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3年第6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215期) 心理研究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 岩 摘要:幸福悖论在发达国家是经济足够发达之后的产物。中国目前出现的“幸福 悖论”现象虽然表现为不随经济发展而幸福感增高的所谓“悖论”,但深入分析后发现, 经济不够发达仍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我们过分重视客观经济 因素而忽视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们的攀比心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可持续模型 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改善环境因素,如继续发展经济、提升社会保障、 调整分配机制等;二是改善主观意识活动,如改变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变国民生产总 值为国民幸福指数,提高个体自身的意向性努力(如运用积极的思想、投入地做事、提 升身体健康、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等),多方位多手段让我们更加幸福。 关键词:幸福饽论;伊斯特林悖论;积极心理学;幸福;GDP;GWB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6-0136-10 文章《经济增长极大提高人们的快乐吗》中提出 一、引言 的。[2]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3] [4]这种现象违反了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命题“财 中国经济以大于8%的速度逐年稳步增长, 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一经提出便引 从1990年到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 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总额己经增长了至少4倍。[1]人们希望,幸福感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 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但是人们感到,手 型期,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发展到3,000美元的 里的钱多了,幸福感却没增长多少。这种现象被 时候,就会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就 称为幸福悖论,又称为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是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再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Paradox),或“幸福一收入之谜”(Happiness- [5]伊斯特林和其合作者在2012年发表在美国科 income paradox),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 学院刊上[1]的对中国1990年到2010年长达20 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在l974年的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收稿日期:20130320 作者简介:王岩,女,山西朔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讲师,心理学博士。(北京100048) 136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3 年第 6 期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 215 期) 心理研究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 岩 摘 要: 幸福悖论在发达国家是经济足够发达之后的产物。中国目前出现的“幸福 悖论”现象虽然表现为不随经济发展而幸福感增高的所谓“悖论”,但深入分析后发现, 经济不够发达仍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我们过分重视客观经济 因素而忽视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们的攀比心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可持续模型 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是改善环境因素,如继续发展经济、提升社会保障、 调整分配机制等; 二是改善主观意识活动,如改变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变国民生产总 值为国民幸福指数,提高个体自身的意向性努力( 如运用积极的思想、投入地做事、提 升身体健康、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等) ,多方位多手段让我们更加幸福。 关键词: 幸福悖论; 伊斯特林悖论; 积极心理学; 幸福; GDP; GWB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9142( 2013) 06 - 0136 - 10 收稿日期: 2013-03-20 作者简介: 王岩,女,山西朔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讲师,心理学博士。( 北京 100048) 一、引言 中国经济以大于 8% 的速度逐年稳步增长, 从 1990 年到 2009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 总额已经增长了至少 4 倍。[1]人们希望,幸福感 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但是人们感到,手 里的钱多了,幸福感却没增长多少。这种现象被 称为幸福悖论,又称为伊斯特林悖论( Easterlin Paradox) ,或“幸 福—收 入 之 谜 ”( Happinessincome paradox) ,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 理查德·伊斯特林( Richard Easterlin) 在 1974 年的 文章《经济增长极大提高人们的快乐吗》中提出 的。[2]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3] [4]这种现象违反了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命题“财 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一经提出便引 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 型期,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发展到 3,000 美元的 时候,就会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就 是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再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5]伊斯特林和其合作者在 2012 年发表在美国科 学院刊上[1]的对中国 1990 年到 2010 年长达 20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631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可幸福感却下降了,突出地表现了幸福悖论。还 对“幸福悖论”进行解读,寻求在当前中国的大环 有研究及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结果,例如 境下,社会经济层面和个人心理层面提升人生幸 Brockmann et al.(2009)和曹大宇的研究(2009) 福的途径和方法。 也有类似的结论。[6][7] 有研究表明:金钱与幸福之间并不是人们所 二、解读中国的“幸福悖论“现象 想象的那样成正比关系,两者之间只是轻微的正 相关,相关值大约0.25。[8]身无分文的人对于 (一)中国“幸福悖论”的特点:高低收入人群 幸福的满意度趋近于零,当人们手中开始有钱,刚 表现不同 刚脱离贫困线的时候,幸福感几乎与金钱成正比 伊斯特林等对中国1990年到2010年长达20 增加,但是到了纵轴的0.25处就变成了与横轴不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相干的水平线。纵然是横轴上的金钱以百万、千 幸福感却下降了。[]数据分析发现,1990年,收 万、亿万的速度成倍剧增,但金钱与幸福的关联不 入最高的1/3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3人群的生活 会再超越0.25。这种现象被称作“金钱的边际效 满意度分别是68%和65%,相差还不是太大:但 应递减”。有学者认为这个金钱和幸福的相关系 到2007年,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达到71%, 数更小些,是0.17[9],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得出了 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直降至42%。[1]高收 大致类似的结论。[10-14]总之,不管这个相关系 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轻微上升,而低收入人群生 数是多少,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金钱积累的初期几 活满意度下降。这说明,中国的“幸福悖论”贡献 乎成正比,而金钱超过一定数额之后,就不太相 者是低收入人群!导致中国出现幸福悖论现象 关了。 的,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收入提高了,生活 那么,中国幸福悖论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经 好了,幸福感不随之增长,而是收入尚不够高!而 济收入到达一定数额,幸福感就不再增加?我们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有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要 己经进入小康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4][15] 吗?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 (二)金钱对幸福的贡献 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增长,对富裕阶 我们应该肯定金钱对幸福的贡献关系,而不 层,确实出现了所谓“幸福悖论”一经济增长对 是弱化这种关系。大量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确实 幸福的增长贡献已经很小。但是对贫困阶层而 带来幸福感增加。这也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初 言,经济问题仍然是制约幸福感的重要问题。 衷。金钱与幸福感相关,符合传统经济学的假定, [14][1]在考察“幸福悖论”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反 即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一点可以 思,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贫困阶层,共同的一点 从三个方面看出: 是:幸福并不会随着财富的积累如期而至,拥有财 首先,在一个国家内部,富裕的个体会报告更 富也不等同于拥有幸福,幸福是需要特别的努力 高的生活满意度。例如Easterline等人(20l2)的 来争取的。所以,即便是己经富裕起来如以美国 研究中报告,收入最高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 为首的发达国家,近年发起了一项追求幸福的运 意度都要比收入最低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意 动“哈佛幸福课”(积极心理学课程)超过在哈佛 度高。国内学者研究也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 大学独占鳌头多年的“经济学原理”一度成为选 平均数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5]工 课人数第一的课程。在网易公开课上,这门课的 资收入高的人相对更加幸福,[11]中产阶层比工 点击率长期居高不下。幸福课之所以炙手可热, 薪个体幸福程度要高。[16] 也是在追求经济发展之下,人们追求人生幸福的 第二,富裕的国家比不富裕的国家生活满意 表现。中国政府也将建设幸福中国写入了十二五 度也较高。盖勒普(Gallup)调查发现,中国的幸 规划,近年的“两会”,也把提升人们的幸福作为 福指数在124个国家中排名第92,只有12%的中 讨论的焦点。让人民幸福,己经成了中国解决温 国人描述他们的生活是繁荣(flourish)的,这一数 饱之后的重要目标。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 据和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巴林相同等级。丹麦排 137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可幸福感却下降了,突出地表现了幸福悖论。还 有研究及大规模的抽 样调查结果,例 如 Brockmann et al. ( 2009) 和曹大宇的研究( 2009) 也有类似的结论。[6][7] 有研究表明: 金钱与幸福之间并不是人们所 想象的那样成正比关系,两者之间只是轻微的正 相关,相关值大约 0. 25。[8]身无分文的人对于 幸福的满意度趋近于零,当人们手中开始有钱,刚 刚脱离贫困线的时候,幸福感几乎与金钱成正比 增加,但是到了纵轴的 0. 25 处就变成了与横轴不 相干的水平线。纵然是横轴上的金钱以百万、千 万、亿万的速度成倍剧增,但金钱与幸福的关联不 会再超越 0. 25。这种现象被称作“金钱的边际效 应递减”。有学者认为这个金钱和幸福的相关系 数更小些,是 0. 17[9],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得出了 大致类似的结论。[10 - 14]总之,不管这个相关系 数是多少,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金钱积累的初期几 乎成正比,而金钱超过一定数额之后,就不太相 关了。 那么,中国幸福悖论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经 济收入到达一定数额,幸福感就不再增加? 我们 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吗? 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 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增长,对富裕阶 层,确实出现了所谓“幸福悖论”———经济增长对 幸福的增长贡献已经很小。但是对贫困阶层而 言,经济问题仍然是制约幸福感的重要问题。 [14][1]在考察“幸福悖论”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反 思,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贫困阶层,共同的一点 是: 幸福并不会随着财富的积累如期而至,拥有财 富也不等同于拥有幸福,幸福是需要特别的努力 来争取的。所以,即便是已经富裕起来如以美国 为首的发达国家,近年发起了一项追求幸福的运 动,“哈佛幸福课”( 积极心理学课程) 超过在哈佛 大学独占鳌头多年的“经济学原理”一度成为选 课人数第一的课程。在网易公开课上,这门课的 点击率长期居高不下。幸福课之所以炙手可热, 也是在追求经济发展之下,人们追求人生幸福的 表现。中国政府也将建设幸福中国写入了十二五 规划,近年的“两会”,也把提升人们的幸福作为 讨论的焦点。让人民幸福,已经成了中国解决温 饱之后的重要目标。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 对“幸福悖论”进行解读,寻求在当前中国的大环 境下,社会经济层面和个人心理层面提升人生幸 福的途径和方法。 二、解读中国的“幸福悖论“现象 ( 一) 中国“幸福悖论”的特点: 高低收入人群 表现不同 伊斯特林等对中国1990 年到2010 年长达20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幸福感却下降了。[1]数据分析发现,1990 年,收 入最高的 1 /3 人群和收入最低的 1 /3 人群的生活 满意度分别是 68% 和 65% ,相差还不是太大; 但 到 2007 年,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达到 71% , 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直降至 42% 。[1]高收 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轻微上升,而低收入人群生 活满意度下降。这说明,中国的“幸福悖论”贡献 者是低收入人群! 导致中国出现幸福悖论现象 的,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收入提高了,生活 好了,幸福感不随之增长,而是收入尚不够高! 而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有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要 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4][15] ( 二) 金钱对幸福的贡献 我们应该肯定金钱对幸福的贡献关系,而不 是弱化这种关系。大量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确实 带来幸福感增加。这也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初 衷。金钱与幸福感相关,符合传统经济学的假定, 即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一点可以 从三个方面看出: 首先,在一个国家内部,富裕的个体会报告更 高的生活满意度。例如 Easterline 等人( 2012) 的 研究中报告,收入最高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 意度都要比收入最低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意 度高。国内学者研究也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 平均数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5]工 资收入高的人相对更加幸福,[11]中产阶层比工 薪个体幸福程度要高。[16] 第二,富裕的国家比不富裕的国家生活满意 度也较高。盖勒普( Gallup) 调查发现,中国的幸 福指数在 124 个国家中排名第 92,只有 12% 的中 国人描述他们的生活是繁荣( flourish) 的,这一数 据和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巴林相同等级。丹麦排 137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名第一,有72%的人报告繁荣昌盛,而美国的数 学上的一个变体。[19]这种攀比和社会比较的竞 值是59%,排名第12。这些数据提示,富裕国家 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整体的社 人民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May16,2011;Los 会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个体因竞 Angeles Times)。在中国,富裕的地区也比不富裕 争胜利幸福感增加,但是相对竞争失败的个体幸 的地区生活满意度高。[14] 福感减少,所以,总体的社会幸福感没有增加,增 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也会报告更高的 加的是个体或者局部群体的幸福感。例如,对哈 满意度。国内研究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与国民 佛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拿5万美元年薪的人 幸福感指数是成正比关系的,比如,邢占军 比拿10万美元年薪的人更幸福。因为前者所处 (2011)对6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 的行业平均工资为25000美元,而后者行业平均 东省城市居民连续7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年薪大多高于10万美元。所以,总体财富虽有增 后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 加但幸福感却不会增加。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 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 处于同行业顶层的人数总是少数。而且,一个人 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14]经济的减退则导致幸 相对于别人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加,但别人相对于 福感指数降低,如,英格勒哈特等人的研究发现, 他收入却是减少了,幸福感也随之减少。为了追 从1979年开始的几年里比利时国民收入出现下 赶这个领先者,落后者要付出努力以提高收入追 滑,幸福感指数也相应地降低。[17] 赶领先者。所以,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是老鼠赛 (三)幸福悖论现象的心理解读 跑,不断加速,不断交替领先,最终都精疲力竭。 但是,在富裕阶层和发达国家,确实出现了幸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却 福和金钱关系不大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越来越模糊。[20] 出现呢?我们可以从两种观点来看: 综上,中国的“幸福悖论”,其本质仍然是经 第一种观点,忽视变量说。经济学关注收入、 济不够发达的产物,金钱对幸福是有贡献的。但 财富和消费,并不关注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方面, 是,主观心理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也有很大贡献。 如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 幸福、人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不是单纯金钱就能 利他主义、不平等,等等。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 解决的问题,人们的主观心理层面起着重要的作 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 用。追求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幸福的提升 时,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 提出了建议。 济因素会下降(比如休闲时间的减少,竞争压力 的增大),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 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 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这也说明,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GDP作为测量经济的指标,并不是测量幸福的适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罗)是一门研究 合指标,也不是衡量国家总体发展的适合指标。 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着重讲授积极心理学 所以,有学者提议用总体幸福感(General Well 家发现的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 Being,GWB)代替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 [21]积极心理学于1998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 的基本指标。[18] 席马丁·塞利格曼在任时提出。[22]主要针对的是 另一种观点,攀比理论。着重于从收入本身 二战以来心理学界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 出发,认为个人的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 补救,而不是着眼于正常人群的研究,比起那些流 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 行的大众心理学家和演说家等,少了一些对美好 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 生命的关注。因此,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 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这种解释也被称为相对 也要关注人类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 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reference group thoery)是 要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痛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在心理 苦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138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名第一,有 72% 的人报告繁荣昌盛,而美国的数 值是 59% ,排名第 12。这些数据提示,富裕国家 人民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 ( May 16,2011; Los Angeles Times) 。在中国,富裕的地区也比不富裕 的地区生活满意度高。[14] 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也会报告更高的 满意度。国内研究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与国民 幸福感指数是成正比关系的,比 如,邢 占 军 ( 2011) 对 6 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 东省城市居民连续 7 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后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 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 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14]经济的减退则导致幸 福感指数降低,如,英格勒哈特等人的研究发现, 从 1979 年开始的几年里比利时国民收入出现下 滑,幸福感指数也相应地降低。[17] ( 三) 幸福悖论现象的心理解读 但是,在富裕阶层和发达国家,确实出现了幸 福和金钱关系不大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出现呢? 我们可以从两种观点来看: 第一种观点,忽视变量说。经济学关注收入、 财富和消费,并不关注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方面, 如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 利他主义、不平等,等等。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 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 时,那么随着 GDP 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 济因素会下降( 比如休闲时间的减少,竞争压力 的增大) ,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 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 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这也说明, GDP 作为测量经济的指标,并不是测量幸福的适 合指标,也不是衡量国家总体发展的适合指标。 所以,有学者提议用总体幸福感 ( General Well Being,GWB) 代替 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 的基本指标。[18] 另一种观点,攀比理论。着重于从收入本身 出发,认为个人的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 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 攀比水平) 负相关, 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 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这种解释也被称为相对 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 reference group thoery) 是 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在心理 学上的一个变体。[19]这种攀比和社会比较的竞 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整体的社 会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个体因竞 争胜利幸福感增加,但是相对竞争失败的个体幸 福感减少,所以,总体的社会幸福感没有增加,增 加的是个体或者局部群体的幸福感。例如,对哈 佛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拿 5 万美元年薪的人 比拿 10 万美元年薪的人更幸福。因为前者所处 的行业平均工资为 25000 美元,而后者行业平均 年薪大多高于 10 万美元。所以,总体财富虽有增 加但幸福感却不会增加。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 处于同行业顶层的人数总是少数。而且,一个人 相对于别人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加,但别人相对于 他收入却是减少了,幸福感也随之减少。为了追 赶这个领先者,落后者要付出努力以提高收入追 赶领先者。所以,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是老鼠赛 跑,不断加速,不断交替领先,最终都精疲力竭。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却 越来越模糊。[20] 综上,中国的“幸福悖论”,其本质仍然是经 济不够发达的产物,金钱对幸福是有贡献的。但 是,主观心理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也有很大贡献。 幸福、人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不是单纯金钱就能 解决的问题,人们的主观心理层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追求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幸福的提升 提出了建议。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 ( 一)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一门研究 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着重讲授积极心理学 家发现 的 美 好 生 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 [21]积极心理学于 1998 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 席马丁·塞利格曼在任时提出。[22]主要针对的是 二战以来心理学界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 补救,而不是着眼于正常人群的研究,比起那些流 行的大众心理学家和演说家等,少了一些对美好 生命的关注。因此,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 也要关注人类的力量; 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 要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不仅要致力于治疗痛 苦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138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扭转了心理学病理研究的倾 致,习总书记的就职演说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 向,使得心理学研究开始走向大众,帮助普通人追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 求幸福的生活。 不能仅仅关注GDP,最重要的是关注国民的幸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范畴:(1) 福。只有人民的主观幸福感都提升了,这样的社 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等)。主 会,这样的国家才是最美丽的,才能创造出世界的 要讨论个体的幸福感和哪些因素相关,比如,年 文明。 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幸福的贡献较低,而自 GWB衡量的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尊、乐观、感激之情、朋友的多少却与幸福感高度 being),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条件状况,对当前 相关。愉悦感有原始的愉悦和高级的愉悦,受到 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否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等,主要 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全身心投入的酣畅感,可以带 反映的是人民对生活的满意状况,含有较多的积 来长久的愉悦:而感恩则更令人愉悦,从而体会到 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23]而国民生产总值 一种持久的积极体验:成就则是对自我价值实现 (GDP),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的回馈。(2)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赋、 所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包括消费、私 兴趣、价值)。包括个性力量的识别和界定,根据 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反映一个国家的 美国行动价值协会(VIA)提出的良好性格的分 经济表现,也反映国力和财富,是衡量国家经济状 类,将美德分为智慧和知识、勇气、人道主义、正义 况的最佳指标。研究发现,GDP的改变对GWB 性、节制和超越优势等六种类别。帮助人们确认 的影响是微弱的,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更可 自己的个性力量所在,识别自己的优势,从而发挥 能发生在人们对财政状况更加满意,对未来更加 优势,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贡献于社会。(3)积 乐观的时候。[24] 极的机构(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较长时期内存在着一种 探讨积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两性关系、 “重增长、轻发展”,“重客观、轻主观”的偏向。 爱的能力等友谊、爱情、婚烟姻关系,探讨如何提升 [14]现在,是转变这种倾向的时候了。我们要提 这些亲密关系,从而实现人生的幸福。还包括积 高人民的幸福,而不仅仅是提高GDP的数字。主 极的学校教育、积极的商业机构和工作环境、积极 观幸福感作为GDP衡量幸福的指数的替代或者 社区的建设乃至积极的社会,等等。 补充,己经受到极高的重视,一些国家如法国己经 可以看出,幸福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课 开始做了。[18]作为弥补GDP单一经济指向的 题,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货币(ultimate currency)., 发展目标和手段,势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根本动机,是人类生活的目 (三)幸福的可持续模型 的所在。 幸福的可持续模型[25]认为:对幸福的贡献 (二)建立评价社会发展的主观指标,用总体 中,50%由基因解释(set point,固定点),[26] 幸福指标(GWB)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DP)。 [27]10%由环境解释,[28][29]其余40%则归诸 2012年11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 于有意向性活动(intentional activity)。基因方面, 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 我们能做的努力比较小,而环境和个体改变方面 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指出,为了更好地 我们大有可为。 衡量国家发展的状况,用GWB代替GDP。他建 1.改善影响幸福感的环境 议中国要建设佛罗伦萨一样的时代,就是当拥有 幸福相关的环境因素指那些偶然发生 财富的时候,不是想着去占别人的领地,把别人俘 (incidental)但是在个人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事实, 虏成为自己的国民,而是要创造世界的美、世界的 包括所在的国家、地区、文化氛用,也可包括性别、 文明,这就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这 种族等人口学因素,[28]还包括一个人的个人史, 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中国可能都应该要做的事 以及婚姻状态、职业状态、工作安全和健康状况, 情。到现在为止,美国没有这么做,中国还在思考 等等。其中,收入水平、生活状况是考虑的重要因 到底该怎么做。这种提倡,和中国的中国梦相一 素。我们可以从环境因素方面着手提升幸福,而 139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扭转了心理学病理研究的倾 向,使得心理学研究开始走向大众,帮助普通人追 求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范畴: ( 1) 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等) 。主 要讨论个体的幸福感和哪些因素相关,比如,年 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幸福的贡献较低,而自 尊、乐观、感激之情、朋友的多少却与幸福感高度 相关。愉悦感有原始的愉悦和高级的愉悦,受到 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全身心投入的酣畅感,可以带 来长久的愉悦; 而感恩则更令人愉悦,从而体会到 一种持久的积极体验; 成就则是对自我价值实现 的回馈。( 2) 积极的个人特质( 个性力量、天赋、 兴趣、价值) 。包括个性力量的识别和界定,根据 美国行动价值协会( VIA) 提出的良好性格的分 类,将美德分为智慧和知识、勇气、人道主义、正义 性、节制和超越优势等六种类别。帮助人们确认 自己的个性力量所在,识别自己的优势,从而发挥 优势,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贡献于社会。( 3) 积 极的机构( 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 。 探讨积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两性关系、 爱的能力等友谊、爱情、婚姻关系,探讨如何提升 这些亲密关系,从而实现人生的幸福。还包括积 极的学校教育、积极的商业机构和工作环境、积极 社区的建设乃至积极的社会,等等。 可以看出,幸福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课 题,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货币( ultimate currency) , 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根本动机,是人类生活的目 的所在。 ( 二) 建立评价社会发展的主观指标,用总体 幸福指标( GWB) 代替国民生产总值( GDP) 。 2012 年 11 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 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 利格曼( Martin E. P. Seligman) 指出,为了更好地 衡量国家发展的状况,用 GWB 代替 GDP。他建 议中国要建设佛罗伦萨一样的时代,就是当拥有 财富的时候,不是想着去占别人的领地,把别人俘 虏成为自己的国民,而是要创造世界的美、世界的 文明,这就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这 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中国可能都应该要做的事 情。到现在为止,美国没有这么做,中国还在思考 到底该怎么做。这种提倡,和中国的中国梦相一 致,习总书记的就职演说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 不能仅仅关注 GDP,最重要的是关注国民的幸 福。只有人民的主观幸福感都提升了,这样的社 会,这样的国家才是最美丽的,才能创造出世界的 文明。 GWB 衡量的是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条件状况,对当前 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否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等,主要 反映的是人民对生活的满意状况,含有较多的积 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23]而国民生产总值 ( GDP) ,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所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包括消费、私 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反映一个国家的 经济表现,也反映国力和财富,是衡量国家经济状 况的最佳指标。研究发现,GDP 的改变对 GWB 的影响是微弱的,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更可 能发生在人们对财政状况更加满意,对未来更加 乐观的时候。[24]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较长时期内存在着一种 “重增长、轻发展”,“重客观、轻主观”的偏向。 [14]现在,是转变这种倾向的时候了。我们要提 高人民的幸福,而不仅仅是提高 GDP 的数字。主 观幸福感作为 GDP 衡量幸福的指数的替代或者 补充,已经受到极高的重视,一些国家如法国已经 开始做了。[18]作为弥补 GDP 单一经济指向的 发展目标和手段,势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三) 幸福的可持续模型 幸福的可持续模型[25]认为: 对幸福的贡献 中,50% 由 基 因 解 释 ( set point,固 定 点) ,[26] [27]10% 由环境解释,[28][29]其余 40% 则归诸 于有意向性活动( intentional activity) 。基因方面, 我们能做的努力比较小,而环境和个体改变方面 我们大有可为。 1. 改善影响幸福感的环境 幸福 相 关 的 环 境 因 素 指 那 些 偶 然 发 生 ( incidental) 但是在个人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事实, 包括所在的国家、地区、文化氛围,也可包括性别、 种族等人口学因素,[28]还包括一个人的个人史, 以及婚姻状态、职业状态、工作安全和健康状况, 等等。其中,收入水平、生活状况是考虑的重要因 素。我们可以从环境因素方面着手提升幸福,而 139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这些方面,国家和政府的责任重大。 国人说他们幸福,其中公务员的幸福感最高。”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 [30]因为公务员工作最稳定,而且福利保障最 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明显低于高收入群体, 安全。 不富裕地区的幸福感低于富裕地区,这些研究结 而社会保障系统中,医疗、养老等问题尤为突 果意味着,客观生存条件对于民众幸福感的制约 出。低收入人群虽然收入确实有所增长,但是,大 作用是不容忽略的。[14]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 量的医药费支出使得生活满意度降低。[31]另 多年,中国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 外,最具中国特色的指标莫过于住房。据2009年 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 中国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有房贷的人比没房 度的改善,但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我们的 贷的人更幸福,单位建房群体由于在住房上支出 经济发展程度还很不充分、很不平衡。居民的收 较少,幸福感最高,“蚁族”最不幸福,比单位集体 入和财富积累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相比,也 宿舍居住者还低。[32][33]这提示,住房问题己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所以,解决人民的经 经成了影响中国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养老方 济收入问题,仍然是中国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 面,突出表现是养老金比较低。中国也在做这方 习近平曾谈到,“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面的努力,比如,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3年 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 1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 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且,在普遍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 调整基础上,对企业退休高工、高龄人员等群体适 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 当再提高调整水平,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 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 休军转干部按有关规定予以倾斜,等等。这些都 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 是有力举措。 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 第三,建立和完善利益调整机制。 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 基尼系数用来定量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的 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差异程度:0.4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故基 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尼系数安全范围在0.2~0.4之间,低于0.2反映 同富裕的道路。”这段宣言表示,中国政府的工作 贫富差距小,收入过于公平,社会动力不足;高于 重点不会变,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 0.4,社会不安定。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为 报告也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0.16(是绝对平均主义造成的),2007年己经超过 2010年翻一番,而且,国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作为 警戒线0.4,达到了0.48。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建议。 利的存在,中国实际收入的差距还要更高。中国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发展经济的决心和 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如日本基尼系数为 信心。 0.3到0.35之间)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应该 第二,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 引起高度警惕,否则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进 伊斯特林认为普通中国人,尤其是较低学历 而造成社会动荡,危及社会主义人民政权。 和低收入人群,获得工作和收入的保障、可担负的 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日趋明显,财富分 健康保障、孩子和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对生活 布不均的问题己经出现,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化 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1] 日益加剧,这一切对民众的幸福感都会产生不容 研究发现,中国的生活满意度模型和欧洲的 忽视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实现最大多数人 满意度模型相似,都有一个U型的底,整体模式 最大幸福的利益调整机制,是宏观决策中必须认 都和低就业率、社会安全保障的解除、日渐增长的 真面对的问题。[14]针对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会 收入不平等相关。这提示,就业和社会保障系统 议上,胡锦涛同志报告的第七部分“加强社会建 是决定幸福感的最关键所在。[1]所以,当我们看 设”中做了具体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其中第三点 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就不足为怪了:“七成半的中 作为实现收入翻番计划的落脚点,也是社会缩小 140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这些方面,国家和政府的责任重大。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 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明显低于高收入群体, 不富裕地区的幸福感低于富裕地区,这些研究结 果意味着,客观生存条件对于民众幸福感的制约 作用是不容忽略的。[14]虽然,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国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 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 度的改善,但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我们的 经济发展程度还很不充分、很不平衡。居民的收 入和财富积累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相比,也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所以,解决人民的经 济收入问题,仍然是中国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 习近平曾谈到,“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 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 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 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 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 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 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 同富裕的道路。”这段宣言表示,中国政府的工作 重点不会变,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 报告也 提 出,到 2020 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而且,国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建议。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发展经济的决心和 信心。 第二,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 伊斯特林认为普通中国人,尤其是较低学历 和低收入人群,获得工作和收入的保障、可担负的 健康保障、孩子和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对生活 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1] 研究发现,中国的生活满意度模型和欧洲的 满意度模型相似,都有一个 U 型的底,整体模式 都和低就业率、社会安全保障的解除、日渐增长的 收入不平等相关。这提示,就业和社会保障系统 是决定幸福感的最关键所在。[1]所以,当我们看 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就不足为怪了: “七成半的中 国人说他们幸福,其中公务员的幸福感最高。” [30]因为公务员工作最稳定,而且福利保障最 安全。 而社会保障系统中,医疗、养老等问题尤为突 出。低收入人群虽然收入确实有所增长,但是,大 量的医药费支出使得生活满意度降低。[31]另 外,最具中国特色的指标莫过于住房。据 2009 年 中国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有房贷的人比没房 贷的人更幸福,单位建房群体由于在住房上支出 较少,幸福感最高,“蚁族”最不幸福,比单位集体 宿舍居住者还低。[32][33]这提示,住房问题已 经成了影响中国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养老方 面,突出表现是养老金比较低。中国也在做这方 面的努力,比如,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13 年 1 月 9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 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且,在普遍 调整基础上,对企业退休高工、高龄人员等群体适 当再提高调整水平,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 休军转干部按有关规定予以倾斜,等等。这些都 是有力举措。 第三,建立和完善利益调整机制。 基尼系数用来定量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的 差异程度: 0. 4 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故基 尼系数安全范围在 0. 2 ~ 0. 4 之间,低于 0. 2 反映 贫富差距小,收入过于公平,社会动力不足; 高于 0. 4,社会不安定。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为 0. 16( 是绝对平均主义造成的) ,2007 年已经超过 警戒线 0. 4,达到了 0. 48。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 利的存在,中国实际收入的差距还要更高。中国 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 如日本基尼系数为 0. 3 到 0. 35 之间)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应该 引起高度警惕,否则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进 而造成社会动荡,危及社会主义人民政权。 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日趋明显,财富分 布不均的问题已经出现,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化 日益加剧,这一切对民众的幸福感都会产生不容 忽视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实现最大多数人 最大幸福的利益调整机制,是宏观决策中必须认 真面对的问题。[14]针对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会 议上,胡锦涛同志报告的第七部分“加强社会建 设”中做了具体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其中第三点 作为实现收入翻番计划的落脚点,也是社会缩小 140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贫富差距的着力点: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应对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也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 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41]乐观的推销员比那 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些不那么乐观的推销员卖出更多的人寿保险,而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 且约有一半的悲观者会辞掉保险工作。[42]乐观 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芳动报酬在 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比悲观者能进行更好的调整, 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 减少抑郁症状,会感到更幸福、更低的退学率及更 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 多的社会支持。[43]对180位天主教修女在其平 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 均年龄约22岁时手写自传的情感内容进行分析, 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探索其与75岁至95岁之间的生存率的关系,结 法收入。首先是深化收入分配的改革,要从制度 果发现,自传中积极情绪内容与寿命有着非常显 上保证居民收入的提高:其次强调收入与经济增 著的相关,而负面情绪内容没有。在85岁时,最 长同步,保证居民收入的增速:第三是提高收入在 快乐的修女(前25%的修女)中有90%还活着, 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从根本上保证居民收入 而最不快乐的修女(后25%的修女)中只有34% 提高的路径。而习近平也强调了社会财富分配公 的人还活着。而到95岁时,在最快乐的修女中还 平的重要性,向外界释放出政策信号,十八大后如 有54%人活着,而最不快乐的修女中只有11%的 何遏制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积将是最为重要的经 人还活着。[44] 济改革之一。 Seligman(2002)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中提 2.改善意向行动,提升幸福 到要获得更持久的幸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感恩。 环境对幸福确有贡献,但所占比例大约在 [45]Emmons和McCullough(2003)对大学生的研 8%~15%的水平[28][29],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 究发现,相对于争执组和生活事件组,感恩组整体 应能力可能是造成所占比例较低的原因。[32] 生活上觉得比较好,且对未来一周的期待更乐观。 如,人们会对新环境和生活事件产生迅速的适应, 感恩既影响了主观生活评价,也增加了积极情感, 不管是感觉的(例如,适应恶臭或者体重增加)、 同时还减少了消极情绪,似乎也提高了人们的睡 [35]生理的(例如,非常热或者非常冷的温度), 眠数量和质量。另外,写感谢信也是表达感恩的 [36]还是享乐的(如加薪),等等。[37][38] 方法,也能提升幸福。[46]Toepfer,Cichy和 从幸福的可持续模型可以看出,改变个人的 Peters(2012)让被试连续三周每周写一封感谢 意图性活动对幸福感影响较大。环境虽然可变, 信,结果发现,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显著提升,抑郁 但人们很快就会适应。而有意图的活动不仅是可 症状却显著下降。[47]而且无论感谢信是否寄 变的,且人们可以自己控制这方面的活动,减缓或 出,写给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幸福感都能够显著 者改变适应的过程,使得幸福持续提升。[25]而 提升。[48] 研究发现,环境改变和积极活动改变都可预示生 幸福的人更倾向于参加较多的亲社会活动, 活满意度的加强,但积极的环境改变影响的持续 实施亲社会行为的结果,会让人幸福感提升。比 性会降低,只有积极的活动改变预示着持续的幸 如,给被试一定的钱让被试或者给自己花钱或者 福感的提升。[39] 给别人花钱,结果发现,给别人花钱的被试报告了 第一,坚持积极的思想,包括乐观、感恩和做 更高的幸福感。[49]帮助他人也可以提升幸福 好事。 感,[25]做好事组的被试生活满意度有较大的提 塞利格曼认为,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带来不同 升。[50] 的情绪和结果,乐观者在学业和事业、身体健康和 第二,提升身体健康。 主观幸福感上都具有优势。[40]乐观者更容易在 身体健康是个体学习、工作的基础,更与人的 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例如,对初中生人格型 幸福具有中等程度的关联。健康的人比不健康的 乐观、应对策略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 人要幸福。[9]哈佛幸福课的著名讲师泰勒·本- 的乐观主义与他们所采用的积极应对策略、消极 沙哈尔在总结了利于健康的日常活动之后,提出 141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贫富差距的着力点: 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 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 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 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 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 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 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法收入。首先是深化收入分配的改革,要从制度 上保证居民收入的提高; 其次强调收入与经济增 长同步,保证居民收入的增速; 第三是提高收入在 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从根本上保证居民收入 提高的路径。而习近平也强调了社会财富分配公 平的重要性,向外界释放出政策信号,十八大后如 何遏制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积将是最为重要的经 济改革之一。 2. 改善意向行动,提升幸福 环境对幸福确有贡献,但所占比例大约在 8% ~ 15% 的水平[28][29],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 应能力可能是造成所占比例较低的原因。[32] 如,人们会对新环境和生活事件产生迅速的适应, 不管是感觉的( 例如,适应恶臭或者体重增加) 、 [35]生理的( 例如,非常热或者非常冷的温度) , [36]还是享乐的( 如加薪) ,等等。[37][38] 从幸福的可持续模型可以看出,改变个人的 意图性活动对幸福感影响较大。环境虽然可变, 但人们很快就会适应。而有意图的活动不仅是可 变的,且人们可以自己控制这方面的活动,减缓或 者改变适应的过程,使得幸福持续提升。[25]而 研究发现,环境改变和积极活动改变都可预示生 活满意度的加强,但积极的环境改变影响的持续 性会降低,只有积极的活动改变预示着持续的幸 福感的提升。[39] 第一,坚持积极的思想,包括乐观、感恩和做 好事。 塞利格曼认为,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带来不同 的情绪和结果,乐观者在学业和事业、身体健康和 主观幸福感上都具有优势。[40]乐观者更容易在 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例如,对初中生人格型 乐观、应对策略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 的乐观主义与他们所采用的积极应对策略、消极 应对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也 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41]乐观的推销员比那 些不那么乐观的推销员卖出更多的人寿保险,而 且约有一半的悲观者会辞掉保险工作。[42]乐观 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比悲观者能进行更好的调整, 减少抑郁症状,会感到更幸福、更低的退学率及更 多的社会支持。[43]对 180 位天主教修女在其平 均年龄约 22 岁时手写自传的情感内容进行分析, 探索其与 75 岁至 95 岁之间的生存率的关系,结 果发现,自传中积极情绪内容与寿命有着非常显 著的相关,而负面情绪内容没有。在 85 岁时,最 快乐的修女( 前 25% 的修女) 中有 90% 还活着, 而最不快乐的修女( 后 25% 的修女) 中只有 34% 的人还活着。而到 95 岁时,在最快乐的修女中还 有 54% 人活着,而最不快乐的修女中只有 11% 的 人还活着。[44] Seligman( 2002) 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中提 到要获得更持久的幸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感恩。 [45]Emmons 和 McCullough( 2003) 对大学生的研 究发现,相对于争执组和生活事件组,感恩组整体 生活上觉得比较好,且对未来一周的期待更乐观。 感恩既影响了主观生活评价,也增加了积极情感, 同时还减少了消极情绪,似乎也提高了人们的睡 眠数量和质量。另外,写感谢信也是表达感恩的 方 法,也 能 提 升 幸 福。[46]Toepfer,Cichy 和 Peters( 2012) 让被试连续三周每周写一封感谢 信,结果发现,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显著提升,抑郁 症状却显著下降。[47]而且无论感谢信是否寄 出,写给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幸福感都能够显著 提升。[48] 幸福的人更倾向于参加较多的亲社会活动, 实施亲社会行为的结果,会让人幸福感提升。比 如,给被试一定的钱让被试或者给自己花钱或者 给别人花钱,结果发现,给别人花钱的被试报告了 更高的幸福感。[49]帮助他人也可以提升幸福 感,[25]做好事组的被试生活满意度有较大的提 升。[50] 第二,提升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个体学习、工作的基础,更与人的 幸福具有中等程度的关联。健康的人比不健康的 人要幸福。[9]哈佛幸福课的著名讲师泰勒·本 - 沙哈尔在总结了利于健康的日常活动之后,提出 141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了幸福的灵丹妙药(wonder drug.),已有研究证明 Kazuki Hirao等人(2012)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 这四种方法对提高身体健康十分有效。锻炼能增 119名健康老年人分为冷漠、焦虑、放松和福流 强呼吸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减少 组。调查结果显示福流组、放松组比冷漠组的人 紧张,[51]可降低抑郁水平,提高身体自尊水平, 身体更健康。[65]而且,福流与应对陌生人、社交 [52]降低自卑感,[53]提高认知功能。[54]锻炼在 信息、亲合力水平、主动交往呈现显著正相关。 降低抑郁方面效果明显,如Babyak et al..(20O0) [66] 对156名重型抑郁症患者采取分组治疗:1/3患 第四,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 者只服用抗抑郁药物:1/3患者每周慢跑3次,每 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volitional activity)可以 次30分钟;还有1/3患者既服用抗抑郁药物又慢 加强幸福感。Sheldon(20O2)研究发现,高水平的 跑。16周后,3组患者的抑郁情况都有明显改善, 目标进程,或者不断地指向目标的活动预示着幸 但10个月后的随访却发现,慢跑组患者的复发率 福感的提升,而低水平的进度预示着满意度的降 要远远低于另外两组。[55]类似的结果也在 低。而且,这种意志活动的持续进行,会使得主观 Blumenthal的研究中出现。[56] 满意度持续下去。[67][68]意志活动停止了,主 近期“正念冥想”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 观满意度就会回到当初。Sheldon对学生进行连 次浪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念 续两个学期的研究发现,在第一学期达到个人目 (mindfulness)”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20世纪七 标的学生,满意度会提升:第二学期继续努力的 八十年代被美国的Kabat--Zinn引进心理治疗领 话,其满意度水平会保持下去:而那些第一学期做 域,他定义“正念”为“一种有目的、不评判地将注 的很好第二学期不好的学生,其满意度又回到了 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 当初。持续三年的调查发现,高水平意志活动的 正念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健康水平,降低酒精和药 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保持了他们早期获得的 物滥用,[57]减少失眠,[58]降低临床焦虑、抑郁 情绪上满意度的提高。[69] 症状和复发,[59-61]提高各种认知功能。[62]王 在此过程中,努力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当 岩等(2012)发现正念训练能够很好地提高认知 从事的活动不那么令人愉悦,很难保持的时候。 功能,并起到去自动化作用,使人对当前的任务 而其中的关键性,就是把从事的事情赋予一定的 减少失控。[63]正念训练还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价值和意义。[70,71]牺牲短期的利益以获得长 经常走神的人衰老得更快,能够把注意力保持在 久的满足,实质上就是赋予当前不愉悦的事物一 当下的人,细胞中DNA分子末段保护序列就会更 种意义,这种意义感会使得我们坚持下去,从而获 长,细胞的生物学年龄就越年轻。[64] 得长久的幸福。这也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 第三,投入地做事:福流。 反映。 福流(1ow)的感受能够极大地促进身体健 综上,提升个体幸福感的意向性行动可以包 康,提升心理幸福感。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 括坚持积极的思想,如乐观、感恩和做好事,也可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第一个提出了福流的概 包括提高身体健康、锻炼、冥想、正念,等等,而且, 念,并以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福流是一种将个人 还可以投入到一件事中去,享受福流的快感,追求 精神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福流产生时 成功,超越自我等。值得一提的是,Seligman 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个体的知觉很愉快很 (2005)[72]在幸福理论方面,提出了新的涵义。 成功。一位攀岩者把福流体验描述为“越来越完 他认为,过去对幸福的测量,多采用生活满意度量 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 表,而一个人想要达到蓬勃人生(flourishing),仅 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 保持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 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 PERMA:P-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E投入 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 (Engagement)、R-人际关系(Relationship)、M-意 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 义和目的(meaning)、A成就(Achievement)。以 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上谈到的实现幸福感提升的很多办法,在PERMA 142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了幸福的灵丹妙药( wonder drug) ,已有研究证明 这四种方法对提高身体健康十分有效。锻炼能增 强呼吸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减少 紧张,[51]可降低抑郁水平,提高身体自尊水平, [52]降低自卑感,[53]提高认知功能。[54]锻炼在 降低抑郁方面效果明显,如 Babyak et al. ( 2000) 对 156 名重型抑郁症患者采取分组治疗: 1 /3 患 者只服用抗抑郁药物; 1 /3 患者每周慢跑 3 次,每 次 30 分钟; 还有 1 /3 患者既服用抗抑郁药物又慢 跑。16 周后,3 组患者的抑郁情况都有明显改善, 但 10 个月后的随访却发现,慢跑组患者的复发率 要远远 低 于 另 外 两 组。[55]类似的结果也在 Blumenthal 的研究中出现。[56] 近期“正念冥想”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 次浪 潮 得 到 了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正 念 ( mindfulness) ”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20 世纪七 八十年代被美国的 Kabat- Zinn 引进心理治疗领 域,他定义“正念”为“一种有目的、不评判地将注 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 正念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健康水平,降低酒精和药 物滥用,[57]减少失眠,[58]降低临床焦虑、抑郁 症状和复发,[59 - 61]提高各种认知功能。[62]王 岩等( 2012) 发现正念训练能够很好地提高认知 功能,并起到去自动化作用,使人对当前的任务 减少失控。[63]正念训练还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经常走神的人衰老得更快,能够把注意力保持在 当下的人,细胞中 DNA 分子末段保护序列就会更 长,细胞的生物学年龄就越年轻。[64] 第三,投入地做事: 福流。 福流( flow) 的感受能够极大地促进身体健 康,提升心理幸福感。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第一个提出了福流的概 念,并以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福流是一种将个人 精神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福流产生时 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个体的知觉很愉快很 成功。一位攀岩者把福流体验描述为“越来越完 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 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 然后你 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 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 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 人生 其 他 战 场 的 挑 战,也 就 变 得 容 易 多 了”。 Kazuki Hirao 等人( 2012) 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 119 名健康老年人分为冷漠、焦虑、放松和福流 组。调查结果显示福流组、放松组比冷漠组的人 身体更健康。[65]而且,福流与应对陌生人、社交 信息、亲合力水平、主动交往呈现显著正相关。 [66] 第四,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 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 volitional activity) 可以 加强幸福感。Sheldon( 2002) 研究发现,高水平的 目标进程,或者不断地指向目标的活动预示着幸 福感的提升,而低水平的进度预示着满意度的降 低。而且,这种意志活动的持续进行,会使得主观 满意度持续下去。[67][68]意志活动停止了,主 观满意度就会回到当初。Sheldon 对学生进行连 续两个学期的研究发现,在第一学期达到个人目 标的学生,满意度会提升; 第二学期继续努力的 话,其满意度水平会保持下去; 而那些第一学期做 的很好第二学期不好的学生,其满意度又回到了 当初。持续三年的调查发现,高水平意志活动的 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保持了他们早期获得的 情绪上满意度的提高。[69] 在此过程中,努力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当 从事的活动不那么令人愉悦,很难保持的时候。 而其中的关键性,就是把从事的事情赋予一定的 价值和意义。[70,71]牺牲短期的利益以获得长 久的满足,实质上就是赋予当前不愉悦的事物一 种意义,这种意义感会使得我们坚持下去,从而获 得长久 的 幸 福。这也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 反映。 综上,提升个体幸福感的意向性行动可以包 括坚持积极的思想,如乐观、感恩和做好事,也可 包括提高身体健康、锻炼、冥想、正念,等等,而且, 还可以投入到一件事中去,享受福流的快感,追求 成 功,超 越 自 我 等。值 得 一 提 的 是,Seligman ( 2005) [72]在幸福理论方面,提出了新的涵义。 他认为,过去对幸福的测量,多采用生活满意度量 表,而一个人想要达到蓬勃人生( flourishing) ,仅 保持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 PERMA: P-积 极 情 绪 ( positive emotion) 、E-投 入 ( Engagement) 、R-人际关系( Relationship) 、M-意 义和目的( meaning) 、A-成就( Achievement) 。以 上谈到的实现幸福感提升的很多办法,在 PERMA 142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理论中也都有所涉及。PERMA理论为更高层次 [7]曹大宇.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 地追求幸福,提出了新的架构。 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英]费恩海姆,阿盖尔.金钱心理学M.李炳太,高卓,张 葆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四、结论 [9 Okun,M.A.Stock,W.A.Haring,M.J.,Witter,R. A.The social activity/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on:A 中国的“幸福悖论”,虽然表现为幸福感没有 quantitative synthesis].Research on Aging,1984,6,45 随经济发展而提升,但实质上,经济不够发达仍占 -65. 很大比重。对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来讲,提高收入 [10]Headey,B.Wearing A.Understanding Happiness:A The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M ]Melbourne:Longman 依旧是关键因素。同时,改善中低收入人群的社 Cheshire.1992. 会保障,调整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都是执政者应 [11]Diener,E.,Sandvik,E.,Seidlitz,L.,Diener,M.The 该考虑的重点问题。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Relative 我们过分重视经济因素忽视心理因素有关。积极 or absolut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3,28,195 -223. 心理学研究发现,经济的发展对幸福感的贡献只 h2]King,L.A.&Na即paC.K.“What Makes a Life Good?” 是作为环境的多种因素之一而起作用,依据幸福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98,75,156 的可持续模型,个体对环境因素改变的迅速适应, -165. 容易造成幸福感的回落,也许这也是幸福悖论产 [13]Ng,Y.K.A Case for Happiness,Cardinalsim,and 生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用国民幸福指数来 Interpersonal Comparability ]The Economic Joural,1997, 107:1848-1858. 衡量社会的发展,而通过实施提高幸福的意向性 4]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们].社会学研 行动,则不仅可以提升幸福,还可使得幸福感持续 究,2011,(01):196-216. 下去,比如运用积极的思想,乐观、感恩和做好事, 5]郭永玉,李静.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们. 通过锻炼、冥想、正念等措施提升身体健康,投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48(6):136-140. 地做事,享受福流的快感,树立目标,追求成功,实 06]Warr,P.,Payne,R.Experience of strain and pleasure 现不间断的意志行动等,都是提升幸福的好方法。 among British adults].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82. 16,1691-1697. 参考文献: [17]Inglehart,R.J.R.Rabier.Aspirations Adapt to Situations- but Why are the Belgians so Much Happier than the French? [1 Easterlin,Richard A.,Morgan,Robson,Switek,Malgorzata, [C]In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Life,(ed.by F.M. Wang,Fei.China's life satisfaction,1990 -2010 [J]. Andrews.Ann Arbor:ICPSR.1986.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109 [18]Stiglitz JE,Sen A,Fitoussi JP (2008)Report of the (25):9775-9780. 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2]Easterlin RA."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Social Progress.Available at:www.stiglitz-sen-fitoussi.fr. Lot?"in Paul A.David and Melvin W.Reder,eds.,Nations Accessed October 20,2011.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19]Olson,J.M.,Herman,C.P.Zanna,M.P.,eds. Abramovitz D].New York:Academic Press,Inc.1974. Relative Deprivationand Social Comparison:The Ontario [3]Diener,E.Oishi S.Money and Happiness:Income and Symposium [C].L.Erlbaum Assoc.,Hillsdale,NJ.1986.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Nations [C].In Diener Ed E. 20]程实.财富与幸福的悖论们.中国经济周刊,2005, M.Suh (eds.)Subjective Well-eing Across Cultures.MIT (6),44. Press,Cambridge,MA.2000. 21]Peterson C.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M].New York: [4]Diener,Ed R.B-Diener..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Well-being].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2,57 (2): 2]Seligman,Martin E.P.,&Csikszentmihalyi,Mihaly.Positive 119-169.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5]彭凯平.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的心 55(1),5-14. 理学浅议1.经济界.2010,(04):21-23. [3]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 D].Psychological Bulletin, [6]Brockmann,H.,Delhey,J.,Welzel C.,and Yuan H.The 1984,95,542-575 China puzzle:Falling happiness in a rising economy [J]. 224]Diener,E.,Tay,Louis,Oishi,Shige.Rising Income and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9,10.4:387-405.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43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理论中也都有所涉及。PERMA 理论为更高层次 地追求幸福,提出了新的架构。 四、结论 中国的“幸福悖论”,虽然表现为幸福感没有 随经济发展而提升,但实质上,经济不够发达仍占 很大比重。对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来讲,提高收入 依旧是关键因素。同时,改善中低收入人群的社 会保障、调整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都是执政者应 该考虑的重点问题。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 我们过分重视经济因素忽视心理因素有关。积极 心理学研究发现,经济的发展对幸福感的贡献只 是作为环境的多种因素之一而起作用,依据幸福 的可持续模型,个体对环境因素改变的迅速适应, 容易造成幸福感的回落,也许这也是幸福悖论产 生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用国民幸福指数来 衡量社会的发展,而通过实施提高幸福的意向性 行动,则不仅可以提升幸福,还可使得幸福感持续 下去,比如运用积极的思想,乐观、感恩和做好事, 通过锻炼、冥想、正念等措施提升身体健康,投入 地做事,享受福流的快感,树立目标,追求成功,实 现不间断的意志行动等,都是提升幸福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Easterlin,Richard A. ,Morgan,Robson,Switek,Malgorzata, & Wang,Fei. China's life satisfaction,1990 - 2010[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109 ( 25) : 9775 - 9780. [2]Easterlin RA.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in Paul A. David and Melvin W. Reder,eds.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Abramovitz[J]. New York: Academic Press,Inc. ,1974. [3]Diener,E. & Oishi S. Money and Happiness: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Nations[C]. In Diener Ed & E. M. Suh ( eds. )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Cultures. MIT Press,Cambridge,MA. 2000. [4]Diener,Ed & R. B-Diener. . 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2,57 ( 2) : 119 - 169. [5]彭凯平.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的心 理学浅议[J]. 经济界. 2010,( 04) : 21 - 23. [6]Brockmann,H. ,Delhey,J. ,Welzel C. ,and Yuan H. The China puzzle: Falling happiness in a rising economy[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9,10. 4: 387 - 405. [7]曹大宇.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 华中科 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英]费恩海姆,阿盖尔. 金钱心理学[M]. 李炳太,高卓,张 葆华,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1. [9]Okun,M. A. ,Stock,W. A. ,Haring,M. J. ,& Witter,R. A. The social activity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on: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J]. Research on Aging,1984,6,45 - 65. [10]Headey,B. & Wearing A. Understanding Happiness: A The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 M ]. Melbourne: Longman Cheshire. 1992. [11]Diener,E. ,Sandvik,E. ,Seidlitz,L. ,& Dien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ve or absolute?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3,28,195 - 223. [12]King,L. A. & Napa C. K. “What Makes a Life G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J]. 1998,75,156 - 165. [13]Ng,Y. K. A Case for Happiness,Cardinalsim,and Interpersonal Comparability[J]. The Economic Journal,1997, 107: 1848 - 1858. [14]邢占军.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 社会学研 究,2011,( 01) : 196 - 216. [15]郭永玉,李静. 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 ,48( 6) : 136 - 140. [16]Warr,P. ,& Payne,R. Experience of strain and pleasure among British adults[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82, 16,1691 - 1697. [17]Inglehart,R. & J. R. Rabier. Aspirations Adapt to Situationsbut Why are the Belgians so Much Happier than the French? [C] In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Life,( ed. ) by F. M. Andrews. Ann Arbor: ICPSR. 1986. [18]Stiglitz JE, Sen A, Fitoussi J-P ( 2008 )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gress. Available at: www. stiglitz-sen-fitoussi. fr. Accessed October 20,2011. [19]Olson,J. M. ,Herman,C. P. & Zanna,M. P. ,eds. Relative Deprivationand Social Comparison: The Ontario Symposium[C]. L. Erlbaum Assoc. ,Hillsdale,NJ. 1986. [20] 程 实. 财 富 与 幸 福 的 悖 论[J]. 中 国 经 济 周 刊,2005, ( 6) ,44. [21]Peterson C. 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2]Seligman,Martin E. P. ,& Csikszentmihalyi,Mihaly.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55( 1) ,5 - 14. [23]Diener,E. 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95,542 - 575. [24]Diener,E. ,Tay,Louis,& Oishi,Shige. Rising Income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43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2,104(2),267 -276. counting one's blessings:Tests of two six-week interventions. 25]Lyubomirsky,S.,Sheldon,K.M.,Schkade,D.Pursuing Unpublished dat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University of happiness: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 ]Review California,Riverside,2004.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5,9,111 -131. [40]Peterson C.The Future of Optimism [J].American 26]Lykken,D.,Tellegen,A.Happiness is a stochastic Psychologist,2000,55(1),44-45. phenomenon].Psychological Science,199,7,186-189. 41]刘志军,白学军,陈会昌.初中生人格型乐观、应对策略与 27]Tellegen,A.,Lykken,D.T.,Bouchard,T.J.,Wilcox,K. 学业成绩的关系0.心理学探新,2008,106(28):49-52. J.,Segal,N.L.,Rich,S.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s [42]Seligman,M.,Schulman,P.Explanatory style as a predictor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of productivity and quitting among life insurance sales agents Psychology,1988,54,1031-1039.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 28]Diener,E.,Suh,E.M.Lucas,R.E.,Smith,H.L (4),832-838. 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J]. [43]Brissette I.,Scheier M.F.The Role of Optimism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76-302. Network Development,Coping,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129]Argyle,M.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C].In D. During a Life Trans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Kahneman,E.Diener,N.Schwarz (Eds.),Well-being: Psychology,2002,82(1),102-111. The foundations ofhedonicpsychology.New York:Russell Sage 44]Danner D.D.,Snowdon D.A.,and Friesen W.V.Positive Foundation.1999. Emotions in Early Life and Longevity:Findings from the Nun B0]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中民生指数课题组.2010年中国城市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 居民幸福感调查[R].2010. 80(5),804-813 B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China [45]Seligman,M.E.P.Authentic Happiness [M].New York: in the 2010s:Rebalancing Growth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Free Press,2003 Safety Net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46]Emmons R.A.,McCullough M.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Cooperation,Beijing)2010.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32]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Report on the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Available at http://www.stats.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2),377-389. 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2040416771.htm. 47]Toepfer,S.M.,Cichy,K.,Peters,P.Letters of gratitude: Accessed March,25,2012. further evidence for author benefits ]Journal of Happiness 33]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Report on the 2010 Studies,2012,13(1),187-201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Available at http://www.stats. [48]Lyubomirsky,S.,Dickerhoof,R.,Boehm,J.K., gov.cn/tifx/jdfx/t20110428402722253.htm.Accessed Sheldon,K.M.Becoming hap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March,23,2012. proper way:an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to boost 4]Luhmann,M.Hofmann,W.,Eid,M.,Lucas,R.E. well-eing0.Emotion,2011,11(2),391-402.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daptation to Life Events:A Meta- 49]Otake,K.Shimai,S.,Tanaka-Matsumi,J.,Otsui,K.,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Fredrickson,B.L.Happy people become happier through 2012,3,592-616. kindness:A counting kindnesses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35]Brown,D.R.Stimulus similarity and the anchoring of Happiness Studies,2006,7(3),361-375 subjective scal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3, [50]Buchanan,K.E.,Bardi,A.Acts of kindness and acts of 66,199-214. novelty affect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Dar,R.,Aricly,D.,Frank,H.The effect of past injury 2010,150(3),235-237. on pain threshold and tolerance []Pain,1995,60,189 51]Byme,A.E.,Byrne,D.G.The effect of exereise on -193. depression,anxiety and other mood states:A review [] B7]Brickman,P.,Coates,D.,Janoff-Bulman,R.Lottery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3,37(6),565-574.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Is happiness relative?[J] [52]何颖,季浏.体有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917 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们.体有与科学,2003, -927. 24(4):58-66. 8]Parducci,A.Happiness,pleasure,and judgment:The 53]李佳川,唐金根.大学生自卑感及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 contextu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M].Hove,England: [0.云梦学刊,2009,30(4):124-126. Erlbaum.1995. 54]Lucas,S.J.Ainslie,P.N.,Murrell,C.J.Thomas,K. 39]Lyubomirsky,S.,Tkach,C.,&Sheldon,K.M.Pursuing N.,Franz,E.A.,Cotter,J.D.Effect of age on exercise- sustained happiness through random acts of kindness and induced alterations in cognitive executive function:relationship 144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2,104( 2) ,267 - 276. [25]Lyubomirsky,S. ,Sheldon,K. M. ,& Schkade,D.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5,9,111 - 131. [26]Lykken,D. , & Tellegen, A. Happiness is a stochastic phenomen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6,7,186 - 189. [27]Tellegen,A. ,Lykken,D. T. ,Bouchard,T. J. ,Wilcox,K. J. ,Segal,N. L. ,& Rich,S. 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s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 ,54,1031 - 1039. [28]Diener,E. ,Suh,E. M. ,Lucas,R. E. ,& Smith,H. 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76 - 302. [29]Argyle,M. 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happiness[C]. In D. Kahneman,E. Diener,& N. Schwarz ( Eds. )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hedonicpsych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9. [30]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中民生指数课题组. 2010 年中国城市 居民幸福感调查[R]. 2010. [3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China in the 2010s: Rebalancing Growth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Safety Nets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Beijing) 2010. [32]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Report on the 1990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Available at http: / /www. stats. gov. cn /tjgb /rkpcgb /qgrkpcgb /t20020404 _ 16771. htm. Accessed March,25,2012. [33]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Report on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Available at http: / /www. stats. gov. cn /tjfx /jdfx /t20110428 _ 402722253. htm. Accessed March,23,2012. [34]Luhmann,M. ,Hofmann,W. ,Eid,M. ,& Lucas,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daptation to Life Events: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2,3,592 - 616. [35]Brown,D. R. Stimulus similarity and the anchoring of subjective scal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3, 66,199 - 214. [36]Dar,R. ,Ariely,D. ,& Frank,H. The effect of past injury on pain threshold and tolerance[J]. Pain,1995,60,189 - 193. [37]Brickman,P. ,Coates,D. ,& Janoff-Bulman,R. 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 Is happiness relativ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917 - 927. [38]Parducci, A. Happiness, pleasure, and judgment: The contextu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M]. Hove,England: Erlbaum. 1995. [39]Lyubomirsky,S. ,Tkach,C. ,& Sheldon,K. M. Pursuing sustained happiness through random acts of kindness and counting one's blessings: Tests of two six-week interventions. Unpublished dat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2004. [40]Peterson C. The Future of Optimism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1) ,44 - 45. [41]刘志军,白学军,陈会昌. 初中生人格型乐观、应对策略与 学业成绩的关系[J]. 心理学探新,2008,106( 28) : 49 - 52. [42]Seligman,M. ,Schulman,P. Explanatory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productivity and quitting among life insurance sales agent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 ( 4) ,832 - 838. [43]Brissette I. ,Scheier M. F. The Role of Optimism in Social Network Development,Coping,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uring a Life Transi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 1) ,102 - 111. [44]Danner D. D. ,Snowdon D. A. ,and Friesen W. V. Positive Emotions in Early Life and Longevity: Findings from the Nun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 80( 5) ,804 - 813 [45]Seligman,M. E. P. Authentic Happiness[M]. New York: Free Press,2003 [46]Emmons R. A. ,McCullough M. E.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 2) ,377 - 389. [47]Toepfer,S. M. ,Cichy,K. ,Peters,P. Letters of gratitude: further evidence for author benefits[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2,13( 1) ,187 - 201 [48]Lyubomirsky, S. , Dickerhoof, R. , Boehm, J. K. , & Sheldon,K. M. Becoming hap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proper way: an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to boost well-being[J]. Emotion,2011,11( 2) ,391 - 402. [49]Otake,K. ,Shimai,S. ,Tanaka-Matsumi,J. ,Otsui,K. ,& Fredrickson,B. L. Happy people become happier through kindness: A counting kindnesses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6,7( 3) ,361 - 375. [50]Buchanan,K. E. ,& Bardi,A. Acts of kindness and acts of novelty affect life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0,150( 3) ,235 - 237. [51]Byrne,A. E. ,Byrne, D. G.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anxiety and other mood states: A review[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3,37( 6) ,565 - 574. [52]何颖,季浏. 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 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 体育与科学,2003, 24( 4) : 58 - 66. [53]李佳川,唐金根. 大学生自卑感及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 [J]. 云梦学刊,2009,30( 4) : 124 - 126. [54]Lucas,S. J. ,Ainslie,P. N. ,Murrell,C. J. ,Thomas,K. N. ,Franz,E. A. ,& Cotter,J. D. Effect of age on exerciseinduced alterations in cognitive executive function: relationship 144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to cerebral perfusion ]Exp Gerontol,2012,47 (8),541 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D].心理学报,2012, -551. 44(9):1180-1188 [55]Babyak,M.A.,Blumenthal,J.A.,Herman,S.,Khatri, 64]Epel,E.S.,Puterman,E.,Lin,J.,Blackbum,E., P.,Doraiswamy,P.M.,Moore,K.A.,Craighead,W.E., Lazaro,A.,Mendes,W.B.Wandering Minds Aging Cells Baldewicz,T.T.,Krishnan,K.R.Exercise treatment for D.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1(1),75-83. major depression:Maintenance of therapeutic benefit at 10 [65]Hirao K.,Kobayashi R.,Okishima K.,Tomokuni Y.Flow months ]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0,62,633-638. experience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y [56]Blumenthal,J.A.,Babyak,M.A.,Doraiswamy,P.M., dwelling elderly Japanese].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Watkins,L.,Hoffman,B.M.,Barbour,K.A.,... 2012,14,52-57. Sherwood,A.Exercise and pharmac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66幻范雪.心流体验在人际团体辅导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电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Psychosom Med,2007,69(7), 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87-596. [67]Sheldon,K.M.The self-concordance model of healthy goal- [57]Bowen,S.,Witkiewitz,K.,Dillworth,T.M.Chawla,N., striving:When personal goals correctly represent the person Simpson,T.L.,Ostafin,B.D.,et al.Mindfulness [C].In E.L.Deci R.M.Ryan (Eds.),Handbook of meditation:an substance use in an incarcerated population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research (pp.65-86).Rochester, Psychology ofAddictive Behariors,2006,20 (3),343-347. N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2. [58]Ong,J.C.,Shapiro,S.L.,Manber,R.Combining [68]Sheldon,K.M.Houser-Marko,L.Selfconcordance,goal-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ith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for attainment,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Can there be an insomnia:A treatment-development study[]].Beharior upward spiral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Therapy,2008,39(2),171-182. Psychology,2001,80,152-165. [59]Brown,L.F.,Davis,L.W.,LaRocco,V.A., [69]Sheldon,Kennon M.Lyubomirsky,Sonja.Achieving Strasburger,A.Participant perspectives on mindfulness Sustainable New Happiness:Prospects,Practices,and meditation training for anxiety in schizophrenia ]American Prescriptions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2004,127-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2010,13(3),224-242 145. 60]Sears,S.,Kraus,S.I think therefore i am:Cognitive O]Deci,E.L.,&Ryan,R.M.The“what”and“why”of goal distortions and coping style as mediators for the effects of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mindfulness meditation on anxiety,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Psychological Inquiry,000,4,227-268. and hop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65(6), 71]Sheldon,K.M.,Joiner,T.,Williams,G.Self- 561-573. determination theory in the clinic:Motivating physical and 61]Toneatto,T.,&Nguyen,L.Doe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mental health.[M]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improve anxiety and mood symptoms?A review of the controlled Press,2003. research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7,52 (4), 72]Seligman,Martin E.P.Flourish:A visionary New 260-266.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M].New York: [62]Chiesa A,Calati R,Serretti A Does mindfulness training Free Press.2012. improve cognitive abiliti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neuropsychological findings].Clin Psychal Rev 2010.31: (责任编辑:子聿) 449-464. [63]王岩,辛婷婷,刘兴华,卢焕华,翟彦斌.正念训练的去自动 145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to cerebral perfusion[J]. Exp Gerontol,2012,47 ( 8 ) ,541 - 551. [55]Babyak,M. A. ,Blumenthal,J. A. ,Herman,S. ,Khatri, P. ,Doraiswamy,P. M. ,Moore,K. A. ,Craighead,W. E. , Baldewicz,T. T. ,& Krishnan,K. R. Exercise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 Maintenance of therapeutic benefit at 10 months[J]. 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0,62,633 - 638. [56]Blumenthal,J. A. ,Babyak,M. A. ,Doraiswamy,P. M. , Watkins, L. , Hoffman, B. M. , Barbour, K. A. ,. . . Sherwood,A. Exercise and pharmac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Psychosom Med,2007,69( 7) , 587 - 596. [57]Bowen,S. ,Witkiewitz,K. ,Dillworth,T. M. ,Chawla,N. , Simpson, T. L. , Ostafin, B. D. , et al.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 substance use in an incarcerated population[J]. Psychology ofAddictive Behaviors,2006,20( 3) ,343 - 347. [58]Ong,J. C. ,Shapiro,S. L. ,& Manber,R. Combin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ith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 A treatment-development study [J]. Behavior Therapy,2008,39( 2) ,171 - 182. [59]Brown, L. F. , Davis, L. W. , LaRocco, V. A. , & Strasburger, A. Participant perspectives on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for anxiety in schizophrenia[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2010,13( 3) ,224 - 242. [60]Sears,S. ,& Kraus,S. I think therefore i am: Cognitive distortions and coping style as mediators for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on anxiety,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and hope[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65 ( 6) , 561 - 573. [61]Toneatto,T. ,& Nguyen,L. Doe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mprove anxiety and mood symptoms? A review of the controlled research[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7,52 ( 4) , 260 - 266. [62]Chiesa A,Calati R,Serretti A Does mindfulness training improve cognitive abi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neuropsychological findings[J]. Clin Psychol Rev 2010,31: 449 - 464. [63]王岩,辛婷婷,刘兴华,卢焕华,翟彦斌. 正念训练的去自动 化效应: Stroop 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J]. 心理学报,2012, 44( 9) : 1180 - 1188. [64]Epel,E. S. , Puterman, E. , Lin, J. , Blackburn, E. , Lazaro,A. ,& Mendes,W. B. Wandering Minds Aging Cells [J].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1( 1) ,75 - 83. [65]Hirao K. ,Kobayashi R. ,Okishima K. ,Tomokuni Y. Flow experience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ly Japanese[J].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012,14,52 - 57. [66]范雪. 心流体验在人际团体辅导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电 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7]Sheldon,K. M. The self-concordance model of healthy goalstriving: When personal goals correctly represent the person [C]. In E. L. Deci & R. M. Ryan ( Eds. )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research ( pp. 65 - 86) . 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2. [68]Sheldon,K. M. ,& Houser-Marko,L. Selfconcordance,goalattainment,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Can there be an upward spiral?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152 - 165. [69]Sheldon, Kennon M. Lyubomirsky, Sonja. Achieving Sustainable New Happiness: Prospects, Practices, and Prescriptions[J].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2004,127 - 145. [70]Deci,E. L. ,& Ryan,R. M. 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4,227 - 268. [71]Sheldon, K. M. , Joiner, T. , & Williams, 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the clinic: Motiva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72]Seligman, Martin E. P.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M]. New York: Free Press. 2012. ( 责任编辑: 子 聿) 145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