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伐鬼方,三年乃克旅人勤劳,衣服皆败,犹戒备鬼方之民也。”尚秉和曰:“繡有’,言有帛衣也 繻有衣铷者’,言虽有帛衣,衣败絮以自悔,终日戒备也。”黄寿祺、张善文译此爻辞为“华美衣服将变 成弊衣破絮,应当整天戒备祸患。”上述诸家所见略同,也与该卦爻辞意较合,不过细微的差别和不当 之处仍存。惠栋训“有”为“皆”,恐怕未必,难道三年之战,衣繻无一完整?何况“有怍作喈皆”,于训诂无 据。黄寿祺依经传释词》释“有为“”,“将要”意,此亦不妥当,难道三年之战,衣繻皆完整,无 处破败?尚秉和倒言‘綢有为“有繻”,则是多此一举,不必倒言。因为“繻有衣铷完全可以作“华丽 衣服有铷”解,即:华丽衣服有变为破败的衣絮,应当戒备。此于爻辞义理均无瑕疵,文意了然顺畅,较 上述诸家训释为佳。当然训“有为“又苏可,是破假借,如同“八十有二”之类,则“綢有衣铷”为:华丽 衣服又增加了破败之处(铷)。不过词的本义、引伸义能训释通时,当不破假借为妥 责任编辑李尚信 ①栋损周易工作室点校易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40年第34页 ②尚秉和啁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58页 ③黄寿祺、张善文倜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16页。 接第32页) 刚而折也”,此爻所以有枷械之灾,即是因为“刚脚不能以缲柔”辅之(“刚而折”)。同样是在“刚柔相 济哩理念和前提下,缏释壯九之“炕龙”、壮氿三之触蕃”、詬》九之嘀离角”儡》四 之听折足”仹九之“虚盈“五繇者,刚之失也,動而不能静者也”,五个例子皆为不吉之象,原因 在于五爻之ˉ刚之失”,即刚侕不能霂”、动而不能静。又释砷腓辞之吡马”小畜》四之“密 云”、胭六之“适属”惭氿三之“绳妇”饨壯六之“血'“五繇者,阴之失也,静而不能动者 也”,五爻之所以不吉,因其为“阴之失”,也即案·无刚”。刘大钧先生曾于读马王堆帛书 篇胂具体分析此处所言刚失之五爻及‘失五卦爻辞,以“卦变饯“通之说疏释它们何以为 俐刚之失”“之失”,以及帛书易传涧以重“文武”相济之义,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这段文字的所 指。而“卦变馘‘旁通之说在此语境之中似亦潜在地以对相对力量相互补充的理解为前提;帛书《易 传》以此十个卦爻辞为“刚之失”、柔之失”,即以刚而无柔馘案柔而无刚为不吉,背后更明显地潜存 着“刚柔相济的刚柔观念,是“刚柔相济哩念下的易学解释的结果 总体来说,镶“德义'视野下,以刚柔隴畴解锡易过程中,主要以对“刚柔”须相济的理 解为前提,以这种“刚柔观念把握倜易》,其易学解释实际上是对这种观念或理解的佐证。对柔相 济义的重视,是帛书惕传》刚柔懈解惕易特色所在,它明显不同于今本“翼对“刚柔相推而生变 化酌的变化义的重视。对作为解释之前提的刚柔菀畴的理解不同,导致了两种《易传》易学解释指向 的不同。“天道(筮法)重变化,故言刚柔相推;人道求恒久,故言刚柔互济。”帛书《易传》刚柔相 济解易》,它最终目标是将倜易廨解释引向“文武'结合的治国理念或长治久安之道。总之,基于诠 释学立场,通过这种比较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作为解释前提的刚柔等范畴如何在易学解释中发挥 作用,如何确定并限定着一种解释的形成,这或许能够为我们深入易学解释提供一个分析的角度。 责任编辑:刘保贞 ①刘大钧读马王堆帛书僡)篇》,载倜易研究》2008年第4期,第4-7页 ②张丽华碥书易之义的解易思想》,载钛易集说》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27页。 S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t伐鬼方 ,三年乃克 ,旅人勤劳 ,衣服皆败 ,犹戒备鬼方之民也。” ①尚秉和曰 :“‘繻有 ’,言有帛衣也 …… ‘繻有衣袽者 ’,言虽有帛衣 ,衣败絮以自悔 ,终日戒备也。” ②黄寿祺、张善文译此爻辞为“华美衣服将变 成弊衣破絮 ,应当整天戒备祸患。” ③上述诸家所见略同 ,也与该卦爻辞意较合 ,不过细微的差别和不当 之处仍存。惠栋训“有 ”为“皆 ”,恐怕未必 ,难道三年之战 ,衣繻无一完整 ? 何况“有 ”作“皆 ”,于训诂无 据。黄寿祺依《经传释词 》,释“有 ”为“或 ”,“将要 ”之意 ,此亦不妥当 ,难道三年之战 ,衣繻皆完整 ,无一 处破败 ? 尚秉和倒言“繻有 ”为“有繻 ”,则是多此一举 ,不必倒言。因为“繻有衣袽 ”完全可以作“华丽 衣服有袽 ”解 ,即 :华丽衣服有变为破败的衣絮 ,应当戒备。此于爻辞义理均无瑕疵 ,文意了然顺畅 ,较 上述诸家训释为佳。当然训“有 ”为“又 ”亦可 ,是破假借 ,如同“八十有二 ”之类 ,则“繻有衣袽 ”为 :华丽 衣服又增加了破败之处 (袽 )。不过词的本义、引伸义能训释通时 ,当不破假借为妥。 责任编辑 :李尚信 ① [清 ]惠栋撰、周易工作室点校《周易述 》,北京 :九州出版社 , 2004年 ,第 334页。 ②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1年 ,第 358页。 ③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2年 ,第 516页。 (上接第 32页 ) 刚而折也 ”,此爻所以有枷械之灾 ,即是因为“刚 ”却不能以“柔 ”辅之 (“刚而折 ”)。同样是在“刚柔相 济 ”理念和前提下 ,《衷 》释《乾 》上九之“炕龙 ”、《大壮 》九三之“触蕃 ”、《姤 》上九之“离角 ”、《鼎 》九四 之“折足 ”、《丰 》初九之“虚盈 ”曰“五繇者 ,刚之失也 ,勭而不能静者也 ”,五个例子皆为不吉之象 ,原因 在于五爻之“刚之失 ”,即“刚 ”而不能“柔 ”、动而不能静。又释《坤 》卦辞之“牝马 ”、《小畜 》六四之“密 云 ”、《姤 》初六之“适属 ”、《渐 》九三之“绳妇 ”、《屯 》上六之“泣血 ”曰“五繇者 ,阴之失也 ,静而不能动者 也 ”,五爻之所以不吉 ,因其为“阴之失 ”,也即“柔 ”而无“刚 ”。刘大钧先生曾于《续读马王堆帛书〈衷 〉 篇 》中具体分析此处所言“刚失 ”之五爻及“柔失 ”之五卦爻辞 ,以“卦变 ”或“旁通 ”之说疏释它们何以为 “刚之失 ”、“柔之失 ”,以及帛书《易传 》何以重“文武 ”相济之义 , ①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这段文字的所 指。而“卦变 ”或“旁通 ”之说在此语境之中似亦潜在地以对相对力量相互补充的理解为前提 ;帛书《易 传 》以此十个卦爻辞为“刚之失 ”、“柔之失 ”,即以“刚而无柔 ”或“柔而无刚 ”为不吉 ,背后更明显地潜存 着“刚柔相济 ”的“刚柔 ”观念 ,是“刚柔相济 ”理念下的易学解释的结果。 总体来说 ,《衷 》在“德义 ”视野下 ,以“刚柔 ”范畴解《易 》的过程中 ,主要以对“刚柔 ”必须相济的理 解为前提 ,以这种“刚柔 ”观念把握《周易 》,其易学解释实际上是对这种观念或理解的佐证。对“刚柔相 济 ”义的重视 ,是帛书《易传 》“刚柔 ”解《易 》的特色所在 ,它明显不同于今本“十翼 ”对“刚柔相推而生变 化 ”的变化义的重视。对作为解释之前提的“刚柔 ”范畴的理解不同 ,导致了两种《易传 》易学解释指向 的不同。“天道 (筮法 )重变化 ,故言刚柔相推 ;人道求恒久 ,故言刚柔互济。”②帛书《易传 》以“刚柔相 济 ”解《易 》,它最终目标是将《周易 》解释引向“文武 ”结合的治国理念或长治久安之道。总之 ,基于诠 释学立场 ,通过这种比较分析 ,可以使我们了解作为解释前提的“刚柔 ”等范畴如何在易学解释中发挥 作用 ,如何确定并限定着一种解释的形成 ,这或许能够为我们深入易学解释提供一个分析的角度。 责任编辑 :刘保贞 83 ① ② 刘大钧《续读马王堆帛书〈衷 〉篇 》,载《周易研究 》2008年第 4期 ,第 4 - 7页。 张丽华《帛书易之义的解易思想 》,载《大易集说 》,成都 :巴蜀书社 , 2003年 ,第 27页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