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动。另一方面,图画、音乐、几何、生物等学科的教学和参观、劳动等实践活动,为青少年 增强感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练习条件。 2、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 感知觉的随意性是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感知活动能力,是个体顺利完 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在课堂学习和各种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个体要达到预定的活动 目的,就不能只感知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须摆脱无关事物的干扰,使自己的知觉服从 于预定的学习目的。感知觉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观察活动的选择性和持续性两个方面。 青少年观察的选择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感知 定的对象,但容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容易分心,因而需要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初中生 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感知任务,能在没有教师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排除其他刺 激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预定的活动。但初中生的感知往往是按成人的要求进行的,具有 定的被动性。高中生则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 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 青少年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有研究表明(朱智贤,1993),在一定的教学条 件下,个体不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就能连续观察的时间为:7-10岁的儿童为20分钟左右, 10-12岁的儿童为25分钟左右,初中生为40分钟左右。青少年能较好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 注意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对一定对象的观察所持续时间更长。有研究表明(郑 和钧,1993),在一次飞机模型故障的观察中,初中生能平均坚持1小时35分钟,而高中生 能平均坚持3小时 3、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了较大的发展 青少年的空间知觉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空间知觉的抽象性 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的空间知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已形成了“上下、左 右、前后”初步的空间观念。但这些空间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初中以后,个体逐渐能够能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间的位置。例如, 他们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空间中各维度间的关系,理解透视的原理。但对较复杂的空间关 系,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其次,宏观的空间观念逐渐形成起来。例如,掌握地理空间的 各种关系,形成关于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间表象。青少年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学习立体几何 等学科的重要心理基础 青少年的时间知觉也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在时间单位的理解方面,小学生对小时、日、 周等与其生活制度有关的时间单位理解较好,但对秒、分钟、月、年等与生活制度关系较远 的时间单位则理解不够确切。初中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确切地理解秒、分钟、小时、日、 周、月、年等时间单位。其次,青少年对各种事件或现象的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渐完善起来。 这对他们学习历史和阅读文艺作品起了很大作用。第三,青少年开始理解世纪、纪元等历史 时间单位。对于这些时间单位,小学高年级学生还不能确切地理解,而初中生一般能够较为 精确地理解了 (二)青少年想象的发展 1、青少年的想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想象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绕目的展开想象。在 小学阶段,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想象,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例如,小学生能有表 情地进行朗读,能按照教师的描绘来绘画,能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并作文等。但小学生 的想象往往是被动的,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脱离想象的主题,其想象的内容往往比较简 单。初中生能较好地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其想象还是具有一定 的被动性,不善于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高中生不仅能迅速地完成内容较为复杂的想象任 务,而且能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例如,在一项实验中(郑和钧,1993),高一学生最快 的能在17分钟内写出800字左右的好文章 青少年想象的随意性的发展,推动了他们独立地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活动,促进了青少 年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人理想。 2、青少年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 在中学阶段,随着表象内容的深刻和丰富,随着想象的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 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渐占优势。例如,中学生成功地进行创造、发明的人数显 著地超过小学生动。另一方面,图画、音乐、几何、生物等学科的教学和参观、劳动等实践活动,为青少年 增强感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练习条件。 2、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 感知觉的随意性是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感知活动能力,是个体顺利完 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在课堂学习和各种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个体要达到预定的活动 目的,就不能只感知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须摆脱无关事物的干扰,使自己的知觉服从 于预定的学习目的。感知觉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观察活动的选择性和持续性两个方面。 青少年观察的选择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感知 一定的对象,但容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容易分心,因而需要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初中生 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感知任务,能在没有教师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排除其他刺 激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预定的活动。但初中生的感知往往是按成人的要求进行的,具有 一定的被动性。高中生则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 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 青少年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有研究表明(朱智贤,1993),在一定的教学条 件下,个体不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就能连续观察的时间为:7-10 岁的儿童为 20 分钟左右, 10-12 岁的儿童为 25 分钟左右,初中生为 40 分钟左右。青少年能较好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 注意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对一定对象的观察所持续时间更长。有研究表明(郑 和钧,1993),在一次飞机模型故障的观察中,初中生能平均坚持 1 小时 35 分钟,而高中生 能平均坚持 3 小时。 3、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了较大的发展 青少年的空间知觉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空间知觉的抽象性 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的空间知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已形成了“上下、左 右、前后”初步的空间观念。但这些空间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初中以后,个体逐渐能够能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间的位置。例如, 他们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空间中各维度间的关系,理解透视的原理。但对较复杂的空间关 系,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其次,宏观的空间观念逐渐形成起来。例如,掌握地理空间的 各种关系,形成关于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间表象。青少年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学习立体几何 等学科的重要心理基础。 青少年的时间知觉也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在时间单位的理解方面,小学生对小时、日、 周等与其生活制度有关的时间单位理解较好,但对秒、分钟、月、年等与生活制度关系较远 的时间单位则理解不够确切。初中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确切地理解秒、分钟、小时、日、 周、月、年等时间单位。其次,青少年对各种事件或现象的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渐完善起来。 这对他们学习历史和阅读文艺作品起了很大作用。第三,青少年开始理解世纪、纪元等历史 时间单位。对于这些时间单位,小学高年级学生还不能确切地理解,而初中生一般能够较为 精确地理解了。 (二)青少年想象的发展 1、青少年的想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想象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绕目的展开想象。在 小学阶段,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想象,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例如,小学生能有表 情地进行朗读,能按照教师的描绘来绘画,能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并作文等。但小学生 的想象往往是被动的,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脱离想象的主题,其想象的内容往往比较简 单。初中生能较好地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其想象还是具有一定 的被动性,不善于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高中生不仅能迅速地完成内容较为复杂的想象任 务,而且能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例如,在一项实验中(郑和钧,1993),高一学生最快 的能在 17 分钟内写出 800 字左右的好文章。 青少年想象的随意性的发展,推动了他们独立地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活动,促进了青少 年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人理想。 2、青少年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 在中学阶段,随着表象内容的深刻和丰富,随着想象的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 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渐占优势。例如,中学生成功地进行创造、发明的人数显 著地超过小学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