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表半里)及上、下。心、心神(或称脑、心包)、肺、脾、肝、肾、胃、胆、大肠、膀胱、三焦,以及胞宫、精室、清 窍、咽喉、口唇、齿龈、头、鼻、耳、目及风轮·、肌肤、筋骨、经脉、经络、胸膈、脑络、脉络等为空间病位的 概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上焦、中焦、下焦等为层次性病位的概念。 2.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现阶段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即病理变化本质的属性。辨证所确定的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 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它与疾病的始因有别。外感六淫、七情刺激、外伤等,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气虚、血瘀 等属于诊断、辨证学的范畴。辨证中涉及到的病性概念,可有笼统与具体之分。虚、实,阴、阳、标、本等,属于抽 象的病性概念。辨病性的具体概念有: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疫疠)、脓、痰、饮、水、食积、虫积、石, 气滞、气逆、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血脱、阴虚、亡阴、阳虚、亡阳、阳亢、 阳浮、津液亏虚、精亏、髓亏、营亏等。 三、病的规范化研究 病的规范化包括病的概念、病的名称、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分类等。其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各科的研 究内容。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认为:广义的“病(疾病)”是与“健康”相对而言的一个非常笼统、抽象的概念,狭义 的“病”则是指某一具体病种。“病名”是该具体病种的代名词,一般应反映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代表着该病 种的基本矛盾。该书依据临床学科分类,规定了930种常见病及其定义。 总之,在症、证、病的规范化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仍有一些概念有待澄清、 规范:二是对一些己经规范的内容,需要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应用及处理好与现代医学中一些概念的关系:对 症状的量化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还有待于四诊客观化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尤其是舌诊、脉诊等体征信息的量化, 应将四诊客观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的一些参数逐步纳入为分级量化的依据。 第二节诊法的客观化研究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医生询问病人的感受与耳闻(听觉)、目睹(视觉)、 鼻嗅(嗅觉)及触摸按切(触觉)等方式收集病人的病情资料。也就是说,中医对病情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医者与患 者的感觉器官,存在有信息量小、模糊性大、不易定量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等缺陷,为了弥补中医这种以经 验模式为主诊察疾病的方法,多年来,许多研究者积极借助现代医学及声、光、电、磁等现代科学的仪器和技术,围 绕诊法的客观化,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定性与定量诊断的相结合,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一、四诊信息形成机理的研究 从现代科学角度阐明中医四诊信息,尤其是舌象与脉象的形成机理,是中医诊法客观化及寻找微观辨证指标的重 要方面。 (一)舌象的形成机理 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不少学者通过解剖、组织、病理、生理、生化及临床等方面的研究,观察了正常与异常舌象 的解剖学、组织学、微循环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体血液流变、免疫等系统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从现代医学角度阐 述了正常舌象及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认为异常舌象的形成与炎症感染、唾液分泌、口腔微生物、舌面酸碱度、舌组 织病理改变、微循环障碍、血液状态、神经系统障碍、内分泌及酶代谢障碍、消化营养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 1.舌苔的形成机理 研究发现,舌苔的类型与丝状乳头的关系较大,通过舌苔的病理切片观察,薄白苔表现为舌面上丝状乳头突起少 而低,其顶端的角质丝量不多(一般高达150微米),或不见形成。上皮细胞一般多无增厚,乳头间的上皮细胞可见 轻度空泡变性,基地细胞排列整齐,上皮角有轻度融合现象,固有层无明显改变:白厚苔表现为丝状乳头多有明显增 大,其顶端的角质轴柱高达300微米,周围附着角化丝,进而有融合,杂以细菌团较多。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地增生, 有的形成胞巢样改变,在周围有角质包绕。乳头间的上皮细胞呈空泡变性,甚或形成网状并向舌面增生突出,形成粗 矮的假性丝状乳头,排列不甚规则。黄厚苔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口腔唾液分泌减少,使舌苔干燥变厚。舌面上微生 物大量繁殖,某些产色微生物形成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性渗出,有大量中性多核白细胞存在于舌苔表面。腻苔表 现为丝状乳头增生,使舌面乳头密度增加,而且丝状乳头的角化树分枝也增多,各乳头的角化树呈柱状镶嵌,不易脱 落,其中包埋着很多粘液、食物颗粒、细菌、霉菌、渗出的白细胞等,使舌苔呈油腻状紧贴于舌面。剥苔表现为由部 分丝状乳头萎缩变干,使舌质显露所致。剥苔还与过敏体质、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体内寄生虫有关。 2.舌色的形成机理 研究发现,舌质颜色的形成与舌微循环、血液流变等有关。如淡红舌表现为舌蕈状乳头内微血管开放数目正常, 粗细均匀,张力良好,微血管丛形态以树枝形和花瓣形居多,管袢清晰:草状、丝状乳头之比例约为7:3:血循环中的 红血球数量与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血氧饱和度正常。红绛舌表现为微血管丛中的管襻数目增多,管襻动、静脉臂口 径粗大,异形微血管丛较多,血色鲜红,流速增快: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含量增高,血浆粘度上升,丝状乳头萎缩, 草状乳头增大(红点),进一步草状乳头萎缩出现光红舌。舌质青紫者则表现为异形管袢比例增高,微血管流态异常(如 血流瘀滞缓慢、血细胞聚集、血色暗红等),微血管周围有严重的渗出、出血等。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看,青紫舌多表 现为血流缓慢,血中还原血红蛋白比例增高,血液的全血粘度和血球压积增高等。淡白舌表现为草状乳头内的微血管 44 表半里)及上、下。心、心神(或称脑、心包)、肺、脾、肝、肾、胃、胆、大肠、膀胱、三焦,以及胞宫、精室、清 窍、咽喉、口唇、齿龈、头、鼻、耳、目及风轮……、肌肤、筋骨、经脉、经络、胸膈、脑络、脉络等为空间病位的 概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上焦、中焦、下焦等为层次性病位的概念。 2.辨病性 即确定疾病现阶段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即病理变化本质的属性。辨证所确定的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 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它与疾病的始因有别。外感六淫、七情刺激、外伤等,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气虚、血瘀 等属于诊断、辨证学的范畴。辨证中涉及到的病性概念,可有笼统与具体之分。虚、实,阴、阳、标、本等,属于抽 象的病性概念。辨病性的具体概念有: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疫疠)、脓、痰、饮、水、食积、虫积、石, 气滞、气逆、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血脱、阴虚、亡阴、阳虚、亡阳、阳亢、 阳浮、津液亏虚、精亏、髓亏、营亏等。 三、病的规范化研究 病的规范化包括病的概念、病的名称、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分类等。其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各科的研 究内容。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认为:广义的“病(疾病)”是与“健康”相对而言的一个非常笼统、抽象的概念,狭义 的“病”则是指某一具体病种。“病名”是该具体病种的代名词,一般应反映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代表着该病 种的基本矛盾。该书依据临床学科分类,规定了 930 种常见病及其定义。 总之,在症、证、病的规范化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仍有一些概念有待澄清、 规范;二是对一些已经规范的内容,需要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应用及处理好与现代医学中一些概念的关系;对 症状的量化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还有待于四诊客观化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尤其是舌诊、脉诊等体征信息的量化, 应将四诊客观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的一些参数逐步纳入为分级量化的依据。 第二节 诊法的客观化研究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医生询问病人的感受与耳闻(听觉)、目睹(视觉)、 鼻嗅(嗅觉)及触摸按切(触觉)等方式收集病人的病情资料。也就是说,中医对病情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医者与患 者的感觉器官,存在有信息量小、模糊性大、不易定量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等缺陷,为了弥补中医这种以经 验模式为主诊察疾病的方法,多年来,许多研究者积极借助现代医学及声、光、电、磁等现代科学的仪器和技术,围 绕诊法的客观化,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定性与定量诊断的相结合,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一、四诊信息形成机理的研究 从现代科学角度阐明中医四诊信息,尤其是舌象与脉象的形成机理,是中医诊法客观化及寻找微观辨证指标的重 要方面。 (一)舌象的形成机理 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不少学者通过解剖、组织、病理、生理、生化及临床等方面的研究,观察了正常与异常舌象 的解剖学、组织学、微循环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体血液流变、免疫等系统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从现代医学角度阐 述了正常舌象及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认为异常舌象的形成与炎症感染、唾液分泌、口腔微生物、舌面酸碱度、舌组 织病理改变、微循环障碍、血液状态、神经系统障碍、内分泌及酶代谢障碍、消化营养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 1.舌苔的形成机理 研究发现,舌苔的类型与丝状乳头的关系较大,通过舌苔的病理切片观察,薄白苔表现为舌面上丝状乳头突起少 而低,其顶端的角质丝量不多(一般高达 150 微米),或不见形成。上皮细胞一般多无增厚,乳头间的上皮细胞可见 轻度空泡变性,基地细胞排列整齐,上皮角有轻度融合现象,固有层无明显改变;白厚苔表现为丝状乳头多有明显增 大,其顶端的角质轴柱高达 300 微米,周围附着角化丝,进而有融合,杂以细菌团较多。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地增生, 有的形成胞巢样改变,在周围有角质包绕。乳头间的上皮细胞呈空泡变性,甚或形成网状并向舌面增生突出,形成粗 矮的假性丝状乳头,排列不甚规则。黄厚苔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口腔唾液分泌减少,使舌苔干燥变厚。舌面上微生 物大量繁殖,某些产色微生物形成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性渗出,有大量中性多核白细胞存在于舌苔表面。腻苔表 现为丝状乳头增生,使舌面乳头密度增加,而且丝状乳头的角化树分枝也增多,各乳头的角化树呈柱状镶嵌,不易脱 落,其中包埋着很多粘液、食物颗粒、细菌、霉菌、渗出的白细胞等,使舌苔呈油腻状紧贴于舌面。剥苔表现为由部 分丝状乳头萎缩变干,使舌质显露所致。剥苔还与过敏体质、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体内寄生虫有关。 2.舌色的形成机理 研究发现,舌质颜色的形成与舌微循环、血液流变等有关。如淡红舌表现为舌蕈状乳头内微血管开放数目正常, 粗细均匀,张力良好,微血管丛形态以树枝形和花瓣形居多,管袢清晰;蕈状、丝状乳头之比例约为 7:3;血循环中的 红血球数量与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血氧饱和度正常。红绛舌表现为微血管丛中的管襻数目增多,管襻动、静脉臂口 径粗大,异形微血管丛较多,血色鲜红,流速增快;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含量增高,血浆粘度上升,丝状乳头萎缩, 蕈状乳头增大(红点),进一步蕈状乳头萎缩出现光红舌。舌质青紫者则表现为异形管袢比例增高,微血管流态异常(如 血流瘀滞缓慢、血细胞聚集、血色暗红等),微血管周围有严重的渗出、出血等。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看,青紫舌多表 现为血流缓慢,血中还原血红蛋白比例增高,血液的全血粘度和血球压积增高等。淡白舌表现为蕈状乳头内的微血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