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一、中国知识分了的古代传统一兼论“俳优”与“修身”109 知识分子为“王者师”的情形也不限于中国一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以及中内的阿尔昆(Alcuir查里曼大帝的国师)都普有过和子 夏、子思、稷下先生等类似的经验。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古 代知识分子以道自重和抗札帝王的意识确是发展得最普遍,也最强烈。 因此他们在出处辞受之际也特别讲究分寸,《孟子》一书便是最好的证 据。 前面已指出,中国知识分子不但自始即面对着巨大的政治权势,而 且还要直接过问恺撒的事。他们虽自任以“道”,但这个“道”却是无形 的,除了他们个人的人格之外,“道”是没有其他保证的。以孤独而微不 足道的个人面对着臣大而有组织的权势,孟子所担心的“枉道以从势” (《滕文公》下)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面且事实上也常常发生,汉代公 孙弘的“曲学阿世”便是最著名的例子。为了使“道”不受委屈,中国古 代知识分子进行了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努力。客观方面他们要建立 “道”尊子“势"的观念,使拥有政治权势的人也不能不在“道”的面前低 头。因此孟子有道尊于势之论,荀子以圣与王并列,“圣者尽伦,王者尽 制”,《中庸》也德、位双提。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多少发生了一毕效 果,虽然并不能彻底地驯伏“势”。至少后世的知识分子之中颇不乏接 受这种观念的人。明末的吕坤说得最痛快直截: 故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之上 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既夺焉,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故 势者,帝王之权也;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 时而屈。然则理也者,又势之所恃以为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权,无 僭窃之禁,此儒者之所不辞,而敢于任斯道之南面也。(《呻吟语》 卷一之四) 可见这个传统从战国到明末始终保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在 主观方面,古代知识分子则提倡内心修养,这是要给“道”建立内在的保 证。关于这一方面,我在有关知识分子的旧作中仅引而未发。现在不 妨借这个机会略加补充。在西方和其他文化中,只有出世的宗教家才 讲究修养,一般俗世的知识分子似很少特别注意及此的。中国知识分 子入世而重精神修养是一个极显著的文化特色。中国何以有此文化特 色是一个极难解答的问题,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我在这里只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