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材料)“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0,文件大小:1.26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3年第6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215期) 心理研究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 岩 摘要:幸福悖论在发达国家是经济足够发达之后的产物。中国目前出现的“幸福 悖论”现象虽然表现为不随经济发展而幸福感增高的所谓“悖论”,但深入分析后发现, 经济不够发达仍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我们过分重视客观经济 因素而忽视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们的攀比心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可持续模型 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改善环境因素,如继续发展经济、提升社会保障、 调整分配机制等;二是改善主观意识活动,如改变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变国民生产总 值为国民幸福指数,提高个体自身的意向性努力(如运用积极的思想、投入地做事、提 升身体健康、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等),多方位多手段让我们更加幸福。 关键词:幸福饽论;伊斯特林悖论;积极心理学;幸福;GDP;GWB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6-0136-10 文章《经济增长极大提高人们的快乐吗》中提出 一、引言 的。[2]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3] [4]这种现象违反了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命题“财 中国经济以大于8%的速度逐年稳步增长, 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一经提出便引 从1990年到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 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总额己经增长了至少4倍。[1]人们希望,幸福感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 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但是人们感到,手 型期,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发展到3,000美元的 里的钱多了,幸福感却没增长多少。这种现象被 时候,就会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就 称为幸福悖论,又称为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是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再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Paradox),或“幸福一收入之谜”(Happiness- [5]伊斯特林和其合作者在2012年发表在美国科 income paradox),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 学院刊上[1]的对中国1990年到2010年长达20 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在l974年的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收稿日期:20130320 作者简介:王岩,女,山西朔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讲师,心理学博士。(北京100048) 136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3 年第 6 期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 215 期) 心理研究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 岩 摘 要: 幸福悖论在发达国家是经济足够发达之后的产物。中国目前出现的“幸福 悖论”现象虽然表现为不随经济发展而幸福感增高的所谓“悖论”,但深入分析后发现, 经济不够发达仍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我们过分重视客观经济 因素而忽视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们的攀比心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可持续模型 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是改善环境因素,如继续发展经济、提升社会保障、 调整分配机制等; 二是改善主观意识活动,如改变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变国民生产总 值为国民幸福指数,提高个体自身的意向性努力( 如运用积极的思想、投入地做事、提 升身体健康、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等) ,多方位多手段让我们更加幸福。 关键词: 幸福悖论; 伊斯特林悖论; 积极心理学; 幸福; GDP; GWB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9142( 2013) 06 - 0136 - 10 收稿日期: 2013-03-20 作者简介: 王岩,女,山西朔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讲师,心理学博士。( 北京 100048) 一、引言 中国经济以大于 8% 的速度逐年稳步增长, 从 1990 年到 2009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 总额已经增长了至少 4 倍。[1]人们希望,幸福感 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但是人们感到,手 里的钱多了,幸福感却没增长多少。这种现象被 称为幸福悖论,又称为伊斯特林悖论( Easterlin Paradox) ,或“幸 福—收 入 之 谜 ”( Happiness￾income paradox) ,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 理查德·伊斯特林( Richard Easterlin) 在 1974 年的 文章《经济增长极大提高人们的快乐吗》中提出 的。[2]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3] [4]这种现象违反了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命题“财 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一经提出便引 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 型期,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发展到 3,000 美元的 时候,就会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就 是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再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5]伊斯特林和其合作者在 2012 年发表在美国科 学院刊上[1]的对中国 1990 年到 2010 年长达 20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631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可幸福感却下降了,突出地表现了幸福悖论。还 对“幸福悖论”进行解读,寻求在当前中国的大环 有研究及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结果,例如 境下,社会经济层面和个人心理层面提升人生幸 Brockmann et al.(2009)和曹大宇的研究(2009) 福的途径和方法。 也有类似的结论。[6][7] 有研究表明:金钱与幸福之间并不是人们所 二、解读中国的“幸福悖论“现象 想象的那样成正比关系,两者之间只是轻微的正 相关,相关值大约0.25。[8]身无分文的人对于 (一)中国“幸福悖论”的特点:高低收入人群 幸福的满意度趋近于零,当人们手中开始有钱,刚 表现不同 刚脱离贫困线的时候,幸福感几乎与金钱成正比 伊斯特林等对中国1990年到2010年长达20 增加,但是到了纵轴的0.25处就变成了与横轴不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相干的水平线。纵然是横轴上的金钱以百万、千 幸福感却下降了。[]数据分析发现,1990年,收 万、亿万的速度成倍剧增,但金钱与幸福的关联不 入最高的1/3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3人群的生活 会再超越0.25。这种现象被称作“金钱的边际效 满意度分别是68%和65%,相差还不是太大:但 应递减”。有学者认为这个金钱和幸福的相关系 到2007年,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达到71%, 数更小些,是0.17[9],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得出了 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直降至42%。[1]高收 大致类似的结论。[10-14]总之,不管这个相关系 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轻微上升,而低收入人群生 数是多少,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金钱积累的初期几 活满意度下降。这说明,中国的“幸福悖论”贡献 乎成正比,而金钱超过一定数额之后,就不太相 者是低收入人群!导致中国出现幸福悖论现象 关了。 的,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收入提高了,生活 那么,中国幸福悖论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经 好了,幸福感不随之增长,而是收入尚不够高!而 济收入到达一定数额,幸福感就不再增加?我们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有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要 己经进入小康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4][15] 吗?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 (二)金钱对幸福的贡献 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增长,对富裕阶 我们应该肯定金钱对幸福的贡献关系,而不 层,确实出现了所谓“幸福悖论”一经济增长对 是弱化这种关系。大量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确实 幸福的增长贡献已经很小。但是对贫困阶层而 带来幸福感增加。这也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初 言,经济问题仍然是制约幸福感的重要问题。 衷。金钱与幸福感相关,符合传统经济学的假定, [14][1]在考察“幸福悖论”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反 即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一点可以 思,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贫困阶层,共同的一点 从三个方面看出: 是:幸福并不会随着财富的积累如期而至,拥有财 首先,在一个国家内部,富裕的个体会报告更 富也不等同于拥有幸福,幸福是需要特别的努力 高的生活满意度。例如Easterline等人(20l2)的 来争取的。所以,即便是己经富裕起来如以美国 研究中报告,收入最高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 为首的发达国家,近年发起了一项追求幸福的运 意度都要比收入最低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意 动“哈佛幸福课”(积极心理学课程)超过在哈佛 度高。国内学者研究也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 大学独占鳌头多年的“经济学原理”一度成为选 平均数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5]工 课人数第一的课程。在网易公开课上,这门课的 资收入高的人相对更加幸福,[11]中产阶层比工 点击率长期居高不下。幸福课之所以炙手可热, 薪个体幸福程度要高。[16] 也是在追求经济发展之下,人们追求人生幸福的 第二,富裕的国家比不富裕的国家生活满意 表现。中国政府也将建设幸福中国写入了十二五 度也较高。盖勒普(Gallup)调查发现,中国的幸 规划,近年的“两会”,也把提升人们的幸福作为 福指数在124个国家中排名第92,只有12%的中 讨论的焦点。让人民幸福,己经成了中国解决温 国人描述他们的生活是繁荣(flourish)的,这一数 饱之后的重要目标。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 据和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巴林相同等级。丹麦排 137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可幸福感却下降了,突出地表现了幸福悖论。还 有研究及大规模的抽 样调查结果,例 如 Brockmann et al. ( 2009) 和曹大宇的研究( 2009) 也有类似的结论。[6][7] 有研究表明: 金钱与幸福之间并不是人们所 想象的那样成正比关系,两者之间只是轻微的正 相关,相关值大约 0. 25。[8]身无分文的人对于 幸福的满意度趋近于零,当人们手中开始有钱,刚 刚脱离贫困线的时候,幸福感几乎与金钱成正比 增加,但是到了纵轴的 0. 25 处就变成了与横轴不 相干的水平线。纵然是横轴上的金钱以百万、千 万、亿万的速度成倍剧增,但金钱与幸福的关联不 会再超越 0. 25。这种现象被称作“金钱的边际效 应递减”。有学者认为这个金钱和幸福的相关系 数更小些,是 0. 17[9],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得出了 大致类似的结论。[10 - 14]总之,不管这个相关系 数是多少,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金钱积累的初期几 乎成正比,而金钱超过一定数额之后,就不太相 关了。 那么,中国幸福悖论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经 济收入到达一定数额,幸福感就不再增加? 我们 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吗? 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 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增长,对富裕阶 层,确实出现了所谓“幸福悖论”———经济增长对 幸福的增长贡献已经很小。但是对贫困阶层而 言,经济问题仍然是制约幸福感的重要问题。 [14][1]在考察“幸福悖论”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反 思,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贫困阶层,共同的一点 是: 幸福并不会随着财富的积累如期而至,拥有财 富也不等同于拥有幸福,幸福是需要特别的努力 来争取的。所以,即便是已经富裕起来如以美国 为首的发达国家,近年发起了一项追求幸福的运 动,“哈佛幸福课”( 积极心理学课程) 超过在哈佛 大学独占鳌头多年的“经济学原理”一度成为选 课人数第一的课程。在网易公开课上,这门课的 点击率长期居高不下。幸福课之所以炙手可热, 也是在追求经济发展之下,人们追求人生幸福的 表现。中国政府也将建设幸福中国写入了十二五 规划,近年的“两会”,也把提升人们的幸福作为 讨论的焦点。让人民幸福,已经成了中国解决温 饱之后的重要目标。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 对“幸福悖论”进行解读,寻求在当前中国的大环 境下,社会经济层面和个人心理层面提升人生幸 福的途径和方法。 二、解读中国的“幸福悖论“现象 ( 一) 中国“幸福悖论”的特点: 高低收入人群 表现不同 伊斯特林等对中国1990 年到2010 年长达20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幸福感却下降了。[1]数据分析发现,1990 年,收 入最高的 1 /3 人群和收入最低的 1 /3 人群的生活 满意度分别是 68% 和 65% ,相差还不是太大; 但 到 2007 年,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达到 71% , 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直降至 42% 。[1]高收 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轻微上升,而低收入人群生 活满意度下降。这说明,中国的“幸福悖论”贡献 者是低收入人群! 导致中国出现幸福悖论现象 的,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收入提高了,生活 好了,幸福感不随之增长,而是收入尚不够高! 而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有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要 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4][15] ( 二) 金钱对幸福的贡献 我们应该肯定金钱对幸福的贡献关系,而不 是弱化这种关系。大量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确实 带来幸福感增加。这也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初 衷。金钱与幸福感相关,符合传统经济学的假定, 即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一点可以 从三个方面看出: 首先,在一个国家内部,富裕的个体会报告更 高的生活满意度。例如 Easterline 等人( 2012) 的 研究中报告,收入最高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 意度都要比收入最低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意 度高。国内学者研究也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 平均数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5]工 资收入高的人相对更加幸福,[11]中产阶层比工 薪个体幸福程度要高。[16] 第二,富裕的国家比不富裕的国家生活满意 度也较高。盖勒普( Gallup) 调查发现,中国的幸 福指数在 124 个国家中排名第 92,只有 12% 的中 国人描述他们的生活是繁荣( flourish) 的,这一数 据和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巴林相同等级。丹麦排 137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名第一,有72%的人报告繁荣昌盛,而美国的数 学上的一个变体。[19]这种攀比和社会比较的竞 值是59%,排名第12。这些数据提示,富裕国家 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整体的社 人民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May16,2011;Los 会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个体因竞 Angeles Times)。在中国,富裕的地区也比不富裕 争胜利幸福感增加,但是相对竞争失败的个体幸 的地区生活满意度高。[14] 福感减少,所以,总体的社会幸福感没有增加,增 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也会报告更高的 加的是个体或者局部群体的幸福感。例如,对哈 满意度。国内研究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与国民 佛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拿5万美元年薪的人 幸福感指数是成正比关系的,比如,邢占军 比拿10万美元年薪的人更幸福。因为前者所处 (2011)对6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 的行业平均工资为25000美元,而后者行业平均 东省城市居民连续7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年薪大多高于10万美元。所以,总体财富虽有增 后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 加但幸福感却不会增加。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 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 处于同行业顶层的人数总是少数。而且,一个人 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14]经济的减退则导致幸 相对于别人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加,但别人相对于 福感指数降低,如,英格勒哈特等人的研究发现, 他收入却是减少了,幸福感也随之减少。为了追 从1979年开始的几年里比利时国民收入出现下 赶这个领先者,落后者要付出努力以提高收入追 滑,幸福感指数也相应地降低。[17] 赶领先者。所以,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是老鼠赛 (三)幸福悖论现象的心理解读 跑,不断加速,不断交替领先,最终都精疲力竭。 但是,在富裕阶层和发达国家,确实出现了幸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却 福和金钱关系不大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越来越模糊。[20] 出现呢?我们可以从两种观点来看: 综上,中国的“幸福悖论”,其本质仍然是经 第一种观点,忽视变量说。经济学关注收入、 济不够发达的产物,金钱对幸福是有贡献的。但 财富和消费,并不关注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方面, 是,主观心理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也有很大贡献。 如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 幸福、人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不是单纯金钱就能 利他主义、不平等,等等。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 解决的问题,人们的主观心理层面起着重要的作 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 用。追求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幸福的提升 时,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 提出了建议。 济因素会下降(比如休闲时间的减少,竞争压力 的增大),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 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 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这也说明,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GDP作为测量经济的指标,并不是测量幸福的适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罗)是一门研究 合指标,也不是衡量国家总体发展的适合指标。 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着重讲授积极心理学 所以,有学者提议用总体幸福感(General Well 家发现的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 Being,GWB)代替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 [21]积极心理学于1998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 的基本指标。[18] 席马丁·塞利格曼在任时提出。[22]主要针对的是 另一种观点,攀比理论。着重于从收入本身 二战以来心理学界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 出发,认为个人的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 补救,而不是着眼于正常人群的研究,比起那些流 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 行的大众心理学家和演说家等,少了一些对美好 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 生命的关注。因此,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 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这种解释也被称为相对 也要关注人类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 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reference group thoery)是 要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痛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在心理 苦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138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名第一,有 72% 的人报告繁荣昌盛,而美国的数 值是 59% ,排名第 12。这些数据提示,富裕国家 人民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 ( May 16,2011; Los Angeles Times) 。在中国,富裕的地区也比不富裕 的地区生活满意度高。[14] 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也会报告更高的 满意度。国内研究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与国民 幸福感指数是成正比关系的,比 如,邢 占 军 ( 2011) 对 6 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 东省城市居民连续 7 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后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 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 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14]经济的减退则导致幸 福感指数降低,如,英格勒哈特等人的研究发现, 从 1979 年开始的几年里比利时国民收入出现下 滑,幸福感指数也相应地降低。[17] ( 三) 幸福悖论现象的心理解读 但是,在富裕阶层和发达国家,确实出现了幸 福和金钱关系不大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出现呢? 我们可以从两种观点来看: 第一种观点,忽视变量说。经济学关注收入、 财富和消费,并不关注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方面, 如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 利他主义、不平等,等等。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 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 时,那么随着 GDP 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 济因素会下降( 比如休闲时间的减少,竞争压力 的增大) ,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 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 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这也说明, GDP 作为测量经济的指标,并不是测量幸福的适 合指标,也不是衡量国家总体发展的适合指标。 所以,有学者提议用总体幸福感 ( General Well Being,GWB) 代替 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 的基本指标。[18] 另一种观点,攀比理论。着重于从收入本身 出发,认为个人的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 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 攀比水平) 负相关, 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 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这种解释也被称为相对 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 reference group thoery) 是 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在心理 学上的一个变体。[19]这种攀比和社会比较的竞 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整体的社 会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个体因竞 争胜利幸福感增加,但是相对竞争失败的个体幸 福感减少,所以,总体的社会幸福感没有增加,增 加的是个体或者局部群体的幸福感。例如,对哈 佛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拿 5 万美元年薪的人 比拿 10 万美元年薪的人更幸福。因为前者所处 的行业平均工资为 25000 美元,而后者行业平均 年薪大多高于 10 万美元。所以,总体财富虽有增 加但幸福感却不会增加。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 处于同行业顶层的人数总是少数。而且,一个人 相对于别人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加,但别人相对于 他收入却是减少了,幸福感也随之减少。为了追 赶这个领先者,落后者要付出努力以提高收入追 赶领先者。所以,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是老鼠赛 跑,不断加速,不断交替领先,最终都精疲力竭。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却 越来越模糊。[20] 综上,中国的“幸福悖论”,其本质仍然是经 济不够发达的产物,金钱对幸福是有贡献的。但 是,主观心理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也有很大贡献。 幸福、人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不是单纯金钱就能 解决的问题,人们的主观心理层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追求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幸福的提升 提出了建议。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 ( 一)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一门研究 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着重讲授积极心理学 家发现 的 美 好 生 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 [21]积极心理学于 1998 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 席马丁·塞利格曼在任时提出。[22]主要针对的是 二战以来心理学界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 补救,而不是着眼于正常人群的研究,比起那些流 行的大众心理学家和演说家等,少了一些对美好 生命的关注。因此,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 也要关注人类的力量; 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 要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不仅要致力于治疗痛 苦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138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扭转了心理学病理研究的倾 致,习总书记的就职演说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 向,使得心理学研究开始走向大众,帮助普通人追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 求幸福的生活。 不能仅仅关注GDP,最重要的是关注国民的幸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范畴:(1) 福。只有人民的主观幸福感都提升了,这样的社 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等)。主 会,这样的国家才是最美丽的,才能创造出世界的 要讨论个体的幸福感和哪些因素相关,比如,年 文明。 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幸福的贡献较低,而自 GWB衡量的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尊、乐观、感激之情、朋友的多少却与幸福感高度 being),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条件状况,对当前 相关。愉悦感有原始的愉悦和高级的愉悦,受到 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否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等,主要 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全身心投入的酣畅感,可以带 反映的是人民对生活的满意状况,含有较多的积 来长久的愉悦:而感恩则更令人愉悦,从而体会到 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23]而国民生产总值 一种持久的积极体验:成就则是对自我价值实现 (GDP),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的回馈。(2)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赋、 所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包括消费、私 兴趣、价值)。包括个性力量的识别和界定,根据 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反映一个国家的 美国行动价值协会(VIA)提出的良好性格的分 经济表现,也反映国力和财富,是衡量国家经济状 类,将美德分为智慧和知识、勇气、人道主义、正义 况的最佳指标。研究发现,GDP的改变对GWB 性、节制和超越优势等六种类别。帮助人们确认 的影响是微弱的,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更可 自己的个性力量所在,识别自己的优势,从而发挥 能发生在人们对财政状况更加满意,对未来更加 优势,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贡献于社会。(3)积 乐观的时候。[24] 极的机构(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较长时期内存在着一种 探讨积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两性关系、 “重增长、轻发展”,“重客观、轻主观”的偏向。 爱的能力等友谊、爱情、婚烟姻关系,探讨如何提升 [14]现在,是转变这种倾向的时候了。我们要提 这些亲密关系,从而实现人生的幸福。还包括积 高人民的幸福,而不仅仅是提高GDP的数字。主 极的学校教育、积极的商业机构和工作环境、积极 观幸福感作为GDP衡量幸福的指数的替代或者 社区的建设乃至积极的社会,等等。 补充,己经受到极高的重视,一些国家如法国己经 可以看出,幸福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课 开始做了。[18]作为弥补GDP单一经济指向的 题,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货币(ultimate currency)., 发展目标和手段,势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根本动机,是人类生活的目 (三)幸福的可持续模型 的所在。 幸福的可持续模型[25]认为:对幸福的贡献 (二)建立评价社会发展的主观指标,用总体 中,50%由基因解释(set point,固定点),[26] 幸福指标(GWB)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DP)。 [27]10%由环境解释,[28][29]其余40%则归诸 2012年11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 于有意向性活动(intentional activity)。基因方面, 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 我们能做的努力比较小,而环境和个体改变方面 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指出,为了更好地 我们大有可为。 衡量国家发展的状况,用GWB代替GDP。他建 1.改善影响幸福感的环境 议中国要建设佛罗伦萨一样的时代,就是当拥有 幸福相关的环境因素指那些偶然发生 财富的时候,不是想着去占别人的领地,把别人俘 (incidental)但是在个人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事实, 虏成为自己的国民,而是要创造世界的美、世界的 包括所在的国家、地区、文化氛用,也可包括性别、 文明,这就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这 种族等人口学因素,[28]还包括一个人的个人史, 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中国可能都应该要做的事 以及婚姻状态、职业状态、工作安全和健康状况, 情。到现在为止,美国没有这么做,中国还在思考 等等。其中,收入水平、生活状况是考虑的重要因 到底该怎么做。这种提倡,和中国的中国梦相一 素。我们可以从环境因素方面着手提升幸福,而 139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扭转了心理学病理研究的倾 向,使得心理学研究开始走向大众,帮助普通人追 求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范畴: ( 1) 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等) 。主 要讨论个体的幸福感和哪些因素相关,比如,年 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幸福的贡献较低,而自 尊、乐观、感激之情、朋友的多少却与幸福感高度 相关。愉悦感有原始的愉悦和高级的愉悦,受到 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全身心投入的酣畅感,可以带 来长久的愉悦; 而感恩则更令人愉悦,从而体会到 一种持久的积极体验; 成就则是对自我价值实现 的回馈。( 2) 积极的个人特质( 个性力量、天赋、 兴趣、价值) 。包括个性力量的识别和界定,根据 美国行动价值协会( VIA) 提出的良好性格的分 类,将美德分为智慧和知识、勇气、人道主义、正义 性、节制和超越优势等六种类别。帮助人们确认 自己的个性力量所在,识别自己的优势,从而发挥 优势,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贡献于社会。( 3) 积 极的机构( 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 。 探讨积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两性关系、 爱的能力等友谊、爱情、婚姻关系,探讨如何提升 这些亲密关系,从而实现人生的幸福。还包括积 极的学校教育、积极的商业机构和工作环境、积极 社区的建设乃至积极的社会,等等。 可以看出,幸福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课 题,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货币( ultimate currency) , 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根本动机,是人类生活的目 的所在。 ( 二) 建立评价社会发展的主观指标,用总体 幸福指标( GWB) 代替国民生产总值( GDP) 。 2012 年 11 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 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 利格曼( Martin E. P. Seligman) 指出,为了更好地 衡量国家发展的状况,用 GWB 代替 GDP。他建 议中国要建设佛罗伦萨一样的时代,就是当拥有 财富的时候,不是想着去占别人的领地,把别人俘 虏成为自己的国民,而是要创造世界的美、世界的 文明,这就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这 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中国可能都应该要做的事 情。到现在为止,美国没有这么做,中国还在思考 到底该怎么做。这种提倡,和中国的中国梦相一 致,习总书记的就职演说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 不能仅仅关注 GDP,最重要的是关注国民的幸 福。只有人民的主观幸福感都提升了,这样的社 会,这样的国家才是最美丽的,才能创造出世界的 文明。 GWB 衡量的是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条件状况,对当前 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否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等,主要 反映的是人民对生活的满意状况,含有较多的积 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23]而国民生产总值 ( GDP) ,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所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包括消费、私 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反映一个国家的 经济表现,也反映国力和财富,是衡量国家经济状 况的最佳指标。研究发现,GDP 的改变对 GWB 的影响是微弱的,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更可 能发生在人们对财政状况更加满意,对未来更加 乐观的时候。[24]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较长时期内存在着一种 “重增长、轻发展”,“重客观、轻主观”的偏向。 [14]现在,是转变这种倾向的时候了。我们要提 高人民的幸福,而不仅仅是提高 GDP 的数字。主 观幸福感作为 GDP 衡量幸福的指数的替代或者 补充,已经受到极高的重视,一些国家如法国已经 开始做了。[18]作为弥补 GDP 单一经济指向的 发展目标和手段,势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三) 幸福的可持续模型 幸福的可持续模型[25]认为: 对幸福的贡献 中,50% 由 基 因 解 释 ( set point,固 定 点) ,[26] [27]10% 由环境解释,[28][29]其余 40% 则归诸 于有意向性活动( intentional activity) 。基因方面, 我们能做的努力比较小,而环境和个体改变方面 我们大有可为。 1. 改善影响幸福感的环境 幸福 相 关 的 环 境 因 素 指 那 些 偶 然 发 生 ( incidental) 但是在个人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事实, 包括所在的国家、地区、文化氛围,也可包括性别、 种族等人口学因素,[28]还包括一个人的个人史, 以及婚姻状态、职业状态、工作安全和健康状况, 等等。其中,收入水平、生活状况是考虑的重要因 素。我们可以从环境因素方面着手提升幸福,而 139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这些方面,国家和政府的责任重大。 国人说他们幸福,其中公务员的幸福感最高。”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 [30]因为公务员工作最稳定,而且福利保障最 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明显低于高收入群体, 安全。 不富裕地区的幸福感低于富裕地区,这些研究结 而社会保障系统中,医疗、养老等问题尤为突 果意味着,客观生存条件对于民众幸福感的制约 出。低收入人群虽然收入确实有所增长,但是,大 作用是不容忽略的。[14]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 量的医药费支出使得生活满意度降低。[31]另 多年,中国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 外,最具中国特色的指标莫过于住房。据2009年 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 中国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有房贷的人比没房 度的改善,但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我们的 贷的人更幸福,单位建房群体由于在住房上支出 经济发展程度还很不充分、很不平衡。居民的收 较少,幸福感最高,“蚁族”最不幸福,比单位集体 入和财富积累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相比,也 宿舍居住者还低。[32][33]这提示,住房问题己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所以,解决人民的经 经成了影响中国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养老方 济收入问题,仍然是中国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 面,突出表现是养老金比较低。中国也在做这方 习近平曾谈到,“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面的努力,比如,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3年 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 1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 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且,在普遍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 调整基础上,对企业退休高工、高龄人员等群体适 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 当再提高调整水平,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 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 休军转干部按有关规定予以倾斜,等等。这些都 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 是有力举措。 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 第三,建立和完善利益调整机制。 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 基尼系数用来定量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的 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差异程度:0.4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故基 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尼系数安全范围在0.2~0.4之间,低于0.2反映 同富裕的道路。”这段宣言表示,中国政府的工作 贫富差距小,收入过于公平,社会动力不足;高于 重点不会变,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 0.4,社会不安定。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为 报告也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0.16(是绝对平均主义造成的),2007年己经超过 2010年翻一番,而且,国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作为 警戒线0.4,达到了0.48。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建议。 利的存在,中国实际收入的差距还要更高。中国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发展经济的决心和 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如日本基尼系数为 信心。 0.3到0.35之间)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应该 第二,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 引起高度警惕,否则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进 伊斯特林认为普通中国人,尤其是较低学历 而造成社会动荡,危及社会主义人民政权。 和低收入人群,获得工作和收入的保障、可担负的 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日趋明显,财富分 健康保障、孩子和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对生活 布不均的问题己经出现,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化 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1] 日益加剧,这一切对民众的幸福感都会产生不容 研究发现,中国的生活满意度模型和欧洲的 忽视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实现最大多数人 满意度模型相似,都有一个U型的底,整体模式 最大幸福的利益调整机制,是宏观决策中必须认 都和低就业率、社会安全保障的解除、日渐增长的 真面对的问题。[14]针对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会 收入不平等相关。这提示,就业和社会保障系统 议上,胡锦涛同志报告的第七部分“加强社会建 是决定幸福感的最关键所在。[1]所以,当我们看 设”中做了具体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其中第三点 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就不足为怪了:“七成半的中 作为实现收入翻番计划的落脚点,也是社会缩小 140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这些方面,国家和政府的责任重大。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 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明显低于高收入群体, 不富裕地区的幸福感低于富裕地区,这些研究结 果意味着,客观生存条件对于民众幸福感的制约 作用是不容忽略的。[14]虽然,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国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 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 度的改善,但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我们的 经济发展程度还很不充分、很不平衡。居民的收 入和财富积累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相比,也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所以,解决人民的经 济收入问题,仍然是中国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 习近平曾谈到,“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 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 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 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 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 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 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 同富裕的道路。”这段宣言表示,中国政府的工作 重点不会变,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 报告也 提 出,到 2020 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而且,国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建议。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发展经济的决心和 信心。 第二,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 伊斯特林认为普通中国人,尤其是较低学历 和低收入人群,获得工作和收入的保障、可担负的 健康保障、孩子和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对生活 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1] 研究发现,中国的生活满意度模型和欧洲的 满意度模型相似,都有一个 U 型的底,整体模式 都和低就业率、社会安全保障的解除、日渐增长的 收入不平等相关。这提示,就业和社会保障系统 是决定幸福感的最关键所在。[1]所以,当我们看 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就不足为怪了: “七成半的中 国人说他们幸福,其中公务员的幸福感最高。” [30]因为公务员工作最稳定,而且福利保障最 安全。 而社会保障系统中,医疗、养老等问题尤为突 出。低收入人群虽然收入确实有所增长,但是,大 量的医药费支出使得生活满意度降低。[31]另 外,最具中国特色的指标莫过于住房。据 2009 年 中国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有房贷的人比没房 贷的人更幸福,单位建房群体由于在住房上支出 较少,幸福感最高,“蚁族”最不幸福,比单位集体 宿舍居住者还低。[32][33]这提示,住房问题已 经成了影响中国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养老方 面,突出表现是养老金比较低。中国也在做这方 面的努力,比如,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13 年 1 月 9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 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且,在普遍 调整基础上,对企业退休高工、高龄人员等群体适 当再提高调整水平,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 休军转干部按有关规定予以倾斜,等等。这些都 是有力举措。 第三,建立和完善利益调整机制。 基尼系数用来定量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的 差异程度: 0. 4 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故基 尼系数安全范围在 0. 2 ~ 0. 4 之间,低于 0. 2 反映 贫富差距小,收入过于公平,社会动力不足; 高于 0. 4,社会不安定。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为 0. 16( 是绝对平均主义造成的) ,2007 年已经超过 警戒线 0. 4,达到了 0. 48。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 利的存在,中国实际收入的差距还要更高。中国 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 如日本基尼系数为 0. 3 到 0. 35 之间)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应该 引起高度警惕,否则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进 而造成社会动荡,危及社会主义人民政权。 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日趋明显,财富分 布不均的问题已经出现,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化 日益加剧,这一切对民众的幸福感都会产生不容 忽视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实现最大多数人 最大幸福的利益调整机制,是宏观决策中必须认 真面对的问题。[14]针对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会 议上,胡锦涛同志报告的第七部分“加强社会建 设”中做了具体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其中第三点 作为实现收入翻番计划的落脚点,也是社会缩小 140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贫富差距的着力点: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应对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也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 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41]乐观的推销员比那 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些不那么乐观的推销员卖出更多的人寿保险,而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 且约有一半的悲观者会辞掉保险工作。[42]乐观 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芳动报酬在 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比悲观者能进行更好的调整, 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 减少抑郁症状,会感到更幸福、更低的退学率及更 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 多的社会支持。[43]对180位天主教修女在其平 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 均年龄约22岁时手写自传的情感内容进行分析, 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探索其与75岁至95岁之间的生存率的关系,结 法收入。首先是深化收入分配的改革,要从制度 果发现,自传中积极情绪内容与寿命有着非常显 上保证居民收入的提高:其次强调收入与经济增 著的相关,而负面情绪内容没有。在85岁时,最 长同步,保证居民收入的增速:第三是提高收入在 快乐的修女(前25%的修女)中有90%还活着, 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从根本上保证居民收入 而最不快乐的修女(后25%的修女)中只有34% 提高的路径。而习近平也强调了社会财富分配公 的人还活着。而到95岁时,在最快乐的修女中还 平的重要性,向外界释放出政策信号,十八大后如 有54%人活着,而最不快乐的修女中只有11%的 何遏制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积将是最为重要的经 人还活着。[44] 济改革之一。 Seligman(2002)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中提 2.改善意向行动,提升幸福 到要获得更持久的幸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感恩。 环境对幸福确有贡献,但所占比例大约在 [45]Emmons和McCullough(2003)对大学生的研 8%~15%的水平[28][29],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 究发现,相对于争执组和生活事件组,感恩组整体 应能力可能是造成所占比例较低的原因。[32] 生活上觉得比较好,且对未来一周的期待更乐观。 如,人们会对新环境和生活事件产生迅速的适应, 感恩既影响了主观生活评价,也增加了积极情感, 不管是感觉的(例如,适应恶臭或者体重增加)、 同时还减少了消极情绪,似乎也提高了人们的睡 [35]生理的(例如,非常热或者非常冷的温度), 眠数量和质量。另外,写感谢信也是表达感恩的 [36]还是享乐的(如加薪),等等。[37][38] 方法,也能提升幸福。[46]Toepfer,Cichy和 从幸福的可持续模型可以看出,改变个人的 Peters(2012)让被试连续三周每周写一封感谢 意图性活动对幸福感影响较大。环境虽然可变, 信,结果发现,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显著提升,抑郁 但人们很快就会适应。而有意图的活动不仅是可 症状却显著下降。[47]而且无论感谢信是否寄 变的,且人们可以自己控制这方面的活动,减缓或 出,写给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幸福感都能够显著 者改变适应的过程,使得幸福持续提升。[25]而 提升。[48] 研究发现,环境改变和积极活动改变都可预示生 幸福的人更倾向于参加较多的亲社会活动, 活满意度的加强,但积极的环境改变影响的持续 实施亲社会行为的结果,会让人幸福感提升。比 性会降低,只有积极的活动改变预示着持续的幸 如,给被试一定的钱让被试或者给自己花钱或者 福感的提升。[39] 给别人花钱,结果发现,给别人花钱的被试报告了 第一,坚持积极的思想,包括乐观、感恩和做 更高的幸福感。[49]帮助他人也可以提升幸福 好事。 感,[25]做好事组的被试生活满意度有较大的提 塞利格曼认为,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带来不同 升。[50] 的情绪和结果,乐观者在学业和事业、身体健康和 第二,提升身体健康。 主观幸福感上都具有优势。[40]乐观者更容易在 身体健康是个体学习、工作的基础,更与人的 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例如,对初中生人格型 幸福具有中等程度的关联。健康的人比不健康的 乐观、应对策略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 人要幸福。[9]哈佛幸福课的著名讲师泰勒·本- 的乐观主义与他们所采用的积极应对策略、消极 沙哈尔在总结了利于健康的日常活动之后,提出 141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贫富差距的着力点: 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 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 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 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 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 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 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法收入。首先是深化收入分配的改革,要从制度 上保证居民收入的提高; 其次强调收入与经济增 长同步,保证居民收入的增速; 第三是提高收入在 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从根本上保证居民收入 提高的路径。而习近平也强调了社会财富分配公 平的重要性,向外界释放出政策信号,十八大后如 何遏制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积将是最为重要的经 济改革之一。 2. 改善意向行动,提升幸福 环境对幸福确有贡献,但所占比例大约在 8% ~ 15% 的水平[28][29],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 应能力可能是造成所占比例较低的原因。[32] 如,人们会对新环境和生活事件产生迅速的适应, 不管是感觉的( 例如,适应恶臭或者体重增加) 、 [35]生理的( 例如,非常热或者非常冷的温度) , [36]还是享乐的( 如加薪) ,等等。[37][38] 从幸福的可持续模型可以看出,改变个人的 意图性活动对幸福感影响较大。环境虽然可变, 但人们很快就会适应。而有意图的活动不仅是可 变的,且人们可以自己控制这方面的活动,减缓或 者改变适应的过程,使得幸福持续提升。[25]而 研究发现,环境改变和积极活动改变都可预示生 活满意度的加强,但积极的环境改变影响的持续 性会降低,只有积极的活动改变预示着持续的幸 福感的提升。[39] 第一,坚持积极的思想,包括乐观、感恩和做 好事。 塞利格曼认为,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带来不同 的情绪和结果,乐观者在学业和事业、身体健康和 主观幸福感上都具有优势。[40]乐观者更容易在 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例如,对初中生人格型 乐观、应对策略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 的乐观主义与他们所采用的积极应对策略、消极 应对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也 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41]乐观的推销员比那 些不那么乐观的推销员卖出更多的人寿保险,而 且约有一半的悲观者会辞掉保险工作。[42]乐观 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比悲观者能进行更好的调整, 减少抑郁症状,会感到更幸福、更低的退学率及更 多的社会支持。[43]对 180 位天主教修女在其平 均年龄约 22 岁时手写自传的情感内容进行分析, 探索其与 75 岁至 95 岁之间的生存率的关系,结 果发现,自传中积极情绪内容与寿命有着非常显 著的相关,而负面情绪内容没有。在 85 岁时,最 快乐的修女( 前 25% 的修女) 中有 90% 还活着, 而最不快乐的修女( 后 25% 的修女) 中只有 34% 的人还活着。而到 95 岁时,在最快乐的修女中还 有 54% 人活着,而最不快乐的修女中只有 11% 的 人还活着。[44] Seligman( 2002) 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中提 到要获得更持久的幸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感恩。 [45]Emmons 和 McCullough( 2003) 对大学生的研 究发现,相对于争执组和生活事件组,感恩组整体 生活上觉得比较好,且对未来一周的期待更乐观。 感恩既影响了主观生活评价,也增加了积极情感, 同时还减少了消极情绪,似乎也提高了人们的睡 眠数量和质量。另外,写感谢信也是表达感恩的 方 法,也 能 提 升 幸 福。[46]Toepfer,Cichy 和 Peters( 2012) 让被试连续三周每周写一封感谢 信,结果发现,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显著提升,抑郁 症状却显著下降。[47]而且无论感谢信是否寄 出,写给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幸福感都能够显著 提升。[48] 幸福的人更倾向于参加较多的亲社会活动, 实施亲社会行为的结果,会让人幸福感提升。比 如,给被试一定的钱让被试或者给自己花钱或者 给别人花钱,结果发现,给别人花钱的被试报告了 更高的幸福感。[49]帮助他人也可以提升幸福 感,[25]做好事组的被试生活满意度有较大的提 升。[50] 第二,提升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个体学习、工作的基础,更与人的 幸福具有中等程度的关联。健康的人比不健康的 人要幸福。[9]哈佛幸福课的著名讲师泰勒·本 - 沙哈尔在总结了利于健康的日常活动之后,提出 141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了幸福的灵丹妙药(wonder drug.),已有研究证明 Kazuki Hirao等人(2012)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 这四种方法对提高身体健康十分有效。锻炼能增 119名健康老年人分为冷漠、焦虑、放松和福流 强呼吸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减少 组。调查结果显示福流组、放松组比冷漠组的人 紧张,[51]可降低抑郁水平,提高身体自尊水平, 身体更健康。[65]而且,福流与应对陌生人、社交 [52]降低自卑感,[53]提高认知功能。[54]锻炼在 信息、亲合力水平、主动交往呈现显著正相关。 降低抑郁方面效果明显,如Babyak et al..(20O0) [66] 对156名重型抑郁症患者采取分组治疗:1/3患 第四,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 者只服用抗抑郁药物:1/3患者每周慢跑3次,每 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volitional activity)可以 次30分钟;还有1/3患者既服用抗抑郁药物又慢 加强幸福感。Sheldon(20O2)研究发现,高水平的 跑。16周后,3组患者的抑郁情况都有明显改善, 目标进程,或者不断地指向目标的活动预示着幸 但10个月后的随访却发现,慢跑组患者的复发率 福感的提升,而低水平的进度预示着满意度的降 要远远低于另外两组。[55]类似的结果也在 低。而且,这种意志活动的持续进行,会使得主观 Blumenthal的研究中出现。[56] 满意度持续下去。[67][68]意志活动停止了,主 近期“正念冥想”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 观满意度就会回到当初。Sheldon对学生进行连 次浪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念 续两个学期的研究发现,在第一学期达到个人目 (mindfulness)”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20世纪七 标的学生,满意度会提升:第二学期继续努力的 八十年代被美国的Kabat--Zinn引进心理治疗领 话,其满意度水平会保持下去:而那些第一学期做 域,他定义“正念”为“一种有目的、不评判地将注 的很好第二学期不好的学生,其满意度又回到了 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 当初。持续三年的调查发现,高水平意志活动的 正念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健康水平,降低酒精和药 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保持了他们早期获得的 物滥用,[57]减少失眠,[58]降低临床焦虑、抑郁 情绪上满意度的提高。[69] 症状和复发,[59-61]提高各种认知功能。[62]王 在此过程中,努力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当 岩等(2012)发现正念训练能够很好地提高认知 从事的活动不那么令人愉悦,很难保持的时候。 功能,并起到去自动化作用,使人对当前的任务 而其中的关键性,就是把从事的事情赋予一定的 减少失控。[63]正念训练还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价值和意义。[70,71]牺牲短期的利益以获得长 经常走神的人衰老得更快,能够把注意力保持在 久的满足,实质上就是赋予当前不愉悦的事物一 当下的人,细胞中DNA分子末段保护序列就会更 种意义,这种意义感会使得我们坚持下去,从而获 长,细胞的生物学年龄就越年轻。[64] 得长久的幸福。这也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 第三,投入地做事:福流。 反映。 福流(1ow)的感受能够极大地促进身体健 综上,提升个体幸福感的意向性行动可以包 康,提升心理幸福感。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 括坚持积极的思想,如乐观、感恩和做好事,也可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第一个提出了福流的概 包括提高身体健康、锻炼、冥想、正念,等等,而且, 念,并以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福流是一种将个人 还可以投入到一件事中去,享受福流的快感,追求 精神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福流产生时 成功,超越自我等。值得一提的是,Seligman 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个体的知觉很愉快很 (2005)[72]在幸福理论方面,提出了新的涵义。 成功。一位攀岩者把福流体验描述为“越来越完 他认为,过去对幸福的测量,多采用生活满意度量 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 表,而一个人想要达到蓬勃人生(flourishing),仅 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 保持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 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 PERMA:P-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E投入 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 (Engagement)、R-人际关系(Relationship)、M-意 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 义和目的(meaning)、A成就(Achievement)。以 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上谈到的实现幸福感提升的很多办法,在PERMA 142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了幸福的灵丹妙药( wonder drug) ,已有研究证明 这四种方法对提高身体健康十分有效。锻炼能增 强呼吸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减少 紧张,[51]可降低抑郁水平,提高身体自尊水平, [52]降低自卑感,[53]提高认知功能。[54]锻炼在 降低抑郁方面效果明显,如 Babyak et al. ( 2000) 对 156 名重型抑郁症患者采取分组治疗: 1 /3 患 者只服用抗抑郁药物; 1 /3 患者每周慢跑 3 次,每 次 30 分钟; 还有 1 /3 患者既服用抗抑郁药物又慢 跑。16 周后,3 组患者的抑郁情况都有明显改善, 但 10 个月后的随访却发现,慢跑组患者的复发率 要远远 低 于 另 外 两 组。[55]类似的结果也在 Blumenthal 的研究中出现。[56] 近期“正念冥想”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 次浪 潮 得 到 了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正 念 ( mindfulness) ”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20 世纪七 八十年代被美国的 Kabat- Zinn 引进心理治疗领 域,他定义“正念”为“一种有目的、不评判地将注 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 正念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健康水平,降低酒精和药 物滥用,[57]减少失眠,[58]降低临床焦虑、抑郁 症状和复发,[59 - 61]提高各种认知功能。[62]王 岩等( 2012) 发现正念训练能够很好地提高认知 功能,并起到去自动化作用,使人对当前的任务 减少失控。[63]正念训练还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经常走神的人衰老得更快,能够把注意力保持在 当下的人,细胞中 DNA 分子末段保护序列就会更 长,细胞的生物学年龄就越年轻。[64] 第三,投入地做事: 福流。 福流( flow) 的感受能够极大地促进身体健 康,提升心理幸福感。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第一个提出了福流的概 念,并以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福流是一种将个人 精神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福流产生时 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个体的知觉很愉快很 成功。一位攀岩者把福流体验描述为“越来越完 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 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 然后你 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 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 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 人生 其 他 战 场 的 挑 战,也 就 变 得 容 易 多 了”。 Kazuki Hirao 等人( 2012) 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 119 名健康老年人分为冷漠、焦虑、放松和福流 组。调查结果显示福流组、放松组比冷漠组的人 身体更健康。[65]而且,福流与应对陌生人、社交 信息、亲合力水平、主动交往呈现显著正相关。 [66] 第四,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 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 volitional activity) 可以 加强幸福感。Sheldon( 2002) 研究发现,高水平的 目标进程,或者不断地指向目标的活动预示着幸 福感的提升,而低水平的进度预示着满意度的降 低。而且,这种意志活动的持续进行,会使得主观 满意度持续下去。[67][68]意志活动停止了,主 观满意度就会回到当初。Sheldon 对学生进行连 续两个学期的研究发现,在第一学期达到个人目 标的学生,满意度会提升; 第二学期继续努力的 话,其满意度水平会保持下去; 而那些第一学期做 的很好第二学期不好的学生,其满意度又回到了 当初。持续三年的调查发现,高水平意志活动的 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保持了他们早期获得的 情绪上满意度的提高。[69] 在此过程中,努力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当 从事的活动不那么令人愉悦,很难保持的时候。 而其中的关键性,就是把从事的事情赋予一定的 价值和意义。[70,71]牺牲短期的利益以获得长 久的满足,实质上就是赋予当前不愉悦的事物一 种意义,这种意义感会使得我们坚持下去,从而获 得长久 的 幸 福。这也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 反映。 综上,提升个体幸福感的意向性行动可以包 括坚持积极的思想,如乐观、感恩和做好事,也可 包括提高身体健康、锻炼、冥想、正念,等等,而且, 还可以投入到一件事中去,享受福流的快感,追求 成 功,超 越 自 我 等。值 得 一 提 的 是,Seligman ( 2005) [72]在幸福理论方面,提出了新的涵义。 他认为,过去对幸福的测量,多采用生活满意度量 表,而一个人想要达到蓬勃人生( flourishing) ,仅 保持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 PERMA: P-积 极 情 绪 ( positive emotion) 、E-投 入 ( Engagement) 、R-人际关系( Relationship) 、M-意 义和目的( meaning) 、A-成就( Achievement) 。以 上谈到的实现幸福感提升的很多办法,在 PERMA 142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理论中也都有所涉及。PERMA理论为更高层次 [7]曹大宇.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 地追求幸福,提出了新的架构。 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英]费恩海姆,阿盖尔.金钱心理学M.李炳太,高卓,张 葆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四、结论 [9 Okun,M.A.Stock,W.A.Haring,M.J.,Witter,R. A.The social activity/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on:A 中国的“幸福悖论”,虽然表现为幸福感没有 quantitative synthesis].Research on Aging,1984,6,45 随经济发展而提升,但实质上,经济不够发达仍占 -65. 很大比重。对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来讲,提高收入 [10]Headey,B.Wearing A.Understanding Happiness:A The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M ]Melbourne:Longman 依旧是关键因素。同时,改善中低收入人群的社 Cheshire.1992. 会保障,调整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都是执政者应 [11]Diener,E.,Sandvik,E.,Seidlitz,L.,Diener,M.The 该考虑的重点问题。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Relative 我们过分重视经济因素忽视心理因素有关。积极 or absolut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3,28,195 -223. 心理学研究发现,经济的发展对幸福感的贡献只 h2]King,L.A.&Na即paC.K.“What Makes a Life Good?” 是作为环境的多种因素之一而起作用,依据幸福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98,75,156 的可持续模型,个体对环境因素改变的迅速适应, -165. 容易造成幸福感的回落,也许这也是幸福悖论产 [13]Ng,Y.K.A Case for Happiness,Cardinalsim,and 生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用国民幸福指数来 Interpersonal Comparability ]The Economic Joural,1997, 107:1848-1858. 衡量社会的发展,而通过实施提高幸福的意向性 4]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们].社会学研 行动,则不仅可以提升幸福,还可使得幸福感持续 究,2011,(01):196-216. 下去,比如运用积极的思想,乐观、感恩和做好事, 5]郭永玉,李静.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们. 通过锻炼、冥想、正念等措施提升身体健康,投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48(6):136-140. 地做事,享受福流的快感,树立目标,追求成功,实 06]Warr,P.,Payne,R.Experience of strain and pleasure 现不间断的意志行动等,都是提升幸福的好方法。 among British adults].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82. 16,1691-1697. 参考文献: [17]Inglehart,R.J.R.Rabier.Aspirations Adapt to Situations- but Why are the Belgians so Much Happier than the French? [1 Easterlin,Richard A.,Morgan,Robson,Switek,Malgorzata, [C]In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Life,(ed.by F.M. Wang,Fei.China's life satisfaction,1990 -2010 [J]. Andrews.Ann Arbor:ICPSR.1986.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109 [18]Stiglitz JE,Sen A,Fitoussi JP (2008)Report of the (25):9775-9780. 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2]Easterlin RA."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Social Progress.Available at:www.stiglitz-sen-fitoussi.fr. Lot?"in Paul A.David and Melvin W.Reder,eds.,Nations Accessed October 20,2011.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19]Olson,J.M.,Herman,C.P.Zanna,M.P.,eds. Abramovitz D].New York:Academic Press,Inc.1974. Relative Deprivationand Social Comparison:The Ontario [3]Diener,E.Oishi S.Money and Happiness:Income and Symposium [C].L.Erlbaum Assoc.,Hillsdale,NJ.1986.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Nations [C].In Diener Ed E. 20]程实.财富与幸福的悖论们.中国经济周刊,2005, M.Suh (eds.)Subjective Well-eing Across Cultures.MIT (6),44. Press,Cambridge,MA.2000. 21]Peterson C.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M].New York: [4]Diener,Ed R.B-Diener..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Well-being].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2,57 (2): 2]Seligman,Martin E.P.,&Csikszentmihalyi,Mihaly.Positive 119-169.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5]彭凯平.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的心 55(1),5-14. 理学浅议1.经济界.2010,(04):21-23. [3]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 D].Psychological Bulletin, [6]Brockmann,H.,Delhey,J.,Welzel C.,and Yuan H.The 1984,95,542-575 China puzzle:Falling happiness in a rising economy [J]. 224]Diener,E.,Tay,Louis,Oishi,Shige.Rising Income and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9,10.4:387-405.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43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理论中也都有所涉及。PERMA 理论为更高层次 地追求幸福,提出了新的架构。 四、结论 中国的“幸福悖论”,虽然表现为幸福感没有 随经济发展而提升,但实质上,经济不够发达仍占 很大比重。对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来讲,提高收入 依旧是关键因素。同时,改善中低收入人群的社 会保障、调整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都是执政者应 该考虑的重点问题。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 我们过分重视经济因素忽视心理因素有关。积极 心理学研究发现,经济的发展对幸福感的贡献只 是作为环境的多种因素之一而起作用,依据幸福 的可持续模型,个体对环境因素改变的迅速适应, 容易造成幸福感的回落,也许这也是幸福悖论产 生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用国民幸福指数来 衡量社会的发展,而通过实施提高幸福的意向性 行动,则不仅可以提升幸福,还可使得幸福感持续 下去,比如运用积极的思想,乐观、感恩和做好事, 通过锻炼、冥想、正念等措施提升身体健康,投入 地做事,享受福流的快感,树立目标,追求成功,实 现不间断的意志行动等,都是提升幸福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Easterlin,Richard A. ,Morgan,Robson,Switek,Malgorzata, & Wang,Fei. China's life satisfaction,1990 - 2010[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109 ( 25) : 9775 - 9780. [2]Easterlin RA.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in Paul A. David and Melvin W. Reder,eds.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Abramovitz[J]. New York: Academic Press,Inc. ,1974. [3]Diener,E. & Oishi S. Money and Happiness: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Nations[C]. In Diener Ed & E. M. Suh ( eds. )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Cultures. MIT Press,Cambridge,MA. 2000. [4]Diener,Ed & R. B-Diener. . 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2,57 ( 2) : 119 - 169. [5]彭凯平.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的心 理学浅议[J]. 经济界. 2010,( 04) : 21 - 23. [6]Brockmann,H. ,Delhey,J. ,Welzel C. ,and Yuan H. The China puzzle: Falling happiness in a rising economy[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9,10. 4: 387 - 405. [7]曹大宇.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 华中科 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英]费恩海姆,阿盖尔. 金钱心理学[M]. 李炳太,高卓,张 葆华,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1. [9]Okun,M. A. ,Stock,W. A. ,Haring,M. J. ,& Witter,R. A. The social activity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on: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J]. Research on Aging,1984,6,45 - 65. [10]Headey,B. & Wearing A. Understanding Happiness: A The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 M ]. Melbourne: Longman Cheshire. 1992. [11]Diener,E. ,Sandvik,E. ,Seidlitz,L. ,& Dien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ve or absolute?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3,28,195 - 223. [12]King,L. A. & Napa C. K. “What Makes a Life G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J]. 1998,75,156 - 165. [13]Ng,Y. K. A Case for Happiness,Cardinalsim,and Interpersonal Comparability[J]. The Economic Journal,1997, 107: 1848 - 1858. [14]邢占军.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 社会学研 究,2011,( 01) : 196 - 216. [15]郭永玉,李静. 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 ,48( 6) : 136 - 140. [16]Warr,P. ,& Payne,R. Experience of strain and pleasure among British adults[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82, 16,1691 - 1697. [17]Inglehart,R. & J. R. Rabier. Aspirations Adapt to Situations￾but Why are the Belgians so Much Happier than the French? [C] In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Life,( ed. ) by F. M. Andrews. Ann Arbor: ICPSR. 1986. [18]Stiglitz JE, Sen A, Fitoussi J-P ( 2008 )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gress. Available at: www. stiglitz-sen-fitoussi. fr. Accessed October 20,2011. [19]Olson,J. M. ,Herman,C. P. & Zanna,M. P. ,eds. Relative Deprivationand Social Comparison: The Ontario Symposium[C]. L. Erlbaum Assoc. ,Hillsdale,NJ. 1986. [20] 程 实. 财 富 与 幸 福 的 悖 论[J]. 中 国 经 济 周 刊,2005, ( 6) ,44. [21]Peterson C. 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2]Seligman,Martin E. P. ,& Csikszentmihalyi,Mihaly.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55( 1) ,5 - 14. [23]Diener,E. 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95,542 - 575. [24]Diener,E. ,Tay,Louis,& Oishi,Shige. Rising Income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43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2,104(2),267 -276. counting one's blessings:Tests of two six-week interventions. 25]Lyubomirsky,S.,Sheldon,K.M.,Schkade,D.Pursuing Unpublished dat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University of happiness: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 ]Review California,Riverside,2004.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5,9,111 -131. [40]Peterson C.The Future of Optimism [J].American 26]Lykken,D.,Tellegen,A.Happiness is a stochastic Psychologist,2000,55(1),44-45. phenomenon].Psychological Science,199,7,186-189. 41]刘志军,白学军,陈会昌.初中生人格型乐观、应对策略与 27]Tellegen,A.,Lykken,D.T.,Bouchard,T.J.,Wilcox,K. 学业成绩的关系0.心理学探新,2008,106(28):49-52. J.,Segal,N.L.,Rich,S.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s [42]Seligman,M.,Schulman,P.Explanatory style as a predictor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of productivity and quitting among life insurance sales agents Psychology,1988,54,1031-1039.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 28]Diener,E.,Suh,E.M.Lucas,R.E.,Smith,H.L (4),832-838. 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J]. [43]Brissette I.,Scheier M.F.The Role of Optimism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76-302. Network Development,Coping,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129]Argyle,M.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C].In D. During a Life Trans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Kahneman,E.Diener,N.Schwarz (Eds.),Well-being: Psychology,2002,82(1),102-111. The foundations ofhedonicpsychology.New York:Russell Sage 44]Danner D.D.,Snowdon D.A.,and Friesen W.V.Positive Foundation.1999. Emotions in Early Life and Longevity:Findings from the Nun B0]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中民生指数课题组.2010年中国城市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 居民幸福感调查[R].2010. 80(5),804-813 B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China [45]Seligman,M.E.P.Authentic Happiness [M].New York: in the 2010s:Rebalancing Growth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Free Press,2003 Safety Net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46]Emmons R.A.,McCullough M.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Cooperation,Beijing)2010.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32]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Report on the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Available at http://www.stats.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2),377-389. 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2040416771.htm. 47]Toepfer,S.M.,Cichy,K.,Peters,P.Letters of gratitude: Accessed March,25,2012. further evidence for author benefits ]Journal of Happiness 33]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Report on the 2010 Studies,2012,13(1),187-201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Available at http://www.stats. [48]Lyubomirsky,S.,Dickerhoof,R.,Boehm,J.K., gov.cn/tifx/jdfx/t20110428402722253.htm.Accessed Sheldon,K.M.Becoming hap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March,23,2012. proper way:an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to boost 4]Luhmann,M.Hofmann,W.,Eid,M.,Lucas,R.E. well-eing0.Emotion,2011,11(2),391-402.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daptation to Life Events:A Meta- 49]Otake,K.Shimai,S.,Tanaka-Matsumi,J.,Otsui,K.,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Fredrickson,B.L.Happy people become happier through 2012,3,592-616. kindness:A counting kindnesses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35]Brown,D.R.Stimulus similarity and the anchoring of Happiness Studies,2006,7(3),361-375 subjective scal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3, [50]Buchanan,K.E.,Bardi,A.Acts of kindness and acts of 66,199-214. novelty affect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Dar,R.,Aricly,D.,Frank,H.The effect of past injury 2010,150(3),235-237. on pain threshold and tolerance []Pain,1995,60,189 51]Byme,A.E.,Byrne,D.G.The effect of exereise on -193. depression,anxiety and other mood states:A review [] B7]Brickman,P.,Coates,D.,Janoff-Bulman,R.Lottery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3,37(6),565-574.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Is happiness relative?[J] [52]何颖,季浏.体有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917 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们.体有与科学,2003, -927. 24(4):58-66. 8]Parducci,A.Happiness,pleasure,and judgment:The 53]李佳川,唐金根.大学生自卑感及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 contextu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M].Hove,England: [0.云梦学刊,2009,30(4):124-126. Erlbaum.1995. 54]Lucas,S.J.Ainslie,P.N.,Murrell,C.J.Thomas,K. 39]Lyubomirsky,S.,Tkach,C.,&Sheldon,K.M.Pursuing N.,Franz,E.A.,Cotter,J.D.Effect of age on exercise- sustained happiness through random acts of kindness and induced alterations in cognitive executive function:relationship 144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2,104( 2) ,267 - 276. [25]Lyubomirsky,S. ,Sheldon,K. M. ,& Schkade,D.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5,9,111 - 131. [26]Lykken,D. , & Tellegen, A. Happiness is a stochastic phenomen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6,7,186 - 189. [27]Tellegen,A. ,Lykken,D. T. ,Bouchard,T. J. ,Wilcox,K. J. ,Segal,N. L. ,& Rich,S. 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s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 ,54,1031 - 1039. [28]Diener,E. ,Suh,E. M. ,Lucas,R. E. ,& Smith,H. 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76 - 302. [29]Argyle,M. 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happiness[C]. In D. Kahneman,E. Diener,& N. Schwarz ( Eds. )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hedonicpsych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9. [30]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中民生指数课题组. 2010 年中国城市 居民幸福感调查[R]. 2010. [3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China in the 2010s: Rebalancing Growth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Safety Nets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Beijing) 2010. [32]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Report on the 1990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Available at http: / /www. stats. gov. cn /tjgb /rkpcgb /qgrkpcgb /t20020404 _ 16771. htm. Accessed March,25,2012. [33]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Report on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Available at http: / /www. stats. gov. cn /tjfx /jdfx /t20110428 _ 402722253. htm. Accessed March,23,2012. [34]Luhmann,M. ,Hofmann,W. ,Eid,M. ,& Lucas,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daptation to Life Events: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2,3,592 - 616. [35]Brown,D. R. Stimulus similarity and the anchoring of subjective scal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3, 66,199 - 214. [36]Dar,R. ,Ariely,D. ,& Frank,H. The effect of past injury on pain threshold and tolerance[J]. Pain,1995,60,189 - 193. [37]Brickman,P. ,Coates,D. ,& Janoff-Bulman,R. 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 Is happiness relativ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917 - 927. [38]Parducci, A. Happiness, pleasure, and judgment: The contextu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M]. Hove,England: Erlbaum. 1995. [39]Lyubomirsky,S. ,Tkach,C. ,& Sheldon,K. M. Pursuing sustained happiness through random acts of kindness and counting one's blessings: Tests of two six-week interventions. Unpublished dat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2004. [40]Peterson C. The Future of Optimism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1) ,44 - 45. [41]刘志军,白学军,陈会昌. 初中生人格型乐观、应对策略与 学业成绩的关系[J]. 心理学探新,2008,106( 28) : 49 - 52. [42]Seligman,M. ,Schulman,P. Explanatory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productivity and quitting among life insurance sales agent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 ( 4) ,832 - 838. [43]Brissette I. ,Scheier M. F. The Role of Optimism in Social Network Development,Coping,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uring a Life Transi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 1) ,102 - 111. [44]Danner D. D. ,Snowdon D. A. ,and Friesen W. V. Positive Emotions in Early Life and Longevity: Findings from the Nun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 80( 5) ,804 - 813 [45]Seligman,M. E. P. Authentic Happiness[M]. New York: Free Press,2003 [46]Emmons R. A. ,McCullough M. E.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 2) ,377 - 389. [47]Toepfer,S. M. ,Cichy,K. ,Peters,P. Letters of gratitude: further evidence for author benefits[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2,13( 1) ,187 - 201 [48]Lyubomirsky, S. , Dickerhoof, R. , Boehm, J. K. , & Sheldon,K. M. Becoming hap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proper way: an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to boost well-being[J]. Emotion,2011,11( 2) ,391 - 402. [49]Otake,K. ,Shimai,S. ,Tanaka-Matsumi,J. ,Otsui,K. ,& Fredrickson,B. L. Happy people become happier through kindness: A counting kindnesses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6,7( 3) ,361 - 375. [50]Buchanan,K. E. ,& Bardi,A. Acts of kindness and acts of novelty affect life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0,150( 3) ,235 - 237. [51]Byrne,A. E. ,Byrne, D. G.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anxiety and other mood states: A review[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3,37( 6) ,565 - 574. [52]何颖,季浏. 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 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 体育与科学,2003, 24( 4) : 58 - 66. [53]李佳川,唐金根. 大学生自卑感及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 [J]. 云梦学刊,2009,30( 4) : 124 - 126. [54]Lucas,S. J. ,Ainslie,P. N. ,Murrell,C. J. ,Thomas,K. N. ,Franz,E. A. ,& Cotter,J. D. Effect of age on exercise￾induced alterations in cognitive executive function: relationship 144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to cerebral perfusion ]Exp Gerontol,2012,47 (8),541 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D].心理学报,2012, -551. 44(9):1180-1188 [55]Babyak,M.A.,Blumenthal,J.A.,Herman,S.,Khatri, 64]Epel,E.S.,Puterman,E.,Lin,J.,Blackbum,E., P.,Doraiswamy,P.M.,Moore,K.A.,Craighead,W.E., Lazaro,A.,Mendes,W.B.Wandering Minds Aging Cells Baldewicz,T.T.,Krishnan,K.R.Exercise treatment for D.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1(1),75-83. major depression:Maintenance of therapeutic benefit at 10 [65]Hirao K.,Kobayashi R.,Okishima K.,Tomokuni Y.Flow months ]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0,62,633-638. experience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y [56]Blumenthal,J.A.,Babyak,M.A.,Doraiswamy,P.M., dwelling elderly Japanese].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Watkins,L.,Hoffman,B.M.,Barbour,K.A.,... 2012,14,52-57. Sherwood,A.Exercise and pharmac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66幻范雪.心流体验在人际团体辅导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电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Psychosom Med,2007,69(7), 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87-596. [67]Sheldon,K.M.The self-concordance model of healthy goal- [57]Bowen,S.,Witkiewitz,K.,Dillworth,T.M.Chawla,N., striving:When personal goals correctly represent the person Simpson,T.L.,Ostafin,B.D.,et al.Mindfulness [C].In E.L.Deci R.M.Ryan (Eds.),Handbook of meditation:an substance use in an incarcerated population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research (pp.65-86).Rochester, Psychology ofAddictive Behariors,2006,20 (3),343-347. N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2. [58]Ong,J.C.,Shapiro,S.L.,Manber,R.Combining [68]Sheldon,K.M.Houser-Marko,L.Selfconcordance,goal-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ith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for attainment,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Can there be an insomnia:A treatment-development study[]].Beharior upward spiral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Therapy,2008,39(2),171-182. Psychology,2001,80,152-165. [59]Brown,L.F.,Davis,L.W.,LaRocco,V.A., [69]Sheldon,Kennon M.Lyubomirsky,Sonja.Achieving Strasburger,A.Participant perspectives on mindfulness Sustainable New Happiness:Prospects,Practices,and meditation training for anxiety in schizophrenia ]American Prescriptions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2004,127-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2010,13(3),224-242 145. 60]Sears,S.,Kraus,S.I think therefore i am:Cognitive O]Deci,E.L.,&Ryan,R.M.The“what”and“why”of goal distortions and coping style as mediators for the effects of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mindfulness meditation on anxiety,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Psychological Inquiry,000,4,227-268. and hop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65(6), 71]Sheldon,K.M.,Joiner,T.,Williams,G.Self- 561-573. determination theory in the clinic:Motivating physical and 61]Toneatto,T.,&Nguyen,L.Doe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mental health.[M]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improve anxiety and mood symptoms?A review of the controlled Press,2003. research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7,52 (4), 72]Seligman,Martin E.P.Flourish:A visionary New 260-266.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M].New York: [62]Chiesa A,Calati R,Serretti A Does mindfulness training Free Press.2012. improve cognitive abiliti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neuropsychological findings].Clin Psychal Rev 2010.31: (责任编辑:子聿) 449-464. [63]王岩,辛婷婷,刘兴华,卢焕华,翟彦斌.正念训练的去自动 145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to cerebral perfusion[J]. Exp Gerontol,2012,47 ( 8 ) ,541 - 551. [55]Babyak,M. A. ,Blumenthal,J. A. ,Herman,S. ,Khatri, P. ,Doraiswamy,P. M. ,Moore,K. A. ,Craighead,W. E. , Baldewicz,T. T. ,& Krishnan,K. R. Exercise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 Maintenance of therapeutic benefit at 10 months[J]. 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0,62,633 - 638. [56]Blumenthal,J. A. ,Babyak,M. A. ,Doraiswamy,P. M. , Watkins, L. , Hoffman, B. M. , Barbour, K. A. ,. . . Sherwood,A. Exercise and pharmac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Psychosom Med,2007,69( 7) , 587 - 596. [57]Bowen,S. ,Witkiewitz,K. ,Dillworth,T. M. ,Chawla,N. , Simpson, T. L. , Ostafin, B. D. , et al.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 substance use in an incarcerated population[J]. Psychology ofAddictive Behaviors,2006,20( 3) ,343 - 347. [58]Ong,J. C. ,Shapiro,S. L. ,& Manber,R. Combin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ith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 A treatment-development study [J]. Behavior Therapy,2008,39( 2) ,171 - 182. [59]Brown, L. F. , Davis, L. W. , LaRocco, V. A. , & Strasburger, A. Participant perspectives on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for anxiety in schizophrenia[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2010,13( 3) ,224 - 242. [60]Sears,S. ,& Kraus,S. I think therefore i am: Cognitive distortions and coping style as mediators for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on anxiety,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and hope[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65 ( 6) , 561 - 573. [61]Toneatto,T. ,& Nguyen,L. Doe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mprove anxiety and mood symptoms? A review of the controlled research[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7,52 ( 4) , 260 - 266. [62]Chiesa A,Calati R,Serretti A Does mindfulness training improve cognitive abi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neuropsychological findings[J]. Clin Psychol Rev 2010,31: 449 - 464. [63]王岩,辛婷婷,刘兴华,卢焕华,翟彦斌. 正念训练的去自动 化效应: Stroop 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J]. 心理学报,2012, 44( 9) : 1180 - 1188. [64]Epel,E. S. , Puterman, E. , Lin, J. , Blackburn, E. , Lazaro,A. ,& Mendes,W. B. Wandering Minds Aging Cells [J].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1( 1) ,75 - 83. [65]Hirao K. ,Kobayashi R. ,Okishima K. ,Tomokuni Y. Flow experience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ly Japanese[J].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012,14,52 - 57. [66]范雪. 心流体验在人际团体辅导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电 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7]Sheldon,K. M. The self-concordance model of healthy goal￾striving: When personal goals correctly represent the person [C]. In E. L. Deci & R. M. Ryan ( Eds. )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research ( pp. 65 - 86) . 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2. [68]Sheldon,K. M. ,& Houser-Marko,L. Selfconcordance,goal￾attainment,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Can there be an upward spiral?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152 - 165. [69]Sheldon, Kennon M. Lyubomirsky, Sonja. Achieving Sustainable New Happiness: Prospects, Practices, and Prescriptions[J].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2004,127 - 145. [70]Deci,E. L. ,& Ryan,R. M. 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4,227 - 268. [71]Sheldon, K. M. , Joiner, T. , & Williams, 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the clinic: Motiva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72]Seligman, Martin E. P.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M]. New York: Free Press. 2012. ( 责任编辑: 子 聿) 145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