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教育目的的直接指向是发展中的人,因而在考虑教育目的时,还要考虑受教 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这是 因为: 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希望引起受 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个体。 2、教育目的所勾勒的受教育者所要形成的素质结构,是社会规定性在受教育 者个体身上的体现,它不只是表明社会规定性,而且也包含着个体的心理、生理 特征,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3、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在把教育目的具体 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不能不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 储备。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 育者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对象区别于其他活动对象的显著特点。 具体的说,确定教育目的时,要考虑以下方面:第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程度:第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受教育者由于个性差异不同,身 心发展的需要就不相同。受教育者在个性、兴趣、才能、气质智力等方面存在 着差异,教育者只有考虑这些差异才能尽快实现教育目的。第三,考虑受教育 者身心发展的潜能。 六、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 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 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不 同的争论。在其依据问题上形成了四大理论观点: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无目的论、马克思主义辨证统一论。 (一)个人本位论 这种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 展:教育目的的确定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个人价值高于 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 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启蒙思想家裴斯特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一般认 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进步教育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帕克也属“个 人本位论”者。在当代人本主义者如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也被看作是“个人本 1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