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材料)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6,文件大小:419.28KB,团购合买
本文在对婚姻质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以1996年对上海、哈尔滨、广东、甘肃6000多位已婚男女的调查资料,用因素分析法对我国转型期的婚姻质量进行了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综合度量,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出影响我国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婚姻质量: 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徐安琪叶文振 本文在对婚烟质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以1996年对上海、哈尔滨、广东、甘肃6000 多位已婚男女的调查资料,用因素分析法对我国转型期的婚姻质量进行了主客观指标相 结合的综合度量,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出影响我国婚烟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 表明,尽管中国夫妻对物质生活和性生活质量还不甚满意,但他们对婚烟关系的自我评价 甚高且双方凝聚力强,“6%的中国婚姻是凑合型的”观点应子否定。对婚姻质量影响较 大的因素分别为居住地、年龄、婚前感情基础、夫妻双方的同质性及配偶替代意识等 作者徐安琪,女,1947年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文振,1955 年生,厦门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我国对婚姻质量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不很活跃尽管一些学者在前些年也 曾提出“中国的婚烟是高稳定低质量”或“6%的婚姻是凑合型的”观点①。但我们至 今未见到能够支持该论点的实证研究报告。因此,婚姻质量应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中 国社会转型期的婚姻质量究竞如何,影响我国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等问题,便 成了我们进行本项研究的初始动因 一、 理论背景和假设 关于婚姻质量的研究是于2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Hamilton,1929),70年 多本项研究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婚烟质量”课题的一部分.该课题受福特基金会资助 ①尽管“中国的婚姻是高质量低稳定”或“6%的婚姻是凑合型的”评价似己在学术界和媒介达 成共识,但由于当初提出以上观点的学者并未同时提供实证研究的资料,故我们未把此当做经 典文献来收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郭桦在《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主办的“性道德讨论会” 上所提出“我国有6的家庭没有爱情”的观点(见1986年12月16日《报刊文摘》),或许 是此评价的最初典出了。 1994-014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reed. http:

婚姻质量: 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徐安琪 叶文振 本文在对婚姻质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 , 以 1996年对上海、 哈尔滨、 广东、 甘肃 6 000 多位已婚男女的调查资料 , 用因素分析法对我国转型期的婚姻质量进行了主客观指标相 结合的综合度量 , 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 , 揭示出影响我国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 表明 , 尽管中国夫妻对物质生活和性生活质量还不甚满意 , 但他们对婚姻关系的自我评价 甚高且双方凝聚力强 , “ 60% 的中国婚姻是凑合型的” 观点应予否定。 对婚姻质量影响较 大的因素分别为居住地、 年龄、 婚前感情基础、 夫妻双方的同质性及配偶替代意识等。 作者徐安琪 , 女 , 1947年生 ,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叶文振 , 1955 年生 , 厦门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我国对婚姻质量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晚 , 而且不很活跃。 尽管一些学者在前些年也 曾提出 “中国的婚姻是高稳定低质量” 或 “ 60% 的婚姻是凑合型的” 观点①。但我们至 今未见到能够支持该论点的实证研究报告。因此 , 婚姻质量应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 ,中 国社会转型期的婚姻质量究竟如何 ,影响我国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等问题 ,便 成了我们进行本项研究的初始动因。 一、 理论背景和假设 关于婚姻质量的研究是于 2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 ( Hamilto n, 1929) , 70年 · 145· ① 尽管 “中国的婚姻是高质量低稳定” 或 “ 60% 的婚姻是凑合型的” 评价似已在学术界和媒介达 成共识 ,但由于当初提出以上观点的学者并未同时提供实证研究的资料 ,故我们未把此当做经 典文献来收集。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郭桦在 《婚姻与家庭》 杂志社主办的 “性道德讨论会” 上所提出 “我国有 60% 的家庭没有爱情” 的观点 (见 1986年 12月 16日 《报刊文摘》 ) , 或许 是此评价的最初典出了。 本项研究为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婚姻质量” 课题的一部分。 该课题受福特基金会资助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代进入最为活跃的学术时期。中国学者则是在90年代初才开始涉及这个问题的。中外 学者分别从社会学、临床心理及女权主义等理论视野对婚姻质量的定义、度量影响 因素以及与婚姻稳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拟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我们对婚烟质量的定义、婚姻质量的度量设计和解释婚姻质量的理论模型 L.关于婚烟质量的定义 在对婚烟质量的概念认知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能被理论界普遍接受的权威 定义,正如美国学者格林所说,几十年来有关婚烟质量的经典文献有两个特点,一是 概念混乱,二是测量不一(Glem,1990),个人感觉学派认为,婚姻质量是一个主观 概念,它主要表示已婚者对自己婚姻的感性认知和体会。因此,每对夫妇的婚姻质量 就是他们关于自己婚姻的幸福和满意程度,婚姻质量也就是当事人对婚烟的主观感知 质量(Satisfaction Quality以相反,调适学派则强调婚姻质量的客观性,认为它是夫 妻之间关系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因此,已婚者对婚姻关系 的调适性质、方式、频率和效果构成了婚姻质量的基本理论内涵,婚姻质量应该是婚 姻关系的客观调适质量(Adjustment Quality)(Glenn,1990:Sabatelli,.1988),还有 些学者把婚姻质量视为同时与婚姻满意和婚姻调适相联系的混合性的概念,即高质量 的婚姻不仅在客观上表现出夫妻之间融洽的关系,而且还在主观上对配偶及双方关系 表示满意(Spanier,1976 Lewis and Spanier,I979) 纵观西方学者对婚姻质量概念的确认,至少有两点是可取的。第一,他们指出了 理解婚烟质量概念的主客观双重尺度,即主观感知和客观描述:第二,他们从概念上 把婚烟质量与婚姻调适及婚姻满意、幸福成功和稳定等区别开来。根据他们的研究, 婚姻调适是指用来获取一个既和谐融洽又富有功效的婚姻关系的过程或做法(Locke, 1951;Spanier and Cole,1976),在性质上,它是一个客观概念,具有反映婚姻关系结 构特征的事实表现。人们可以把这些表现与一个假定的社会标准进行对比,进而对某 一具体的婚姻作出公共的评价。婚姻满意是指当事人对配偶及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 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因此,相同的婚姻调适过程会给不同的婚烟当 事人带来不同的婚烟满意感(Roach,.etal.,I98I,婚姻稳定则指婚姻的持久性,或 简单地说,因配偶死亡而终结关系的婚烟是一个稳定的婚姻(Lewis and Spanier, 1979)尽管高质量的婚姻往往有利于婚姻关系的稳定和延续,但反过来,稳定的婚烟 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因为婚姻关系的稳定性还取决于婚姻外部的其他影响因素。显然, 以上这些概念都和婚烟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不等同,更不能取而代之。 经典文献对婚姻质量概念的认知也存在着缺陷,如大多数研究没有把婚烟质量的 概念和具体度量区别开来,常常直接用婚姻质量的度量指标来表述它的定义;前人的 研究在测量上遇到的麻烦在相当程度上归因于他们对婚姻质量的概念定义不清此外, 一些学者没有认识到婚姻质量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是一个多元的抽象主体,而 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代进入最为活跃的学术时期。中国学者则是在 90年代初才开始涉及这个问题的。中外 学者分别从社会学、 临床心理及女权主义等理论视野对婚姻质量的定义、 度量、 影响 因素以及与婚姻稳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拟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提出我们对婚姻质量的定义、 婚姻质量的度量设计和解释婚姻质量的理论模型。 1. 关于婚姻质量的定义 在对婚姻质量的概念认知方面 , 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能被理论界普遍接受的权威 定义 , 正如美国学者格林所说 , 几十年来有关婚姻质量的经典文献有两个特点 , 一是 概念混乱 , 二是测量不一 ( Glenn, 1990)。 个人感觉学派认为 , 婚姻质量是一个主观 概念 , 它主要表示已婚者对自己婚姻的感性认知和体会。 因此 , 每对夫妇的婚姻质量 就是他们关于自己婚姻的幸福和满意程度 , 婚姻质量也就是当事人对婚姻的主观感知 质量 ( Sa tisfactio n Quality)。 相反 , 调适学派则强调婚姻质量的客观性 , 认为它是夫 妻之间关系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 因此 , 已婚者对婚姻关系 的调适性质、 方式、 频率和效果构成了婚姻质量的基本理论内涵 , 婚姻质量应该是婚 姻关系的客观调适质量 ( Adjustment Quality ) ( Glenn, 1990; Saba telli, 1988)。还有 些学者把婚姻质量视为同时与婚姻满意和婚姻调适相联系的混合性的概念 , 即高质量 的婚姻不仅在客观上表现出夫妻之间融洽的关系 , 而且还在主观上对配偶及双方关系 表示满意 ( Spanier, 1976; Lewis and Spanier, 1979)。 纵观西方学者对婚姻质量概念的确认 , 至少有两点是可取的。 第一 , 他们指出了 理解婚姻质量概念的主客观双重尺度 , 即主观感知和客观描述; 第二 , 他们从概念上 把婚姻质量与婚姻调适及婚姻满意、 幸福、 成功和稳定等区别开来。根据他们的研究 , 婚姻调适是指用来获取一个既和谐融洽又富有功效的婚姻关系的过程或做法 ( Locke, 1951; Spanier and Cole, 1976)。在性质上 , 它是一个客观概念 , 具有反映婚姻关系结 构特征的事实表现。 人们可以把这些表现与一个假定的社会标准进行对比 , 进而对某 一具体的婚姻作出公共的评价。婚姻满意是指当事人对配偶及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 , 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 , 因此 , 相同的婚姻调适过程会给不同的婚姻当 事人带来不同的婚姻满意感 ( Roach, et al. , 1981)。婚姻稳定则指婚姻的持久性 , 或 简单地说 , 因配偶死亡而终结关系的婚姻是一个稳定的婚姻 ( Lewis and Spanier, 1979)。尽管高质量的婚姻往往有利于婚姻关系的稳定和延续 , 但反过来 , 稳定的婚姻 并不意味着高质量 , 因为婚姻关系的稳定性还取决于婚姻外部的其他影响因素。显然 , 以上这些概念都和婚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 但并不等同 , 更不能取而代之。 经典文献对婚姻质量概念的认知也存在着缺陷 , 如大多数研究没有把婚姻质量的 概念和具体度量区别开来 , 常常直接用婚姻质量的度量指标来表述它的定义; 前人的 研究在测量上遇到的麻烦在相当程度上归因于他们对婚姻质量的概念定义不清。此外 , 一些学者没有认识到婚姻质量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 ,是一个多元的抽象主体 ,而 · 146·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第 1期

婚烟质量:废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总是力图用一个单一的测量单位来表示婚烟质量的水平,影响了概念测量的准确性和 可信度。 2.关于婚姻质量的度量 从1929年哈米顿进行婚姻调适测试开始,大约有几十个度量方案被提出并应用于 实际研究(amilton,1929 Spanier,1976;Sabatelli,1988)对婚姻质量的测量研 究有如下几个特点:(1)先分别进行主客观婚烟质量测量,后实施主客观综合度量,而 且以客观测量居多①;(2)使用的指标数目参差不一,多的包括280个项目(Snyder, 1979),而许多研究又仅用满意度或幸福感一项指标:(3)一般都以被调查者回答的结 果作为资料来源:(4)大部分都作了可信度和准确性的检验。在这些度量方案中,以 “婚姻调适测试”(MAT)和“双方调适刻度”(DAS)最为流传(Locke and Wallace, 1959:Spanier,1976)前者启用15项指标,主要度量婚姻调适状况;后者含32个指 标,对婚烟质量进行主客观综合描述。这些婚姻质量的度量尝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 有益的参考,同时也明显地存在一些弊病。首先,许多测量过程事先并没有进行慎重 的理论思考,也没有对婚姻质量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明确界定,使用多少指标 和使用什么指标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只以人口调查中仅有的个别指标为度量依 据。第二,不少研究对婚姻质量究竞含有哪些侧面及各侧面之间的关系关心不够,且 常把婚姻质量的某些侧面和反映这些侧面的指标放在同一层次上分析。第三,一些研 究热衷于为婚姻质量估计一个单一的刻度,忽视了婚姻质量测量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事 实,即婚姻质量的不同侧面可能与相同的决定因素有性质各异或强度有别的关系 Loh nson,et at.,1992) 3.关于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 学术界对婚姻质量的理论解释框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的统 计控制来揭示和估计所感兴趣的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性质和强度;二是建立庞 大的理论架构来确定婚姻质量的所有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对婚姻 质量施加影响前者有婚姻满意度与婚龄之间成U型曲线关系(Vaillant and V aillant,. 1993)和婚姻质量与婚姻自由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假说(Blood,1967Xu,etl, 1990)后者有在理论界造成极大影响的关于婚姻质量的三段理论架构(Lewis and Spanier,1979)“三段论”者首先列出74个分别反映婚前状况、夫妻社会经济特征以 及配偶之间人际关系特点的原始或第一段决定因素,再根据这些因素之间内在的属性 或数量关系,把它们复合成13个中间或第二段的决定因素,然后再把这13个因素进 ①主观测量又称个人感觉测量,通常用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价如婚烟的幸福和满意度等单一主 观指标反映婚烟质量:客观测量又称关系特征测量,即用一系列表示夫妻关系特征的事实指 标描述婚姻质量的水平,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eed. http:

总是力图用一个单一的测量单位来表示婚姻质量的水平 , 影响了概念测量的准确性和 可信度。 2. 关于婚姻质量的度量 从 1929年哈米顿进行婚姻调适测试开始 ,大约有几十个度量方案被提出并应用于 实际研究 ( Hamilto n, 1929; Spanier, 1976; Saba telli, 1988)。 对婚姻质量的测量研 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 1) 先分别进行主客观婚姻质量测量 , 后实施主客观综合度量 , 而 且以客观测量居多①; ( 2) 使用的指标数目参差不一 , 多的包括 280个项目 ( Snyder, 1979) , 而许多研究又仅用满意度或幸福感一项指标; ( 3) 一般都以被调查者回答的结 果作为资料来源; ( 4) 大部分都作了可信度和准确性的检验。 在这些度量方案中 , 以 “婚姻调适测试” ( M A T) 和 “双方调适刻度” ( DAS) 最为流传 ( Locke a nd Wallace, 1959; Spanier, 1976)。前者启用 15项指标 , 主要度量婚姻调适状况; 后者含 32个指 标 , 对婚姻质量进行主客观综合描述。 这些婚姻质量的度量尝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 有益的参考 , 同时也明显地存在一些弊病。 首先 , 许多测量过程事先并没有进行慎重 的理论思考 , 也没有对婚姻质量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明确界定 , 使用多少指标 和使用什么指标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 甚至只以人口调查中仅有的个别指标为度量依 据。 第二 , 不少研究对婚姻质量究竟含有哪些侧面及各侧面之间的关系关心不够 , 且 常把婚姻质量的某些侧面和反映这些侧面的指标放在同一层次上分析。 第三 , 一些研 究热衷于为婚姻质量估计一个单一的刻度 , 忽视了婚姻质量测量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事 实 , 即婚姻质量的不同侧面可能与相同的决定因素有性质各异或强度有别的关系 ( Loh nso n, et at. , 1992)。 3. 关于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 学术界对婚姻质量的理论解释框架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的统 计控制来揭示和估计所感兴趣的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性质和强度 ; 二是建立庞 大的理论架构来确定婚姻质量的所有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对婚姻 质量施加影响。前者有婚姻满意度与婚龄之间成 U型曲线关系 (Vailla nt and V ailla nt, 1993) 和婚姻质量与婚姻自由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假说 ( Blood, 1967; Xu, et al. , 1990)。 后者有在理论界造成极大影响的关于婚姻质量的三段理论架构 ( Lewis and Spanier, 1979)。 “三段论” 者首先列出 74个分别反映婚前状况、 夫妻社会经济特征以 及配偶之间人际关系特点的原始或第一段决定因素 , 再根据这些因素之间内在的属性 或数量关系 , 把它们复合成 13个中间或第二段的决定因素 , 然后再把这 13个因素进 · 147· 婚姻质量: 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① 主观测量又称个人感觉测量 , 通常用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价如婚姻的幸福和满意度等单一主 观指标反映婚姻质量;客观测量又称关系特征测量 ,即用一系列表示夫妻关系特征的事实指 标描述婚姻质量的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一步复合为3个直接或第三段的决定因素,进而来观察和估计它们对婚姻质量的个别 影响和总体解释能力这3个直接影响因素分别是当事人的社会及个人资源、对生活 方式的满意度以及来自夫妻互动中的收获。根据最后的实证分析,这3个决定因素都 和婚烟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以上是对有关文献的简单回顾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 意义但由于中西文化的背景不同和婚姻生活的模式差别,一些在西方理论模型中对 婚烟质量起显著作用的决定因素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实际,如宗教信仰种族特征婚 前同居、结婚次数等因素;相反,一些对中国婚姻质量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却没有列入 分析之中因此,有必要把西方的理论思考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适合我国婚 姻现状的理论框架 首先,我们把婚烟质量的定义表述为夫妻的感情生活、物质生活、余暇生活、性 生活及其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时期的综合状况。它以当事人的主观评价为主要尺度,并 以夫妻调适方式和结果的客观事实来描述。高质量的婚姻表现为当事人对配偶及其相 互关系的高满意度,具有充分的感情和性的交流,夫妻冲突少及无离异意向。 其次,在对婚姻质量进行测量时,我们也采用主客观综合度量法,但不对婚烟质 量计算一个单一的总括指标,而是借助因素分析确定反映婚烟质量的多元侧面或复合 指标,并检验它们的测量信度之所以强调主客观综合测量法是考虑到单纯使用主 观评价指标无疑具有先天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1)被访者在回答婚姻关系的个人 隐私时易掩饰自己的负面感受,从而使调查结果高于实际的婚烟质量;(2)主观满意 度往往与期望呈负相关,于是易导致期望较低者的满意度反而较高;(3)从中国的实 际情况看,不少文化程度较低者对一些心理感受指标的理解有差异,这也会影响调查 结果的信度当然,所谓的客观指标也出于当事人的自述,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但由于这些指标本身的客观性较强,加上我们在调查时分别询问夫妻双方,被访者考 虑到即使自己隐匿某些消极面,配偶也许会如实回答,于是也往往选择讲真话。此外, 对有些双方回答不一致的客观指标,我们可作技术性处理,使之更符合实际,如丈夫 说双方平时无争吵,妻子则回答曾为一方有婚外恋而发生冲突,那么我们将以女方的 回答为可信:一方说冲突后双方无动手打人行为,但另一方则承认双方均有动武记录, 那么我们宁可相信后者。 再次,我们所设计的婚烟质量影响因素的框架中,除了夫妻的个人资源和人口特 征外,还包括:(1)家庭结构和关系特征。这是因为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人的家庭 观念较强,代际间的关系相对密切,家庭的纵向关系特别是亲子、婆媳等关系常对婚 姻的横向关系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2)婚前因素。除了把对未婚对象的了解程度和 感情基础作为主要变量外,还考察结识途径婚前性关系对婚后夫妻关系的影响。这 是因为不少学者认为自己认识的当事人择偶自由度高,感情发展自然基础好故婚后 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一步复合为 3个直接或第三段的决定因素 , 进而来观察和估计它们对婚姻质量的个别 影响和总体解释能力。 这 3个直接影响因素分别是当事人的社会及个人资源、 对生活 方式的满意度以及来自夫妻互动中的收获。 根据最后的实证分析 , 这 3个决定因素都 和婚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以上是对有关文献的简单回顾。 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 意义。 但由于中西文化的背景不同和婚姻生活的模式差别 , 一些在西方理论模型中对 婚姻质量起显著作用的决定因素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实际 ,如宗教信仰、 种族特征、 婚 前同居、 结婚次数等因素; 相反 , 一些对中国婚姻质量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却没有列入 分析之中。 因此 , 有必要把西方的理论思考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 提出适合我国婚 姻现状的理论框架。 首先 , 我们把婚姻质量的定义表述为夫妻的感情生活、 物质生活、 余暇生活、 性 生活及其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时期的综合状况。它以当事人的主观评价为主要尺度 ,并 以夫妻调适方式和结果的客观事实来描述。 高质量的婚姻表现为当事人对配偶及其相 互关系的高满意度 , 具有充分的感情和性的交流 , 夫妻冲突少及无离异意向。 其次 , 在对婚姻质量进行测量时 , 我们也采用主客观综合度量法 , 但不对婚姻质 量计算一个单一的总括指标 , 而是借助因素分析确定反映婚姻质量的多元侧面或复合 指标 , 并检验它们的测量信度。 之所以强调主客观综合测量法。 是考虑到单纯使用主 观评价指标无疑具有先天的缺陷 , 这主要是因为: ( 1) 被访者在回答婚姻关系的个人 隐私时易掩饰自己的负面感受 , 从而使调查结果高于实际的婚姻质量; ( 2) 主观满意 度往往与期望呈负相关 , 于是易导致期望较低者的满意度反而较高; ( 3) 从中国的实 际情况看 , 不少文化程度较低者对一些心理感受指标的理解有差异 , 这也会影响调查 结果的信度。当然 , 所谓的客观指标也出于当事人的自述 , 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 但由于这些指标本身的客观性较强 , 加上我们在调查时分别询问夫妻双方 , 被访者考 虑到即使自己隐匿某些消极面 , 配偶也许会如实回答 , 于是也往往选择讲真话。此外 , 对有些双方回答不一致的客观指标 , 我们可作技术性处理 , 使之更符合实际 , 如丈夫 说双方平时无争吵 , 妻子则回答曾为一方有婚外恋而发生冲突 , 那么我们将以女方的 回答为可信; 一方说冲突后双方无动手打人行为 , 但另一方则承认双方均有动武记录 , 那么我们宁可相信后者。 再次 , 我们所设计的婚姻质量影响因素的框架中 , 除了夫妻的个人资源和人口特 征外 , 还包括: ( 1) 家庭结构和关系特征。 这是因为与西方社会相比 , 中国人的家庭 观念较强 , 代际间的关系相对密切 , 家庭的纵向关系特别是亲子、 婆媳等关系常对婚 姻的横向关系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 2) 婚前因素。 除了把对未婚对象的了解程度和 感情基础作为主要变量外 , 还考察结识途径、 婚前性关系对婚后夫妻关系的影响。 这 是因为不少学者认为自己认识的当事人择偶自由度高 , 感情发展自然、 基础好故婚后 · 148·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第 1期

婚烟质量:废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更为和谐幸福即,而我们则认为介绍结识的夫妻也属自由恋爱,其婚姻基础未必逊于自 己结识的夫妻:至于婚前性交往对婚后夫妻关系有负面影响的社会教导,致使数量庞 大的中国情侣在婚前连拥吻的亲密行为也未曾有过,这种非常态现状对婚姻质量尤其 是性生活的负效应也是我们需要验证的(3)由于“门当户对”和“匹配”意识是中 国婚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考虑夫妻婚后一致性因素的同时,我们把婚前 双方是否般配也作为影响婚烟质量的解释变量。(4)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婚姻资源格局 的变化尤其是夫妻在教育、职业、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性别分化对婚烟关系 的负面影响为学术界所忧虑,但性别分化是否己到了显著性程度以及目前是否己对婚 姻质量产生明显的负作用尚需验证(5)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性别角色的调整以及婚姻 价值观的衍变,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婚烟质量。以上的理论思考可以表述为如下的多 元回归模型,即: Y=∑Bx(i=,2,m)) 其中Y代表婚姻质量,¤代表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或解释变量,它包括:()当 事人的社会经济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年收入居住地):(2)家庭 结构和关系特征(居住类型、生育孩子数、子女教育方法和处理亲属关系的方式、当 事人与双方父母的关系):(3)婚前因素(结识途径、婚前性交往、对未婚对象的了解 程度婚时双方的感情深度):(4)双方的同质性(亲戚朋友在婚前对当事人般配的认 同以及婚后双方在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性格脾气消费意向和习惯等方 面的一致性程度):(5)夫妻资源的分化(两性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差距,近10年 来夫妻在社会地位变化等方面的差距):(6)男女角色的性别差异俩性在家务分工、 拥有家庭实权以及在互动中尤其在缓解冲突时谁更大度、妥协等方面的差异):(7性 意识和互动模式(对性高潮的知晓度、对性的重要性的认知、性生活频率性生活决 定权等):(8)配偶替代意识(对凑合意识的认同、对配偶替代意识和机会的认可等, B是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代表各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按照我们的假设:()个人资源、婚前感情基础双方的同质性性意识的觉醒 程度与婚姻质量呈正相关;(2)家庭结构复杂传统型的两性互动方式及凑合意识、配 偶替代意识强与婚姻质量呈负相关;(3)婚姻资源的性别分化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因 受到其他因素储如双方的感情基础、婚姻需求、原有的资源差距及目前的分化速度 和幅度等)的牵制而较为复杂加上这种分化在现阶段尚不显著,因此未必对婚姻质 量有明显的负效应。我们将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多元回归方程,以便检验以上的假设 ①纪硕敏:《谈谈择偶方式》,《社会》1984年第5期:卢淑华:《北京市家庭、婚姻调查的社 会统计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5期;邓王富:《543件离婚案剖 析》,《广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1994-014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isreed. http:

更为和谐幸福① ,而我们则认为介绍结识的夫妻也属自由恋爱 ,其婚姻基础未必逊于自 己结识的夫妻 ; 至于婚前性交往对婚后夫妻关系有负面影响的社会教导 , 致使数量庞 大的中国情侣在婚前连拥吻的亲密行为也未曾有过 , 这种非常态现状对婚姻质量尤其 是性生活的负效应也是我们需要验证的。 ( 3) 由于 “门当户对” 和 “匹配” 意识是中 国婚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 因此 , 在考虑夫妻婚后一致性因素的同时 , 我们把婚前 双方是否般配也作为影响婚姻质量的解释变量。 ( 4) 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婚姻资源格局 的变化尤其是夫妻在教育、 职业、 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性别分化对婚姻关系 的负面影响为学术界所忧虑 , 但性别分化是否已到了显著性程度以及目前是否已对婚 姻质量产生明显的负作用尚需验证。 ( 5) 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性别角色的调整以及婚姻 价值观的衍变 , 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婚姻质量。 以上的理论思考可以表述为如下的多 元回归模型 , 即: Y = ∑ n i= 1 Bi xi ( i = 1, 2,… , n ) 其中 Y代表婚姻质量 , xi 代表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或解释变量 , 它包括: ( 1) 当 事人的社会经济特征 (年龄、 性别、 受教育程度、 职业、 年收入、 居住地 ); ( 2) 家庭 结构和关系特征 (居住类型、 生育孩子数、 子女教育方法和处理亲属关系的方式、 当 事人与双方父母的关系 ); ( 3) 婚前因素 (结识途径、 婚前性交往、 对未婚对象的了解 程度、 婚时双方的感情深度 ); ( 4) 双方的同质性 (亲戚朋友在婚前对当事人般配的认 同以及婚后双方在兴趣爱好、 生活习惯、 思想观念、 性格脾气、 消费意向和习惯等方 面的一致性程度 ); ( 5) 夫妻资源的分化 (两性的文化程度、 经济收入的差距 , 近 10年 来夫妻在社会地位变化等方面的差距 ) ; ( 6) 男女角色的性别差异 (两性在家务分工、 拥有家庭实权以及在互动中尤其在缓解冲突时谁更大度、 妥协等方面的差异 ); ( 7) 性 意识和互动模式 (对性高潮的知晓度、 对性的重要性的认知、 性生活频率、 性生活决 定权等 ) ; ( 8) 配偶替代意识 (对凑合意识的认同、 对配偶替代意识和机会的认可等 )。 Bi是标准化的回归系数 , 代表各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按照我们的假设: ( 1) 个人资源、 婚前感情基础、 双方的同质性、 性意识的觉醒 程度与婚姻质量呈正相关; ( 2) 家庭结构复杂、 传统型的两性互动方式及凑合意识、 配 偶替代意识强与婚姻质量呈负相关; ( 3) 婚姻资源的性别分化对婚姻质量的影响 , 因 受到其他因素 (诸如双方的感情基础、 婚姻需求、 原有的资源差距及目前的分化速度 和幅度等 ) 的牵制而较为复杂。 加上这种分化在现阶段尚不显著 , 因此未必对婚姻质 量有明显的负效应。 我们将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多元回归方程 , 以便检验以上的假设 · 149· 婚姻质量: 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① 纪硕敏: 《谈谈择偶方式》 , 《社会》 1984年第 5期; 卢淑华: 《北京市家庭、 婚姻调查的社 会统计分析》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84年第 5期; 邓壬富: 《 543件离婚案剖 析》 , 《广西社会科学》 1988年第 2期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正确与否。 二、资料和度量 本文用于检验理论假设的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广东、甘肃和哈尔滨其中上 海、哈尔滨为城市夫妻调查点,广东、甘肃为农村调查点)对6000哆位已婚男女的入 户调查。这4个调查点是按照地理位置的东西南北和城乡、沿海、内地及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等特征选取的。在这4个点中,我们按分层多阶段概率抽样方法,各抽取65岁 以下的己婚妇女800名,上门入户对她们及其丈夫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3205阶 妻子和2828阶丈夫的总计6033个调查对象的有关婚姻质量的资料由于不是全国性 的随机样本,故研究结果不能推论总体,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婚姻质量的一 般状况 由于爱情和婚烟感受是主观、复杂微妙的心理现象,不仅难以分解为定量指标 来测量,甚至常常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而作为个人隐私,被访对象还易本能地产生防 御和拒斥心理,因此,我们在问卷设计、指标确立、调查方法和资料复核等方面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①。 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最小年龄为19岁(仅甘肃农村1人),最大年龄为77岁,妻 子的平均年龄为39.0岁,丈夫为41.3岁。被访者平均受教育7.74年:婚姻延续的平 均年限为16.2年:夫妻平均生育子女数为1.94人;妻子的平均年收入为5745元,丈 夫为9393元其基本特征见表1 表1的数据表明,我们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为汉民族(占98.%大无宗教信仰者 (占968%)和初婚者(占983%),因此,西方社会学常用来分析夫妻关系的种族结 构、宗教派别以及结婚次数等影响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可以不予考虑从表中我们还 看到调查对象在年龄结构教育年限、年收入和职业分布等个人社会经济特征方面的 明显差异,表明把这些特征指标作为影响婚姻质量的解释变量不无道理。此外,调查 对象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还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如城市被访者平均受教育10.5年而 农村仅为5.0年:城市夫妻平均生育1.3个子女而农村则达25个;上海夫妻自己认 识的达44.8%,父母包办的仅占1S%,而甘肃农村夫妻自己认识的只有12.%,父 母包办的则高达608%:上海男女的月平均收入近1000元而甘肃农民则不到200元 再加上城乡社区层面上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域的婚烟质量会有 不同的变化模式。要估计不同居住区域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 使用区域虚设变量(Dummy Variable),二是分区域建立解释模型本文将采用第一种 ①参见徐安琪主编《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正确与否。 二、 资料和度量 本文用于检验理论假设的资料来自 1996年在上海、 广东、 甘肃和哈尔滨 (其中上 海、 哈尔滨为城市夫妻调查点 , 广东、 甘肃为农村调查点 ) 对 6 000多位已婚男女的入 户调查。 这 4个调查点是按照地理位置的东西南北和城乡、 沿海、 内地及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等特征选取的。在这 4个点中 , 我们按分层多阶段概率抽样方法 , 各抽取 65岁 以下的已婚妇女 800名 , 上门入户对她们及其丈夫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 共获得 3 205个 妻子和 2 828个丈夫的总计 6 033个调查对象的有关婚姻质量的资料。 由于不是全国性 的随机样本 , 故研究结果不能推论总体 , 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婚姻质量的一 般状况。 由于爱情和婚姻感受是主观、 复杂、 微妙的心理现象 , 不仅难以分解为定量指标 来测量 , 甚至常常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而作为个人隐私 , 被访对象还易本能地产生防 御和拒斥心理 , 因此 , 我们在问卷设计、 指标确立、 调查方法和资料复核等方面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 , 以提高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①。 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最小年龄为 19岁 (仅甘肃农村 1人 ) , 最大年龄为 77岁 , 妻 子的平均年龄为 39. 0岁 , 丈夫为 41. 3岁。被访者平均受教育 7. 74年; 婚姻延续的平 均年限为 16. 2年; 夫妻平均生育子女数为 1. 94人; 妻子的平均年收入为 5 745元 , 丈 夫为 9 393元。 其基本特征见表 1。 表 1的数据表明 , 我们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为汉民族 (占 98. 9% )、 无宗教信仰者 (占 96. 8% ) 和初婚者 (占 98. 5% ) , 因此 , 西方社会学常用来分析夫妻关系的种族结 构、 宗教派别以及结婚次数等影响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可以不予考虑。 从表中我们还 看到调查对象在年龄结构、 教育年限、 年收入和职业分布等个人社会经济特征方面的 明显差异 , 表明把这些特征指标作为影响婚姻质量的解释变量不无道理。 此外 , 调查 对象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还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 ,如城市被访者平均受教育 10. 5年而 农村仅为 5. 0年; 城市夫妻平均生育 1. 3个子女而农村则达 2. 5个; 上海夫妻自己认 识的达 44. 8% , 父母包办的仅占 1. 5% , 而甘肃农村夫妻自己认识的只有 12. 9% , 父 母包办的则高达 60. 8% ; 上海男女的月平均收入近 1 000元而甘肃农民则不到 200元。 再加上城乡社区层面上的社会、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 不同地域的婚姻质量会有 不同的变化模式。 要估计不同居住区域对婚姻质量的影响 , 可以采取两种办法 , 一是 使用区域虚设变量 ( Dummy Variable) , 二是分区域建立解释模型。本文将采用第一种 · 150·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第 1期 ① 参见徐安琪主编 《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婚烟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表1研究对象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 特征类别 所占百分比 特征类别 所占百分比 特征类别 所占百分比 1.性别 5.年收入(元) 10.婚史 男 469 0 3.0 初婚 98.5 女 531 -600 3.7 离异后再婚 0.9 2.年龄(岁) 60+1200 5.6 丧偶后再婚 0.6 -30 21.1 120-3600 22.3 11.婚烟延续时间(年) 340 340 360-6000 22.2 05 15.1 450 27.7 600-9000 16.9 610 20.8 5H 17.3 900-12000 11.9 1-15 21.9 3.受教育程度年) 1200-300000 14.3 1620 12.8 6-2 147 6.民族 2-25 7.9 于6 219 汉族 98.9 26 21.4 9 324 其他民族 1.1 12.生育子女数人) 1G12 210 7.宗教 0 3.4 13 100 有 3.2 1 41.4 4.职业 无 96.8 2 30.2 无 07 8.结识途径 3 13.8 农林牧渔民 37.5 自己认识 29.2 + 6.3 普通工人 185 介绍认识 56.3 13.家庭类型同住) 技术工人 145 父母包办 14.4 单身家庭 0.1 商业、服务人员 87 9.结婚年代(年) 单亲家庭 3.5 业务、行政人员 97 19461966 13.8 夫妇家庭 5.3 专业技术人员 65 1967-1976 17.4 核心家庭 56.3 管理人员 41 19771986 37.9 直亲家庭 30.7 其他 00 19871996 30.9 联合家庭 2.4 其他家庭 1.7 方法在原理论模型中加进代表区域的虚设变量以分析居住地和婚姻质量之间的回归关系 如前所述,对于所获得的调查资料,我们不打算求出婚姻质量的单一指标值,而 拟用几个主要的可信度较高的复合指标来评估中国的婚姻质量因此,我们首先根据 图1的测量框架,用因析法从36个涵盖婚姻质量的变量中筛选出构成婚姻质量量表的 复合要素,并根据量表以抽样调查结果来评估研究对象的婚姻质量,然后用回归分析 法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的控制,来揭示和估计我们所关注的决定因素对婚烟质量的影 响性质和强度,以探讨提高婚姻质量的途径 我们设计的主观指标包括对配偶、婚姻关系和物质、余暇生活的评价3方面。我 们认为,对配偶及其相互关系的满意度无疑是衡量婚姻质量的首要和关键的指标,但 1994-2014 China Academie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reed. http:

表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 特征类别 所占百分比 特征类别 所占百分比 特征类别 所占百分比 1. 性别 5. 年收入 (元 ) 10. 婚史 男 46. 9 0 3. 0 初婚 98. 5 女 53. 1 1— 600 3. 7 离异后再婚 0. 9 2. 年龄 (岁 ) 601— 1 200 5. 6 丧偶后再婚 0. 6 — 30 21. 1 1 201— 3 600 22. 3 11. 婚姻延续时间 (年 ) 31— 40 34. 0 3 601— 6 000 22. 2 0— 5 15. 1 41— 50 27. 7 6 001— 9 000 16. 9 6— 10 20. 8 51— 17. 3 9 001— 12 000 11. 9 11— 15 21. 9 3. 受教育程度 (年 ) 12 001— 300 000 14. 3 16— 20 12. 8 0— 2 14. 7 6. 民族 21— 25 7. 9 3— 6 21. 9 汉族 98. 9 26— 21. 4 7— 9 32. 4 其他民族 1. 1 12. 生育子女数 (人 ) 10— 12 21. 0 7. 宗教 0 3. 4 13— 10. 0 有 3. 2 1 41. 4 4. 职业 无 96. 8 2 30. 2 无 0. 7 8. 结识途径 3 13. 8 农林牧渔民 37. 5 自己认识 29. 2 4— 6. 3 普通工人 18. 5 介绍认识 56. 3 13. 家庭类型 (同住 ) 技术工人 14. 5 父母包办 14. 4 单身家庭 0. 1 商业、 服务人员 8. 7 9. 结婚年代 (年 ) 单亲家庭 3. 5 业务、 行政人员 9. 7 1946— 1966 13. 8 夫妇家庭 5. 3 专业技术人员 6. 5 1967— 1976 17. 4 核心家庭 56. 3 管理人员 4. 1 1977— 1986 37. 9 直亲家庭 30. 7 其他 0. 0 1987— 1996 30. 9 联合家庭 2. 4 其他家庭 1. 7 方法在原理论模型中加进代表区域的虚设变量以分析居住地和婚姻质量之间的回归关系。 如前所述 , 对于所获得的调查资料 , 我们不打算求出婚姻质量的单一指标值 , 而 拟用几个主要的可信度较高的复合指标来评估中国的婚姻质量。 因此 , 我们首先根据 图 1的测量框架 ,用因析法从 36个涵盖婚姻质量的变量中筛选出构成婚姻质量量表的 复合要素 , 并根据量表以抽样调查结果来评估研究对象的婚姻质量 , 然后用回归分析 法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的控制 , 来揭示和估计我们所关注的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 响性质和强度 , 以探讨提高婚姻质量的途径。 我们设计的主观指标包括对配偶、 婚姻关系和物质、 余暇生活的评价 3方面。 我 们认为 , 对配偶及其相互关系的满意度无疑是衡量婚姻质量的首要和关键的指标 , 但 · 151· 婚姻质量: 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图1婚姻质量的度量框架 外貌风度形象 感情生活满意 住房满意 生活能力 性生活满意 收入满意 浪漫性 性快感体验 否定、指责 尊重本人 两性平等 物质生活满意 亲密性 性抚爱时间 冲突频率 生父 个人独立自由 余暇生活满意 平衡性 性感受交流 冲突程度 夫妻和谐 沟通性 失望感 信任本人 婚姻幸福 离异意向 家庭角色合格 天妻感情深度 婚姻以爱情维系 对配偶评价 婚姻关系评价 物质生活评价 夫妻互动 性生活质量忡突与离异意向 主观指标 客观指标 婚姻质量 仅用“对配偶满意度”或“婚烟关系满意度”这样的综合性指标来测量,又显得过于 笼统原则,因为生活本身是多彩的立体的,评价自然也应是多角度的具体的,故 我们在每大类下分设了多项量化指标:其次,把物质生活满意度列为婚烟质量的指标 之一,而不是把它作为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因为对物质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蕴涵着 对配偶的社会和家庭角色的基本评价尤其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夫妻共同承担 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的中国,这种评价无疑是双向的重要的),同时也折射出当事人 在8小时工作之外的家庭生活是否舒心多彩和充实 客观指标包括夫妻互动的方式性生活质量和双方的冲突及离异意向。关于夫妻 的沟通交流,国外学者普遍使用的测量指标是夫妻的共同活动,然而,在中国由于生 存压力较大物质生活水平较低、余暇时间较少,加上以往(农村至今)少有文化游 乐设施,大多数夫妻的共同活动仅为晚饭后看电视、节假日走亲戚和平时上街购物之 类,双方经常共同参加朋友聚会,看电影、文体表演以及上舞厅、卡拉0K旅游等比 例很低,因此,该项指标未必能客观反映夫妻间的互动关系。而关于浪漫性、亲密性 等指标,如送配偶一些表达心意的礼物或意外的惊喜,常对配偶说“亲爱的”“你真 好”“真能干”、“我爱你”之类的赞赏和传情语,常对配偶说“你辛苦了”、“谢谢”、 “请原谅”、“再见”等日常敬语等,在中国曾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西方式的 夫妻客套”。但我们认为这是现代夫妻情爱传递升华的重要指标之一,故加上“目前的 婚姻生活是否很有浪漫情调”、“夫妻除性生活外,平时是否常有亲昵行为”等,被我 们设定为衡量夫妻沟通交流是否具有“浪漫性”、“亲密性”的具体指标此外,根据 社会交换和公平理论,我们把当事人“在婚姻中得到得多还是付出得多”以及对“家 20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图 1. 婚姻质量的度量框架 婚 姻 质 量 主 观 指 标 客观指标 对配偶评价 婚姻关系评价 物质生活评价 夫妻互动 性生活质量 冲突与离异意向 否定、指责 冲突频率 冲突程度 失望感 离异意向 性快感体验 性抚爱时间 性感受交流 浪漫性 亲密性 平衡性 沟通性 住房满意 收入满意 物质生活满意 余暇生活满意 感情生活满意 性生活满意 两性平等 个人独立自由 夫妻和谐 婚姻幸福 夫妻感情深度 婚姻以爱情维系 外貌风度形象 生活能力 尊重本人 体贴本人 理解本人 信任本人 家庭角色合格 仅用 “对配偶满意度” 或 “婚姻关系满意度” 这样的综合性指标来测量 , 又显得过于 笼统、 原则 , 因为生活本身是多彩的、 立体的 , 评价自然也应是多角度的、 具体的 , 故 我们在每大类下分设了多项量化指标; 其次 , 把物质生活满意度列为婚姻质量的指标 之一 , 而不是把它作为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 , 是因为对物质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蕴涵着 对配偶的社会和家庭角色的基本评价 (尤其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 夫妻共同承担 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的中国 , 这种评价无疑是双向的、 重要的 ) , 同时也折射出当事人 在 8小时工作之外的家庭生活是否舒心、 多彩和充实。 客观指标包括夫妻互动的方式、 性生活质量和双方的冲突及离异意向。 关于夫妻 的沟通交流 , 国外学者普遍使用的测量指标是夫妻的共同活动 , 然而 , 在中国由于生 存压力较大、 物质生活水平较低、 余暇时间较少 , 加上以往 (农村至今 ) 少有文化游 乐设施 , 大多数夫妻的共同活动仅为晚饭后看电视、 节假日走亲戚和平时上街购物之 类 , 双方经常共同参加朋友聚会 , 看电影、 文体表演以及上舞厅、 卡拉 OK、 旅游等比 例很低 , 因此 , 该项指标未必能客观反映夫妻间的互动关系。 而关于浪漫性、 亲密性 等指标 , 如送配偶一些表达心意的礼物或意外的惊喜 , 常对配偶说 “亲爱的”、 “你真 好”、 “真能干”、 “我爱你” 之类的赞赏和传情语 , 常对配偶说 “你辛苦了”、 “谢谢”、 “请原谅”、 “再见” 等日常敬语等 , 在中国曾被认为是 “小资产阶级情调”、 “西方式的 夫妻客套”。但我们认为这是现代夫妻情爱传递升华的重要指标之一 , 故加上 “目前的 婚姻生活是否很有浪漫情调”、 “夫妻除性生活外 , 平时是否常有亲昵行为” 等 , 被我 们设定为衡量夫妻沟通交流是否具有 “浪漫性”、 “亲密性” 的具体指标。 此外 , 根据 社会交换和公平理论 , 我们把当事人 “在婚姻中得到得多还是付出得多” 以及对 “家 · 152·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第 1期

婚烟质量:废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务分工是否公平”的认同作为“平衡性”指标列入“夫妻互动”大类之中最后,关 于“性生活质量”为何进入客观度量体系,乃是因为中国人在公开自己的性秘密时易 低调处理取中回答,如在回答性生活满意度时易选择“一般”之类的暖味表述,唯 恐别人误解自己对性期望过高,因此,我们设置了客观指标来验证,并尽量使用间接 指标,让被访者回答配偶的性主动配偶是否经常与自己交流性感受等,以减少其回 答时的尴尬和调查结果中的水分。 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36个主客观指标中的24个被组合成4个复合新因素,其特 征值(Figenv alue)均大于1.5,我们给这4个新因素分别起名为婚烟关系满意度、物 质生活满意度、夫妻冲突和离异意向、性交流和性快乐,前两者为婚姻质量的主观测 量指标,后两者为客观度量指标4个新因素的测量信度均大于0.6(见表2) 表2婚姻质量的因素分析结果 新因素名称 指标内容 因数负荷量因素解释量信度特征值 1.配偶尊重本人 .7578 2.配偶信任本人 .7429 3.夫妻平等 .7250 4.双方关系和谐 .7189 婚姻关系 5.配偶理解本人 .7146 27.% .91899.7697 满意度 6.配偶体贴本人 .6997 7.婚烟幸福感 .6759 8.本人独立自由 .6461 9.对感情生活满意 .5852 1.对本人收入满意 .7430 2.对配偶收入满意 .7401 二 3.对物质生活满意 .7153 7.6% .79502.7489 物质生活 4.对住房满意 .6577 满意度 5.对余暇生活满意 .6058 6.对配偶生活能力满意 .5007 1.冲突时至少一方动手 .6940 三 2.冲突时至少一方威胁离婚 .6848 夫妻冲突与 3.至少一方承认近一年中有离婚念头 .6670 6.% .66822.2202 离异意向 4.冲突频率 .6147 5.至少一方认为配偶会提出分手 .5062 1.性感受交流 .7317 四 2.性抚爱时间 .7301 4.6 .72971.6427 性交流和 3.性快感体验 .7096 性快乐 4.平时的性亲昵行为 .6557 ·153°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务分工是否公平” 的认同作为 “平衡性” 指标列入 “夫妻互动” 大类之中。 最后 , 关 于 “性生活质量” 为何进入客观度量体系 , 乃是因为中国人在公开自己的性秘密时易 低调处理、 取中回答 , 如在回答性生活满意度时易选择 “一般” 之类的暧昧表述 , 唯 恐别人误解自己对性期望过高 , 因此 , 我们设置了客观指标来验证 , 并尽量使用间接 指标 , 让被访者回答配偶的性主动、 配偶是否经常与自己交流性感受等 , 以减少其回 答时的尴尬和调查结果中的水分。 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 , 36个主客观指标中的 24个被组合成 4个复合新因素 ,其特 征值 ( Eigenv alue) 均大于 1. 5, 我们给这 4个新因素分别起名为婚姻关系满意度、 物 质生活满意度、 夫妻冲突和离异意向、 性交流和性快乐 , 前两者为婚姻质量的主观测 量指标 , 后两者为客观度量指标。 4个新因素的测量信度均大于 0. 6 (见表 2)。 表 2. 婚姻质量的因素分析结果 新因素名称 指标内容 因数负荷量 因素解释量 信度 特征值 一 婚姻关系 满意度 1. 配偶尊重本人 . 7578 2. 配偶信任本人 . 7429 3. 夫妻平等 . 7250 4. 双方关系和谐 . 7189 5. 配偶理解本人 . 7146 27. 1% . 9189 9. 7697 6. 配偶体贴本人 . 6997 7. 婚姻幸福感 . 6759 8. 本人独立自由 . 6461 9. 对感情生活满意 . 5852 二 物质生活 满意度 1. 对本人收入满意 . 7430 2. 对配偶收入满意 . 7401 3. 对物质生活满意 . 7153 7. 6% . 7950 2. 7489 4. 对住房满意 . 6577 5. 对余暇生活满意 . 6058 6. 对配偶生活能力满意 . 5007 三 夫妻冲突与 离异意向 1. 冲突时至少一方动手 . 6940 2. 冲突时至少一方威胁离婚 . 6848 3. 至少一方承认近一年中有离婚念头 . 6670 6. 2% . 6682 2. 2202 4. 冲突频率 . 6147 5. 至少一方认为配偶会提出分手 . 5062 四 性交流和 性快乐 1. 性感受交流 . 7317 2. 性抚爱时间 . 7301 4. 6% . 7297 1. 6427 3. 性快感体验 . 7096 4. 平时的性亲昵行为 . 6557 · 153· 婚姻质量: 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对婚烟质量主客观度量指标的因素分析结果基本证实了我们的度量框架构想和婚 姻质量是一个具有多元内涵概念的看法,但也略有修正:(1)对配偶的评价和对夫妻 相互关系的评价合一为婚姻关系满意度,因为这两者本身相辅相成难分难解;而对 配偶容貌身材、风度外在形象的满意度未进入量表也耐人寻味(2)尽管对物质、余 暇生活、收入、住房等满意与否的询问在问卷中的前后次序不一,却相当有规律地集 中在我们称之为“物质生活满意度”一栏,此外,“对配偶生活能力的满意度”指标也 聚集在这一栏,是因为在被访者看来,生活能力往往与配偶的经济收入、持家本领继 而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3)冲突频率至少一方动手、威胁离婚以及本人或配偶的 分手意向等指标不期而至地归入“冲突与离异意向”,表明夫妻调适方式和结果在婚烟 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地位。(4)在第4类集中的除了与性生活质量相关的指标外,“夫妻 间平时的亲昵行为”也进入此类,因此我们给第4个新因素起名为“性交流和性快 乐”,而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或许是出于性忌讳和性羞涩,“性生活满意度”的主 观指标既未进入第1类,也未进入第4类,而客观反映性生活质量和日常性亲密的指 标则类聚于此 由于我们在问卷设计上的一些失误,如关于浪漫性、亲密性的个别指标在城市调 查时较完整,但在农村问卷中被简略或删除,因此非常遗憾地丢失了一些有价值的指 标,于是浪漫性亲密性指标的完整性被破坏,这或许对研究结果有所影响。 除了上表列出的4个新因素外,第5至第7个新因素分别为“互动的平衡性”(包 括家务分工的公平性和婚姻的得失感),“感情深度”(包括婚姻维系的因素是爱情、夫 妻感情的深度),“夫妻情趣”(包括送配偶一些表达心意的礼物或意外的惊喜、常对配 偶说“你辛苦了”“谢谢”、“请原谅”、“再见”等日常敬语等),由于特征值较低(份 别为1.131.061.00),故未列入量表 三、 研究结果和分析 1.对中国婚烟质量的基本评估 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我们把所调查的有关指标的频率分布列表如下(见表3表 4),以对目前中国的婚烟质量作一基本描述。其中表3为婚烟质量主观测量的结果,表 4则反映婚姻质量客观特征的频率分布。 从婚姻质量主要指标的调查结果看:(1)被访者对配偶和夫妻关系的自我评价较 高,不满意(打分在一3分)的比重极低,平均打分均在子6分之间(1分为“非常 不满意”,7分为“非常满意”),尤其对夫妻平等的满意度为最高,平均打分达5.93分。 (2)尽管改革开放给家庭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高,但被访者尤其是 城市被访者对收入、住房及物质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往往以发 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对婚姻质量主客观度量指标的因素分析结果基本证实了我们的度量框架构想和婚 姻质量是一个具有多元内涵概念的看法 , 但也略有修正: ( 1) 对配偶的评价和对夫妻 相互关系的评价合一为婚姻关系满意度 , 因为这两者本身相辅相成、 难分难解; 而对 配偶容貌、 身材、 风度外在形象的满意度未进入量表也耐人寻味。 ( 2) 尽管对物质、 余 暇生活、 收入、 住房等满意与否的询问在问卷中的前后次序不一 , 却相当有规律地集 中在我们称之为 “物质生活满意度” 一栏 , 此外 , “对配偶生活能力的满意度” 指标也 聚集在这一栏 , 是因为在被访者看来 , 生活能力往往与配偶的经济收入、 持家本领继 而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 3) 冲突频率、 至少一方动手、 威胁离婚以及本人或配偶的 分手意向等指标不期而至地归入 “冲突与离异意向” , 表明夫妻调适方式和结果在婚姻 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地位。 ( 4) 在第 4类集中的除了与性生活质量相关的指标外 , “夫妻 间平时的亲昵行为” 也进入此类 , 因此我们给第 4个新因素起名为 “性交流和性快 乐” , 而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 , 或许是出于性忌讳和性羞涩 , “性生活满意度” 的主 观指标既未进入第 1类 , 也未进入第 4类 , 而客观反映性生活质量和日常性亲密的指 标则类聚于此。 由于我们在问卷设计上的一些失误 , 如关于浪漫性、 亲密性的个别指标在城市调 查时较完整 , 但在农村问卷中被简略或删除 , 因此非常遗憾地丢失了一些有价值的指 标 , 于是浪漫性、 亲密性指标的完整性被破坏 , 这或许对研究结果有所影响。 除了上表列出的 4个新因素外 , 第 5至第 7个新因素分别为 “互动的平衡性” (包 括家务分工的公平性和婚姻的得失感 ) , “感情深度” (包括婚姻维系的因素是爱情、 夫 妻感情的深度 ) , “夫妻情趣” (包括送配偶一些表达心意的礼物或意外的惊喜、 常对配 偶说 “你辛苦了”、 “谢谢”、 “请原谅”、 “再见” 等日常敬语等 ) , 由于特征值较低 (分 别为 1. 13、 1. 06、 1. 00) , 故未列入量表。 三、 研究结果和分析 1. 对中国婚姻质量的基本评估 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 , 我们把所调查的有关指标的频率分布列表如下 (见表 3、 表 4) ,以对目前中国的婚姻质量作一基本描述。其中表 3为婚姻质量主观测量的结果 ,表 4则反映婚姻质量客观特征的频率分布。 从婚姻质量主要指标的调查结果看: ( 1) 被访者对配偶和夫妻关系的自我评价较 高 , 不满意 (打分在 1— 3分 ) 的比重极低 , 平均打分均在 5— 6分之间 ( 1分为 “非常 不满意” , 7分为 “非常满意” ) , 尤其对夫妻平等的满意度为最高 , 平均打分达 5. 93分。 ( 2) 尽管改革开放给家庭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高 , 但被访者尤其是 城市被访者对收入、 住房及物质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往往以发 · 154·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第 1期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