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受难者”。①波普尔的旧调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重弹,使人们更加警醒,进 一步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 当下历史虚无主义之我见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其特征主要为:一是否定历史的价值, 尤其对本国的历史缺乏应有的敬意,一味抹杀,以为一无是处;二是借口历史认知存在相对性, 随意歪曲历史真相,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陷入了相对主义。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 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少数人在“去宏大叙事”、“重写近代史”等名义下,热衷于做翻案文章, 不仅任意颠覆几代学者潜心研究而获致的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见的历史认知,而且颠倒是非,歪 曲历史真相。例如,先是歌颂晚清的改良运动,而贬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继则拔高清政 府,连改良运动也骂倒了。由是以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尤其是不 遗余力地抹黑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不限于学术界。在所谓崇尚自 由、思想多元、追捧创意与彰显个性的名义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蔓延 到社会诸多领域,特别是在青年中形成了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社会共 有的信念与目标,不容掉以轻心。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发展过程曾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历史作为多样化 的统一,即这个民族的共同创造与共同的记忆,包括得失在内,在整体的意义上,便都构成了 它的生命本源,奠定了它进一步走向未来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钱穆在他的名著《国史 大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国民对本国历史应当具备的基本信念和准则:“任何一国之国 民”,都必须了解本国的历史,并心存“温情与敬意”,而不容“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 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他还进一步强调以下的观点:千万 不要以为“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因之可以将现实中的“种种罪恶与弱点”, 都推诿于古人。他认为,这是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②这无疑 是十分深刻的见解。人们尽可以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上前人行事之是非得失,却没有理由简单地 全盘否定和抹杀属于民族共同体的那一时代的历史。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极少数人一 味抹黑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一一诬之为“罪恶连连”的暗夜,不仅歪曲历史,而且恰恰 暴露了自己的“浅薄狂妄”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固然,历史学无法再现历史,历史认知具有相对性,不免见智见仁。尽管如此,人们对于 历史的既有认知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而不容陷入相对主义或随意颠倒历史。陈寅恪在谈到有 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不彰的原因时,曾指出:人们多将之归结为学者畏避文字狱,不敢 致力于史,是为固然;但这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他看来,更重要的原因 在于经学与史学本身的差别。二者在清代虽并称考据学,但前者材料残缺寡少,解释尤不易确 定。这一方面使“谨愿之人”满足于文句的个别解释,不能作综合讨论,无法形成系统的论述; ①卡·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何林等译,北京:杜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9页。 ②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页。 ·13·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历 史虚 无主 义评析 主义 和 共产 主义 的 受 难者 ” 。 ① 波普尔 的 旧 调 在历 史 虚无 主 义 思潮 中 重 弹 , 使人们 更 加警醒 , 进 一 步 认清历 史虚 无 主义 的本 质 和 危害 。 当 下 历史 虚 无主 义 之我见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教 授 郑 师 渠 历史虚 无主义是 一 种 非 理性 的 社会 思潮 和思 想倾 向 , 其特征 主要 为 : 一 是否 定 历史 的 价值 , 尤 其对本 国 的历 史缺 乏应有 的 敬 意 , 一 味 抹 杀 , 以 为 一 无 是处 ; 二 是 借 口 历 史认 知 存在 相 对性 , 随意 歪 曲 历 史真 相 , 抹 杀 历 史 认 知 中 既 有 的 真理 性 , 陷 人 了 相对 主义 。 近 些 年来 , 历史 虚 无 主 义 有 愈演愈 烈之 势 , 少 数人在 “ 去宏 大叙 事 ” 、 “ 重 写 近 代史 ” 等 名 义下 , 热 衷于 做 翻 案 文章 , 不 仅 任意颠 覆几代 学 者潜心 研究 而 获 致 的 一 系 列 富有 真 知 灼见 的 历 史认 知 , 而且 颠 倒 是 非 , 歪 曲 历史 真相 。 例 如 , 先是歌颂 晚清 的 改 良 运 动 , 而 贬 抑孙 中 山 领 导 的 辛 亥 革 命 , 继 则拔 高 清 政 府 , 连改 良 运动 也骂 倒 了 。 由 是 以 进 , 否 定 中 国 共产 党领 导 中 国 革命 和 建设 的 历 史 , 尤 其 是 不 遗 余力 地抹 黑新 中 国 成立 后 前 3 0 年 的 历 史 。 历 史 虚 无 主 义倾 向 不 限于 学 术 界 。 在 所 谓 崇 尚 自 由 、 思想 多元 、 追 捧创 意与 彰显 个性 的 名 义 下 , 历 史 虚无 主 义借 助现 代 媒体尤 其是 网 络 , 蔓延 到 社会诸多领域 , 特别 是在青 年 中 形 成了 一 种 消 极 的 社 会 心 理倾 向 。 历 史 虚 无主义 消 解 社会共 有 的 信念与 目 标 , 不容 掉 以轻 心 。 任何 一 个 民族都是 历史 的 产 物 , 无论 其 发 展 过 程 曾 经 历 怎 样 的 艰 难 曲 折 , 历史作 为 多 样化 的 统 一 , 即 这 个民 族的 共 同 创造 与 共 同 的 记忆 , 包 括 得 失在 内 , 在 整 体的 意义 上 , 便 都 构 成 了 它 的 生命本 源 , 奠 定 了 它 进 一 步 走 向 未来 的 基 础 。 正 是 在这 个意 义上 , 钱 穆 在 他 的 名 著 《 国 史 大 纲 》 一 书 中 , 开 宗 明 义地提 出 了 国 民对本 国历 史 应 当具备 的 基本 信 念和 准则 : “ 任何一 国 之 国 民 ” , 都 必须了 解本 国 的 历史 , 并 心 存 “ 温情 与敬 意 ” , 而 不 容 “ 抱 一 种偏 激 的 虚 无 主义 ” , “ 即 视 本国 已 往历 史为 无一 点 有 价值 , 亦无 一 处足 以 使彼 满 意 ” 。 他 还 进 一 步 强 调 以 下 的 观点 : 千万 不 要 以 为 “ 现在我 们是 站在 已 往 历史 最 高 之 顶 点 ” , 因 之 可 以 将 现 实 中 的 “ 种 种 罪 恶 与 弱 点 ” , 都 推诿 于古人 。 他认为 , 这是一 种 “ 浅 薄狂妄 的 进 化观 ” 和 “ 似 是 而非 之 文化 自 谴 ” 。 ? 这 无 疑 是 十分深 刻 的 见解 。 人 们 尽 可 以探讨不 同 历 史 阶段 上前 人行 事之 是非 得 失 , 却 没有 理 由 简 单 地 全盘否定 和抹 杀属 于 民 族共同 体 的 那 一 时 代 的 历 史 。 明 白 了 这 一 点 , 便 不 难理 解 , 极少 数 人 一 味 抹黑新 中 国 成立 后前 3 0 年 的 历 史 — 诬之 为 “ 罪 恶连 连 ” 的 暗夜 , 不 仅 歪 曲 历史 , 而且恰恰 暴 露 了 自 己 的 “ 浅 薄狂 妄 ” 和 “ 似 是而 非之文 化 自 谴” 。 固然 , 历 史学 无法 再 现历 史 , 历 史 认 知具有 相 对 性 , 不 免见 智 见 仁 。 尽 管如 此 , 人 们 对 于 历 史 的 既有认知仍具有 客观 的 真 理性 , 而不 容 陷 人 相 对 主义 或 随 意颠 倒 历史 。 陈 寅 恪在 谈到 有 清 一 代经 学号 称极 盛而 史学 不彰 的 原 因 时 , 曾 指 出 : 人们 多 将之 归 结为 学 者畏 避 文 字 狱 , 不 敢 致力 于史 , 是 为 固然 ; 但这 不 是 唯 一 的 , 甚 至也 不 是 最 重要 的 原 因 。 在 他 看来 , 更 重 要 的 原 因 在 于经学 与 史学 本身 的差别 。 二 者在 清代 虽并称考 据 学 , 但前者 材 料 残 缺 寡少 , 解 释尤 不 易 确 定 。 这一 方 面使 “ 谨愿之 人” 满足 于文句 的 个别解 释 , 不 能 作 综合 讨论 , 无 法 形 成 系 统 的论 述 ; ① 卡 ? 波普尔 : 《 历史 主 义 的 贫 困 》 , 何林等 译 , 北京 : 社会科 学文献 出 版 社 , 1 9 8 7 年 , 第 3 9 页 。 ② 钱 穆 : 《 国 史 大 纲 》 ( 修订本 ) 上册 , 北 京 : 商务 印 书 馆 , 1 9 9 6 年 , 第 1 页 。 ? 1 3 ?
历史研究 2015年第3期 另一方面却方便了“夸诞之人”得以随意附会以博取利禄,而有识之士虽不愿苟同,却因不易 标举反证而徒唤奈何。史学则不然。“史学之材料大都完整而较备具,其解释亦有所限制,非可 人执一说,无从判决其当否也”,故人多舍史学而趋经学。①陈寅恪上述见解十分独到,其中论 及史学以史料为基础,是非得失自有评判的标准,与主观臆说不能混为一谈,更显精辟。他明 确地肯定了历史认知具有自身客观的真理性,而不屑于相对主义和随心所欲地编造历史。 所以,据此可知,人们尽可以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多面相见智见仁,却不应也不可能否 定国人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主线这一基本的历史认知,不 应也不可能抹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并立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三个伟大 里程碑这一基本事实。学界关于民国史的研究长期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纪念辛亥革命 一百周年,兴起“民国热”,自有它的合理性。但少数人挑战历史常识,刻意将饱受列强欺凌、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说成是“充满人情味”的“温柔之乡”、“真正的新中国”,以 至于使一些无知的青年相信那是近代中国一段“最好的时光”,“心向往之”。这不是“重新发现 历史”,而是随意编造过去。1980年,美国著名学者艾恺采访梁漱溟,他问一个问题:“100年 来,中国最苦难的时代…是什么时候”?后者答道:“是在100年前的前半。就是帝国主义侵 略中国,也引起了中国的内战…皇帝倒了,好像也可以说出了好多皇帝。所以内战是最苦痛 的,自相残杀”,②他所指的正是1930年前后的民国时期。其实,随便翻开《申报》、《晨 报》一类民国时期的报刊,都可以证实梁言之不虚。因为每天报刊充斥的无非是关于内战、 匪患、灾情与难民等令人心酸的信息,哪里有什么“充满人情味”的“温柔之乡”?哪里有什么 “真正的新中国”?足见民国史的研究虽然还有待深入,但既有的历史认知已不乏真知灼见,是 必须敬畏的。 现在有人固执地否定国共斗争最终的胜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将问题归结为所谓中共 “不光彩”的“权诈”;或扬言随着蒋介石日记的公开,将“改写近代史”,这都是一种不愿直面 历史的自欺欺人。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古老的真理。握有全国政权并得到美国全力 支持的国民党,最终居然败给了仅有“小米加步枪”、力量悬殊的中国共产党,虽造因不一,但 归根结底,端在人心之向背,是无可讳言的。其中,不能实行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失去 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更是国民党败亡的一大致命伤。这也是人们既有的历史共识。实际上,早 在1935年,蒋廷黻就在天津《大公报》上撰文,公开批评国民党政府:现在孙中山的三民主 义,名存而实亡,“自国共分家以来,国民政府在精神上所依赖的力量仅民族主义。民权和民生 早已送进博物院,偶尔谈及者有如谈古董一样。就是民族主义的呼声近日也极其细微”。他进而 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的原 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即耕者有其田,实现了与农民的合作:“共产党 为农民作了什么好事呢?只作了一件事:于脆的,彻底的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了耕者有其地。 农民所以乐为其用就是为这一点。他们对任何主义,任何史观是不感兴趣的;他们所欢迎的, 感激的就是佃租的免除。为了这一点,虽然红军加在他们身上的赋税和工役很重,他们仍肯为 红军出死力。”蒋廷黻建议国民党,要想剿灭红军,也必须行同样的政策。他说,“这个摆在我 ①陈寅格:《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 505页。 ②艾恺采访,一耽学堂整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天津:天津教有出版社,2011年, 第336、337页。 ·14·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期 另 一 方面却 方 便了 “ 夸诞之 人” 得 以 随意 附会 以 博 取 利 禄 , 而有 识 之 士虽 不 愿 苟 同 , 却 因 不易 标 举反 证而徒 唤奈 何 。 史学则 不 然 。 “ 史 学 之材料 大都 完 整 而较 备具 , 其解 释亦 有所 限制 , 非可 人 执一 说 , 无从判 决其当 否也 ” , 故 人多 舍史 学 而趋 经 学 。 ① 陈寅 恪上 述 见 解 十分独 到 , 其中 论 . 及 史学 以 史料 为 基 础 , 是非得 失 自 有评判 的 标 准 , 与 主观 臆说不 能 混 为 一 谈 , 更 显 精 辟 。 他 明 确 地 肯 定 了 历 史 认 知 具 有 自 身 客 观 的 真 理 性 , 而 不 屑 于 相对 主 义 和 随 心 所 欲地 编 造 历史 。 所 以 , 据 此可 知 , 人 们 尽 可 以 对 近代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多 面 相 见 智 见 仁 , 却 不 应 也 不 可 能 否 定 国 人坚 持 反 帝 反封 建 的 伟 大 斗 争 构 成 了 中 国 近 代 历 史 发 展 主 线 这 一 基 本 的 历 史 认知 , 不 应 也 不 可 能 抹 杀辛 亥 革 命 、 新 中 国 的 建 立 与 改 革 开 放 并 立 为 近 代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中 三 个伟 大 里 程 碑 这 一 基本 事 实 。 学 界关 于 民 国 史 的 研究 长 期 比 较 薄 弱 , 近 年 来 , 随 着 纪 念辛 亥革 命 一 百 周 年 , 兴起 “ 民 国热 ” , 自 有 它 的 合理性 。 但少 数 人 挑 战 历 史 常识 , 刻意 将 饱 受列 强 欺 凌 、 军 阀 混 战 、 民 不 聊生 的 民 国 时期 , 说成是 “ 充 满人情 味 ” 的 “ 温柔 之 乡 ” 、 " 真正 的 新 中 国 ” , 以 至于使 一些无知 的 青年 相信 那是 近代 中 国 一 段 “ 最 好 的 时光 ” , ‘‘ 心 向 往 之 ” 。 这 不是 “ 重 新 发现 历 史” , 而是 随 意编造 过去 。 1 9 8 0 年 , 美 国 著 名 学 者 艾 恺 采访梁漱溟 , 他 问 一 个 问题 : “ 1 0 0 年 来 , 中 国最 苦难 的 时代 … … 是什 么 时 候 ” ? 后 者 答 道 : " 是在 1 0 0 年 前 的 前半 。 就是 帝 国 主 义侵 略 中 国 , 也 引 起了 中 国 的 内 战 … … 皇帝 倒 了 , 好 像也 可 以 说 出 了 好 多 皇帝 。 所 以 内 战 是 最 苦痛 的 , 自 相残 杀 ” 。 ② 他 所 指 的 正 是 1 9 3 0 年 前 后 的 民 国 时 期 。 其 实 , 随 便 翻 开 《 申 报 》 、 《 晨 报 》 一 类 民 国 时 期 的 报 刊 , 都 可 以 证实 梁 言 之 不 虚 。 因 为 每 天 报 刊 充 斥 的 无 非 是 关 于 内 战 、 匪患 、 灾情 与 难 民等令 人心 酸 的 信息 , 哪 里 有什 么 “ 充满 人情 味 ” 的 " 温 柔之 乡 ” ? 哪 里 有 什么 “ 真正 的 新中 国 ” ? 足见 民 国 史 的 研究 虽 然 还有 待深 人 , 但 既 有 的 历 史认知 已 不 乏 真知 灼 见 , 是 必 须敬 畏 的 。 现 在有人 固 执地 否 定 国 共斗 争 最 终 的 胜 负 具 有 历 史 的 必 然 性 , 而 将 问 题归 结 为 所 谓 中 共 “ 不光 彩 ” 的 “ 权 诈 ” ; 或扬 言随 着蒋介石 日 记 的 公 开 , 将 “ 改 写近 代史 ” , 这都 是 一 种 不 愿 直面 历 史 的 自 欺欺人 。 古人云 “ 得 民 心者得天 下 ” 。 这 是古 老 的 真理 。 握 有全 国 政权 并 得到 美 国 全力 支 持 的 国 民 党 , 最终居 然败 给 了仅有 “ 小 米加 步 枪 ” 、 力 量悬 殊 的 中 国 共产 党 , 虽 造 因 不 一 , 但 归 根结底 , 端在人心 之 向 背 , 是 无可 讳 言 的 。 其 中 , 不 能 实行孙 中 山 耕者 有 其 田 的政 策 , 失 去 了 广大 农民 的 支 持 , 更 是 国 民 党 败亡 的 一 大致 命伤 。 这 也是 人 们 既有 的 历 史共识 。 实 际上 , 早 在 1 9 3 5 年 , 蒋廷 黻 就在 天 津 《 大 公报 》 上 撰 文 , 公 开批 评 国 民 党 政府 : 现 在 孙 中 山 的 三 民 主 义 , 名 存而 实亡 , “ 自 国 共分家 以 来 , 国 民 政府在 精神 上所 依赖 的力 量仅 民族 主 义 。 民 权和 民 生 早 已 送进博 物院 , 偶尔 谈及者 有 如 谈古董 一 样 。 就 是 民 族 主 义 的 呼 声 近 日 也 极 其细 微” 。 他进而 指 出 , 在江西 苏 区 几乎 一 无 所有 的 红 军 , 却 能抵 抗 十倍 其众 的 国 军 , 至今 坚 挺 不倒 , 根 本 的 原 因 即在 于它 实 行了 国 民 党不 能实 行的 民 生 主义 , 即耕 者有 其 田 , 实现 了 与农民 的 合作 : “ 共产党 为 农 民 作 了 什 么 好 事 呢 ? 只作 了 一 件事 : 干脆的 , 彻底 的 消 灭 了 地 主 阶级 , 实 行 了 耕 者有 其地 。 农 民所 以乐 为 其 用 就 是 为 这一 点 。 他 们 对 任 何 主 义 , 任何 史 观是 不感 兴 趣 的 ; 他 们 所 欢 迎 的 , 感 激 的 就是佃 租的 免 除 。 为 了 这 一 点 , 虽 然 红 军 加在 他 们 身 上 的 赋 税 和 工 役 很 重 , 他们 仍 肯为 红 军 出 死力 。 ” 蒋廷 黻建 议国 民党 , 要 想 剿灭 红 军 , 也 必 须行 同 样 的 政 策 。 他 说 , “ 这个摆 在 我 ① 陈寅 恪 : 《 陈 垣元 西 域人 华化 考 序 》 , 《 陈 寅 恪 史学 论 文选 集 》 , 上 海 : 上海古 籍 出 版 社 , 1 9 9 2 年 , 第 5 0 5 页 。 ② 艾恺采访 , 一 耽学 堂整 理 : 《 这个世 界会 好吗 : 梁漱 溟 晚 年 口 述 》 , 天 津 : 天 津教 育出 版 社 , 2 0 1 1 年 , 第 3 3 6 、 3 3 7 页 。 ? 1 4 ?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们眼前的教训,我们尚不能学吗?”“这种力量我们何不据为己有?何必委之于敌人?我们所须 行的就是耕者有其地”。①应当承认,蒋廷黻的目光是尖锐的,然而,他虽苦口婆心,国民党却 不听。1949年4月,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亡前夕,台湾的《公论报》有文章质问说:中共的胜 利主要源于它实践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请问国民党,你所以没能实践民生主义,“是自已走错 了路,还是政党的性质与主义不能相容呢?”②败退到台湾后的蒋介石,曾问以反共著称的叶青: 国民党何以败?叶青的回答是:因为没有实施孙中山先生之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③从蒋 廷黻到叶青,先后指出了国民党的致命伤在于得不到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支持。新近台湾一 位资深学者在学术讨论会上更指出:国民党到台湾后所以能成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是因 为高官们的土地都在大陆,现在是革别人的命,没有负担。④公正的舆论与国民党的几代学人, 也都承认国共成败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再次证明了历史真相与历史认知所具有的客观真理性, 从来都容不得随意篡改。 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固然有多种原因,但除了极个别人有政治企图、欲借歪曲历史否 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之外,多数人就其主观因素而言,主要有三。 一是对当下中国的时代性缺乏正确的体认。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虽有失 绝对化,但不乏辩证思维。人们对历史或历史问题进行思考,总会有一个观察点或出发点,它 归根结底是与人们对身在其中的当下时代的体认紧密相关。1901年,梁启超发表《过渡时代 论》,认为其时中国正处于舍旧趋新的过渡时代,孕育着大希望,同时也隐藏着大“危险”,这 就是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是否正确,将决定国家与国人的成败祸福:“故倡率国民以就此途者,荀 有不为之择一最良合宜之归宿地,则其负民也实甚。世界之政体有多途,国民之所宜亦有多途。 天下事固有于理论上不可不行,而事实上万不可行者,亦有在他时他地可得极良之结果,而在 此时此地反招不良之结果者。作始也简,将毕也巨。”⑤因之,他强调过渡时代的政治家与国民 必须具备三大品格:“冒险性”、“忍耐性”与“别择性”,其中又以“别择性”最为重要。耐人 寻味的是,当下中国也常被称为“改革期”、“转型期”、“过渡期”,这虽不无道理,但要看到它 与梁启超所说的“过渡时代”,名同实异,不可同日而语。在梁看来,其时中国面临的是一场 “去所厌离之旧界”而追寻西方“新界”,即改弦更张的社会大变革。而当下中国的改革却是在 原有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与所谓改辙易帜渺不相涉。不过,梁 启超关于过渡时代存在大“危险”和尤其需要重视“别择性”的观点,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质言之,能否正确体认当下中国的时代性,同时又不忘梁启超的警示,这将深刻影响人们对待 历史的态度。1990年4月,胡乔木主持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在讨论提纲时,他发表了 以下意见:“70年要贯穿一个思想,就是中国要搞革命,要搞建设,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 实际怎么结合起来要进行探索,要靠中国人自己来了解情况,在这个基础上下正确的决心。这 ①蒋廷黻:《民族主义不够》,《大公报》1935年9月15日,引自蔡乐苏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 晚清至民国卷下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2、493页。 ②《军事以外的战争》,《公论报》1949年4月28日。 ③陈鹏仁:《台湾土地改革为何成功?》,《中国国民党一大暨第一次国共合作成立9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 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研究会主办,中山市委市政府、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承 办,2014年11月。 ④陈鹏仁:《台湾土地改革为何成功?》,《中国国民党一大暨第一次国共合作成立9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 材料》。 ⑤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1页。 ·15·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历 史虚 无主 义评析 们 眼前 的教 训 , 我们 尚 不能 学 吗? ” “这 种 力 量 我们 何 不据 为 己 有 ? 何必 委之 于敌 人? 我 们所 须 行 的 就是耕 者有其地 ” 。 ① 应 当 承认 , 蒋廷 黻 的 目 光 是 尖锐 的 , 然 而 , 他 虽 苦 口 婆心 , 国 民 党却 不 听 。 1 9 4 9 年 4 月 , 国 民 党政 权 在大 陆覆 亡 前夕 , 台 湾 的 《 公 论报 》 有 文 章 质 问 说 : 中 共 的 胜 利 主要 源 于它 实践 了孙 中 山 的 民 生 主 义 ; 请问 国 民 党 , 你所 以 没能 实践民 生 主 义 , “ 是 自 己 走 错 了 路 , 还是 政党 的 性质 与 主 义不 能相 容 呢 ? ” ? 败退 到 台湾 后 的 蒋介 石 , 曾 问 以 反共 著称 的 叶 青 : 国 民 党何以 败 ? 叶 青 的 回 答是 : 因 为 没 有实 施孙 中 山 先 生之 民 生 主义 , 实行 耕者 有其 田 。 ③ 从蒋 廷 黻 到叶 青 , 先后 指 出 了 国 民 党 的 致 命伤 在 于得 不 到 民众 尤 其是 广 大农 民 的 支 持 。 新 近 台 湾 一 位 资 深学者 在学术 讨论会上 更指 出 : 国 民 党 到 台 湾 后 所以 能成 功 实 行耕 者 有 其 田 的 政 策 , 是 因 为 高 官们 的 土 地都 在 大陆 , 现在是 革别人 的 命 , 没 有 负 担 。 ? 公正 的 舆论 与 国 民党 的几 代 学 人 , 也 都承认 国 共成败 有 其 内 在 的 必 然 性 , 再次证 明 了 历 史 真 相 与 历 史认 知 所具有 的 客观 真 理 性 , 从来都 容不 得随意 篡改 。 当 下历 史虚无 主义 的泛 起固 然 有多 种 原 因 , 但除 了 极 个 别 人 有 政治 企 图 、 欲 借歪 曲 历 史 否 定 中 国 共产 党执政 的合法性 之外 , 多 数人就 其主 观 因 素 而言 , 主要 有三 。 一 是对 当 下 中 国 的 时代 性缺 乏 正确 的 体 认。 克 罗 齐 的 名 言 “ 一 切 历 史 都 是 当 代 史 ” 虽 有 失 绝 对化 , 但不乏辩 证思 维 。 人们 对 历史 或历 史 问 题进行思 考 , 总 会有一 个 观 察 点 或 出 发点 , 它 归 根结 底 是 与 人 们 对 身 在 其 中 的 当 下 时 代 的 体 认 紧 密 相 关。 1 9 0 1 年 , 梁启 超 发 表 《 过 渡 时代 论 》 , 认为 其时 中 国 正处于 舍 旧 趋 新 的 过 渡 时 代 , 孕 育 着 大 希望 , 同 时 也 隐 藏 着大 “ 危 险 ” , 这 就 是对未来 道路的 选择 是否 正 确 , 将 决定 国家 与 国 人的 成败祸福 : “ 故倡 率国 民 以 就 此途者 , 苟 有 不 为 之择 一 最 良合宜 之归 宿地 , 则其负 民 也实 甚 。 世 界之 政体有 多途 , 国 民 之所 宜亦 有 多 途 。 天 下事 固 有 于 理论上不 可不 行 , 而 事实 上 万 不 可行 者 , 亦 有 在 他 时他 地可 得极 良 之结 果 , 而 在 此 时此 地反 招不 良 之结 果者 。 作始 也简 , 将 毕 也 巨 。 ” ⑤ 因 之 , 他强 调 过 渡 时代 的政 治 家 与 国 民 必 须具备三 大品 格 : “ 冒 险 性 ” 、 “ 忍 耐性 ” 与 “ 别 择 性 ” , 其 中 又 以 “ 别 择 性 ” 最 为重要 。 耐 人 寻 味 的是 , 当 下 中 国 也 常被 称为 “ 改革期 ” 、 “ 转 型 期 ” 、 “ 过渡期 ” , 这虽 不无 道 理 , 但 要 看 到 它 与 梁启 超所说 的 “ 过 渡 时 代 ” , 名 同 实 异 , 不可 同 日 而 语 。 在 梁 看 来 , 其时 中 国 面 临 的 是 一 场 “ 去所厌离 之 旧 界 ” 而追 寻 西方 “ 新界 ” , 即 改 弦 更 张 的 社 会 大 变 革 。 而 当 下 中 国 的 改 革却 是 在 原 有 的社 会 主 义革 命与 建设 基 础上 的 进 一 步深化 与 发 展 , 与 所 谓 改 辙 易 帜 渺不 相 涉 。 不 过 , 梁 启 超关于过 渡时代 存在 大 “ 危 险 ” 和 尤 其需 要重 视 “ 别 择 性 ” 的 观 点 , 在今 天 仍有 其现 实 意 义 。 质 言之 , 能 否正确 体认当 下 中 国 的 时 代 性 , 同 时 又 不 忘 梁启 超 的 警示 , 这 将深 刻 影 响 人们 对 待 历 史 的 态度 。 1 9 9 0 年 4 月 , 胡 乔木 主 持编 写 《 中 国共产党 的七 十年 》 , 在讨论 提 纲 时 , 他 发表 了 以 下意见 : “ 7 0 年要 贯穿一 个思 想 , 就是 中 国要 搞革命 , 要 搞建设 , 马 列 主义 基本 原理 同 中 国 的 实 际怎 么 结 合起来要进 行探索 , 要 靠 中 国 人 自 己 来 了 解 情 况 , 在 这个 基 础 上 下 正 确 的 决 心 。 这 ① 蒋廷黻 : 《 民 族 主义不 够 》 , 《 大 公报》 1 9 3 5 年 9 月 1 5 日 , 引 自 蔡乐 苏 主 编 : 《 中 国 思 想 史 参考资 料集 》 晚 清 至 民 国 卷下 编 , 北 京 : 清 华 大 学 出 版社 , 2 0 0 5 年 , 第 4 9 2 、 4 9 3 页 。 ② 《 军事 以 外 的 战 争 》 , 《 公论报 》 1 9 4 9 年 4 月 2 8 日 , ③ 陈 鹏 仁 : 《 台 湾 土地改革 为何成功 ? 》 , 《 中 国 国 民 党 一 大 暨第一 次 国 共合作成立 9 0 周 年 学 术研 讨会会议 材 料 》 , 中 国 社会科学 院 近代 史 研究所 、 孙 中 山 研究 会主 办 , 中 山 市 委 市 政 府 、 孙 中 山 故 居 纪 念 馆 承 办 ’ 2 0 1 4 年 1 1 月 。 ④ 陈 鹏仁 : 《 台 湾 土 地改革 为何成功 ? 》 , 《 中 国 国 民 党 一 大 暨第 一 次 国 共合作成立 9 0 周 年 学 术研 讨会会议 材 料 》 。 ⑤ 梁启 超 : 《 饮冰 室 合集 ? 文 集 》 第 6 册 , 北 京 : 中 华书 局 , 1 9 8 9 年 , 第 3 1 页 。 ? 1 5 ?
历史研究 2015年第3期 中间会碰到各种挫折,但是我们党还是总结了教训。就基本方向而言,中国共产党是一直在为 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尽管犯了错误,还是要为人民谋福利,把中国推向现代化。整部书要有这 么一个思路。”①他强调的“这么一个思路”,其根本的观察点或出发点,正是源于对当下中国的 时代性的正确把握。与此相反,一些人错读当下的中国,认为它正“告别”社会主义,归趋西 方资本主义旧轨。这些人误人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津,也就不可避免。 二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一些人看问题,不是将之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综合的、长 时段的考察,而是以偏概全、以今况古,便难免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 年,党和国家的工作确实出现了许多失误,包括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等, 造成了不必要的严重损失。但是,因之便将这一时期说得一无是处,一片漆黑,加以全盘否定, 却是不客观的。我们应当看到,不仅这些失误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 路上发生的偏差,事后也由它自身作了纠正。而且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中国发生了天翻地 覆的巨变,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成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包括大庆油田、两弹 一星等在内,它在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怡恰为后30年改革开放和新发展提供了前提条 件。这不仅是指物质的条件,也包括思想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将“最难处理”的 1956一1966年这10年,最终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10年。胡绳说:“对 这十年是说,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党在探索中国自己 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形成的正确或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与实践经验;另一个是错误趋向,也是在 探索中发生的,走偏了方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两种趋向,不能否认有错误趋向,但正 确趋向是存有的,后来连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当然不可能将以后的都说出来,是苗头”。成就与 失误并存,“只要能正确加以总结,都可以成为党的财富”。②这种辩证的观察完全符合历史实 际。胡乔木高度评价该书这一新见解是党史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所以,看不到失误,引不出教 训来;但只看到失误,看不到成就,见木不见林,并不足以言客观的历史真相,相反却易于陷 入历史虚无主义。 三是囿于个人情感,难以保持清醒的理性。超越情感因素,保持客观的态度,是从事历史 研究的基本要求。上述历史上的种种失误,曾伤害了许多人,时光虽逝,往事并不如烟。一些 曾不同程度受到过伤害(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的人,心理阴影往往长期存在。他们中的 一些人,对待历史问题,未能超越个人恩怨,自然会影响其知人论世的客观性。极少数人千方 百计诋毁毛泽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缘于此。在这一点上,梁漱溟却显得难能可贵。他与毛泽 东发生过人所共知的冲突,事后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按道理他最易受情感驱使而贬抑毛泽东, 但事实却相反。他晚年在回答外国学者关于怎样评价毛泽东的提问时表示:毛泽东晚年虽有错 误,但他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是仅见的伟大人物,“没有毛泽东不能有共产党,没有共产 党没有新中国,这个是百分之百的事实,百分之百的事实。”③梁漱溟不愧是当代卓越的思想家, 其刚直不阿的品质也表现在对毛泽东的公正评价上。如何超越个人恩怨,客观对待历史,梁漱 溟为人们提供了绝好的范例。 ①金冲及:《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26页。 ②金冲及:《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185、186页。 ③艾恺采访,一耽学堂整理:《这个世界会好吗:粱漱溟晚年口述》,第126页。 ·16·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 第 3 期 中 间会碰 到各 种挫折 , 但是我 们 党还 是 总 结 了 教训 。 就 基本 方 向 而 言 , 中 国 共 产 党 是 一 直 在 为 中 国人 民 谋福 利 的 。 尽管 犯 了 错 误 , 还 是 要 为 人 民 谋福 利 , 把 中 国 推 向 现代 化 。 整 部 书 要 有 这 么 一 个思 路。 ” ① 他强 调 的 “ 这 么 一 个思 路 ” , 其根本 的 观察 点 或 出 发点 , 正 是源 于对 当 下 中 国 的 时代 性 的 正确 把握 。 与此 相反 , 一 些人错 读 当 下 的 中 国 , 认 为 它 正 “ 告 别 ” 社会主 义 , 归 趋西 方资 本 主义 旧 轨 。 这些人误人历史 虚无主义 的 迷津 , 也就 不可 避免 。 二是思想 方法 上 的 片 面性 。 一 些 人看 问 题 , 不 是将 之 置 于 特 定 的 历 史 条 件下 作 综 合 的 、 长 时段 的 考察 , 而 是 以 偏 概 全、 以 今况 古 , 便难 免得 出 有 失 偏 颇 的 结论 。 新 中 国 建 立 后 的 前 3 0 年 , 党 和 国家 的 工 作确 实 出 现 了许 多失误 , 包 括 反 右斗 争 的 扩 大化 和 “ 文化 大革 命 ” 的 劫 难等 , 造成 了 不必要 的 严 重损 失 。 但是 , 因之便将这 一 时期 说得 一 无 是处 , 一 片 漆 黑 , 加 以 全盘否 定 , 却是不 客观 的 。 我们应 当 看 到 , 不 仅 这些 失 误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在探 索 前无 古人 的 社 会 主义发 展 道 路上 发 生 的偏 差 , 事后 也 由 它 自 身 作 了 纠 正 。 而 且更重 要 的 是 , 与 此 同 时 , 中 国 发 生 了 天 翻 地 覆 的 巨 变 , 从一 个一 穷 二 白 的 旧 中 国 变 成 了 举 世 瞩 目 的 社 会 主 义新 中 国 , 包 括 大 庆 油 田 、 两 弹 一 星等 在 内 , 它 在各 方 面 所 取得 的 伟 大 成 就 , 恰 恰 为 后 3 0 年 改 革 开 放 和 新 发 展 提 供 了 前 提 条 件 。 这 不仅 是指 物 质 的 条件 , 也包 括 思 想 的 条 件 。 《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七 十年 》 将 “ 最 难处 理” 的 1 9 5 6 — 1 9 6 6 年这 1 0 年 , 最终 确定 为 “ 社会主 义建设在探 索 中 曲 折前 进 ” 的 1 0 年 。 胡 绳说 : “ 对 这 十年 是说 , 党 的 指 导思 想有 两 个 发展 趋 向 : 一 个是正 确 的 , 比 较 正 确 的 , 党 在 探索 中 国 自 己 的 社会 主义 道路 中 形 成 的 正确 或 比 较 正 确 的 理 论观 点 与 实 践 经 验 ; 另 一 个是 错 误趋向 , 也是 在 探索 中 发 生 的 , 走偏 了方 向 , 失之 毫厘 , 谬 以 千 里 ” 。 “ 两 种 趋 向 , 不 能 否认有 错误趋 向 , 但 正 确趋向 是存有 的 , 后来连 到 十一 届 三 中全会, 当 然 不可 能 将 以 后 的 都 说出 来 , 是 苗 头 ” 。 成 就 与 失误并 存 , “ 只 要 能正 确 加 以 总 结 , 都 可 以 成 为党 的 财 富 ” 。 ? 这 种辩 证 的 观察完 全符 合 历 史 实 际 。 胡 乔 木高度 评价该书 这 一 新见 解是 党史研 究 上 的 重 大 突 破 。 所 以 , 看不 到 失 误 , 引 不 出 教 训 来 ; 但只 看 到失 误 , 看 不 到 成 就 , 见 木 不 见林 , 并 不 足 以 言 客观 的 历 史 真相 , 相反 却 易 于 陷 人历史 虚 无 主义 。 三是 囿 于个人 情感 , 难 以 保持 清醒 的 理 性 。 超 越情 感 因 素 , 保 持 客 观 的 态 度 , 是 从事 历 史 研究 的 基本要 求 。 上述历 史 上 的 种 种失 误 , 曾 伤 害 了 许多 人 , 时光 虽逝 , 往 事并 不 如 烟 。 一 些 曾 不 同程 度受 到过 伤害 ( 不 论是 直 接 的 还 是 间 接 的 ) 的 人 , 心 理 阴 影 往 往 长期 存 在 。 他 们 中 的 一 些 人 , 对待 历史 问 题 , 未 能超 越 个人 恩 怨 , 自 然 会影 响 其 知 人论世 的 客 观性 。 极少数 人 千 方 百计诋毁 毛泽 东 , 在很大程 度上 正 是 缘 于此 。 在这 一 点 上 , 梁 漱溟 却 显 得 难 能可 贵 。 他 与 毛 泽 东 发生过 人 所共知 的 冲 突 , 事 后 曾 受到 不公 正 的待 遇 , 按 道理他 最易 受情 感 驱使而 贬抑 毛泽 东 , 但事实却 相 反 。 他 晚年 在 回 答外 国 学 者 关于 怎 样 评价 毛 泽 东 的 提问 时表 示 : 毛 泽 东 晚 年虽 有 错 误 , 但他 在 中 国 和世界 的历 史上 , 都 是仅 见 的 伟大 人物 , “ 没有 毛泽 东不 能有 共产 党 , 没 有共 产 党 没有新 中 国 , 这 个是 百分之百 的 事实 , 百 分之百 的事 实 。 ” ③ 梁漱溟 不愧 是 当 代卓越 的 思想 家 , 其刚 直不 阿的 品质 也表 现在 对毛 泽 东 的 公 正评价 上 。 如 何 超越 个 人 恩 怨 , 客 观对 待历 史 , 梁 漱 溟 为人们 提供 了绝 好的 范例 。 ① 金 冲 及 : 《 一 本书 的 历 史 : 胡 乔 木 、 胡 绳谈 〈 中 国 共产 党的 七 十 年 〉 》 , 北 京 : 中 央 文献 出 版社 , 2 0 1 4 年 , 第 2 6 页 。 ② 金 冲及 : 《 一 本书 的 历 史 : 胡 乔木、 胡 绳谈 〈 中 国 共产党 的 七 十 年〉 》 , 第 1 8 5 、 1 8 6 页 。 ③ 艾恺采访 , 一 耽学 堂整 理 : 《 这个世界会好 吗 : 梁 漱溟晚 年 口 述》 , 第 1 2 6 页 。 ? 1 6 ?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可谓道尽了国人对国史之珍重与否与国之兴衰间的依 存关系。欲廓清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重视历史教育,包 括国民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这方面亟待反省之处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与史学工作者任重而 道远。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辨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武力 针对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经有不少商榷和批驳的文章,也产生了一些 效果。但是应该看到,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传播中的这种思潮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有 其存在的经济和文化土裹,彻底消除它将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笔者认为,为了更有效地应对 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我们需要更多地从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一、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 庄子在《秋水》篇中曾经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 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即是说,一个人的见识受到他所认识的时空和所掌 握的理论方法的制约。 近些年来,在辛亥革命和民国史研究的热潮中,对改良与革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以 及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出现了怀疑民主革命、怀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赞 颂改良,甚至为封建社会的糟粕、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唱赞歌的声音,而忽视了整个世界自 1640年以来所显示出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大潮流、大趋势,以及在这个潮流背后的工业文 明取代农业文明这种生产方式大转变的趋势。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也看到了这种“弱肉 强食”的资本主义丛林法则,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由于这种趋势 和转变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侵略、压迫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方式进行的,因此 这些被侵略、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的资产阶级革命就同时遇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两大 敌人的反对,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历史悠久的大国,更是如此。我们从这个大的世界历史趋势和 社会进步去反观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去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就会准确把握近代以来的 各种事件和历史人物。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压 迫、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下不断进行反抗和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而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 则压迫、阻碍这种进步,使得中国几乎每次改良都以失败告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中国不需 要和平改良,也不是没有改良的机会,而是反动势力不愿意接受改良,不给先进阶级和阶层以 改良的机会。从戊戌变法到清末立宪,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向袁世凯妥协到“国民会议运动” 的失败,都证明改良道路走不通;又如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抗战时期的三次反共高潮, 以及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等,都证明国民党不能容忍共产党与其分享政权,不允许 以和平方式共同推进社会进步,而是要消灭共产党。整个近代历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的历 史证明,随着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17·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历 史虚 无主 义评析 龚 自 珍 说 “ 灭人 之 国 , 必先 去其史 ” , 可谓 道尽 了 国 人 对 国 史之珍重 与否 与 国 之 兴 衰 间 的依 存关系 。 欲 廓清 当 下 的 历史 虚无 主义 , 端 在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历 史观 的 指 导 , 重 视历 史 教 育 , 包 括 国 民 的 学校 教育 与社会 教育 。 这 方 面 亟 待 反 省 之处 很 多 , 教育 主 管部 门 与 史 学工 作 者 任 重而 道 远 。 唯物 史 观视 角 下 的 历 史虚 无 主义 辨正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当 代 中 国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武 力 针 对近年 来我 国 出 现 的历 史 虚无 主义 思 潮 , 已 经 有 不 少 商榷 和 批驳 的 文 章 , 也 产 生 了 一 些 效果 。 但是应 该看 到 , 历 史研究 和历 史 知 识 传播 中 的 这 种思 潮 有 着 深刻 的 国 际 、 国 内 背景 , 有 其存在 的 经济 和 文 化土壤 , 彻底 消 除它 将会是 一 个较长 的 过 程 。 笔 者 认为 , 为 了 更有 效 地 应对 和 消 除历 史虚 无主 义 , 我 们需要 更多地从 历史 观和 方法论的 角 度 来正 本清 源 、 拨乱 反 正 。 一 、 用 唯物史 观研究 中 国 历史 庄子 在 《 秋水 》 篇 中 曾 经说 : “井 蛙 不可 以 语 于海 者 , 拘 于虚 也 ; 夏虫 不 可 以 语于 冰者 , 笃 于 时也 ; 曲 士 不可 以 语 于 道者 , 束 于教也 。 ” 即是说 , 一 个 人 的见 识受 到 他所 认识 的 时 空 和 所掌 握 的 理论方法 的 制 约 。 近些 年来 , 在辛 亥革命和 民 国 史 研究 的 热 潮 中 , 对改 良 与 革 命 、 国 民 党 与共产 党 的 关系 以 及一 些历史 人 物 的评 价中 , 出 现 了 怀 疑 民 主革 命 、 怀 疑 中 国 共产 党 领 导 的 新 民 主 主 义革 命 、 赞 颂改 良 , 甚 至 为 封建 社会的 糟粕 、 为 半 殖 民 地 半封 建社 会 唱 赞 歌 的 声 音 , 而 忽视 了 整 个世界 自 1 6 4 0 年 以 来 所显示 出来 的 资 产 阶级 民 主 革命 的 大潮 流 、 大 趋势 , 以 及 在 这个潮 流 背后 的 工 业文 明取代农业 文 明 这种 生产方式 大转 变 的趋 势 。 资产 阶 级 革命家 孙 中 山 先 生 也 看 到 了 这 种 “ 弱 肉 强食 ” 的 资本 主义丛林法则 , 提 出 “ 世界 潮 流 浩浩 荡 荡 , 顺 之 则 昌 , 逆 之则 亡 广 由 于这 种 趋势 和 转 变是 以 西方 资本主义 列强 用 “ 坚 船利 炮 ” 侵 略 、 压 迫其他 国 家 和 民 族 的 方 式 进行 的 , 因 此 这些 被侵略 、 被 压迫 国家 和 民族 的 资产 阶 级革 命就 同 时 遇 到 外 国 资本 主义 和 本 国 封建 主 义 两大 敌人 的反对 , 中 国作 为一 个封建 历 史 悠久 的 大 国 , 更 是 如 此 。 我 们从这 个大 的 世 界 历 史 趋势 和 社会 进步去 反 观 中 国 古代社会和 文化 , 去 认识 中 国 近 代 以 来 的 革 命 , 就 会准 确把 握 近 代 以 来 的 各种 事件 和历史 人物 。 中 国 自 1 8 4 0 年鸦 片 战 争 以 来 的 近 代 历史 , 是 中 华 民 族 在 遭 遇 西 方资 本 主义 列 强 的 侵 略压 迫 、 面 临 亡 国灭 种危 机下 不 断进 行 反抗 和 追 求 现代 化 的 历史 。 而 外 国 资 本 主 义 和 国 内 封 建 势力 则压 迫 、 阻碍这 种进 步 , 使 得 中 国 几乎 每 次 改 良 都 以 失 败 告 终 。 在 这 个过程 中 , 不 是 中 国 不需 要和 平改 良 , 也不是没有 改 良 的 机 会 , 而 是 反 动势 力 不 愿 意接 受 改 良 , 不 给 先进 阶级 和 阶 层 以 改 良 的 机会 。 从戊 戌 变 法 到 清末 立 宪 , 从 辛 亥 革 命后 孙 中 山 向 袁 世 凯 妥 协 到 “ 国 民 会议运 动 ” 的 失 败 , 都 证明 改 良 道 路 走 不通 ; 又 如 1 9 2 7 年 “ 四 一 二 大 屠 杀 ” 、 抗 战 时 期 的 三 次 反 共高 潮 , 以 及 1 9 4 6 年 国 民 党撕 毁 “ 双 十协定 ” 等 , 都 证 明 国 民党 不 能容 忍 共产 党与 其分享 政 权, 不 允许 以 和平 方式 共同 推进 社会进 步 , 而 是 要 消 灭 共产 党 。 整 个 近代 历 史 , 特 别 是辛 亥 革 命 以 来 的 历 史 证 明 , 随着世 界进 人帝 国 主义 时代 , 由 于 资 产 阶级 的 软弱 性 , 使 得 领 导 中 国 民 主 革命 的 任务 ? 1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