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教学(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基本环节的有关理论及具体实施 2、掌握分析一堂课的技能 3、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其每一种形式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教学基本环节的理论 教学难点:分析一堂课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 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 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 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 借和应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 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近代以来,在教学史上先后影响较大的教学 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和分组教学制等。 (一)班级授课制 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 《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确 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后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 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 定型:最后,以原苏联教育家凯罗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 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 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义馆。 (二)道尔顿制 1920年,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 1
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为道尔顿制。按照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 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 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 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 任务和内容当然不同,甚至彼次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 的学习任务。 道尔顿制的最显著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 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因此,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曾经得到杜威的肯定,并流行于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初 传人我国。 (三)分组教学 最早出现于19世纪20年代初。所谓的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 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 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而是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分组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 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 成绩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组教学。 外部分组: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的差别进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 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他仍然存在问题:很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 和水平:在对待分组上,学生、家长、教师的意愿常与学校发生矛盾:分组造 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慢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普 遍降低。 20世纪后,教学组织形式仍然在不断的革新,例如,特朗普制、小队教学、 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一一班级教学 当前,在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教学实践中,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 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它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 所谓的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 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 式。班级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 级,即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第二,以“课时”为单位,把每一节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 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第三,以“课”为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送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 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 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1、班级教学的优点: (1)它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班级教学的局限性: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 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 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5)由于以课为单位,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完整的教学内容 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的分类有两种: 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 检查课。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一节课只完成一个任务,有时是完成多项任务。 所以,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量,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可以划分为:讲授课、演示课、 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那些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顺序、时限和 相互关系。一般讲,课的结构包括: (1)组织教学。是保证课内师生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组织教学的 3
目的是使学生对上课作好心理准备,吸引学生并创造一种有利的课堂情景或气 氛。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经学过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对已学知 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导入新课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3)学习新教材。是大部分课主要成分,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新的知 识和技能。 (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初 步巩固,并使学生通过初步练习为完成课外作业作好准备。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技能达到熟练。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 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 第二节、教学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一一教师的教的方 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环节有: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张先华在《教育思想的革命》一书中强调教师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旧“三备”),又要备思想、备创意、备高 潮、还要备故事、备冲突、备话题。其中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教具, 是备课的常规内容,合为“十一备”。 (一)备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要对整本书、整个年级 本学科知识、整个学段本学科体系,要了如指掌。甚至对上学段的知识内容都要 了解,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 “透”、“化”三个阶段。 懂: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弄清楚: 透:是指透彻地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以及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自 如应用: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教才能教好。具有较高的命 题能力。 化: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 4
(二)备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方法和 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回有那些困难,可能产生那些 问题,要采用那些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和预见,才能使教学工作有成效。另外, 学情分析要准确,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待学生要做到换位思考。教师与科学家不同,科学家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如 何解决问题,教师则要把无数前人解决了的问题,将其通俗化、浅化、心理化, 然后教给学生。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门艺术。教师备课时必须要想到学生, 要把自己想象成为学生,寻找一种思路最为清晰、明了、简洁的方式,引导学生 探究并且学会知识。 备课时把学生当傻瓜,讲课时把学生当天才,考试时把学生当人才。 (三)备教法 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把已经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 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应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 动。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备课不仅要备教法,也要备学法,包括预习、 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等,呈现的形式应当是教案与学案。 方法要适合学生。教师有两种:一种是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去筛选适合自己教 法的学生,于是筛选出了一些不合格的学生。差生就是这样被“筛选”出来的。 另一种教师是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于是“筛”出了一些不 合格的教法,从而改进教法,因材施教,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 (四)备思想,指的是教育实践体现哪些教育思想。 教学思想要新。构成课堂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不同的组 合,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教育思想。一是教师带上教材走进学 生,这是一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是一种教师 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式。三是学生带着教材走进教 师,在这种方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彰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澳大利亚的一位从教30余年的中学物理教师,这样总结他的从教经历:头 10年我是在教物理,后10年我是教学生探究物理,近10年我是帮助学生研究物 理,这也许就是上述三种组合的体现。 (五)备创意,即考虑怎样出新,吸引并激发学生。 (六)备高潮,即考虑兴奋点即分布。 (七)备“征服”,即考虑拿什么去征服学生。 5
(八)备故事,即搜集作者,文中人物和内容的相关逸闻趣事。 (九)备冲突,即促使教学中的问题尖锐、鲜明、突出。 (十)备话题,即精选一两个有意义的话题,并把话题分解。 (十一)备教具 该用教具时才用,这话有点多余,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该用的多媒体课 件,却滥用,而且花哨得很。该用的各种媒体一定要用,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 备好。 资料拓展:于永正的“备课观” 有着四十多年从教经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于永正老 师将向读者介绍自己的备课经验。 1、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2、隐性备课最重要。(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 是隐性的,叫备课于心。) 3、教案一定要写。 4、教学后记要记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 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 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而言,上 好一堂课,应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目的明确。确定教学目的要注意切实可行、具体清楚,能真正对消 上学习起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能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的进 行。 第二,内容正确。一方面是指教师讲的内容、呈现的教材必须是科学的、 正确的,不能与科学结论或公理相悖: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讲授、概念的定义、 原理的结论是准确的、条理的、符合逻辑。 第三,方法恰当。课堂上使用的方法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并能 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四,组织得好。整个课的进行基本符合课时计划的设计,各个部分进行 得有条不紊,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 第五,积极性高。教师和学生都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能引导 6
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智力活动,整个课堂活动都能表现 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实际上就是将教学设计付诸执行的过程。备课的 意图在上课中贯彻实施,同时教师还要根据上课中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调整. 教学效果的好坏可以说是通过上课“一锤定音”的。 课堂教学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环节逐步推进的。通常可以有五个组 成部分: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 (一)启动环节 启动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 索欲望。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演示、实验、影像画面、言语描述等手段来 创设这种情境。 1、创设适当的刺激情境 注意是意识的“门户”,知识信息只有被学生注意到,才可能有效得 被吸收。而引起注意的主要因素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新异的刺激、强度 大的刺激、活动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 注意创设适当的刺激情境,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教师上课讲话的音量大小、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错落有致以及丰 富的表情、姿势。教师采用的新教具、新信息等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的内在需求 客观刺激物只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要维持学生的注意,需要的是 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激发。可以利用不同看法的“冲突效应”、 出乎意料的“惊奇效应”激起探究的欲望。 【例】分数的基本性质 孙悟空有3根一模一样的甘蔗,小猴子贝贝、佳佳、丁丁看见了,一哄 而上,叫嚷着要吃甘蔗。孙悟空说:“好,贝贝分第一根甘蔗的1/2,佳 佳分第二根甘蔗的2/4,丁丁分第三根甘蔗的3/6。”贝贝、佳佳听了,连 忙说:“孙爷爷,不嘛,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丁丁的同样多。”孙悟空真 的分得不公平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数学问题。 教学一开始,就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分甘蔗这一生动、有趣的 故事导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 抽象的分数基本性质具体化了。 【例】一位化学老师在讲甲苯时,采取巧插事例,形成悬念的方法引 7
起学生的强烈兴趣:1912-1913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 很多国家的石油商都争着要和德国成交,有的还尽量压低价钱,但是德国 人却购进婆罗洲石油,急急忙忙运到德国本土去。由此看来,德国人专购 婆罗洲石油,必然是别有用心了。德国人安的是什么心呢?令人奇怪的是, 揭开这个迷的不是政治家,而是化学家。化学家在对婆罗洲的石油化学元 素成分进行分析后,马上警告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老师 反问道:化学家凭什么破了这个迷,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讲到这里, 老师停了停,让大家沉思片刻,然后说:大家要知道这个迷,今天学好了 新课就会知道的。 3、唤起参与的巨大热忱一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 新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 尽力推动学生自觉“卷入”课堂的教学活动,参与课堂十分重要。 【例】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让每一位学生用右手手指轻轻按在左手 腕桡骨右侧,摸到脉搏后,教师向学生说明脉搏跳动与心脏跳动是一致的, 然后要求每个学生数一下自己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分 别统计每分钟脉搏跳动80及80以上的人数,70-79的人数,60-69的人数, 60以下的人数。统计完毕后,教师问:“为什么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每个人 的脉搏跳动次数却如此不同呢?”同学们无言以对。教师说:“这就是我们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心率和心动周期。” (二)导入环节 导入的主要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为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过渡衔接。导入环 节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 进入导入环节,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措施: 1、有效组织预习和复习,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 预习和复习都是为了让学生有“学习的准备”。课堂教学的“导入”, 就是要安排一定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便新知识的“植入” 有一个清晰、稳定的“固着点”。复习旧课、预习新知,可以顺着学生旧 有的知识经验,导入新课显得十分自然 2、开展尝试性学习活动 要强化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尝试和搜索中发现 矛盾、获得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证明,最有利 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
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三)展开环节 展开环节是上课的主体部分,学生要能够对所学内容有实质性的了解 和初步的掌握。 1、提供足够的例证和经验材料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足够的感性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展开环 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例证。可以用实物演示,也可以列 举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进行类比,或者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2、在巩固练习中实现真正掌握 3、及时校正学生学习中的差错 (四)调整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个依据目标、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不管事前的教学设 计有多周密、多完善,都免不了在课堂情境中出现“变数”,因此,根据 情况调整教学的速度和教学内容的密度,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常见的事。 有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和最易出现的错误反应进行矫正也是很必要的。 在调整环节,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敏锐捕捉反馈信息 学生对旧知识是否牢记、对新知识能否接受,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 适应,全都“写”在脸上,尤其集中在眼神里。可以学生的眼神变化、面 部表情、动作姿态等进行判断。从中你可以获得反馈信息,你的讲解是否 有误,你讲授的深浅、难易、快慢学生能否跟上。然后,及时做出相应的 调节措施:误者正之,深者浅之,化难为易,快慢适中,详略得当,疏密 有致。 2、巧妙运用变化艺术 细微的变化,如表情、目光接触、语气、语速、节奏、音调等可以有 微调。此外,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沟通的方式也可以有变化。课堂情 境中,存在单向(教师讲、学生听)、双向(师生问答)、多向(教师与学 生、学生与学生)多种沟通和交互作用形式。在教学中,师生交互作用方 式的变化既可以是采用讲授、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有 “茶馆式”(读读、议议、讲讲、练练),“蜂音会”(商议教学)等等。 3、认真做好“双补”工作 双补即“补救”和“补充”。 9
补救教学即依据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对学习中没有解决的普遍 性问题和需要强化的重点、难点进行“再次教学”。又称“反馈回授”。 “补充教学”则是对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或为拓展学生智能而进行的 “扩充教学”。补充和扩充不是简单的重复,要有的放矢。 【例】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的 修辞手法,用听觉感受的歌声来比嗅觉的清香。表现荷香的一种似有若无。 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我觉得作者八荷香来比作歌声并不太好,文 章通篇的意境都很静谧,除了作者外,没有第三个人,用“歌声”有点破 坏整体效果。我觉得改成“笛声”更好,更符合当时的意境。 听罢学生的话,老师大加赞赏:这句通感多少年来被人们奉为经典, 从未有疑议,自己的学生竞会提出异议,这是他在备课中无法预见的。于 是,老师就放手让学生改写这句经典名句。结果推出了许多大家公认的佳 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仿佛摇 篮边母亲轻轻的抚拍似的”,“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绵绵的微笑似的”。等等。 思如泉涌。 (五)结课环节 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就像义章结构一样,我们强调“风头、猪肚、 豹尾”。所以,好的课堂,不但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要有丰满充实的展 开,也需要有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的结束。 结课是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概括和深化,并与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 系。而这时往往又是学生感到疲乏,教学效果人佳的时候,最需要外来刺 激,以保持兴趣的连续性 好的结课一般要做到三点: 1、随机性,能根据下课铃响的教学情况,随时应变,使之恰到好处。 2、承接性,即能给本节课告一段落,又能开启下一节课,承上启下。 3、诱导性,留给学生充分思索的空间,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 结课千万不要拖泥带水,当断不断,意尽言未尽。 1、概括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2、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 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实现教学活动的自然过渡衔接。包括课与课的 联系,布置指导学生作业等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