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花 贵州師彩院 2016-2017学年本科 教学质量报告 贵州师范学院 二O一七年十二月
2016-2017 学年本科 教学质量报告 贵州师范学院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f言 .1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学校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各项方针政策情况 3 (二)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服务面向 .3 1.本科人才培养定位 .3 2.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3 3.服务面向… .3 (三)本科专业设置 .3 (四)在校生规模 .4 1.学生人数… .4 2.本科生源质量 .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 (一)师资队伍.。 .5 (二)高级职称为本科生授课情况。 .6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6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7 1.教学用房. .7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8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8 4.信息资源. .8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9 ()专业建设.9 1.围绕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9 2.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9 (二)课程建设.10 1.突出应用特色,完善课程体系..10 2.强化课程质量,提升课程内涵 10 3加强课程管理,建构“教一学一评”相一致的课程标准 10 4.强化核心课程,提升团队教学能力 ..11 5.打造精品课程,促进团队教研能力提升 .11 (三)实践教学 .11 (四)创新创业教有.12 (五)教学改革. .12 1.凸显学生主体作用,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12 2.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开展学业评价改革13
目录 前 言 ..............................................................................................................................................1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3 (一)学校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各项方针政策情况...............................................................3 (二)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服务面向.......................................................................3 1.本科人才培养定位........................................................................................................3 2.本科人才培养目标........................................................................................................3 3.服务面向........................................................................................................................3 (三)本科专业设置...............................................................................................................3 (四)在校生规模...................................................................................................................4 1.学生人数........................................................................................................................4 2.本科生源质量................................................................................................................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5 (一)师资队伍.......................................................................................................................5 (二)高级职称为本科生授课情况.......................................................................................6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6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7 1.教学用房........................................................................................................................7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8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8 4.信息资源........................................................................................................................8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9 (一)专业建设.......................................................................................................................9 1.围绕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9 2.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9 (二)课程建设.....................................................................................................................10 1.突出应用特色,完善课程体系..................................................................................10 2.强化课程质量,提升课程内涵..................................................................................10 3.加强课程管理,建构“教—学—评”相一致的课程标准......................................10 4.强化核心课程,提升团队教学能力..........................................................................11 5.打造精品课程,促进团队教研能力提升..................................................................11 (三)实践教学.....................................................................................................................11 (四)创新创业教育.............................................................................................................12 (五)教学改革.....................................................................................................................12 1.凸显学生主体作用,深化教学方式改革..................................................................12 2.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开展学业评价改革..................................................................13
四、质量保障体系… 13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开拓创新 13 2.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保障教学质量 ..13 (二)管理制度逐步完备,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14 1.强化管理制度执行,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14 2.紧扣学校质量目标,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14 3.加大自评力度,不断完善自评体系…。 .15 4注重评价结果整改落实,建立整改质量追踪机制 15 5.建立校内督导专家库,保障教学督导队伍专业化….16 6.充分发挥数据平台的作用,加强本科教学常态监测I6 五、学生学习效果 .16 (一)学生满意度 16 (二)毕业与就业… 16 1.毕业情况.… .16 2.就业情况 .17 (三)成就与评价… .17 六、特色发展 17 (一)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模式… 17 (二)构建校地、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18 (三)构建鲜明特色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品牌」 .18 (四)以“三大”工程为载体,创建对外交流省内唯一平台一“华文教育基地”.19 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 (一)存在的问题 .20 1.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 ...20 2.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20 3.教学建设与改革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20 4.学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21 5.产学研合作教有还需加强.21 (二)解决对策… ..21 1.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提升经费的使用效率… .21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21 3.加大对新办专业的扶持力度,整体推进学校专业建设…22 4.创新工作模式,营造学风建设良好氛围… 22 5.坚持开放办学,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23 附录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表…。 ..24
四、质量保障体系.........................................................................................................................13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13 1.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开拓创新......................................13 2.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保障教学质量..................................................................13 (二)管理制度逐步完备,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14 1.强化管理制度执行,教学运行平稳有序..................................................................14 2.紧扣学校质量目标,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14 3.加大自评力度,不断完善自评体系..........................................................................15 4.注重评价结果整改落实,建立整改质量追踪机制..................................................15 5.建立校内督导专家库,保障教学督导队伍专业化..................................................16 6.充分发挥数据平台的作用,加强本科教学常态监测..............................................16 五、学生学习效果.........................................................................................................................16 (一)学生满意度.................................................................................................................16 (二)毕业与就业.................................................................................................................16 1.毕业情况......................................................................................................................16 2.就业情况......................................................................................................................17 (三)成就与评价.................................................................................................................17 六、特色发展.................................................................................................................................17 (一)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模式.................................................................17 (二)构建校地、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18 (三)构建鲜明特色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品牌.................................................................18 (四)以“三大”工程为载体,创建对外交流省内唯一平台——“华文教育基地”.19 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 (一)存在的问题.................................................................................................................20 1.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20 2.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20 3.教学建设与改革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20 4.学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21 5.产学研合作教育还需加强.........................................................................................21 (二)解决对策.....................................................................................................................21 1.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提升经费的使用效率.....................................................21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21 3.加大对新办专业的扶持力度,整体推进学校专业建设.........................................22 4.创新工作模式,营造学风建设良好氛围.................................................................22 5.坚持开放办学,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23 附录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表...........................................................................................24
前言 贵州师范学院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全日制 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贵州教育学院。2009年3月,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贵州师范学院:同年 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012年12月,获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 2015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学校增列为贵州 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779622.76平方米(1169亩),校舍建筑面积421628.90平 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719.75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01.05万册, 电子图书133.08万册,纸质期刊1210种,18个中外文数据库。现有13个教学 院(部),40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27人,本科生12493人, 少数民族预科生117人,留学生17人。另有一所附属中学一一贵州省实验中学。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093人。教师总数841人,教授97人,副教授339 人,博士176人,硕士550人。专任教师70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5人, 副高级职称30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5人,副教授298人,博士159人,硕士 463人。贵州省管专家1人,贵州省教学名师5人,省级学术带头人4人,省甲 秀文化人才1人。另聘有“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候鸟型人才2人。硕士 生导师、博士生导师23人。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2个,省部级高层次研究团队3个,省级一流 大学平台培育项目1个,省级一流大学课程重点建设(含培育)项目6个,省级 一流大学专业培育建设项目1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 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省级“2011协 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级重 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计算平台1个, 省级应用服务平台1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省级人才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 业示范中心2个。 近五年,学校共承担了85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6项:横向项目124项: 科研经费总额达8000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 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900余篇,其中 SCI论文120余篇,CSSCI论文150余篇,EI论文20余篇,CSCD论文200余篇: 出版专著与教材90余部;获国家专利授权9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0余件
1 前 言 贵州师范学院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全日制 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 1978 年的贵州教育学院。2009 年 3 月,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贵州师范学院;同年 9 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012 年 12 月,获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 2015 年 11 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 年学校增列为贵州 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 779622.76 平方米(1169 亩),校舍建筑面积 421628.90 平 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12719.75 万元。馆藏纸质图书 101.05 万册, 电子图书 133.08 万册,纸质期刊 1210 种,18 个中外文数据库。现有 13 个教学 院(部),40 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2627 人,本科生 12493 人, 少数民族预科生 117 人,留学生 17 人。另有一所附属中学——贵州省实验中学。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 1093 人。教师总数 841 人,教授 97 人,副教授 339 人,博士 176 人,硕士 550 人。专任教师 709 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 65 人, 副高级职称 305 人;专任教师中教授 65 人,副教授 298 人,博士 159 人,硕士 463 人。贵州省管专家 1 人,贵州省教学名师 5 人,省级学术带头人 4 人,省甲 秀文化人才 1 人。另聘有“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候鸟型人才 2 人。硕士 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23 人。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 个,省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5 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7 个,省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 1 个,省部级教学团队 2 个,省部级高层次研究团队 3 个,省级一流 大学平台培育项目 1 个,省级一流大学课程重点建设(含培育)项目 6 个,省级 一流大学专业培育建设项目 1 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 1 个,省级特 色重点学科 4 个,省级重点学科 2 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 6 个。省级“2011 协 同创新中心”1 个,省级大学科技园 1 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 2 个,省级重 点实验室 1 个,省级院士工作站 1 个,省级众创空间 1 个,省级计算平台 1 个, 省级应用服务平台 1 个,省级科普基地 1 个,省级人才基地 1 个,省级大学生创 业示范中心 2 个。 近五年,学校共承担了 85 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2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43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86 项;横向项目 124 项; 科研经费总额达 8000 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23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 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3500 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 90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120 余篇,CSSCI 论文 150 余篇,EI 论文 20 余篇,CSCD 论文 200 余篇; 出版专著与教材 90 余部;获国家专利授权 90 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30 余件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泰国、台湾等国(境)外高校和 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加入了“国际教育联盟”:与华中师范大学等 高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与浪潮集团、贵州省各市(州)教育局、贵阳市乌当 区人民政府等企业、教育机构与地方政府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教育。 改制以来,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大学”为宗旨,秉承“为人师表”的校训, 坚持“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师院精神, 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主动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 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高校第一所(批)“绿色大学”、“节 能示范校园”、“安全文明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和“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 历管理先进集体”、“贵州省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示范点”、“贵州省优秀校园文 化育人基地”、“贵州省阳光体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获批“教育部西部地 区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贵州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贵州省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贵州省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培训中心”、 “贵州省环境教育基地”和贵州省唯一的国家“华文教育基地”等平台。 学校到2020年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着力培育办学 特色,全力推进办学层次提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文化 传承创新等方面能力和水平,成为服务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科学研究、 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阵地,努力把学校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高水平本科院校
2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泰国、台湾等国(境)外高校和 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加入了“国际教育联盟”;与华中师范大学等 高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与浪潮集团、贵州省各市(州)教育局、贵阳市乌当 区人民政府等企业、教育机构与地方政府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教育。 改制以来,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大学”为宗旨,秉承“为人师表”的校训, 坚持“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师院精神, 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主动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 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高校第一所(批)“绿色大学”、“节 能示范校园”、“安全文明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和“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 历管理先进集体”、“贵州省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示范点”、“贵州省优秀校园文 化育人基地”、“贵州省阳光体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获批“教育部西部地 区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贵州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贵州省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贵州省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培训中心”、 “贵州省环境教育基地”和贵州省唯一的国家“华文教育基地”等平台。 学校到 2020 年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着力培育办学 特色,全力推进办学层次提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文化 传承创新等方面能力和水平,成为服务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科学研究、 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阵地,努力把学校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高水平本科院校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学校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各项方针政策情况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务实创新,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全面贯彻党和 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化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贵 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黔教高发〔2012)380号)及《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文件精神,制定了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17)20号),学校制定并实施《贵州师 范学院“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结合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办学 定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关于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 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贵州师范学院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 评价方式改革实施方案》、《贵州师范学院推进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带 领全体教职员工,弘扬师院精神,遵“为人师表”校训,承“求真务实”校风, 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教学工作中 心地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二)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服务面向 1.本科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将人才培养 目标确立为: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加 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3.服务面向 立足贵州,辐射全国,面向基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 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 工学专业6个,占15%、理学专业9个,占22.5%、文学专业5个,占12.5%
3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学校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各项方针政策情况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务实创新,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全面贯彻党和 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化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 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贵 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黔教高发〔2012〕380 号)及《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文件精神,制定了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17〕20 号),学校制定并实施《贵州师 范学院“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结合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办学 定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关于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努 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贵州师范学院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 评价方式改革实施方案》、《贵州师范学院推进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带 领全体教职员工,弘扬师院精神,遵“为人师表”校训,承“求真务实”校风, 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教学工作中 心地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二)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服务面向 1.本科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将人才培养 目标确立为: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加 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3.服务面向 立足贵州,辐射全国,面向基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 40 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 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 10 个学科门类。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 工学专业 6 个,占 15%、理学专业 9 个,占 22.5%、文学专业 5 个,占 12.5%
法学专业1个,占2.5%、经济学专业2个,占5%、管理学专业4个,占10%、 教育学专业4个,占10%、历史学专业1个,占2.5%、农学专业2个,占5%、 艺术学专业6个,占15%。初步形成以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艺术学学科 门类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史学等学科为辅,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 局。(此处只统计2012版专业代码)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详见图1。 22.5 22 20 18 15 15 14 12.5 1 10 10 ■比例 8 6 2.5 2 0 经济 法学教育 文学历史理学工学农学管型理 图1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四)在校生规模 1.学生人数 学校本学年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2,627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 数的比例为98.94%。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按时点统计)。 表1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 普通高 硕士 博士 留学 普通 进修 成人脱 夜大(业 函 授 网络 自考 科生数 职(含专 研究 研究 生数 预科 生数 产学生 余)学生 兴 茂 学生 学生 科)生数 生数 生数 生数 数 等 数 数 数 12493 0 0 0 ◇ 117 0 0 1,001 3,544 0 0 2.本科生源质量 2017年,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5个,文科招生 省份14个。学校计划招生3,635人,实际录取考生3,561人,实际报到3,483 人。实际录取率为97.96%,实际报到率为97.81%。招收本省学生3,290人。2017 年我校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专业纳入贵州一本批次招生,二本录取最低分超二 本线理科为61分,文科为63分,各招生专业的录取分数均保持持续上升态势
4 法学专业 1 个,占 2.5%、经济学专业 2 个,占 5%、管理学专业 4 个,占 10%、 教育学专业 4 个,占 10%、历史学专业 1 个,占 2.5%、农学专业 2 个,占 5%、 艺术学专业 6 个,占 15%。初步形成以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艺术学学科 门类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史学等学科为辅,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 局。(此处只统计 2012 版专业代码)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详见图 1 。 图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四)在校生规模 1.学生人数 学校本学年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 12,627 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 数的比例为 98.94%。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 1 所示(按时点统计)。 表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 科生数 普通高 职(含专 科)生数 硕 士 研 究 生数 博 士 研 究 生数 留 学 生数 普 通 预 科 生数 进修 生数 成人脱 产学生 数 夜大(业 余)学生 数 函 授 学 生 数 网络 学生 数 自考 学生 数 12493 0 0 0 17 117 0 0 1,001 3,544 0 0 2.本科生源质量 2017 年,学校面向全国 19 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 15 个,文科招生 省份 14 个。学校计划招生 3,635 人,实际录取考生 3,561 人,实际报到 3,483 人。实际录取率为 97.96%,实际报到率为 97.81%。招收本省学生 3,290 人。2017 年我校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专业纳入贵州一本批次招生,二本录取最低分超二 本线理科为 61 分,文科为 63 分,各招生专业的录取分数均保持持续上升态势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按照“数量适度、 结构合理、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了一只数量较为充足, 结构渐趋合理、整体素质和能力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学校 现有专任教师709人、外聘教师8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751人,外聘教师与专 任教师人数之比为11.85%。按折合学生数13,315.7计算,生师比为17.73:1。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7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4.96%.专任教师中 具有研究生学位(博士和硕士)的专任教师62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7.73%: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59人,所占比例为22.43%:具有硕士学位463人,所占比 例为65.3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7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为52.19%: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人数65人,副高级职称人数305人。总体上形成 正高职称引领,副高职称为主,中级职称及其它职称为辅的教师职称结构。我校 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体现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起着带领作用的少数年龄较 大教师为辅的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详见表2。 表2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专任教师 项目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709 / 84 / 正高级 65 9.17 5 5.95 其中教授 65 9.17 5 5.95 副高级 305 43.02 11 13.1 其中副教授 298 42.03 7 8.33 职称 中级 252 35.54 5 5.95 其中讲师 250 35.26 5.95 初级 71 10.01 38 45.24 其中助教 70 9.87 35 41.67 未评级 16 2.26 25 29.76 博士 159 22.43 7 8.33 硕士 463 65.30 32 38.1 最高学位 学士 81 11.42 40 47.62 无学位 6 0.85 6 5.95 35岁及以下 387 54.58 58 69.05 36-45岁 245 34.56 16 19.05 年龄 46-55岁 67 9.45 3 3.57 56岁及以上 10 1.41 7 8.33
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按照“数量适度、 结构合理、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了一只数量较为充足, 结构渐趋合理、整体素质和能力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学校 现有专任教师 709 人、外聘教师 84 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751 人,外聘教师与专 任教师人数之比为 11.85%。按折合学生数 13,315.7 计算,生师比为 17.73:1。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 177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24.96%.专任教师中 具有研究生学位(博士和硕士)的专任教师 622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87.73%;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 159 人,所占比例为 22.43%;具有硕士学位 463 人,所占比 例为 65.3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370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为 52.19%;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人数 65 人,副高级职称人数 305 人。总体上形成 正高职称引领,副高职称为主,中级职称及其它职称为辅的教师职称结构。我校 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体现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起着带领作用的少数年龄较 大教师为辅的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详见表 2 。 表 2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709 / 84 / 职称 正高级 65 9.17 5 5.95 其中教授 65 9.17 5 5.95 副高级 305 43.02 11 13.1 其中副教授 298 42.03 7 8.33 中级 252 35.54 5 5.95 其中讲师 250 35.26 5 5.95 初级 71 10.01 38 45.24 其中助教 70 9.87 35 41.67 未评级 16 2.26 25 29.76 最高学位 博士 159 22.43 7 8.33 硕士 463 65.30 32 38.1 学士 81 11.42 40 47.62 无学位 6 0.85 5 5.95 年龄 35 岁及以下 387 54.58 58 69.05 36-45 岁 245 34.56 16 19.05 46-55 岁 67 9.45 3 3.57 56 岁及以上 10 1.41 7 8.33
(二)高级职称为本科生授课情况 2016-2017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853门,占总课程门数的 55.61%:课程门次数为1,755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45.16%。正高级职称教师 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73门,占总课程门数的11.28%:课程门次数为259门次, 占开课总门次的6.66%。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72门,占总课程 门数的11.21%:课程门次数为256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6.59%。副高级职称教 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28门,占总课程门数的47.46%:课程门次数为1,535门 次,占开课总门次的39.50%。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05门, 占总课程门数的45.96%:课程门次数为1,485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38.21%。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57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97人计,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58.76%。 4/.5 46 45 &四 35 30 25 ■比例 20 15 11.3 11.2 10 5 0 正高级 教授 副高級 副教授 图2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2016-2017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39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 例的62.90%。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223门,占所开设本科专 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58.22%。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 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教育 经费优先保障教学工作需要的原则侧,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教学经费的 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16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241.94万元,本 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54.20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109.37万元。生均本科教 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595.01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23.43元,生均实习经费 6
6 (二)高级职称为本科生授课情况 2016-2017 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853 门,占总课程门数的 55.61%;课程门次数为 1,755 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 45.16%。正高级职称教师 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73 门,占总课程门数的 11.28%;课程门次数为 259 门次, 占开课总门次的 6.66%。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72 门,占总课程 门数的 11.21%;课程门次数为 256 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 6.59%。副高级职称教 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728 门,占总课程门数的 47.46%;课程门次数为 1,535 门 次,占开课总门次的 39.50%。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705 门, 占总课程门数的 45.96%;课程门次数为 1,485 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 38.21%。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57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97人计,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 58.76%。 图 2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2016-2017 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 39 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 例的 62.90%。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 223 门,占所开设本科专 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 58.22%。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 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教育 经费优先保障教学工作需要的原则,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教学经费的 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16 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3,241.94 万元,本 科实验经费支出为 154.20 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 109.37 万元。生均本科教 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2595.01 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 123.43 元,生均实习经费
为360.72元。为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学校加强了财务预决算管理,在年度预 算安排时,把教学经费预算作为全校经费预算必须保证的重点,保证教学经费所 占比重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充分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并确保教学经费的持续增长。 教学经费详见表3。 表3教学经费 本科教学经费 本科专 本科实验经费 本科实习经费 本科教学日 生均本科教 项教学 本科实验 本科实习 总经费 生均 生均 常运行经费 学日常运行 经费 经费 经费 (万元) (元) (元) (万元) 支出(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4637.37 3241.94 2595.01 745.66 154.20 123.43 109.37 360.72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学校总占地面积779,622.76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449,622.76平方米, 绿化用地面积为198,089.83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421,628.9平方米。学 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210,240.62 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112,832.93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8,349.78 平方米。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23,025.18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为105,877.04 平方米,体育馆面积13,093.5平方米。拥有各类运动场34个,面积达到40,574 平方米。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61.74平方米/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3.39平方米/ 生,生均绿化面积为15.69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6.65平方米/ 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3.83平方米/生,生均宿舍面积8.38平方米/生, 生均体育馆面积1.04平方米/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21平方米/生。较好地满足 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详见表4。 表4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779,622.76 61.74 建筑面积 421,628.9 33.39 绿化面积 198,089.83 15.69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10,240.62 16.65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8,349.78 3.83 宿舍面积 105,877.04 8.38 体育馆面积 13,093.5 1.04 运动场面积 40,574 3.21 7
7 为 360.72 元。为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学校加强了财务预决算管理,在年度预 算安排时,把教学经费预算作为全校经费预算必须保证的重点,保证教学经费所 占比重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充分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并确保教学经费的持续增长。 教学经费详见表 3。 表 3 教学经费 本科教学经费 本科专 项教学 经费 (万元) 本科实验经费 本科实习经费 总经费 (万元) 本科教学日 常运行经费 (万元) 生均本科教 学日常运行 支出(元) 本科实验 经 费 (万元) 生 均 (元) 本科实习 经 费 (万元) 生 均 (元) 4637.37 3241.94 2595.01 745.66 154.20 123.43 109.37 360.72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学校总占地面积 779,622.76 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 449,622.76 平方米, 绿化用地面积为 198,089.83 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421,628.9 平方米。学 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210,240.62 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 112,832.93 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48,349.78 平方米。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 23,025.18 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为 105,877.04 平方米,体育馆面积 13,093.5 平方米。拥有各类运动场 34 个,面积达到 40,574 平方米。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 61.74 平方米/生,生均建筑面积为 33.39 平方米/ 生,生均绿化面积为 15.69 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 16.65 平方米/ 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3.83 平方米/生,生均宿舍面积 8.38 平方米/生, 生均体育馆面积 1.04 平方米/生,生均运动场面积 3.21 平方米/生。较好地满足 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详见表 4。 表 4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779,622.76 61.74 建筑面积 421,628.9 33.39 绿化面积 198,089.83 15.69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10,240.62 16.65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8,349.78 3.83 宿舍面积 105,877.04 8.38 体育馆面积 13,093.5 1.04 运动场面积 40,574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