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 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 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 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 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 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 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 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 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 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 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 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 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 “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 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 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 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 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4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 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 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 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 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2)请概括小说中达老爷子这一形象的特点。(6分) (3)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4)小说结尾处达老爷子临终的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 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 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 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5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 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 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 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 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 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 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 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 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 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 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 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 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 “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 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 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 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 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 年 4 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 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 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 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 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2)请概括小说中达老爷子这一形象的特点。(6 分) (3)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6 分) (4)小说结尾处达老爷子临终的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 理解。(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 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 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