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钢中过冷奥氏体转变为贝 氏体,必须满足: △G=GB-Gy≤0 贝氏体转变属于半扩散型 相变,除新相表面能So外,还 有母相与新相比容不同产生的 应变能和维持两相共格关系的 弹性应变能cV,则贝氏体形成 ArIA 时系统自由能也可以表示为: 图13-1 △G=V4g;+S+el≤0 与马氏体相变比较,贝氏体转变时碳的扩散降低了α相的过饱和含碳量, 弹性应变能εV减小;碳的脱溶使贝氏体与奥氏体的比容差降低,相变时由于 体积变化引起的应变能减小,使α相的自由能降低,新相与母相自由能差ΔG 增加,相变驱动力增大,因此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3在M之上。 另外,与珠光体转变相比,贝氏体形成时α相的过饱和程度比珠光体α 相的过饱和程度大,新相与母相的弹性应变能ε比珠光体转变时的弹性应变 能ε大,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在P之下。因此,贝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介于M和Ps之间。 §13-2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上贝氏体 过饱和的平行条状a相和夹于a相条间的断续条状FeC的混合物。形状 如羽毛,又称羽毛状贝氏体。在原奥氏体晶界形核,沿晶界一侧或两侧向晶内 长大。见图13-2 (1)形成温度:中高碳钢350~550℃:又称高温贝氏体;形成温度低,α相条变 薄,碳化物弥散度增大,细化晶粒。 (2)亚结构:位错缠解。比板条马氏体低2-3个数量级,形成温度越低,位错 密度越大。 (3)光镜下,α相呈条状或针状,少数呈椭圆状或矩形;电镜下清晰可见断续条 状Fe3C分布于a相条间,也可能分布在a相条内 (4)C%增加,α相条增多、变薄,re3C量增加、变细,碳化物由粒状→链珠状 →断续条状钢中过冷奥氏体转变为贝 氏体,必须满足: ΔG=GB-Gγ≤0 贝氏体转变属于半扩散型 相变,除新相表面能 Sσ 外,还 有母相与新相比容不同产生的 应变能和维持两相共格关系的 弹性应变能 εV,则贝氏体形成 时系统自由能也可以表示为: ΔG=VΔgv+Sσ+εV≤0 与马氏体相变比较,贝氏体转变时碳的扩散降低了 α 相的过饱和含碳量, 弹性应变能 εV 减小;碳的脱溶使贝氏体与奥氏体的比容差降低,相变时由于 体积变化引起的应变能减小,使 α 相的自由能降低,新相与母相自由能差 ΔG 增加,相变驱动力增大,因此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 Bs 在 Ms 之上。 另外,与珠光体转变相比,贝氏体形成时 α 相的过饱和程度比珠光体 α 相的过饱和程度大,新相与母相的弹性应变能 εV 比珠光体转变时的弹性应变 能 εV 大,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 Bs 在 Ps 之下。因此,贝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介于 Ms 和 Ps 之间。 §13-2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一、上贝氏体 过饱和的平行条状 α 相和夹于 α 相条间的断续条状 Fe3C 的混合物。形状 如羽毛,又称羽毛状贝氏体。在原奥氏体晶界形核,沿晶界一侧或两侧向晶内 长大。见图 13-2。 (1)形成温度:中高碳钢 350~550℃;又称高温贝氏体;形成温度低,α 相条变 薄,碳化物弥散度增大,细化晶粒。 (2)亚结构:位错缠解。比板条马氏体低 2~3 个数量级,形成温度越低,位错 密度越大。 (3)光镜下,α 相呈条状或针状,少数呈椭圆状或矩形;电镜下清晰可见断续条 状 Fe3C 分布于 α 相条间,也可能分布在 α 相条内。 (4)C%增加,α 相条增多、变薄,Fe3C 量增加、变细,碳化物由粒状→链珠状 →断续条状。 G Ms T0 B0 T 图 13-1 Gp GB Gα′ Gγ Bs Ar1A1 图 13-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