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系列概念 2、明确教育目的是怎样制定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3、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应怎样贯彻。 教学重点:教育目的含义及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辩论法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进程: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历史发展 教育,因其对人类根本利益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显示出至高无上的价值。“教 育”一词本身就意味着对目的的执着追求,如果说教育是社会总体创造力的象征, 那么教育目的就是该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生长意志的缩影。在发达国家,它甚至也 是一个公民对之感兴趣的问题,因为通常所说的教育目的指的是特定社会范围内, 年轻一代作为人的发展标准,这一标准的确定是以人对当前和未来所作的规划和 理想为基础的,而任何一种高尚的社会理想最终都集中在对人。首先是个人发展 前景的关注与展望上,只有当人作为一个人深深地根于它那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之中时,只有这时,他才能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而存在,异彩纷呈的个性总是共同 构成了全部人性的丰富源泉,这样的教育目的指引着一定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三者相协调,并且朝向一个方向努力,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 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制约并调控着整个教育进程。 一、保存的目的: 在原始时代,那种非正式的教育几乎没有关于教育目的的独立意识,如果说 有,这种目的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基本一致,青年人指望学到的是像成年人那样去 从事生产与生活,所以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保存:就是延续和保存所积累的知 识经验,事实上社会的继续生存依赖于保存。 甚至一些远远地超过原始水平的早期文明,他们的教育目的明显地也是保存。 例如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原有的社会秩序停滞不前,提倡尚古、尊孔, 1
以至于每个人都认为理想的社会是远古的尧舜禹时代,教育方面在格物、致知, 穷理上,所有读书人都热衷于对四书五经的解释,而由此产生了时间跨度很长的 奇特的考试制度一科举考试。所以,中国古代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脱离实际的, 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目的。况且,中国古典义献的表达的教育目的也是很深奥的, 很少有人能真正地理解经典中所表达的语言,一万五千字的《论语》,就使得古往 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因此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去注解、诠释,所以,中国教育学 布鲁巴克说:“由于中国崇尚惰性的社会习俗,故而格守保存的教育目的”。 古代印度也持有同中国一致的见解,印度人追求一种无私状态的天堂,人的 个性潜心于普遍的宇宙精神,既然这是生活的理想,那教育就是忍耐,顺从和依 存。印度作为一个东方国家,不注重爱国主义,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样的社会 目的,也不注重个人志向,个人责任和自主精神的个人教育目的。 在西方,甚至早期的希腊文明也可以找到一些东方的保存目的的痕迹,斯巴 达的教育目的几乎完全等同于原始时代的东方教育目的,也是社会习俗的保存, 斯巴达人始终使自己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是社会继续生存的有力保障。因此, 斯巴达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勇敢、忍耐、尊敬并服从上级。仁慈、同情与慷慨在他 们的教育中不但找不到,而且还要试图防止这种感情的产生。 二、培养公民的教育目的: 东西方教育目的之间的差别最清楚不过地表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中,进雅 典是一商业为主的国家,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变化, 是因为他们战胜波斯以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了保障,能允许个人去追求他自 己的教育目的,这使西方教育从古代的时候起,就优越于东方。 雅典的教育又称“博雅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的源头,这种教育具有一定的 美学成分,故而特别重视教育各部分的平衡,一方面,他们追求德、智、体、美 和谐发展(业里斯多德倡导),另一方面他们又注意防止过度的发展,造成狭隘的 专门化。由于注意教育目的中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至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最吸引 人的体育竞赛是源于古希腊一个叫奥林匹业的村庄。但就在这同时,业里斯多德 又批评斯巴达为了军事的目的,而对年轻人过分的残忍,指责他们由于忽视年轻 人智育而把他们降到了工匠的水平。 希腊教育的理想是公民,这不仅为其历史所证明,而且也能在柏拉图、业里 士多德这些哲学家的理论中找到有力的佐证,好的公民是他的所有能力都得到发 展,而且具有节制的、勇敢的、宽宏大量的和正义的美德。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把公民分成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手工业者和 2
农民,由于每一类人对城邦的贡献不同,所以,每一种人的教育目的不一样,哲 学家的教育目的自然是最高的,因为他们有指导国家的责任,所以也有人据此认 为哲学家就是希腊教育理想。 亚里斯多德与他的老师一样,也是一个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公民首先是一 个自由人,但是要成为自由人,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在政治上,自由人可以 携带武器,有选举权,从事公务:二是在经济上,他不需要做奴隶所做的卑下的 工作,适合于自由人的教育,就是公民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就是理想的培养, 因为智慧与理想是区别人与物的标尺,所以根据公民道德的教育,不仅可以获得 最好的公民的身份,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与最高生活的目的。 三、基督教的教育目的: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古希腊与古罗马教育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渐渐被基督 教的超自然主义教育目的所取代,基督教的教育目的是使人具有更多的基督教精 神,基督教认为世界的末口将来临,所以他们基本上否定现实状态,并把教育的 目的转到为来世的不朽做准备。 来世教育理想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内得到了充分体现,僧侣末到期修道院,教 徒来教堂做礼拜,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由于拯救灵魂的形式被认 为是存在于否定物质的和尘世的欲望当中,故而,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苦行主义 者,到了中世纪末期,西方最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阿奎那认为:“教育目的亦即生 活本身的目的,是通过培养道德和理智美德来获得幸福”。,基督教把生活理想与 教育目的混合,表现了在中世纪的欧洲,被事统治一切,宗教专政结合二为一的 社会现实。 从第10个世纪起,商业的复活预示着基督教在政治地位上的衰落,随后文艺 复兴时期,城市生活的勃兴,出现了新的更为世俗的教育目的,由于上帝过多的 捆绑了人们的手脚,人们逐渐转向了乐于接受现实世界的重新发现,世界开始从 以上帝为中心转向了以人为中心,开始了历史上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人义主义 思潮也渗透到教育这一特殊的领域,人义主义者伊拉斯谟对此作了如下的概括: “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仁慈的精神吸收虔诚的神子中”。此后,又经历了绅士教育目 的,知识的目的,心智训练的目的和谐的自我发展的目的,一直到进步教育的目 的。 四、进步教育的目的 到了20世纪,在教育目的的哲学决定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实用主义者杜 威,根据杜威的观点,真正的教育目的是在“连续不断”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情
境的自然结果,目的是活动的预期结果,他可以给现在的活动以方向,又可以作 为活动结束时评价结果的标准。 杜威认为,教育目的像生活情境一样变化多端,“由于所有的教育”都包括生 长,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能统率教育,或许还像杜威所说的,“教 育的过程除了它本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五、美、日等国的教育目的 当我们参观任何一所美国的学校时,对学校里进行的活动总留有深刻的印象,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布置得五颜六色的教育和图书馆内看书,在工场和实验室劳 动,在健身房锻炼身体,在音乐教育练习演奏,当我们看到乐队指挥熟练地挥舞 着指挥棒,看到篮球队员精彩的扣篮动作时,请不要误会,这里不是专门的音乐 学校,也不是专门的体育运动学校,所有这些,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在发生着,并 且这确实是美国教育计划的一部分。 可是如果你问:“这一切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没有人会准确地回答你,在教 育目的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上,几乎所有的人无论是家长、教师、教育家还是学生, 都有一个独到见解,在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中,种种意见之间的差距是此之大, 以至于难以达到一致。但如果你说美国教育没有目的,各人自行其是,那也是大 大的错了,如果非得把他概括起来,那么“自由教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自由教育:目的是使每一个人学会独立思考,会做出明智而独立的决定。1、 说与写的方面;2、有关世界的量、数、度方面;3、了解事实与意见的区别;4、 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性;5、对义化有深刻的了解:6、有经得起验证的信念;7、具 有价值观念 我希望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由我本身来决定,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 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我希望成为主体,而不是他 人行为的对象;我希望我的行为出于我自己的理性、有意识之目的,而不是外来 的原因。我希望成为重要的角色,而不是无名小卒;我希望成为一个行为者… 自己作决定,而不是由别人决定。(伯林) 我希望拥有自我导向,而不是受外在自然力的影响,或者别人当作一件物品、 一只动物、一个奴隶:我希望我的人性角色,是自己设定自己的目标和决策,并 且去实现它们…人,最重要的,我希望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而积极的人,是 一个能够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并且能用我自己的思想和目的,来解释我为 什么做这些选择的人。只要我相信这一点是真理,我就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如 果有人强迫我认为这一点不是真理,那么,我就觉得在这种情形下,我已经受到 4
了奴役。(伯林) 口本,把国家的强大作为最高目的,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 情来造成为国献身的方式,并且使他以用自学的知识为国效劳。 口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完人教育论》指出,所谓完人教育,指塑造健全的 人格(或叫和谐的人格),旨在竭力使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都获得成功。 第二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必定包含 着某种改造客观现实的“主观”要求。这种“要求”是作为实践所要取得的结果 预先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这就是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实践的一个根本特征。 教育活动同样是有目的的活动。每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有自己所追求的教育所 要取得的结果。 所谓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在有组织地、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活动中,参与 主体对活动结果的一种规定。这里“参与主体”涵盖了学校教育活动有关的人的 方面,包括办教育者、受教育者、其他涉及者(家长、教师等)。通俗的讲,教育 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反映着国家对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的总 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它与上位层次的教育方针和下位层次的培养目标等 是自上而下的相互制约与自下而上的逐级达成关系。这个体系可以表述为: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5
层级 名称 制定者 内容 教育方针 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实现 级 政府国家 (教育日的) 途径和原则(抽象化) 培 义务教育课程日标 养 二级 语文课程日标 “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 日 学科专家 标 1一2年级阅读课程日标 教学日标 三级 教师 具体化 (单元/章或节课或活动)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所谓教育方针主要是指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 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 向。它主要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主要指特定时期 教育工作方针: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 途径和原则。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有联系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同时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在层次上,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目的 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唯一层次。即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则是各级各类教育关于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的具体规定,是目的体系 中下位层次,是可分不同层次的。如高等教育目的、中等教育目的、基础教育 目的等。在具体内涵上,方针是最宏观、最根本的方面,规定了一个国家教育 的性质与方向、人才发展的内容及实现方针要求的途径:教育目的则是方针规 定下对各级各类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 质量规格。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有联系、有区别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 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 标。换言之,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总要求或共同标准:培养目 标则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教育目的直接反 映的是教育方针的有关思想和规定,间接反映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产和政治经 6
济对人才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则在宏观上体现教育目的对人才质量的共同要 求,微观上体现各类别、各专业的不同培养任务以及社会用人市场的专业需要。 二者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 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学生的培养和改变要靠口积月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确定一段时间内、 某一门课程、某一项活动要使受教育者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发生怎样的变 化,达到怎样的成长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 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教育意志,他们都要落实在一系列教学目 标上。只有当无数的教学目标都维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干线”时,才能 确保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指向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有次序的循序渐进积累是向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接近。 三、研究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第一要素和前提,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 归宿(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切教育活动都是从教育目的出发的。正如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 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 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 他建成了。…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 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的。”①目的决定着方式方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教育这种实践活动 同样如此。人们在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有一定的期望 与预计,没有这一目的,人们从事教育活动是盲目的,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的。换句话说,人们总是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去选择教育(教学)内容,采 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组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乃至确定一定的教育制度。 可以说,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量提高起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反 过来可能成为一种激励与指导力量。教育目的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 评估教育质量等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由于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132页 7
周期很长。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就不能把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教育 者组织起来,使其协同一致,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目的 的制定有助于给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指出共同的努力方向,并激发受教育者的能动 性。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协作,保证人才的质量。 (三)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教育目的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 学习和研究教育目的,有利于我们端正教育思想,自觉投入教育改革,从而促 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四、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说来,教育 目的由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构成。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 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它表明教育所要培养的这种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 素质,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 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 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它表明教育应当把受教育 者培养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 分。在教育目的的两方面中,后者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其原因是,教育的职能 是培养人,教育目的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 方向、内容、所要达到的水平做出切实的规定,才能有效的指导教育活动,形 成受教育者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 的实现做出贡献。可见,构成教育目的的两个方面是互相紧密联系的。为了把 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上的某种人,必然要求使受教育者形成相应的素质。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翻开各类教育著作,我们发现,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 同,甚至还有本质差别。这是为什么?教育目的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是提出者 凭主观随意制定的呢?还是具有客观本原的呢?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 刻认识教育目的的实质。 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是现实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培养的是在一定时期后参与 社会生活的人,从其提出的主体看,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可以说他的形式 是主观的。但是,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看,人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根源 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所以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8
就是由于其社会历史根源不同。因此,从总体上看,教育目的是受一定社会历 史条件制约,由一定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一)教育目的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 一个社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需要哪 些类型与规格的劳动力都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或代表人物提出的。它必然反映 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阶级性。以我国为 例,我国封建社会提出培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君子”:清末随着“新教育”的出现,教 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些目的都反映了一定时期的 政治经济在人才上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人类已有的发展程度,它会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可能和要求。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规格、类型 标准的需要不同,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便有所不同。如,在我国古代社会,生产 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很低,教育目的主要是为国家机构培养各种官吏,注重政治的、 伦理的陶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学校 教育不仅要培养从事国家事物的管理者,也要求培养生产技术人员和一定职业技 能的熟练工人,这是生产力发展对人才规格、类型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各国科技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的竞争,世界各国竞相提出培养有“探索精 神”、“创造性的新人”的口号。特别是口本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三大目标是: “培养心胸宽广、体魄强健和富有创造力的人;具有自由、自律和为公共利益服 务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面向世界的口本人。”美国在1983年《国家在危险中,教 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公布以后,无数的学术或教育团体、协会、基金会、专 门委员会都相继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从学生素质入手来讨论教育改革。美国学 校管理者协会还曾邀请55位来自教育界、企业界、政府部门以及心理学、社会学、 人类学、统计学等领域的杰出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请他们列出要想在21 世纪取得成功的中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他们是: 学业技能、个人技能、公民技能。具体内容中蕴含了对21世纪人才所需要素质的 说明。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当然,应当看到,尽管教 育目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却是政治 经济,而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制约教育目的的实施。 9
教育目的的直接指向是发展中的人,因而在考虑教育目的时,还要考虑受教 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这是 因为: 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希望引起受 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个体。 2、教育目的所勾勒的受教育者所要形成的素质结构,是社会规定性在受教育 者个体身上的体现,它不只是表明社会规定性,而且也包含着个体的心理、生理 特征,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3、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在把教育目的具体 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不能不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 储备。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 育者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对象区别于其他活动对象的显著特点。 具体的说,确定教育目的时,要考虑以下方面:第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程度:第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受教育者由于个性差异不同,身 心发展的需要就不相同。受教育者在个性、兴趣、才能、气质智力等方面存在 着差异,教育者只有考虑这些差异才能尽快实现教育目的。第三,考虑受教育 者身心发展的潜能。 六、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 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 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不 同的争论。在其依据问题上形成了四大理论观点: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无目的论、马克思主义辨证统一论。 (一)个人本位论 这种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 展:教育目的的确定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个人价值高于 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 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启蒙思想家裴斯特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一般认 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进步教育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帕克也属“个 人本位论”者。在当代人本主义者如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也被看作是“个人本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