的工作。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性格、情感 等的发展, 以及主观意志、权利意识, 等等, 这些方面 一直是被忽视的, 有的甚至是空缺。由此, 有学者提 出了“过度角色化”, 即指为了学习扮演社会所期待 的角色, 其他方面的社会化内容受到挤压, 甚至被耽 误( 陈映芳,2005) 。如表现在大 学 毕 业 生 身 上 的 职 业自我效能感低下, 产生自卑心理; 自我同一性混 乱, 致使责 任 感 丧 失 ; 归 因 出 现 偏 差 , 导 致 消 极 就 业 52
S社会工作社会问题 ocial work 观等。社会学家特纳在阐述角色与行动者间关系时 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最为明显。 认为,角色结构一旦固化,就将持续下去,无论行动 理性主义教育是指以传授理性知识、发展理性 者是否发生变化(角色持续趋势):存在这样一个趋 能力为主要目的甚至是惟一目的教育。这种教育有 势,用某一既定的角色来确定某一个体,而作为回应 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重认知轻情感,二是重知识轻经 的另一趋势是,个体为了互动持续下去,而趋于接受 验。由于学生的理性是在损害感性和非理性素质(如 既定角色(角色安置趋势)(侨纳森·特纳,2006)。因想象、灵感、情感、意志等)的情况下得到强化的,因 此根据特纳的理论,大学生们从小就被指定为“学 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使人感受 生”,这一角色就可能持续下去,即使在毕业后的新力衰退,精神生活贫乏,导致情感的冷漠、扭曲甚至 的情境中,新的行动者将会被分配到原有的角色中 出现残暴心态。德国文化教育学家威廉,狄尔泰批判 去,现代社会学告诉我们,社会功能的缺失必然导致 这样的教育学是“没有人的教育学理论”,是“扼杀 社会结构的不稳定,从而出现越轨、犯罪乃至社会危人的生命的教育”,他认为,将知、情、意三者随意割 机。家庭社会化功能的不健全对于子女而言,首当其裂,并否弃掉情和意,主体就成了干瘪的“知的主 冲的便是他们不能正确地领会角色与扮演角色、建体”。功利主义教育是指片面追求功效和利益的教 构角色。大学生毕业后依旧晴老,也就不难理解了。育。当今学生的学习实用化、功利化倾向非常明显, 值得一提的还有父母抱负在孩子身上的投射。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其运用到社会交换 自己遇到“失败”或获得有限“成功”的父母只字不中。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索真知、追求真理,不是 提他们原先的目标重心,并可能松懈其实现目标的 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而是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做 努力,却试图通过他们的孩子间接地代为实现。如果准备,接受教有就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实际利益。 这种补偿性投射广泛存在的话,那么正是父母的志雅士贝尔斯把功利主义教育看成是现代教育的一个 向高远和现实机会的有限,导致大学生们心理压力 重要危机。 过大,在择业、就业中“高不成,低不就”。当他们认 在笔者看来,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与高等教育 为社会所提供的岗位可能得不到父母认可时便会选 的大众化不无关系。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择冒更大的风险,采取自愿失业策略。这样一来只能 为指标,探讨了高等教育数量增长与质量变化的关 一边继续找寻“理想的、令父母满意的”工作,一边 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 无可奈何地依赖父母。 段。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1998年我国的高等 教育毛入学率仅为8%,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仅仅 三、社会层面:教有弊端与双二元结构 到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15%,2006年甚至达到了22%L钢城、雷环,2007)。 为了获得真正的理解,必须将行动者个别的行 为放到行动的社会环境中去,因为所有的行动都发 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 众化发展阶段。马丁·特罗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 生在一种社会和经济结构里,如在另一种社会与经 率达到15%的时候,高等教育的性质就开始改变,转 济结构中去理解就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而且“大 多数社会都有宏大的社会制度,它们环绕和渗入社 向大众型。且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规模, 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 高等教育观,高等教育的功能,课程和教学形式,学 2005)。因此,要探讨“啃老”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 生经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和界限,领导与决 策,学术标准,入学和选拔,学术管理形式,高等教育 要将之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 (一)教育弊端 的内部管理等(马丁·特罗,1999)。短短几年时间,我 们的高等教育急速发展,还没有实现马丁·特罗所讲 有学者指出当代学校教育存在若许多弊端,主 的全方位的转变,因而势必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质 要有理性主义、模式化、强制性、功利主义、机械主义 等。这些教育弊端对人的发展构成了重要障碍,理性 量下降、毕业生就业紧张和教育公平等问题。 主义教育使人片面发展,模式化教育压抑个性的成 这些弊端异化了高等教育“立人”、“立德”、 “立心”、“求知”等功能,不利于大学生实现“校园 长,强制性教育否定人的自由本性,功利主义教育使 人”向“社会人”的过渡,进而使得大量较高学历人 人丧失超越性,而机械主义教育则抹杀人的创造性 才的就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因此, (何齐宗,2002)。笔者以为就高等教育而言,其弊瑞以 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对造就 2008年第5期下53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8年第 5 期下 s o 社 ci 会 al w 工 or 作 k 社 会 问 题 观等。社会学家特纳在阐述角色与行动者间关系时 认为, 角色结构一旦固化, 就将持 续 下 去 , 无 论 行 动 者是否发生变化( 角色持续趋势) ; 存在这样一个趋 势, 用某一既定的角色来确定某一个体, 而作为回应 的另一趋势是, 个体为了互动持续下去, 而趋于接受 既定角色( 角色安置趋势) (乔纳森·特纳,2006)。因 此 根 据 特 纳 的 理 论 , 大 学 生 们 从 小 就 被 指 定 为“ 学 生”, 这一角色就可能持续下去, 即使在毕业后的新 的情境中, 新的行动者将会被分配到原有的角色中 去。现代社会学告诉我们, 社会功能的缺失必然导致 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从而出现越轨、犯罪乃至社会危 机。家庭社会化功能的不健全对于子女而言, 首当其 冲的便是他们不 能 正 确 地 领 会 角 色 与 扮 演 角 色 、建 构角色。大学生毕业后依旧啃老, 也就不难理解了。 值 得 一 提 的 还 有 父 母 抱 负 在 孩 子 身 上 的 投 射 。 自己遇到“失败”或获得有限“成功”的父母只字不 提他们原先的目标重心, 并可能松懈其实现目标的 努力, 却试图通过他们的孩子间接地代为实现。如果 这种补偿性投射广泛存在的话, 那么正是父母的志 向高远和现实机会的有限, 导致大学生们心理压力 过大, 在择业、就业中“高不成, 低不就”。当他们认 为社会所提供的岗位可能得不到父母认可时便会选 择冒更大的风险, 采取自愿失业策略。这样一来只能 一边继续找寻“理想的、令父母满 意 的 ”工 作 , 一 边 无可奈何地依赖父母。 三、社会层面: 教育弊端与双二元结构 为了获得真正的理解, 必须将行动者个别的行 为放到行动的社会环境中去, 因为所有的行动都发 生在一种社会和经济结构里, 如在另一种社会与经 济结构中去理解就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而且“大 多数社会都有宏大的社会制度, 它们环绕和渗入社 会 生 活 的 诸 多 方 面 ”(克 雷 格·温 斯 顿·雷 克 劳 尔 , 2005)。因此, 要探讨“啃老”现象产生的原因, 必须 要将之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 ( 一) 教育弊端 有 学 者 指 出 当 代 学 校 教 育 存 在 着 许 多 弊 端 , 主 要有理性主义、模式化、强制性、功利主义、机械主义 等。这些教育弊端对人的发展构成了重要障碍, 理性 主义教育使人片面发展, 模式化教育压抑个性的成 长, 强制性教育否定人的自由本性, 功利主义教育使 人丧失超越性, 而机械主义教育则抹杀人的创造性 (何齐宗,2002)。笔者以为就高等教育而言, 其弊端以 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最为明显。 理性主义教育是指以传授理性知识、发展理性 能力为主要目的甚至是惟一目的教育。这种教育有 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重认知轻情感, 二是重知识轻经 验。由于学生的理性是在损害感性和非理性素质(如 想 象 、灵 感 、情 感 、意 志 等)的 情 况 下 得 到 强 化 的 , 因 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如使人感受 力衰退, 精神生活贫乏, 导致 情 感 的 冷 漠 、扭 曲 甚 至 出现残暴心态。德国文化教育学家威廉·狄尔泰批判 这样的教育学是“没有人的教育学理论”, 是“扼杀 人的生命的教育”, 他认为, 将知、情、意三者随意割 裂 , 并 否 弃 掉 情 和 意 , 主 体 就 成 了 干 瘪 的“ 知 的 主 体”。功利主义教育是指片面追求功效和利益的教 育。当今学生的学习实用化、功利化倾向非常明显, 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其运用到社会交换 中。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索真知、追求真理, 不是 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 而是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做 准备, 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实际利益。 雅士贝尔斯把功利主义教育看成是现代教育的一个 重要危机。 在笔者看来, 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与高等教育 的大众化不无关系。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为指标, 探讨了高等教育数量增长与质量变化的关 系, 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 段。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 1998 年我国 的 高 等 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8%, 处于精英教育阶 段 ; 而 仅 仅 到 了 2002 年 ,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毛 入 学 率 已 经 达 到 15%, 2006 年甚至达到了 22%(孔钢城、雷环,2007)。 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 众化发展阶段。马丁·特罗认为, 当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达到 15%的时候, 高等教育的性质就开始改变, 转 向大众型。且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 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教育观, 高等教育的功能 , 课 程 和 教 学 形 式 , 学 生经历, 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 点 和 界 限 , 领 导 与 决 策, 学术标准, 入学和选拔, 学术管理形式, 高等教育 的内部管理等(马丁·特罗,1999)。短短几年时间, 我 们的高等教育急速发展, 还没有实现马丁·特罗所讲 的全方位的转变, 因而势必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育质 量下降、毕业生就业紧张和教育公平等问题。 这 些 弊 端 异 化 了 高 等 教 育 “ 立 人 ”、“ 立 德 ”、 “立心”、“求知”等功能, 不利于大学生实现“校园 人”向“社会人”的过渡, 进而使得大量较高学历人 才的就业处于“高不成, 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说, 当前教育体制的局限性, 对造就 53
S社会工作社会问题 ocial work “啃老”群体的起了助推作用。 主动失业的重要原因。于是,在矛盾的对立中,往往 (二)双二元结构 “理性地”选择暂时失业,不断找寻理想的工作,有 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 的干脆赋闲在家。他们自然只能靠“啃老”、“傍老” 构具有制约人类行动和促成人类行动(为其体提供 以维持生计。由此可见,大学生“啃老”某种程度上 资源)的双重能力。社会结构视角下,我们需要考虑 是个体在面对结构挤压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我们 非个人主观意向的外在客观结构环境对大学生“啃 从中可以透视出大学生毕业生群体独特的社会结构 老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在此不得不提“双二元结 位置。 构”。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将我们的生 活空间交叉分割为一个双二元结构,我们的消费和 参考文献] 工作都发生在这个双二元结构空间中,我们每个人 ]严良成.袋鼠族,长不大的一代[门.决策探索,2006. 都可以在这个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孙立平, 2]张芳芳,田洪波,中国当代青年拒绝进入成年社会的 2005). 社会学思考们财经界,2007,5,.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存在许多差 B]藏香智,侯国风.“哨老”现象的社会工作视域分析 别。比如,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保障好收入高,而且 [1.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1). 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能便捷 4们伏干,大学生“哨老族”现象分析[们盐城师范学院 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生活质量高。相反,生活 学报,2007,4). 5]陈科科,王丽娜.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失业 在小城镇和农村,不仅收入低,而且难以充分享受现 群体的求职与生存们南方论刊,2007,5). 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大部分啃老大学生属 6]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七版)].邱泽 于城市独生子女一代,他们习惯城市生活方式,有若 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很深的城市情结。尽管城市就业形势较农村要严峻, 7]何齐宗.当前学校教有若干弊端评析们江西师范大 也不想离开。 学学报,2002,01. 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有学者认为在 B]孔钢城,雷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有质量问 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下,加之大学生的大城市情结,出 题浅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8). 现自愿性失业(俣克明、赖德胜,2004)。著名经济学家 9]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 皮奥雷等人于1960年代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概 [们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厦门大学),1999,0). 念。其基本含义是,劳动力市场可分为初级市场和次 ①0]吕朋.他们不再是孩子了,关于新失业群体现状的 级市场两个市场或部门,且两个市场中的劳动力是 社会学报告们社会,2005. 相对固定的。初级市场特征是:高工资、良好的工作 环境、提升机会、就业的稳定性、工作规则公平并有 A nalyze R easons for Undergraduate 适当的程序。而次级市场工作则收入低、工作环境 Students'“NEET”Phenonm ena 差、几乎没有提升机会、就业不稳定,以及严酷、专断 CH EN Qijan 的工作纪律等。 Nan 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bgy,Nan jing,Jiangsu, 大学生从学校到市场,经历了一个“制度抽离” 210094) 的过程,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其他失业群体不曾面对 Abstract:Undergraduate Student NEET"Phenonmena is 的“制度真空”的环境,这种“制度真空”是一个在 regarded as gray view,deserving pondering.The thesis stresses its 学校到市场的转折点上发生的“制度抽离”的后果: reasons in individual,fam ily and social din ensions to provide 如果说在学校时他们还可以在一个教育制度的框架 theory references for resolving this problem effectively."Refusing to grow up”and“being m asters”in individual,,“liability eth- 内寻求支持的话,那么一旦步入社会、进入市场,他 ic”and“chilren equal students”in fam ily,educational disad- 们就不得不以零碎的个体形式面对市场和社会、完 van tages and "double dualistic structure"in scocial point,these 全通过自身及家庭的“神通”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 are m portant factors. (侣鹏,2005)。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们看到了社会弱 Key w ords:Undergraduate Students:"NEET "R easons 势群体在双二元结构夹缝中就业,收入很低,却同时 编辑/任伟 要承担较高的生活成本这一社会现实。而这也正是 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一大就业障碍,以及一些人选择 542008年第5期下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8年第 5 期下 社会工作 s ocial work 社 会 问 题 “啃老”群体的起了助推作用。 ( 二) 双二元结构 当 代 英 国 著 名 社 会 学 家 安 东 尼·吉 登 斯 认 为 结 构具有制约人类行动和促成人类行动( 为其体提供 资源) 的双重能力。社会结构视角下, 我们需要考虑 非个人主观意向的外在客观结构环境对大学生“啃 老群体”的作用 和 影 响 。 在 此 不 得 不 提“ 双 二 元 结 构”。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将我们的生 活空间交叉分割为一个双二元结构, 我们的消费和 工作都发生在这个双二元结构空间中, 我们每个人 都 可 以 在 这 个 结 构 中 找 到 自 己 的 位 置 (孙 立 平 , 2005)。 我 国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导 致 城 乡 之 间 存 在 许 多 差 别。比如, 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保障好收入高, 而且 各种信息资源丰富, 公共服务设施齐备, 人们能便捷 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 生活质量高。相反, 生活 在小城镇和农村, 不仅收入低, 而且难以充分享受现 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大部分啃老大学生属 于城市独生子女一代, 他们习惯城市生活方式, 有着 很深的城市情结。尽管城市就业形势较农村要严峻, 也不想离开。 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有学者认为在 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下, 加之大学生的大城市情结, 出 现自愿性失业(吴克明、赖德胜,2004)。著名经济学家 皮 奥 雷 等 人 于 1960 年 代 提 出 二 元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概 念。其基本含义是, 劳动力市场可分为初级市场和次 级市场两个市场或部门, 且两个市场中的劳动力是 相对固定的。初级市场特征是: 高工资、良好的工作 环境、提升机会、就业的稳定性、工 作 规 则 公 平 并 有 适当的程序。而次级市场工作则收入低、工作环境 差、几乎没有提升机会、就业不稳定,以及严酷、专断 的工作纪律等。 大学生从学校到市场, 经历了一个“制度抽离” 的过程,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其他失业群体不曾面对 的“制度真空”的环境, 这种“制 度 真 空 ”是 一 个 在 学校到市场的转折点上发生的“制度抽离”的后果: 如果说在学校时他们还可以在一个教育制度的框架 内寻求支持的话, 那么一旦步入社 会 、进 入 市 场 , 他 们就不得不以零 碎 的 个 体 形 式 面 对 市 场 和 社 会 、完 全通过自身及家 庭 的“ 神 通 ”才 能 维 持 基 本 的 生 存 (吕鹏,2005)。与此同时, 大学毕业生们看到了社会弱 势群体在双二元结构夹缝中就业, 收入很低, 却同时 要承担较高的生活成本这一社会现实。而这也正是 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一大就业障碍, 以及一些人选择 主动失业的重要原因。于是, 在矛盾的对立中,往往 “理性地”选择暂时失业, 不 断 找 寻 理 想 的 工 作 , 有 的干脆赋闲在家。他们自然只能靠“啃老”、“傍老” 以维持生计。由此可见, 大学生“啃老”某种程度上 是个体在面对结构挤压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 我们 从中可以透视出大学生毕业生群体独特的社会结构 位置。 [参 考 文 献] [1] 严良成.袋鼠族,长不大的一代[J].决策探索,2006. [2] 张芳芳,田洪波.中国当代青年拒绝进入成年社会的 社会学思考[J].财经界,2007,(5). [3] 戴香智,侯国凤.“啃老”现象的社会工作视域分析 [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1). [4] 伏干.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分析[J].盐城师范学 院 学报,2007,(4). [5] 陈科科,王丽娜.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失业 群体的求职与生存[J].南方论刊,2007,(5). [6]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七版)[M].邱泽 奇, 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7] 何齐宗.当前学校教育若干弊端评析[J].江西师范大 学学报,2002,(11). [8] 孔钢城,雷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问 题浅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8). [9] 马 丁·特 罗.从 精 英 向 大 众 高 等 教 育 转 变 中 的 问 题 [J].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厦门大学),1999,(1). [10] 吕鹏.他们不再是孩子了,关于新失业群体现 状 的 社会学报告[J].社会,2005. Analyze Reason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NEET ” Phenonmena CHEN Qi- ju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94) Abstrac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NEET" Phenonmena is regarded as gray view, deserving pondering. The thesis stresses its reasons in individual, family and social dimensions to provide theory references for resolving this problem effectively.“Refusing to grow up” and“being masters” in individual, “liability ethic”and“children equal students”in family, educational disadvantages and“double dualistic structure”in scocial point, these are important factor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Students;“NEET”;Reasons 编辑 / 任伟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