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沿铁路两侧后撤50公里和苏军撤出前不得在东北与国民党军队作战,苏联驻华使馆在国共 谈判中回避、拒绝与中共代表协调立场;38其次是向国民党政府表示改善中苏关系的愿望 表示愿意在东北经济问题上有所让步,并重申以往对国共争端的立场,不反对美国的调处努 力等。39不过苏联的条件也相当明确,就是不允许美军进入东北,以及国民党政府不能奉行 反苏政策。4第三是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重申以往的有关承诺,即赞成“在国民政府下”的 民主统一,以及按时从东北撤军等。41 总之,美国的目的是通过促成国共妥协、实现中国统一来限制苏联,苏联则试图通过控 制东北经济,从根本上阻塞美国向那里渗透的渠道。这种限制与反限制的关系之所以以谈判 的方式出现,深层原因包括美苏都不希望因为中国问题而卷入直接的军事冲突,甚至不希望 保持长期的军事对峙,所以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发表的有关公报突出强调了双方保证从中国 撤军。42 国民党政府作为唯一同时参加两场谈判的一方,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的真正的悲 剧或许就在于,这种角色增加了它自以为在东亚战略中地位特别重要的虚幻感,而它实际上 并不具备支配局势的实力和能力 蒋介石在1945年末决定恢复国共谈判,是有其战略考虑的,包括(1)配合美国以争取 其在国共斗争给予有力支持,并利用美国来平衡苏联在东北问题上施加的压力;(2)缓和中 苏关系以便顺利接受东北,并再度造成孤立中共的国际环境,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击败中共, 不论是以什么方式。 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的策略是通过政治上的让步,争取马歇尔帮助取消中共军队。同时 利用美国对苏联的猜疑,寻找撬动美国政策的杠杆。美国政府本来就对苏联在东北的行动相 当关注,马歇尔本人甚至将排挤苏联出东北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问题是美国并不准备为蒋 介石火中取栗。按照马歇尔的设想,实现中国政治统一是阻止苏联扩张的根本办法,否则中 共通过苏联的帮助而加强,就会削弱国民党政府在东北的地位。43所以马歇尔要求蒋介石在 政治和军队整编等问题上让步,并敦促国民党方面接受中共关于华北全面停战的要求,以便 派遣更多军队进入东北。同时马歇尔也坚决要求中共允许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调动 蒋介石为了确保关内的军事优势,并不打算将精锐部队悉数送到东北。他的计划是通过 缓和中苏关系,利用苏军协助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所以只同意派5个军前往东北接收,并 准备在中苏经济谈判中作出让步。政协、军队整编等协议上签字后,蒋介石认为已经付出了 足够的代价,必须不断在引导美国给予“回报”,包括在外交上继续抑制苏联和向中共施加 压力、允许国民党在东北使用武力。显然,在马歇尔调处初期,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在诸多问 题上存在分歧 在同时进行的中苏关于东北经济的谈判中,国民党政府试图通过某种程度的让步,争取 苏联保证它能顺利接收东北。1945年11月中旬,蒋介石在撤退东北行营时便指示负责东北 经济事务的张嘉敖,如果中苏关系有可能缓和,就同苏方谈判经济合作。412月蒋经国访问 莫斯科期间进一步向苏联保证,决不将东北作为反苏基地,不在中苏边界驻军,并愿意与苏 联在东北进行经济合作,接受苏联在那里拥有“优势地位”,条件是苏联促使中共妥协,并 参阅拙作:《战后初期美苏国共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斯大林与毛 泽东》,第384385页。 39《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与中国》,第2 页 40蒋介石:《苏俄在中国》,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121页:《斯大林与中国》,第27页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二分册,第322--323页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二分册,第322--323页 FRUS, 1946, Chian, Vol 9, pp 142-143 4台湾《传记文学》,第36卷第6期,第90页沿铁路两侧后撤 50 公里和苏军撤出前不得在东北与国民党军队作战,苏联驻华使馆在国共 谈判中回避、拒绝与中共代表协调立场;38其次是向国民党政府表示改善中苏关系的愿望, 表示愿意在东北经济问题上有所让步,并重申以往对国共争端的立场,不反对美国的调处努 力等。39不过苏联的条件也相当明确,就是不允许美军进入东北,以及国民党政府不能奉行 反苏政策。40第三是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重申以往的有关承诺,即赞成“在国民政府下”的 民主统一,以及按时从东北撤军等。41 总之,美国的目的是通过促成国共妥协、实现中国统一来限制苏联,苏联则试图通过控 制东北经济,从根本上阻塞美国向那里渗透的渠道。这种限制与反限制的关系之所以以谈判 的方式出现,深层原因包括美苏都不希望因为中国问题而卷入直接的军事冲突,甚至不希望 保持长期的军事对峙,所以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发表的有关公报突出强调了双方保证从中国 撤军。42 国民党政府作为唯一同时参加两场谈判的一方,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的真正的悲 剧或许就在于,这种角色增加了它自以为在东亚战略中地位特别重要的虚幻感,而它实际上 并不具备支配局势的实力和能力。 蒋介石在 1945 年末决定恢复国共谈判,是有其战略考虑的,包括(1)配合美国以争取 其在国共斗争给予有力支持,并利用美国来平衡苏联在东北问题上施加的压力;(2)缓和中 苏关系以便顺利接受东北,并再度造成孤立中共的国际环境,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击败中共, 不论是以什么方式。 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的策略是通过政治上的让步,争取马歇尔帮助取消中共军队。同时 利用美国对苏联的猜疑,寻找撬动美国政策的杠杆。美国政府本来就对苏联在东北的行动相 当关注,马歇尔本人甚至将排挤苏联出东北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问题是美国并不准备为蒋 介石火中取栗。按照马歇尔的设想,实现中国政治统一是阻止苏联扩张的根本办法,否则中 共通过苏联的帮助而加强,就会削弱国民党政府在东北的地位。43所以马歇尔要求蒋介石在 政治和军队整编等问题上让步,并敦促国民党方面接受中共关于华北全面停战的要求,以便 派遣更多军队进入东北。同时马歇尔也坚决要求中共允许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调动。 蒋介石为了确保关内的军事优势,并不打算将精锐部队悉数送到东北。他的计划是通过 缓和中苏关系,利用苏军协助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所以只同意派 5 个军前往东北接收,并 准备在中苏经济谈判中作出让步。政协、军队整编等协议上签字后,蒋介石认为已经付出了 足够的代价,必须不断在引导美国给予“回报”,包括在外交上继续抑制苏联和向中共施加 压力、允许国民党在东北使用武力。显然,在马歇尔调处初期,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在诸多问 题上存在分歧。 在同时进行的中苏关于东北经济的谈判中,国民党政府试图通过某种程度的让步,争取 苏联保证它能顺利接收东北。1945 年 11 月中旬,蒋介石在撤退东北行营时便指示负责东北 经济事务的张嘉敖,如果中苏关系有可能缓和,就同苏方谈判经济合作。4412 月蒋经国访问 莫斯科期间进一步向苏联保证,决不将东北作为反苏基地,不在中苏边界驻军,并愿意与苏 联在东北进行经济合作,接受苏联在那里拥有“优势地位”,条件是苏联促使中共妥协,并 38 参阅拙作:《战后初期美苏国共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7 年第 1 期;《斯大林与毛 泽东》,第 384——385 页。 39 《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5 年 12 月 30 日,《斯大林与中国》,第 24— —25 页。 40 蒋介石:《苏俄在中国》,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5 年版,第 121 页;《斯大林与中国》,第 27 页。 41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二分册,第 322——323 页。 42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二分册,第 322——323 页。 43 FRUS, 1946, Chian,Vol.9, pp. 142-143. 44 台湾《传记文学》,第 36 卷第 6 期,第 90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