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材料)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路径探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512.99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2014年1月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January,2014 第27卷第1期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Law Edition Vol.27 No.1 文章编号:CN53-1143/D(2014)01-92-05 实践与探索 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路径探究 李淑娟 摘要:青少年网络犯罪是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处理设备,以电子数据形式通过信 息网络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而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形式包括 网络侵权、制造传播网络病毒木马、从事网络色情暴力恐怖犯罪和利用网络实施盗窃、绑架、诈骗等, 具有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犯罪行为的高度隐蔽性、犯罪空间上的虚拟性和侵害法益的严重性等特 征。其犯罪原因主要包括青少年的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和网络技术安 全问题。治理路径主要是注重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道德防控、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快互联网络立 法、加快网络管理和技术防控。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治理路径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升,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高明的黑客攻击”,花旗集体遭受黑客攻击而致36 也日渐深人,上网行为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 万客户受影响,索尼自4月PlayStation网络人侵事件 了重大的影响。根据201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导致1亿多个用户账户曝光以来,国内有CSDN网 (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 站数据库遭受黑客入侵,600万用户注册邮箱和密码 在中国5.13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 被泄露。 到网民的45.1%,规模达到2.32亿。①网络在影响和 2.制造传播网络病毒、钓鱼欺诈、木马等。青少 改变着青少年的性格、伦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 年或出于报复、或呈一时之兴、或为了打赌、或被人利 极少数变得心理扭曲、冷漠残忍甚至道德沦丧,坠人 用,用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通信网络,致使 犯罪的深渊。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青少年利 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通信遭受损害。在社交网络和电 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处理设备,以电子数据形式 子商务领域,钓鱼欺诈和木马等时刻威胁着网络的安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而且依法 全运行。据360安全中心日前发布的《2011-2012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已经成 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2011年国内共新增钓鱼网站 种新的犯罪态势,对之预防和控制迫在眉睫。 501708家,其中约15.7%的钓鱼网站主要利用社交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形式和特征 好友关系传播,包括虚假抽奖活动、购物欺诈、假QQ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形式 空间钓鱼等。360分析预测称,基于社交网络的安全 1.网络侵权。目前青少年网络侵权的方式有两 威胁很可能在2012年翻倍增长,全方位改善社交安 种,一是以黑客身份擅自侵入公共信息系统或国家政 全将成网络安全新课题。 治经济及军事等要害部门网络,窃取、泄露国家秘密、 3.建立网站或网页,从事网络色情、暴力、恐怖 情报或者军事秘密进行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 犯罪。青少年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对色情、暴 他有害信息。二是利用网络诽谤他人或者侮辱他人, 力、恐怖等网络违法信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些青 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和其他私人信息, 少年不仅自己浏览相关的色情、暴力、恐怖等网络违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如2011年发生的 法信息,还单独或伙同他人制作、传播、出售淫秽物品 美国参议院网站多次遭受黑客组织Lulz Security的 以及制造、散布、传播暴力、恐怖等其他网络违法信 攻击,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遭到“大规模的、手段 息,如某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在校学生,伙同他人租用 作者简介:李淑娟,郑州大学法学院制教投,法学博士(河南郑州,540001)。 ①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92 万方数据

2014年1月 第27卷第1期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Law Edition January,2014 V01.27 No.1 文章编号:CN53—1143/D(2014)01-92—05 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路径探究 李淑娟 实践与探索 摘要:青少年网络犯罪是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处理设备,以电子数据形式通过信 息网络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而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形式包括 网络侵权、制造传播网络病毒木马、从事网络色情暴力恐怖犯罪和利用网络实施盗窃、绑架、诈骗等, 具有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犯罪行为的高度隐蔽性、犯罪空间上的虚拟性和侵害法益的严重性等特 征。其犯罪原因主要包括青少年的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和网络技术安 全问题。治理路径主要是注重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道德防控、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快互联网络立 法、加快网络管理和技术防控。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治理路径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升,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也日渐深入,上网行为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根据201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 在中国5.13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 到网民的45.1%,规模达到2.32亿。④网络在影响和 改变着青少年的性格、伦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 极少数变得心理扭曲、冷漠残忍甚至道德沦丧,坠人 犯罪的深渊。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青少年利 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处理设备,以电子数据形式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而且依法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已经成 一种新的犯罪态势,对之预防和控制迫在眉睫。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形式和特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形式 1.网络侵权。目前青少年网络侵权的方式有两 种,一是以黑客身份擅自侵入公共信息系统或国家政 治经济及军事等要害部门网络,窃取、泄露国家秘密、 情报或者军事秘密进行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 他有害信息。二是利用网络诽谤他人或者侮辱他人, 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和其他私人信息,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如2011年发生的 美国参议院网站多次遭受黑客组织Lulz Security的 攻击,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遭到“大规模的、手段 高明的黑客攻击”,花旗集体遭受黑客攻击而致36 万客户受影响,索尼自4月PlayStation网络入侵事件 导致1亿多个用户账户曝光以来,国内有CSDN网 站数据库遭受黑客人侵,600万用户注册邮箱和密码 被泄露。 2.制造传播网络病毒、钓鱼欺诈、木马等。青少 年或出于报复、或呈一时之兴、或为了打赌、或被人利 用,用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通信网络,致使 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通信遭受损害。在社交网络和电 子商务领域,钓鱼欺诈和木马等时刻威胁着网络的安 全运行。据360安全中心Et前发布的(2011—2012 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2011年国内共新增钓鱼网站 501708家,其中约15.7%的钓鱼网站主要利用社交 好友关系传播,包括虚假抽奖活动、购物欺诈、假QQ 空间钓鱼等。360分析预测称,基于社交网络的安全 威胁很可能在2012年翻倍增长,全方位改善社交安 全将成网络安全新课题。 3.建立网站或网页,从事网络色情、暴力、恐怖 犯罪。青少年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对色情、暴 力、恐怖等网络违法信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些青 少年不仅自己浏览相关的色情、暴力、恐怖等网络违 法信息,还单独或伙同他人制作、传播、出售淫秽物品 以及制造、散布、传播暴力、恐怖等其他网络违法信 息,如某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在校学生,伙同他人租用 作者简介:李淑娟,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河南郑州,540001)。 ①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万方数据

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路径探究 国外服务器,搭建名为“九天私人俱乐部”的论坛网 样也具有虚拟的特点,这并不是说犯罪是虚拟、虚假 站,提供网上链接,传播淫秽色情电影、图片、小说及 的,而是指犯罪人与对象之间并不直接进行物理上的 淫秽色情信息。彭某通过收费方式发展VP会员,仅 接触,是通过网络并以数据的形式进行信息接触,通 7个月的时间,共发展注册会员45530人,发帖量 过对信息的处理,达到危害信息数据所对应的现实社 22792篇。同时还为他人搭载广告,收取广告费1000 会关系的目的。 余元。经鉴定,该网站有11个网页文件含有有淫秽 4.侵害法益的严重性。由于网络打破了社会和 性质的有害数据。① 空间的界限,网络已深人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 4.利用网络实施盗窃、绑架、诈骗等传统型犯 事、医疗、教育、科技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罪。网络的虚拟性为青少年实施犯罪时提供了伪装 网络空间的拓展也使得网络犯罪的对象不断扩大,其 空间,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地址等隐蔽起 危害领域可以是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科技 来。犯罪分子把盗窃、诈骗、敲诈勒索、赌博、非法传 行业,也可以是工厂、矿山、粮食、商业、供销、石油、煤 销等传统犯罪和网络结合起来,也更具欺骗性和隐蔽 炭、运输、银行、证券、外贸和房地产等领域,其侵害法 性。如2010年某大学宋某等3名在校大学生在学校 益的严重程度也越来越大。我国自1986年发现首例 附近一家网吧上网进人某银行网页,将该行客户资金 犯罪以来,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迅猛增加。 160多万元分别划人用其假名开户的十几个银行卡 1986年我国网络犯罪发案仅9起,到2000年即剧增 账户上,并成功取款挥霍。 到2700余起,2001年达到4500起,2005年上半年已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 达15673起。诈骗、敲诈、窃取等形式的网络犯罪涉 1.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网络犯罪是行为人必 案金额从数万元发展到数百万元,其造成的巨额经济 须掌握网络技术知识才能得以实施的犯罪,如盗用信 损失难以估量。 用卡消费或盗用帐号密码、网络洗钱、非法取得数据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 等,都需要高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网络领域 (一)青少年的个体原因 的不断发展和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犯罪行 青少年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 为本身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性,没有相当程度的相关专 完全确立。青少年社会阅历简单,明辨是非能力不 业技术知识的人难以实施网络犯罪。能够顺利完成 足,再加上好奇心强,模仿欲、表现欲强,其认识事物 犯罪的行为人大都具有娴熟网络专业知识和精湛计 能力的相对不足和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完全成熟,对 算机操作技能,有的犯罪行为实施者甚至是网络技术 网络的认知能力相对简单。网络在给他们带来积极 和安全技术方面的专家。 影响的同时,也难免会有消极的影响,如不加甄别,肯 2.犯罪行为的高度隐蔽性。由于网络犯罪是在 定会误导他们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如 虚拟空间内实施,它较之于现实世界内的其他犯罪形 某大学在校学生闫某,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为提高 式更具有隐蔽性。网络犯罪嫌疑人可以在任何具备 在同学中的“地位”,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就利用其 网络条件的地方实施犯罪,可以不与被害人发生接 掌握的黑客技术,连续一个多月废寝忘食地攻击国家 触,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再加上大多数网络犯罪是 某保密网站,最终利用网站的漏洞而攻克,致使国家 通过对程序和数据等的处理来实现。网络犯罪嫌疑 相关的保密信息外泄,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人往往难以查证,即使查出某些蛛丝马迹,犯罪分子 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笔者 也早已逃之天天。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全国计算机 调查的多起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反映出他们的法律 犯罪特勤组(NCCS;National Computer Crime Squad) 意识淡薄。一些青少年误认为网上是匿名的,网络行 的估计,计算机犯罪只有大约1%被发现,而在这些 为不需要节制,不用受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往往会在 被发现的案件中,也只有大约4%会送到侦查机关。 不知不觉中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另外,青少年缺乏 3.犯罪空间上的虚拟性。所谓虚拟是指人们在 相应的法律知识,其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也 网络空间中常常是通过以电子数据方式设立的网络 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2009年9月至11 身份进行数据交流,与客观现实的空间相比具有一定 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该调查报告显示,不少 的距离感。网络犯罪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一种行为,同 未成年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处于 ①参见网站:http://new8.8ina.com.cn/s/2008-01-27/094913334128s.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0日。 93 万方数据

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路径探究 国外服务器,搭建名为“九天私人俱乐部”的论坛网 站,提供网上链接,传播淫秽色情电影、图片、小说及 淫秽色情信息。彭某通过收费方式发展VIP会员,仅 7个月的时间,共发展注册会员45530人,发帖量 22792篇。同时还为他人搭载广告,收取广告费1000 余元。经鉴定,该网站有11个网页文件含有有淫秽 性质的有害数据。① 4.利用网络实施盗窃、绑架、诈骗等传统型犯 罪。网络的虚拟性为青少年实施犯罪时提供了伪装 空间,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地址等隐蔽起 来。犯罪分子把盗窃、诈骗、敲诈勒索、赌博、非法传 销等传统犯罪和网络结合起来,也更具欺骗性和隐蔽 性。如2010年某大学宋某等3名在校大学生在学校 附近一家网吧上网进入某银行网页,将该行客户资金 160多万元分别划入用其假名开户的十几个银行卡 账户上,并成功取款挥霍。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 1.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网络犯罪是行为人必 须掌握网络技术知识才能得以实施的犯罪,如盗用信 用卡消费或盗用帐号密码、网络洗钱、非法取得数据 等,都需要高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网络领域 的不断发展和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犯罪行 为本身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性,没有相当程度的相关专 业技术知识的人难以实施网络犯罪。能够顺利完成 犯罪的行为人大都具有娴熟网络专业知识和精湛计 算机操作技能,有的犯罪行为实施者甚至是网络技术 和安全技术方面的专家。 2.犯罪行为的高度隐蔽性。由于网络犯罪是在 虚拟空间内实施,它较之于现实世界内的其他犯罪形 式更具有隐蔽性。网络犯罪嫌疑人可以在任何具备 网络条件的地方实施犯罪,可以不与被害人发生接 触,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再加上大多数网络犯罪是 通过对程序和数据等的处理来实现。网络犯罪嫌疑 人往往难以查证,即使查出某些蛛丝马迹,犯罪分子 也早已逃之天天。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全国计算机 犯罪特勤组(NCCS;National Computer Crime Squad) 的估计,计算机犯罪只有大约l%被发现,而在这些 被发现的案件中,也只有大约4%会送到侦查机关。 3.犯罪空间上的虚拟性。所谓虚拟是指人们在 网络空间中常常是通过以电子数据方式设立的网络 身份进行数据交流,与客观现实的空间相比具有一定 的距离感。网络犯罪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一种行为,同 样也具有虚拟的特点,这并不是说犯罪是虚拟、虚假 的,而是指犯罪人与对象之间并不直接进行物理上的 接触,是通过网络并以数据的形式进行信息接触,通 过对信息的处理,达到危害信息数据所对应的现实社 会关系的目的。 4.侵害法益的严重性。由于网络打破了社会和 空间的界限,网络已深人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 事、医疗、教育、科技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网络空间的拓展也使得网络犯罪的对象不断扩大,其 危害领域可以是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科技 行业,也可以是工厂、矿山、粮食、商业、供销、石油、煤 炭、运输、银行、证券、外贸和房地产等领域,其侵害法 益的严重程度也越来越大。我国自1986年发现首例 犯罪以来,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迅猛增加。 1986年我国网络犯罪发案仅9起,到2000年即剧增 到2700余起,2001年达到4500起,2005年上半年已 达15673起。诈骗、敲诈、窃取等形式的网络犯罪涉 案金额从数万元发展到数百万元,其造成的巨额经济 损失难以估量。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的个体原因 青少年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 完全确立。青少年社会阅历简单,明辨是非能力不 足,再加上好奇心强,模仿欲、表现欲强,其认识事物 能力的相对不足和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完全成熟,对 网络的认知能力相对简单。网络在给他们带来积极 影响的同时,也难免会有消极的影响,如不加甄别,肯 定会误导他们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如 某大学在校学生闫某,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为提高 在同学中的“地位”,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就利用其 掌握的黑客技术,连续一个多月废寝忘食地攻击国家 某保密网站,最终利用网站的漏洞而攻克,致使国家 相关的保密信息外泄,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笔者 调查的多起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反映出他们的法律 意识淡薄。一些青少年误认为网上是匿名的,网络行 为不需要节制,不用受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往往会在 不知不觉中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另外,青少年缺乏 相应的法律知识,其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也 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2009年9月至11 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该调查报告显示,不少 未成年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处于 ①参见网站:http://news.sina.corn.cn/s/2008一01—27/094913334128s.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0日。 93 万方数据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法盲、半法盲状态。通过对1793份问卷的统计表 职业能力教育,使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呈现荒漠化,很 明,“不知道”、“不太清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分 多青少年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据有关部门统计, 别占36.97%和38.05%,二者相加高达75.04%。 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在180例个案访谈中,80%以上的未成年犯不知道 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一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①大多数未成年犯缺乏基 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16%一25.4%,并 本的法律常识,犯罪时不知道或不考虑犯罪行为的后 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青少年学生的亚健康心理导 果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在被法律追究、受到 致对网络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学校也没有正确对待 法律制裁后才“恍然大悟”。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影响,最终导致犯罪。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目前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一 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一旦 些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学校也往往因缺乏足够的重 本应该温暖、美满的家庭产生问题,家庭环境往往成 视和正确的认识,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内容枯燥,形 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问题”家庭通常表现 式单一,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一些学校举办的法制教 为:家庭氛围紧张,整日都伴随着争吵声;家庭中存在 育学习讲座等,也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最 着暴力,崇尚武力至上的观念:还有一些家庭支离破 终流于形式。虽然一些学校和高校对教学课程的设 碎,家庭主要成员缺失。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 置做了相当大的改革以推行素质教育,但多重视实践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敬、互爱、互相信任、互 课程、就业指导,普法课程被边缘化。这种教育模式 相关心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的人道主义 导致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和诚实、忠厚等优良品质。相反,如果家庭成员间相 (四)网络亚文化的影响 互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和互不信任的,那么将对孩子的 网络亚文化是指网络中那些消极腐败的、具有反 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漠、 社会因素,与社会认同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网络文 自私,更会妨碍他们形成友爱和善良这类重要的道德 化。网络亚文化通常表现为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 品质。②网络恰恰“弥补”了在现实中得不到家庭情 络陷阱、网络黑客、网络游戏等。由于学生群体的认 感和温暖感的青少年,网络中的虚拟家庭、虚拟关爱 知能力不成熟,传统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判断、行为规 和虚拟温暖可使他们的认识发生错位,忘记自己在现 范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再加上网络上源源不断、形 实生活中的角色,盲目相信和依赖网络而疏远家庭, 形色色的海量的信息冲击,网络价值观、网络行为规 形成畸形的人格从而易于引发网络暴力、网络色 范等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有空前的吸引力,现实 情等。 社会在网络面前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越来越的学生 网络的海量信息与在校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对等, 群体对网络亚文化趋向“认同”。他们把网络中的暴 使得青少年的分辩能力和承受能力严重超载,容易引 力、色情、陷阱、不良游戏等文化作为自己在现实中推 起他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无所适从和紊乱。有的青少 崇和追寻的行为方式,有的甚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年在网络的巨大诱惑力之下沉迷于网络,此时家长往 从而导致网络犯罪或者因网络而引发杀人、故意伤 往采取暴力方法、限制自由,强迫孩子远离网络。青 害、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 少年强烈的反叛心理和网络成瘾心理必然会造成其 (五)网络技术安全问题 对网络的更加盲目相信和依赖,为网络犯罪埋下祸 网络是开放、公用的资源共享平台,其准人和利 根,甚至采用极端犯罪的方法解决与家长之间的冲 用条件非常低廉。同时,网络系统的易攻击性,电子 突。另外,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成为滋生青少年网 技术存在的脆弱性、易受干扰性等问题,使得在利用 络犯罪的温床。研究已经证明,青少年学生长期玩血 网络通信中,这些弱点延伸至整个通信网络,较易成 腥、暴力的网络游戏会诱将自己定位为攻击者的角 为攻击的目标。网络的虚拟性,使参与者的身份、言 色,增强攻击性,从而滋生犯罪的冲动。 行都与现实不同,都经过遮盖、掩饰,犯罪过程高度隐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蔽,为越轨行为提供了条件。除了网络自身的缺陷,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注重就业率的 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也存在的洞。到目前 ①参见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7期。 ②参见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94 万方数据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法盲、半法盲状态。通过对1793份问卷的统计表 明,“不知道”、“不太清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分 别占36.97%和38.05%,二者相加高达75.04%。 在180例个案访谈中,80%以上的未成年犯不知道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①大多数未成年犯缺乏基 本的法律常识,犯罪时不知道或不考虑犯罪行为的后 果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在被法律追究、受到 法律制裁后才“恍然大悟”。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一旦 本应该温暖、美满的家庭产生问题,家庭环境往往成 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问题”家庭通常表现 为:家庭氛围紧张,整日都伴随着争吵声;家庭中存在 着暴力,崇尚武力至上的观念;还有一些家庭支离破 碎,家庭主要成员缺失。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敬、互爱、互相信任、互 相关心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的人道主义 和诚实、忠厚等优良品质。相反,如果家庭成员间相 互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和互不信任的,那么将对孩子的 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漠、 自私,更会妨碍他们形成友爱和善良这类重要的道德 品质。②网络恰恰“弥补”了在现实中得不到家庭情 感和温暖感的青少年,网络中的虚拟家庭、虚拟关爱 和虚拟温暖可使他们的认识发生错位,忘记自己在现 实生活中的角色,盲目相信和依赖网络而疏远家庭, 形成畸形的人格从而易于引发网络暴力、网络色 情等。 网络的海量信息与在校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对等, 使得青少年的分辩能力和承受能力严重超载,容易引 起他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无所适从和紊乱。有的青少 年在网络的巨大诱惑力之下沉迷于网络,此时家长往 往采取暴力方法、限制自由,强迫孩子远离网络。青 少年强烈的反叛心理和网络成瘾心理必然会造成其 对网络的更加盲目相信和依赖,为网络犯罪埋下祸 根.甚至采用极端犯罪的方法解决与家长之间的冲 突。另外,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成为滋生青少年网 络犯罪的温床。研究已经证明,青少年学生长期玩血 腥、暴力的网络游戏会诱将自己定位为攻击者的角 色,增强攻击性,从而滋生犯罪的冲动。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注重就业率的 94 职业能力教育,使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呈现荒漠化,很 多青少年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一 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16%一25.4%,并 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青少年学生的亚健康心理导 致对网络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学校也没有正确对待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影响,最终导致犯罪。 目前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一 些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学校也往往因缺乏足够的重 视和正确的认识,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内容枯燥,形 式单一,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一些学校举办的法制教 育学习讲座等,也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最 终流于形式。虽然一些学校和高校对教学课程的设 置做了相当大的改革以推行素质教育,但多重视实践 课程、就业指导,普法课程被边缘化。这种教育模式 导致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四)网络亚文化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是指网络中那些消极腐败的、具有反 社会因素,与社会认同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网络文 化。网络亚文化通常表现为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 络陷阱、网络黑客、网络游戏等。由于学生群体的认 知能力不成熟,传统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判断、行为规 范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再加上网络上源源不断、形 形色色的海量的信息冲击,网络价值观、网络行为规 范等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有空前的吸引力,现实 社会在网络面前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越来越的学生 群体对网络亚文化趋向“认同”。他们把网络中的暴 力、色情、陷阱、不良游戏等文化作为自己在现实中推 崇和追寻的行为方式,有的甚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从而导致网络犯罪或者因网络而引发杀人、故意伤 害、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 (五)网络技术安全问题 网络是开放、公用的资源共享平台,其准入和利 用条件非常低廉。同时,网络系统的易攻击性,电子 技术存在的脆弱性、易受干扰性等问题,使得在利用 网络通信中,这些弱点延伸至整个通信网络,较易成 为攻击的目标。网络的虚拟性,使参与者的身份、言 行都与现实不同,都经过遮盖、掩饰,犯罪过程高度隐 蔽,为越轨行为提供了条件。除了网络自身的缺陷, 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也存在的洞。到目前 ①参见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栽《青少年犯罪问题》20lO年第7期。 ②参见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万方数据

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路径探究 为止,网络安全领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还缺乏统一、 还是法律制裁都很难从根本上控制网络犯罪。“展 有效的技术标准。据调查显示,70%的网络犯罪案件 望未来,要通过技术或常规立法程序去遏止信息空间 与网络管理部门疏于安全管理有关。一些青少年正 的犯罪活动困难重重,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只有一条, 是利用网络管理部门疏于安全管理造成的网络安全 那就是道德与人生价值观,要让人们有这样的信念: 漏洞,而顺利实施网络病毒传播、网络盗窃、网络诈骗 偷窃、解密和私自侵入是不可取的。如果全部计算机 等犯罪行为的。 网络用户都遵守这样一条信念,信息空间就如同其缔 三、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路径探索 造者所设想的那样,成为神奇的美好之地。”①对青少 根据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状互联网 年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应注意:一是大力宣传科学理 况》白皮书确定的我国管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目标 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 和任务以及应该努力建设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应当 导科学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人生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 境地。二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念,不断 (一)注重网络犯罪的道德防控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意志以及责 现代社会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能量也越来 任感。特别是要有在网络文化中辨别是非和抵御假 越大,如果青少年在网络面前彻底迷失,把网络当作 恶丑的能力,培养人们自觉的网络道德法规观念。 一种自由宣泄的工具,他们在网络中肆无忌惮的攻击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他人、传播电脑病毒,或者实施其他的网络违法犯罪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形 行为,那么其社会责任感和网络责任感就无从谈起。 态,网络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 社会如果再放任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仅仅依靠网络使 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提供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用者的自律来维护网络秩序,那对于社会和青少年来 产品和服务,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国家前途命 说都是一种灾难。因此,社会和学校具有承担起引导 运和民族未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 在校学生建立网络责任感的义务。网络使用者只有 体学习时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 具备网络责任感,他才会积极主动的维护网络社会秩 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 序,实现网络社会的稳定,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对 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 于青少年而言,网络具有的魅力和网络与现实差距所 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 引起的心理困惑同时存在:一方面网络成为他们获取 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 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 要平台;另一方面,网络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情商,使他 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网络文 们角色错位、认知失衡、畸型性心理、交往障碍、人性 化在带给人类福祉的同时,也显示出其糟粕的一面。 异化、自我迷失与冲突、道德自律的弱化和网络成瘾 由于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复杂原因,使得网上有害信 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目前一些 息、腐朽文化和网络色情、暴力、赌博、欺诈等问题屡 学校行之比较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 禁不止。缺乏正确的网络文化的引导,与主流文化的 有: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和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利 长期偏离容易导致青少年远离社会规范的约束,做出 用在线、BBS、E-mail、聊天室等进得心理咨询,开辟 背离社会正常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如青少年的网络 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暴力性犯罪、财产性犯罪等。 在社会防治网络犯罪的请多手段中,道德手段具 促进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具有 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道德是一种自律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就是基 的内化控制方式,使人们从内心形成道德情感、道德 于我国网络空间,源于我国网络实践,传承中华民族 信念和善恶是非观念,自觉地以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 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面向大众、服 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网络社会中,加强在校学生网络 务人民,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② 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是一种有效的遏制网络犯罪的手 网络文化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网上 段。从目前网络社会的现实情况看,无论是技术防范 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主流 ①参见蔡名照:《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载网站:http:/wwm.scio.gov,cn/zt2008/jqwl/yw/200806/t192379.htm,最后访问日期: 2012年12月20日。 ②[美]吉思·史蒂芬斯:《计算机倾战中的犯罪》,栽《青少年犯罪研究》1996年第10期。 95 万方数据

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路径探究 为止,网络安全领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还缺乏统一、 有效的技术标准。据调查显示,70%的网络犯罪案件 与网络管理部门疏于安全管理有关。一些青少年正 是利用网络管理部门疏于安全管理造成的网络安全 漏洞,而顺利实施网络病毒传播、网络盗窃、网络诈骗 等犯罪行为的。 三、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路径探索 根据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状互联网 况》白皮书确定的我国管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目标 和任务以及应该努力建设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应当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 (一)注重网络犯罪的道德防控 现代社会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能量也越来 越大,如果青少年在网络面前彻底迷失,把网络当作 一种自由宣泄的工具,他们在网络中肆无忌惮的攻击 他人、传播电脑病毒,或者实施其他的网络违法犯罪 行为,那么其社会责任感和网络责任感就无从谈起。 社会如果再放任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仅仅依靠网络使 用者的自律来维护网络秩序,那对于社会和青少年来 说都是一种灾难。因此,社会和学校具有承担起引导 在校学生建立网络责任感的义务。网络使用者只有 具备网络责任感,他才会积极主动的维护网络社会秩 序,实现网络社会的稳定,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对 于青少年而言,网络具有的魅力和网络与现实差距所 引起的心理困惑同时存在:一方面网络成为他们获取 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 要平台;另一方面,网络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情商,使他 们角色错位、认知失衡、畸型性心理、交往障碍、人性 异化、自我迷失与冲突、道德自律的弱化和网络成瘾 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目前一些 学校行之比较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 有: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和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利 用在线、BBS、E—mail、聊天室等进得心理咨询,开辟 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在社会防治网络犯罪的请多手段中,道德手段具 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道德是一种自律 的内化控制方式,使人们从内心形成道德情感、道德 信念和善恶是非观念,自觉地以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 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网络社会中,加强在校学生网络 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是一种有效的遏制网络犯罪的手 段。从目前网络社会的现实情况看,无论是技术防范 还是法律制裁都很难从根本上控制网络犯罪。“展 望未来,要通过技术或常规立法程序去遏止信息空间 的犯罪活动困难重重,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只有一条, 那就是道德与人生价值观,要让人们有这样的信念: 偷窃、解密和私自侵入是不可取的。如果全部计算机 网络用户都遵守这样一条信念,信息空间就如同其缔 造者所设想的那样,成为神奇的美好之地0”①对青少 年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应注意:一是大力宣传科学理 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 导科学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人生 境地。二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念,不断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意志以及责 任感。特别是要有在网络文化中辨别是非和抵御假 恶丑的能力,培养人们自觉的网络道德法规观念。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形 态,网络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 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提供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产品和服务,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国家前途命 运和民族未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 体学习时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 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 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 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 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 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网络文 化在带给人类福祉的同时,也显示出其糟粕的一面。 由于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复杂原因,使得网上有害信 息、腐朽文化和网络色情、暴力、赌博、欺诈等问题屡 禁不止。缺乏正确的网络文化的引导,与主流文化的 长期偏离容易导致青少年远离社会规范的约束,做出 背离社会正常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如青少年的网络 暴力性犯罪、财产性犯罪等。 促进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具有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就是基 于我国网络空间,源于我国网络实践,传承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面向大众、服 务人民,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② 网络文化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网上 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主流 \ ①参见蔡名照:《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栽网站:http://www.scio.gov.cn/zt2008/jqwl/yw/200806/t192379.htm,最后访问日期 2012年12月20日。 ②[美]吉思·史蒂芬斯:《计算机领域中的犯罪》,栽《青少年犯罪研究》1996年第10期。 95 万方数据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文化。建设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网络文化,还要发挥 重要诱因,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来规范、引 民族传统文化优势资源,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导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对其不健康及非法的行为作出 反对庸俗、低俗、媚俗的做法以及不负责任的言行,注 反应。二是成立专门的反网络犯罪领导、协调机构。 重理性表达情感、理性爱国,提高青少年网民的责任 该机构统一协调各个司法机关打击网络犯罪的行动, 心和公德心,自觉营造和谐的网络社会环境,使互联 对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进行管理,做好对网络事件或网 网成为广大网民的精神家园。 络犯罪案件的监察工作。三是提高反网络犯罪专业 (三)加快互联网络立法 人员的整体素质。目前公安机关吸收大量计算机专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出台了一批专门针 业技术人员作为网络警察,维护网络安全、打击网络 对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如刑法典 犯罪活动。但由于队伍组建时间短,实战欠缺经验, 285、286、287,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 数量也比较少,面对年平均数以万计的网络犯罪和不 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国务 断翻新的犯罪手法,显然难以应对。四是加强学校对 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公安部关于《计算机 网络系统的有效监管。学校可以加强计算机管理,采 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这些法 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 律、规章为我国处理相关网络问题时提供了重要的法 网站进行屏蔽,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情况有条件地进 律依据。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这些法律、规章也存 行监控。五是建立网络犯罪的前科数据库。吸收国 在问题:一是现行刑事立法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外近年来网络犯罪的防范以及对犯罪人的追踪管理 的保护范围过于狭窄,罪名设置较少,导致司法实践 的最新成果,建立我国的网络犯罪的前科登记制度。 中刑事法律规范可操作性差,对于很多新型网络犯罪 对于已经发生或者已经侦破的网络犯罪,根据犯罪行 如对于“非恶意攻击网络”等行为缺乏规范。二是规 为、犯罪对象以及犯罪人技术特点,分门别类地加以 章的立法层次低、立法部门化、强调政府对网络的管 登记,建立国内网络犯罪的专业数据库,从而有助于 制而漠视相关网络主体权利的保护等,其规范内容基 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 本限于网络内外的安全保护或准人准出问题。总而 对于加强网络技术防控,有学者将防范措施概括 言之,与国外有关国家的网络立法相比,我国网络法 为即软件分析技术、利用防火墙、身份识别以及出口 的体系尚未形成。 控制。①也有学者将保护网络安全的技术措施细化 笔者认为针对在网络中新的犯罪行为,首先应及 为:改进、完善网络运行环境:堵塞网络系统和用户应 时对《刑法》中一些条文进行修改和补充,或者做好 用系统的技术设计漏洞;防止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口令 司法解释工作,以不断完善我国刑法体系。其次是针 被盗窃;实施访问控制(存取控制),进行身份认证, 对网络犯罪取证难,加快电子证据的立法,构建切实 防止协议出错、认证出错;防止电磁辐射造成信息泄 可行的电子证据规则。包括电子证据的采信规则和 露;建立网络安全防火墙,并以安全为目的优化网络 采集程序,电子证据法律效力的认定,电子证据的安 结构;定时进行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采取信息传输 全保障制度等。再次是从民事权利保护的角度,规范 加密算法和电子签名,加强密钥管理等。②笔者认 网络主体、网络服务商和网站、网络使用者的权利和 为,加强网络技术防控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数据加 义务,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规定网络违法的民事责 密。加密的作用是保障信息被人截获后不能读懂其 任。第四是从行政规章的角度,完善网络利用中的法 含义,防止计算机网络病毒,安装网络防病毒系统;二 律问题。主要对人们使用网络的活动、规范网络行 是网络隔离。网络隔离包括采用硬件隔离卡和采用 为、保障网络安全等等作出规定,规定应当遵守哪些 隔离软件的技术方法;三是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对 规则,出现纠纷应该适用哪些规则处理等。 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认证和控制,如进行用 (四)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技术防控 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设置用户访问的权限,控制 加强网络管理,一是要加强对网络用户的管理和 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其他措施。包括信息过滤、 引导。网络不良信息是青少年进行网络违法犯罪的 容错、数据镜像、数据备份和审计等。 ①杨经德,胡于龙:《浅议网络犯罪的防范与花制》,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②杨力平:《计算机犯罪与防治》,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337页。 96 万方数据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文化。建设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网络文化,还要发挥 民族传统文化优势资源,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反对庸俗、低俗、媚俗的做法以及不负责任的言行,注 重理性表达情感、理性爱国,提高青少年网民的责任 心和公德心,自觉营造和谐的网络社会环境,使互联 网成为广大网民的精神家园。 (三)加快互联网络立法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出台了一批专门针 对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如刑法典 285、286、287,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 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国务 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公安部关于《计算机 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这些法 律、规章为我国处理相关网络问题时提供了重要的法 律依据。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这些法律、规章也存 在问题:一是现行刑事立法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的保护范围过于狭窄,罪名设置较少,导致司法实践 中刑事法律规范可操作性差,对于很多新型网络犯罪 如对于“非恶意攻击网络”等行为缺乏规范。二是规 章的立法层次低、立法部门化、强调政府对网络的管 制而漠视相关网络主体权利的保护等,其规范内容基 本限于网络内外的安全保护或准人准出问题。总而 言之,与国外有关国家的网络立法相比,我国网络法 的体系尚未形成。 笔者认为针对在网络中新的犯罪行为,首先应及 时对《刑法》中一些条文进行修改和补充,或者做好 司法解释工作,以不断完善我国刑法体系。其次是针 对网络犯罪取证难,加快电子证据的立法,构建切实 可行的电子证据规则。包括电子证据的采信规则和 采集程序,电子证据法律效力的认定,电子证据的安 全保障制度等。再次是从民事权利保护的角度,规范 网络主体、网络服务商和网站、网络使用者的权利和 义务,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规定网络违法的民事责 任。第四是从行政规章的角度,完善网络利用中的法 律问题。主要对人们使用网络的活动、规范网络行 为、保障网络安全等等作出规定,规定应当遵守哪些 规则,出现纠纷应该适用哪些规则处理等。 (四)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技术防控 加强网络管理,一是要加强对网络用户的管理和 引导。网络不良信息是青少年进行网络违法犯罪的 重要诱因,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来规范、引 导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对其不健康及非法的行为作出 反应。二是成立专门的反网络犯罪领导、协调机构。 该机构统一协调各个司法机关打击网络犯罪的行动, 对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进行管理,做好对网络事件或网 络犯罪案件的监察工作。三是提高反网络犯罪专业 人员的整体素质。目前公安机关吸收大量计算机专 业技术人员作为网络警察,维护网络安全、打击网络 犯罪活动。但由于队伍组建时间短,实战欠缺经验, 数量也比较少,面对年平均数以万计的网络犯罪和不 断翻新的犯罪手法,显然难以应对。四是加强学校对 网络系统的有效监管。学校可以加强计算机管理,采 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 网站进行屏蔽,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情况有条件地进 行监控。五是建立网络犯罪的前科数据库。吸收国 外近年来网络犯罪的防范以及对犯罪人的追踪管理 的最新成果,建立我国的网络犯罪的前科登记制度。 对于已经发生或者已经侦破的网络犯罪,根据犯罪行 为、犯罪对象以及犯罪人技术特点,分门别类地加以 登记,建立国内网络犯罪的专业数据库,从而有助于 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 对于加强网络技术防控,有学者将防范措施概括 为即软件分析技术、利用防火墙、身份识别以及出口 控制。①也有学者将保护网络安全的技术措施细化 为:改进、完善网络运行环境;堵塞网络系统和用户应 用系统的技术设计漏洞;防止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口令 被盗窃;实施访问控制(存取控制),进行身份认证, 防止协议出错、认证出错;防止电磁辐射造成信息泄 露;建立网络安全防火墙,并以安全为目的优化网络 结构;定时进行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采取信息传输 加密算法和电子签名,加强密钥管理等。②笔者认 为,加强网络技术防控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数据加 密。加密的作用是保障信息被人截获后不能读懂其 含义,防止计算机网络病毒,安装网络防病毒系统;二 是网络隔离。网络隔离包括采用硬件隔离卡和采用 隔离软件的技术方法;三是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对 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认证和控制,如进行用 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设置用户访问的权限,控制 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其他措施。包括信息过滤、 容错、数据镜像、数据备份和审计等。 ①杨经德,胡子龙:《浅议网络犯罪的防范与控制》,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l期。 ②杨力平:《计算机犯罪与防治》,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337页。 万方数据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