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下 册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475 林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480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488 生物医学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495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503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511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粮食工程专业) 518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乳品工程专业) 525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酿酒工程专业) 533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 541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548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559 生物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567 公安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575 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583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589 动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598 动物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动物医学专业) 604 动物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动物药学专业) 611 林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617 水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627 草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633 基础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639 临床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648 口腔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657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664 中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673 中西医结合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690 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701 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临床药学专业) 708 中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716 法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728 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735 Ⅲ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 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医学实验技术专业) 744 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753 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眼视光学专业) 763 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康复治疗学专业) 772 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782 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 790 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 799 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81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824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保密管理专业) 831 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844 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计学专业) 849 农业经济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854 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860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图书馆学专业) 867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档案学专业) 873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880 工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884 电子商务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889 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896 艺术学理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901 音乐与舞蹈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音乐类专业) 906 音乐与舞蹈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类专业) 915 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电影与电视艺术类专业) 921 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戏剧类专业) 927 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广播电视类专业) 934 美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939 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943 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952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1.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位授予、课程体系、师资队 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监管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专业准人、专业建设和专业质量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业建筑环境 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1.2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1.2.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该类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后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能力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应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2.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对本类专业本科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的技能、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的具体描述。 1.2.3评估 评估是识别、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与数据的过程,是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的一个 或多个进程。 评估应运用直接、间接、定性和定量等手段,以确定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 适当的抽样分析可作为评估过程的一部分。 1.2.4评价 评价是解释评估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和证据的一个或多个进程。 评价决定学生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评价结果用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2.5学时和学分 学时是指学习时间以课时为单位的计算单位,不少于45分钟计1学时。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 实验课程32学时计1学分;工程实践1周计1学分。 1.2.6学制和学位 学制是国家对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 学位是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农业工程类(0823)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农业工程(082301)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082302) 475-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 农业电气化(082303)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082304) 农业水利工程(082305》 3培养目标 3.1总体目标 农业工程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社会贵任感,较系统地掌握农业工程基础 知识、基本理论、工程技能和技术知识,富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能够在农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 育、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3.2基本要求 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技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外语以及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发 展历史、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 (4)具备实施工程实践的能力,并能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处理。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 统和过程的能力;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系统地考虑经济、环境、法律、社会、安全、健康、伦理 等因素。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规范使用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 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规划、设计、生产、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等方面 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备正确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 (8)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交往以及在团队中发 挥作用的能力。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思维,以及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地域特点和学科特色, 制定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根据科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 与修订过程应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4学制与学位授予 4.1学制 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学制4年,实施学分制管理,可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但学习年限应不少于3年、 不超过6年。 4.2学分 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总学分不宜低于16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特点等做出适 当调整。 4.3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符合本专业类培养方案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 士学位。 5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应有行业 -476—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或企业专家参与。数学与基础科学类课程、工程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和工程实践等应满 足以下基本要求。 5.1数学与基础科学类课程 数学类课程应从覆盖以下知识领域核心内容的大学水平课程中选择,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 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内容。 基础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含课程实验)。 数学与基础科学类课程学分合计应不少于总学分的20%或不少于32学分。 5.2工程类课程 工程类课程包括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30%或不少于48 学分。 5.2.1工程基础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课程以数学与基础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值等方法,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 题的能力。 工程基础类课程根据专业要求应从覆盖以下知识领域核心内容的课程中选择: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水力学、土力学、电工学、电子学、工程材 料、计算机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图学等。 5.2.2专业基础类课程 农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农业工程原理、系统工程、机械原 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测试技术、动力机械、液压与气动传动、控制工程、物料工程特性、农学 概论等内容。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机械原理、机械设 计、机械制造、工程测试、动力机械、液压与气动传动、控制工程、农学概论等。 农业电气化专业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单片机原理、电工仪表及测量、 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电力拖动、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等。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机械设计、机械制 造、建筑学、农业建筑结构、新能源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农业节能工程、农业概论等。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工程测量、工程结构、建筑材 料、工程水文、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农学概论等。 5.2.3专业类课程 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地域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办出特色。 5.3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法律、伦理 等各种因素。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15%。 5.4工程实践 高等学校应设置较为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20%。 5.4.1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主要通过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 (1)工程训练 通过系统的实地工程、工艺技术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2)实验课程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测试和 结果分析能力。 —477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 (3)课程设计 主要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应设置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认知与生产实习 通过实地认知实习,使学生学习各种工程实施方法、工程设备、工艺装备和物流系统的工作原理、功 能、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生产实习实践,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感,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发 现问题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4.2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设计或开发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 精神。 5.4,3毕业设计(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选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及指导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 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行业专家参 与,鼓励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6师资队伍 6.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应建立一支满足教学需要的规模稳定,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应具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且不少于5名教师具有本专业博士学位。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 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占20%以上;具 有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占30%以上;获得中高级工程技术职务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 占80%以上。 6.2教师职业素质要求 教师应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应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人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及学术交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 教学。 教师应关心学生成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 教师应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7教学条件 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的合格标准执行。该文件 若有修改,则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7.1教学设施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应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以方便学生 使用。 应通过与企业或行业相关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 践的机会。 应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提高学生创造性设计能力、 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78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7.2信息资源 计算机、网络以及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等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 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7.3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应有保证,且总量能满足专业教学、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已建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日常教学运转经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人员工资费用、教学设施维 护更新费用、教学研究与改革费用、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生均年教学基 本运转费用(不含师资队伍建设和人员工资)不少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 增长。 新建专业应保证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开办经费不少于300万元,且必须有一定 数额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生均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1万元。 7.4发展环境 学校能够有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 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8质量保障体系 8.1学生管理 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 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应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 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应通过记录形成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 的达成。 应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程序,接受转专业、转学学生并认可其原有学分。 8.2跟踪反馈与持续改进 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培 养目标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 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完善与提高。 479—
林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林业工程类专业是实现森林资源抚育与收获,对林产品及其衍生制品实现可持续高效开发、加工、生 产与应用,并提供相关支撑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专业,属工学门类,包含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 程、林产化工3个专业。 林业工程是伴随人类发展进程、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工程技术之一,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 环境建设的基础产业工程,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和功能。林业工程通过森林抚育经营与生态采 伐、林业机械与装备自动化、林产品开发与利用、木材保护与功能性改良、木制品加工、人造板制造 与应用、农林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研制与生产、家具制造、生物质化工材料与化学品、生物质能源及林 源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利用等,产生重要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在我国生态建设、生态安全与生态文 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林业工程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涵盖面广,涉及林学、生物学、化学、 物理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美学、材料科学、土木工程、管理 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学等,其主干学科包括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等。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传统学科,林业工程学科近年来取得了新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林业工程建设一 体化、连续性和集成性为优势,生物质资源培育、加工利用、产品开发、环境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林业工程类专业具有基础性强、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较系统扎实 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应掌握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和具有较高 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辩证思想、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学科和行业适用 面宽、工作能力强等突出特点。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林业工程类(0824)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森林工程(082401) 木材科学与工程(082402) 林产化工(082403) 3培养目标 3.1专业类培养目标 林业工程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林业工程类相应 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林业工程及相应领域从事 技术研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企业管理、教育、科学研究等工作的人才。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行业特点以 —480
林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及未来的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准确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还应根据科技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进行定 期评估,适时调整。 4培养规格 4.1学制 4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建议3~6年)。 4.2授予学位 工学学土。 4.3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林业工程类专业总学分原则上为150~180学分(总学时由各高校根据其总学分以及学时与学分的对 应关系来确定)。 4.4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4.4.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 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保护世界的基本思路和方 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4.4.2业务方面 (1)了解林业工程类相应行业的发展历史、技术前沿和产业趋势;充分认识林业工程在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掌握本专业类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掌握外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 (3)系统地掌握林业工程类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4)熟练地掌握林业工程类相应专业的实践基本技能。 (5)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加工和应用林业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信息。 (6)初步掌握林业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林业工程及相关 问题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 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4.4.3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 锻炼合格标准。 5师资队伍 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各高校林业工程类专业应当拥有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林业工程类专业的专任全职教师人数不少于9人。折合在校生数大于12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 至少相应增加1名专任全职教师。生师比应不高于18:1。 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以及具有工程实践经验或企业生产背景的教 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70%(不含在读),35岁以下专任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博 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不断 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 -48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 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20%。35岁以下实验技 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每班次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20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 原则上不超过8人。 5.2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积极参与专 业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具有林业工程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 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 教、注重效果。 关心学生成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学生的学习计划和人生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指导。 用科研带动教学。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掌握林业工程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 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外学术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3教师发展制度环境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教学难点重点研讨等机制。 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 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学校优良教学传统。 应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应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提供条件,以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 业教育教学能力。 6教学条件 6.1教学设施要求 6.1.1基本办学条件 林业工程类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的工 科、农、林类的合格标准执行。 6.1.2教学实验室 (1)学校应能够提供实现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 支持。 (2)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应满足教学需要,并具有良好的管理、维护机制。专 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5人,使用大型精密仪器的实验课,视各学校具体仪器设备 条件确定,演示实验每组学生不能超过10人。 (3)专业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按一个年级计)。 (4)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完好,并能够及时更新。实验室无破损、无危漏隐患,实验器材及相关设 施完好,安全防护与疏散、环保设施良好,符合国家规范。 (5)可使用的计算机数每2人不少于1台(按一个年级计)。 (6)应具有创新创业实验室或者训练中心,或者能够向本科生提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如实 验室、研究基地、科技园、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 6.1.3实践基地 具有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科研和生产技术活动基地。校外 实践基地至少有2个,实践基地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协议、挂牌并实际运行为准。实践基地应与林业工 程类专业密切相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满足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 生提供参与实践的平台。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