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卢,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 如此,方为不隔 综观上引数例,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以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的 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 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岀,无矫揉妆束之态υ。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 於造作,如多用代字”(按:如"以桂华二字代月”等、棣事"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 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观 花,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因此,归根到底,“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於作品本身 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感情、真景物”。境界全出"的作品,欣赏者一定能得到不隔的审 美感受;无境界的作品,一定会给人以-种“隔雾看花之恨”。“隔”与不隔”之说只是对境 界这一范畴偏於读者审美感受方面再作一点补充,使其内涵覆盖到作者、作品、读者三 个方面,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王国维标举境界说使当时的词论能跳岀浙、常两派的窠臼,显然具有强 烈的现实意义。然而,从理论发展史来看,他采用的境界”一词巳被历来文艺批评家广泛 使用,且其主要内涵如强调情景交融、崇尚真切等也为论者所常道,那么其“境界说”从理 论发展的历史上看,究竟有何意义,价值何在呢? 第一,它使众说纷纭的意境探讨植根于“本"的求索上而不是着重于“末"的玩味 上。沧浪之"兴趣”,阮亭之“神韵"本与“境界”相通,但"兴趣”、“神韵”之说都偏重於读者的 审美感受,又说得迷离恍惚,难以捉摸,而王国维的境界”则使人注重于之所以产生兴 趣”、“神韵的美的本质属性,使人从观赏"面目而深入到追究本质,使空灵蕴藉的回味找 到具体可感的形象实体。故他认为"兴趣”、“神韵”等不过道其面目”,而“境界二字,为探 其本也”。又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 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第二,它对意境之“本”——'情”景'作了新的明确界定。他指出:“景 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是“客观的”、知识的;“情为"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 态度”,是“主观的"、“感情的”。这一解释,由於吸取了西方的美学观念,比之以前更为 切实,且把情亦列入艺术再现的对象,说激烈之感情,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 料”,“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这也是前人所没有明确的 第三,它既强调了意境之“本”,又包容了“意境”之末,照顾到作者的体 验、作品的表现、读者的感受等方方面面,所以比之“兴趣”、“神韵”诸说不但更为切实, 而且更为全面 此外,王国维还借用了西方的美学观念,对其境界作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 境与“无我之境等分类,使意境'说的讨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造境ν与“写境”《人间词话》论造境与写境”云: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 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於理想故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於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 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 然之法,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这两则论说写得十分明白:“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 它们构成的材料虽然相同,都必求之於自然,然“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 想及虚构而成;而写境则主要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要之,“造境即 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由於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而造成了两种不同境 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派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卢,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 如此,方为不隔。 综观上引数例,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以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的 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 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 於造作,如多用“代字”(按:如“以‘桂华’二字代月”等、“棣事”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 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观 花,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因此,归根到底,“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於作品本身 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感情、真景物”。“境界全出”的作品,欣赏者一定能得到“不隔”的审 美感受;无境界的作品,一定会给人以一种“隔雾看花之恨”。“隔”与“不隔”之说只是对“境 界”这一范畴偏於读者审美感受方面再作一点补充,使其内涵覆盖到作者、作品、读者三 个方面,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王国维标举“境界说”使当时的词论能跳出浙、常两派的窠臼,显然具有强 烈的现实意义。然而,从理论发展史来看,他采用的“境界”一词巳被历来文艺批评家广泛 使用,且其主要内涵如强调情景交融、崇尚真切等也为论者所常道,那么其“境界说”从理 论发展的历史上看,究竟有何意义,价值何在呢? 第一, 它使众说纷纭的“意境”探讨植根于“本”的求索上而不是着重于“末”的玩味 上。沧浪之“兴趣”,阮亭之“神韵”本与“境界”相通,但“兴趣”、“神韵”之说都偏重於读者的 审美感受,又说得迷离恍惚,难以捉摸,而王国维的“境界”则使人注重于之所以产生“兴 趣”、“神韵”的美的本质属性,使人从观赏“面目”而深入到追究本质,使空灵蕴藉的回味找 到具体可感的形象实体。故他认为“兴趣”、“神韵”等“不过道其面目”,而“‘境界’二字,为探 其本也”。又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 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第二, 它对“意境”之“本”——“情”“景”作了新的明确界定。他指出:“景” “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是“客观的”、“知识的”;“情”为“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 之态度”,是“主观的”、“感情的”。这一解释,由於吸取了西方的美学观念,比之以前更为 切实,且把“情”亦列入艺术再现的对象,说“激烈之感情,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 料”,“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这也是前人所没有明确的。 第三, 它既强调了“意境”之“本”,又包容了“意境”之“末”,照顾到作者的体 验、作品的表现、读者的感受等方方面面,所以比之“兴趣”、“神韵”诸说不但更为切实, 而且更为全面。 此外,王国维还借用了西方的美学观念,对其“境界”作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 境”与“无我之境”等分类,使“意境”说的讨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造境”与“写境” 《人间词话》论“造境”与“写境”云: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 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於理想故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於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 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 然之法,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这两则论说写得十分明白:“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 它们构成的“材料”虽然相同,都“必求之於自然”,然“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 想”及虚构而成;而“写境”则主要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要之,“造境”即 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由於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而造成了两种不同境 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派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