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3.1课程目的 从上述可知,后现代艺术教育一在颠覆二元论及统一性,打破高低阶艺术 认为大众的生活艺术也可成为课程重要的一环:认为艺术应从文化社会的前因后 果中去了解及强调艺术的挪用与不和谐的美感。二是质疑有固定意义的艺术,解 构语言符号的固定意义,强调作品的主题要具有多重的解读性及阐释的作用。三 强调主体意识的提升与行动力、创造力的启发。这些都可作为课程的方向。 2.3.2课程的内容 、强调多元的小型叙述:后现代主义打破高低阶的分野及强调多元性,认为不 能只限于主流艺术介绍,课程内容应因地制宜采取多元的小型叙述(Efland 1996),视实际需要将不同的作品并置于课程中,呈现多元的价值观。因此 各种文化、阶级、性别、国家、种族、民族、地区(包括都市与乡村)之作 品都值得纳为课程内容。 二、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作品比较:现代艺术焦点集中在形式的纯粹性,后 现代艺术则关心意义的诠释(刘丰荣,2001b),可让学生藉由比较后现代艺 术如何转化现代艺术的作品,重新赋予新的意义,而不同艺术家的解构,意 义也必然不同,由差异中探索不同诠释的可能性。学生也可比较个人的诠释 与其它同学看法的差异,从多元的视点中不断进行对话与省思,达到沟通与 交流 2.3.3课程设计 ·、可采格子状的课程组织:Ef1ad(1996)认为后现代的课程模式品格子状或 网络般的组织,以多种路线与多元的方向探寻知识与意义。教师与学生一起 寻找接近学生生活的科目,从片断的学校经验中建构意义,与现代主义的学 科取向系统不同,所以格子状的课程模式较适合后现代复杂性的内容 二、课程可由师生共同发展:课程因具有多种方向,所以师生要共同建构课程 才能符合所需。学生由课程发展中的客体变为主体,与数师其有平等的地位, 教师由「知识权威者」转变为「引导的支持者小、「挑战的提供者」与「诠释 的唤醒者」是多重角色的扮演(李雅婷,2002,29)所以课程的设计过程是 师生共同协商、对话发展的过程。 2.3.4课程实施 一、读者导向的诠释方式:后现代艺术课程强调解构的观点,所以它注重「读者 导向」甚于「作者导向」,认为艺术品的解释是开放的、非固定或封闭的 着重透过批评、解释、提出问题等来延伸观者的想法,探讨作品背后的内涵 (Ef1and.1996),所以教师宜展艺术之历史、文化与社会层面之知识, 加强学生对作品、文化及社会脉络与意义关系的认识,且鼓励探讨各种可能 的意义。 二、采用故事与对话等方式发展诠释性课程理解:故事、叙述、对话与隐喻具有 开放性、启发性,可获致了解,得到生命中的复杂、独特与关联性,并能够 导致新的洞察、富同情心的判断以及创造能够活化专业实践之知识与意义 (Do11,1993,169),知识的呈现如同拼贴或是互相连络的格子状或网状, 2.3.1 课程目的 从上述可知,后现代艺术教育一在颠覆二元论及统一性,打破高低阶艺术, 认为大众的生活艺术也可成为课程重要的一环;认为艺术应从文化社会的前因后 果中去了解及强调艺术的挪用与不和谐的美感。二是质疑有固定意义的艺术,解 构语言符号的固定意义,强调作品的主题要具有多重的解读性及阐释的作用。三 强调主体意识的提升与行动力、创造力的启发。这些都可作为课程的方向。 2.3.2 课程的内容 一、强调多元的小型叙述:后现代主义打破高低阶的分野及强调多元性,认为不 能只限于主流艺术介绍,课程内容应因地制宜采取多元的小型叙述(Efland, 1996 ),视实际需要将不同的作品并置于课程中,呈现多元的价值观。因此 各种文化、阶级、性别、国家、种族、民族、地区(包括都市与乡村)之作 品都值得纳为课程内容。 二、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作品比较:现代艺术焦点集中在形式的纯粹性,后 现代艺术则关心意义的诠释(刘丰荣,2001b),可让学生藉由比较后现代艺 术如何转化现代艺术的作品,重新赋予新的意义,而不同艺术家的解构,意 义也必然不同,由差异中探索不同诠释的可能性。学生也可比较个人的诠释 与其它同学看法的差异,从多元的视点中不断进行对话与省思,达到沟通与 交流。 2.3.3 课程设计 一、可采格子状的课程组织:Efland(1996)认为后现代的课程模式是格子状或 网络般的组织,以多种路线与多元的方向探寻知识与意义。教师与学生一起 寻找接近学生生活的科目,从片断的学校经验中建构意义,与现代主义的学 科取向系统不同,所以格子状的课程模式较适合后现代复杂性的内容。 二、课程可由师生共同发展:课程因具有多种方向,所以师生要共同建构课程, 才能符合所需。学生由课程发展中的客体变为主体,与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 教师由「知识权威者」转变为「引导的支持者」、「挑战的提供者」与「诠释 的唤醒者」是多重角色的扮演(李雅婷,2002,29)所以课程的设计过程是 师生共同协商、对话发展的过程。 2.3.4 课程实施 一、读者导向的诠释方式:后现代艺术课程强调解构的观点,所以它注重「读者 导向」甚于「作者导向」,认为艺术品的解释是开放的、非固定或封闭的, 着重透过批评、解释、提出问题等来延伸观者的想法,探讨作品背后的内涵 (Efland, 1996),所以教师宜扩展艺术之历史、文化与社会层面之知识, 加强学生对作品、文化及社会脉络与意义关系的认识,且鼓励探讨各种可能 的意义。 二、采用故事与对话等方式发展诠释性课程理解:故事、叙述、对话与隐喻具有 开放性、启发性,可获致了解,得到生命中的复杂、独特与关联性,并能够 导致新的洞察、富同情心的判断以及创造能够活化专业实践之知识与意义 (Doll, 1993, 169),知识的呈现如同拼贴或是互相连络的格子状或网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