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哲学天地 可裨补惟时者否也。今日一去,来日益多,今日益远也。……若夫大智者则不然,彼视其生,惟恐其滨于死 矣胡能复回乎!来日之日,力仅足来日之事为耳,胡也珍时宝晷,洁身修行,日有孳孳焉,富贵贫贱不以二 有余以补今日之失乎!春已至,农不得补冬之失时;老也,其所履者世间之境,其所向者天上之国,即或频际 已至,人不得补少年之失时也。故无时可徒费艰危哉而其自安则以为得乐阶矣。……况人之生时 焉”13(则其中,“惟目下遇隙白驹可修可为”的观点即其死时越一刻则一刻死越一日则一日死,死之云 来自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柏拉图认为,时间只存者谓已去而不返之谓也,来之日为生,则去之日为死 在于现在,不存在于过去和未来把时间说成是过去的矣。念及此,谓宜时时息息,迁善补过之不暇,尚可偷 和末来的只具有象征的意义;时间是“一个运动着的永乐以戕生而速死哉?2他认为,基督教哲学对 恒的影像”,“我们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是’,人说“死”,实际上是在对人说“生”;只有正视死亡,才 等等实际上只有说‘现在是’才是恰当的m。能更加珍惜现实人生,珍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应该 利玛窦的《日晷箴》吸取了柏拉图的上述思想,通篇洋肯定,这一论述是合乎实际的有助于廓清所谓基督教 溢着重视现实人生、珍惜人生有限光阴的精神。 哲学“仇视”现实的人生的简单化的说法。 艾儒略在回答信徒们“什么是善终”的问题时,更 3.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观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明确地阐述了“善其死者,必先求善其生”的观点:“是 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观对于王夫之的思想有比较明 不可不知其义也。夫善终者,岂其获享寿考,老死牖下显的影响。与传统儒家哲学讳言死亡不同,王夫之明 之谓哉?必也灵魂求息止安所焉。今人之生命修短迟确地把“贞生死以尽人道”作为其哲学探讨的主题之 速惟主所操,吾不知终之何期也。然不可不求其善,一,把如何珍视有限人生的问题置于宇宙之大化流行 须有备焉,而后可以无患矣。故善其死者,必先求善其的宏大哲学框架中加以阐发,既吸取了基督教哲学的 生。善其生者斯可以善其死者也。”40)中国古人有合理因素,又不像基督教人生哲学具有那么沉重而悲 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说,以此告诫人们要保持苦的色彩,而表现出启蒙时代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晚节。基督教把这一道理讲得更为透彻:“善终者,可 一是“重今”。王夫之认为,天地无始无终,如果 以补毕生之不善。毕生为善,蔑以补此终之不善也,亦一定要找一个起点的话,那么,每一天都可以说是它的 尚慎厥终哉?厥终若何?犹之桥然。人越生而之死,起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既然每一天都是天地的起 则自此世逾于彼世,恒于斯致蹶焉。奚以免之?豫有始那么,每一天也都是人类“以人造天”的新的实践活 习焉耳。险习行,可期避;文习构,可期佳;死习学,可动的起始;如果一定要给天地找一个终点的话,那么 勿畏。故曰:学天主之道无他学死是已。”(基每一天也都可以说是它的终点昨天之日月非今天之 督教认为,毕生为善不能补晚年之不善;而晚年之善,日月,今天之日月亦非明天之日月,旧的一切都将在今 则可以补毕生之不善;由此可见晚节之重要。艾儒略天宣告终结,而新的天地将在明天诞生。所以,他说: 主张应常念“四末”以绝犯罪:“《圣经》云:“时念四末,“天地之终,不可得而测也。以理求之,天地始者今日 永无犯罪。四末者何?此四事乃人生之尽头,吾人所也,天地终者今日也。”“未生之天地,今日是也;已生之 必不免者也。曰身死、曰审判、曰永赏、曰永罚。盖人天地,今日是也。惟其日生,故前无不生,后无不 之所以肆恶无忌不时时思念四末故耳。”其结论是:至。51也就是说,天地万物处于“日生”的过程 作善纵一无可望,固不可以不修。为恶纵一无可惧,之中过去和未来都包含在不断发展的“今日”之中 固不可以不戒。”4(所谓“学天主之道无他,学死是“今日”(现在)既是昨天及无穷过去的终点,又是明天 已”,说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生,更好地走完人生的历及无穷未来的起点。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 程 来,因此,人唯一能够真正把握的,就是现在,就是“今 罗雅谷撰《死说》,中国学者路嘉为之作小引,对该日 文所提出的“惟真能念其死,斯乃真能重其生”的宗旨 二是吸取了利玛窦所阐发的“身日长而命日消”的 作了明晰的阐述:“嗟哉!夫人之生必有死也,奈之何思想把人生看作是一个不断地谢故生新、“鬼日消”而 人每喜言生而讳言死也?夫不知生之所以生而喜言“神日生”的辩证过程。王夫之说:“方来之神,无顿受 生,不知死之所以死而讳言死,已惑矣,乃喜言生而反于初生之理…日生者神,而性亦日生;反归者鬼,而 戕其生,讳言死而反自速之死,其为愚且痴也,不亦甚未死之前为鬼者亦多矣。”“已消者,皆鬼也。且息者, 哉。或问何谓自戕之、自速之也?曰耽荣利迩声色,日皆神也。然则自吾有生以至今日,其为鬼于天壤也多 溺于种种快心之事,曾不务以修德而只取以娱身,是矣。已消者已鬼矣,且息者固神也,则吾今日未有明日 人也,方自以为幸生于乐场而不知其久已入于死茔之吾而能有明日之吾者不远矣P在此新陈◆ 哲学天地 ◆ 可裨补,惟时者否也。今 日一去 ,来 日益多 ,今 日益远 矣,胡能复回乎 !来 日之 日,力仅足来 日之事为耳 ,胡 有余以补今日之失乎!春已至,农不得补冬之失时;老 已至,人 不 得 补 少 年 之 失 时 也。故 无 时 可 徒 费 焉。”J( ’其中,“惟目下遇隙白驹,可修可为”的观点 来 自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柏拉图认为 ,时间只存 在于现在,不存在于过去和未来 ,把时间说成是过去的 和未来的只具有象征的意义 ;时间是“一个运动着的永 恒的影像”,“我们说 ‘过去是 ’、‘现在是 ’、‘将来是 ’, 等等 ,实际上只有说 ‘现在是 ’才是恰当的”[4】(嘣 、瑚)。 利玛窦的《日晷箴》吸取了柏拉图的上述思想 ,通篇洋 溢着重视现实人生、珍 人生有限光阴的精神。 艾儒略在回答信徒们“什么是善终”的问题时,更 明确地阐述了“善其死者,必先求善其生”的观点 :“是 不可不知其义也。夫善终者 ,岂其获享寿考 ,老死牖下 之谓哉?必也灵魂求息止安所焉。今人之生命修短迟 速 ,惟主所操,吾不知终之何期也。然不可不求其善, 须有备焉,而后可以无患矣。故善其死者,必先求善其 生。善其生者,斯可以善其死者也。” J(嘟 ’中国古人有 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说 ,以此告诫人们要保持 晚节。基督教把这一道理讲得更为透彻 :“善终者,可 以补毕生之不善。毕生为善 ,蔑以补此终之不善也,亦 尚慎厥终哉?厥终若何?犹之桥然。人越生而之死 , 则 自此世逾于彼世,恒于斯致蹶焉。奚以免之?豫有 习焉耳。险习行 ,可期避;文习构,可期佳 ;死 习学 ,可 勿畏。故日:‘学天主之道无他,学死是 已。” 儿聊 基 督教认为,毕生为善,不能补晚年之不善 ;而晚年之善 , 则可以补毕生之不善;由此可见晚节之重要。艾儒略 主张应常念“四末”以绝犯罪:“《圣经》云:‘时念四末 , 永无犯罪。’四末者何?此四事乃人生之尽头,吾人所 必不免者也。日身死 、日审判、日永赏、日永罚。盖人 之所以肆恶无忌,不时时思念 四末故耳。”其结论是 :。 “作善纵一无可望 ,固不可 以不修。为恶纵一无可惧 , 固不可以不戒。”_4J( ’所谓“学天主之道无他 ,学死是 已”,说到底 ,还是为了更好地生 ,更好地走完人生的历 程 。 罗雅谷撰《死说》,中国学者路嘉为之作小引 ,对该 文所提出的“惟真能念其死,斯乃真能重其生”的宗旨 作了明晰的阐述 :“嗟哉!夫人之生必有死也,奈之何 人每喜言生而讳言死也?夫不知生之所以生而喜言 生,不知死之所以死而讳言死,已惑矣,乃喜言生而反 戕其生,讳言死而反 自速之死,其为愚且痴也,不亦甚 哉。或问何谓 自戕之、自速之也?日耽荣利迩声色,日 沉溺于种种陕心之事,曾不务以修德而只取 以娱身,是 人也,方 自以为幸生于乐场 ,而不知其久 已入于死茔 也。……若夫大智者则不然,彼视其生 ,惟恐其滨于死 也,珍时宝晷 ,洁身修行,El有孳孳焉,富贵贫贱不以二 也,其所履者世 间之境,其所 向者天上之国,即或频际 艰危哉,而其 自安则以为得乐阶矣。……况人之生时 即其死时,越一刻则一刻死 ,越一 日则一 日死,死之云 者,谓已去而不返之谓也,来之 日为生,则去之 日为死 矣。念及此 ,谓宜时时息息 ,迁善补过之不暇,尚可偷 乐以戕生而速死哉?”【](脯 他认为,基督教哲学对 人说“死”,实际上是在对人说“生”;只有正视死亡 ,才 能更加珍 瞄现实人生,珍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应该 肯定 ,这一论述是合乎实际的,有助于廓清所谓基督教 哲学“仇视”现实的人生的简单化的说法。 3.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观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观对于王夫之的思想有比较明 显的影响。与传统儒家哲学讳言死亡不同,王夫之明 确地把“贞生死以尽人道”作为其哲学探讨的主题之 一 ,把如何珍视有限人生的问题置于宇宙之大化流行 的宏大哲学框架中加 以阐发 ,既吸取了基督教哲学的 合理因素,又不像基督教人生哲学具有那么沉重而悲 苦的色彩,而表现出启蒙时代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一 是 “重今”。王夫之认为 ,天地无始无终 ,如果 一 定要找一个起点的话 ,那么,每一天都可以说是它的 起点,太 阳每天都是新的;既然每一天都是天地 的起 始,那么,每一天也都是人类“以人造天”的新的实践活 动的起始;如果一定要给天地找一个终点的话 ,那么, 每一天也都可以说是它的终点,昨天之 日月非今天之 日月,今天之 日月亦非明天之 日月,旧的一切都将在今 天宣告终结,而新的天地将在明天诞生。所 以,他说 : “天地之终,不可得而测也。以理求之,天地始者今 日 也,天地终者今 日也。”“未生之天地,今 日是也;已生之 天地,今 日是 也。惟 其 日生,故 前无 不 生 ,后 无 不 至。”[](哪 脚’也就是说 ,天地万物处于“日生”的过程 之中,过去和未来都包含在不断发展的“今 日”之中; “今 日”(现在)既是昨天及无穷过去的终点 ,又是明天 及无穷未来的起点。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 来,因此,人唯一能够真正把握的,就是现在,就是“今 日”。 二是吸取了利玛窦所阐发的“身日长而命 日消”的 思想,把人生看作是一个不断地谢故生新 、“鬼 日消”而 “神日生”的辩证过程。王夫之说:“方来之神,无顿受 于初生之理…… 日生者神 ,而性亦 日生 ;反归者鬼,而 未死之前为鬼者亦多矣。”“已消者,皆鬼也。且息者 , 皆神也。然则 自吾有生 以至今 El,其为鬼于天壤也多 矣。已消者已鬼矣,且息者固神也,则吾今日未有明日 之吾而能有明 日之吾者,不远矣。”[拓](呲 州 在此新陈 2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