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工程科学学报》录用稿,htps:/doi.org/10.13374/i,issn2095-9389.2021.08.01.003©北京科技大学2020 尊敬的编辑和审稿专家: 您们好!首先十分感谢四位专家的建设性意见。稿件《氯敏阻锈剂LDH-NO2在钢筋混 凝土中的控释机制及缓蚀性能》的作者己经认真研读各位专家的意见,并按要求更改稿件, 更改部分在修改稿中做标红处理。对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回复如下。 申稿专家1 作者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物理检测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LDH-NO2阻锈剂的控释规律 和缓蚀行为,该工作有意义且具有原创性。但由于存在以下问题,在进 大修(major revision)之前,不能推荐在工程科学学报上发表。 1.文中应对混凝土模拟液做适当说明,即为何选择其组分为 Ca(OH)2+0.17M NaCl+0.1 M NaHCO3(pH11.5)”。 答:已添加。根据文献,饱和氢氧化钙是混凝土孔隙液的主要成分,因此本文选择饱和 Ca(OD2作为实验溶液,通过添加NaHCO3调节溶液值至11.5以模拟碳化环境,添加 0.17 M NaCI(约1wt.%NaCI)以模拟含氯环境 2.有效缓释剂的负载量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参 在给出亚硝酸释放动力学曲线之前,应 给出LDH-NO2的NO2-最大负载量。 答:已添加(修改稿第三页末)。 3.图6中LDH-NO2的亚硝酸释放动中学曲线,没有给出刺激NO2-释放所添加的NCI 或NaHCO3的浓度,应该标注添加的浓度。另外,从图6所示的LDH-NO2的亚硝酸释放 动力学曲线可知,在半心内不含氯离子的饱和氢氧化钙(混凝士模拟)液中,超过 40%的NO2-已 “泄漏 在直接向混凝土中添加NaNO2的情况下,大约多长时间有效缓释 剂的浓度会降到更低直接添加会有更大的自然泄漏速度,但直接添加的初始有效浓度可能 高很多)?这些概念文中应有适当讨论(交代)。 答:NaCl和NaHCO,浓度已添加。 自发泄露问题:在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LDH-NO2会发生自然泄露现象,一方面可能是 由于高浓度OH离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能是LDH表面物理吸附的NO2发生解离。自发泄 露问题是阻碍智能阻锈剂实际工程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至今没有兼顾释放敏感性和长期存 储性的很好解决途径。对纳米颗粒进行多层封装可能缓解内载阻锈剂的泄露现象,但这一方尊敬的编辑和审稿专家: 您们好!首先十分感谢四位专家的建设性意见。稿件《氯敏阻锈剂 LDH-NO2 在钢筋混 凝土中的控释机制及缓蚀性能》的作者已经认真研读各位专家的意见,并按要求更改稿件, 更改部分在修改稿中做标红处理。对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回复如下。 审稿专家 1 作者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物理检测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 LDH-NO2 阻锈剂的控释规律 和缓蚀行为,该工作有意义且具有原创性。但由于存在以下问题,在进一步大修(major revision)之前,不能推荐在工程科学学报上发表。 1. 文中应对混凝土模拟液做适当说明,即为何选择其组分为“饱和 Ca(OH)2 + 0.17 M NaCl + 0.1 M NaHCO3(pH11.5)”。 答:已添加。根据文献,饱和氢氧化钙是混凝土孔隙液的主要成分,因此本文选择饱和 Ca(OH)2作为实验溶液,通过添加 NaHCO3调节溶液 pH 值至 11.5 以模拟碳化环境,添加 0.17 M NaCl(约 1 wt.%NaCl)以模拟含氯环境。 2. 有效缓释剂的负载量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参数,在给出亚硝酸释放动力学曲线之前,应 给出 LDH-NO2 的 NO2-最大负载量。 答:已添加(修改稿第三页末)。 3. 图 6 中 LDH-NO2 的亚硝酸释放动力学曲线,没有给出刺激 NO2-释放所添加的 NaCl 或 NaHCO3 的浓度,应该标注所添加的浓度。另外,从图 6 所示的 LDH-NO2 的亚硝酸释放 动力学曲线可知,在半个小时内,不含氯离子的饱和氢氧化钙(混凝土模拟)液中,超过 40%的 NO2-已“泄漏”。在直接向混凝土中添加 NaNO2 的情况下,大约多长时间有效缓释 剂的浓度会降到更低(直接添加会有更大的自然泄漏速度,但直接添加的初始有效浓度可能 高很多)?这些概念文中应有适当讨论(交代)。 答:NaCl 和 NaHCO3浓度已添加。 自发泄露问题:在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 LDH-NO2会发生自然泄露现象,一方面可能是 由于高浓度 OH-离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能是 LDH 表面物理吸附的 NO2 -发生解离。自发泄 露问题是阻碍智能阻锈剂实际工程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至今没有兼顾释放敏感性和长期存 储性的很好解决途径。对纳米颗粒进行多层封装可能缓解内载阻锈剂的泄露现象,但这一方 《工程科学学报》录用稿,https://doi.org/10.13374/j.issn2095-9389.2021.08.01.003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录用稿件,非最终出版稿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