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症状与病原 病株矮缩僵硬,色泽浓绿,病株新叶沿叶脉呈现断纟 检查白斑部及叶鞘内,可见X体。水稻幼苗期受害, 分蘖少,移栽后多枯死:分蘖前发病的不能抽穗 后期发病,虽能抽穗,但结实不良 病原为水稻普通矮缩病毒[ rice dwarf Phytoreovirus(RDV],属呼肠弧病毒属。病毒粒体 为球状正二十面体,直径约70nm(长轴约75nm, 短轴约66nm)。RNA双链,含量为11%。病毒的 稀释限点为104,钝化温度为45℃,10min,在0-4℃ 下可保持侵染性48h,但到72h就丧失侵染性;病 叶或带毒虫于-30℃至-35℃下贮存1年,仍可保持 图1-6水稻普通矮缩病毒 其侵染性。主要由黑尾叶蝉传播,大斑黑尾叶蝉和 (引自高东明等,72000X) 电光叶蝉也可传播。病毒可经卵传至下代,卵传与否决定于母体是否带毒。寄主范围较广, 除水稻外,还可侵染大麦、野生稻、黑麦和小麦及多种杂草。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除带毒黑尾叶蝉能经卵传毒外,其侵染循环基本上与水稻暂黄病相同。此病的防治策略 与水稻暂黄病相似 稻黄萎病( Rice yellow dwarf 水稻黄萎病广泛发生于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和我国的华东、华南、西南部分省市和台湾 症状与病原 病株茎叶均匀褪色,呈淡黄绿色至淡绿色,新出叶或嫩叶上更为明显。分蘖矮缩丛生、 叶变窄小,质地柔软,后期常出现高节位分枝,分枝上叶片呈竹叶状。植株早期发病的虽不 枯死,但不能抽穗结实,后期感染的植株常不表现症状,仅在再生稻或迟分蘖上表现症状。 -E 92 零 病原为水稻黄萎病植原体[ rice yellow dwarf phytoplasma(RYDP)]。植原体圆至卵圆或不 规则形,80-800nm,无细胞壁,只具一层单位膜,存在于病株韧皮部细胞内和黑尾叶蝉等 传毒介体的中肠和唾腺内。以四环素或金霉素等处理,病株症状受抑制,媒介昆虫传毒能力 也受影响。由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除水稻外, RYDP还可侵染看麦娘、甜茅和假稻等杂草。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此病的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基本上与水稻暂黄病相同,只是由于循回期 和潜育期都比较长,所以此病的发生发展比较缓慢。此病的防治策略与水稻 图1-7水稻黄萎病植原体 (云南农业大学蔡红提供,13000X)症状与病原 病株矮缩僵硬,色泽浓绿,病株新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褪绿白色点条,根系发育不良。 检查白斑部及叶鞘内,可见 X 体。水稻幼苗期受害, 分蘖少,移栽后多枯死;分蘖前发病的不能抽穗; 后期发病,虽能抽穗,但结实不良。 病原为水稻普 通矮缩病毒 [rice dwarf Phtoreovirus (RDV)],属呼肠弧病毒属。病毒粒体 为球状正二十面体,直径约 70nm(长轴约 75nm, 短轴约 66nm)。RNA 双链,含量为 11%。病毒的 稀释限点为 10-4,钝化温度为 45℃,10min; 在 0~4℃ 下可保持侵染性 48h,但到 72h 就丧失侵染性;病 叶或带毒虫于-30℃至-35℃下贮存 1 年,仍可保持 其侵染性。主要由黑尾叶蝉传播,大斑黑尾叶蝉和 电光叶蝉也可传播。病毒可经卵传至下代,卵传与否决定于母体是否带毒。寄主范围较广, 除水稻外,还可侵染大麦、野生稻、黑麦和小麦及多种杂草。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除带毒黑尾叶蝉能经卵传毒外,其侵染循环基本上与水稻暂黄病相同。此病的防治策略 与水稻暂黄病相似。 稻黄萎病(Rice yellow dwarf) 水稻黄萎病广泛发生于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和我国的华东、华南、西南部分省市和台湾 省。 症状与病原 病株茎叶均匀褪色,呈淡黄绿色至淡绿色,新出叶或嫩叶上更为明显。分蘖矮缩丛生、 叶变窄小,质地柔软,后期常出现高节位分枝,分枝上叶片呈竹叶状。植株早期发病的虽不 枯死,但不能抽穗结实,后期感染的植株常不表现症状,仅在再生稻或迟分蘖上表现症状。 病原为水稻黄萎病植原体[rice yellow dwarf phytoplasma(RYDP)]。植原体圆至卵圆或不 规则形,80~800nm,无细胞壁,只具一层单位膜,存在于病株韧皮部细胞内和黑尾叶蝉等 传毒介体的中肠和唾腺内。以四环素或金霉素等处理,病株症状受抑制,媒介昆虫传毒能力 也受影响。由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除水稻外, RYDP 还可侵染看麦娘、甜茅和假稻等杂草。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此病的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基本上与水稻暂黄病相同,只是由于循回期 和潜育期都比较长,所以此病的发生发展比较缓慢。此病的防治策略与水稻 图 1-6 水稻普通矮缩病毒 (引自高东明等,72000X) 图 1-7 水稻黄萎病植原体 (云南农业大学蔡红提供,13000X)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