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认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认识教育与义化的关系。 4、认识教育与哲学的关系。 5、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学重点: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教学难点: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进程: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本章所要探讨的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它涉及教育与政治、经济、义 化、生态等方面。它们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方面,学校教育与它们之间存在着 直接的和间接的、正向的与反向的、错综复杂的、现实的相互关系。分析教育 的社会适应性首先要明确影响教育发展变化的因素,其次是分析这些因素对教 育产生的影响。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在 这对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正如马克思所说: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在物质 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教育 的发展。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
教育事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办教育必须有一定的人力、物力 保证。社会给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一定的社 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社会剩余产品的多少,社会剩余产品的多少又直接影响着 社会财富的积累允许有多少人脱离物质生产:前者是办教育的物力来源,后者 是办教育的人力保证。生产力的发展给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 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要求教育具有能够为之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的规模和 发展速度,即要求教育事业与之相适应。总之,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只 能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提供的可能性,如果教育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 需要不相适应,社会迟早会通过强制力量调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性质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校教育的 结构。 教育是为生产劳动培养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 育培养出来的人适应新的生产力,掌握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这必然带 来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变化。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求教育能够满 足生产力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要。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这种要求会越来越高。与之相适应的各级各类教育必然会在诸如修业 年限、课程设置、专业定位等做调整。学校制度的变化,往往是在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农业经济时代,其经济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反映在科学上,就是科学尚 处在一种朴素的高度综合化阶段。例如,在古希腊,自然哲学这一学科就包含 了今天称之为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容。在古代中国,许多科学 思想、发明创造都蕴含在哲学甚至宗教思想之中。同时,如前所述,这一时期 人的同题十分突出。因此,反映在教育上是以人文教育为主,学习前人总结的 伦理道德,教育是面向过去的教育。 工业经济的核心要素是资本。科学的发展,表现为学科的高度分化;在农 业经济时代尚处于混沌状态的综合化学科被分化为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 务的具体的各种各样的门类学科。从社会需求来看,近代社会的工业化和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育上以科学教育为主、 是一种面向过去的教育。 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在科学上,它表现为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 上的高度综合化。大量的交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是这种综合 化的表征。从社会需求来看,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 2
素质的人才,是“博与“专的统一,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实行的专业培养。 在教育上,它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 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还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教育在全世 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教育不 再是跟在社会、跟在文化后面的事业;教育不再是依附性的事业,而是一项先 导性的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事业。 (三)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 展。 从根本上讲,生产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将会进一步丰富。这就要求 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以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生产力的技术水平和创造的物质条件制约着教学条件、影响着教学方法和 形式。学校的物质设备和教学仪器,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 的应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电 影、电视、电子计算机及人造地球卫星相继出现:教学组织形式也由个别教学 为主转变为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则由口耳相传转向各种直观教具、仪器和 电化设备的运用。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列宁全集》第32卷,第71页。)经济 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通过政治而集中表现出来的。有什么性质的政治、经济制 度,就会有什么性质的教育。教育的性质为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政治、经 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社会中在政治和经 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使教育能够体现本阶级的利益,往往利用政治来 控制教育,对教育行使教育职能。具体来说,通过政治、经济制度控制教育领 导权的方式有:颁布法律、政策、法令:规定办学宗旨、方针:任命教育机构 的领导人和教师:编订教科书和各种读物:使用拨款、捐献教育经费等办法。 正是通过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与经济的力量,在政治、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 级便牢牢控制了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 3
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如:英国洛克提出的“双轨制”教育;19世纪后期,世界各国相继颁布义 务教育法;进入20世纪,世界各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扩大教育机会,实现“教 育机会平等”等就是政治、经济制度控制受教育权的重要表现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以及某些教育内容。 诚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目的,但它主要是制约教育培养出人的 身心素质,即劳动者需掌握怎样的知识、技术。但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 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受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主要是制约教育所培养出人的社会性质,即劳动者具有怎样的 阶级观点与思想意识。 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校的设置,其类型和任务的确定,儿童入学和开学条 件的规定,由国家的政策规定。其学校的管理方式又与其政治、经济体制有很 大关系。如!:政治、经济体制是中央集权的,其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直接体 现。不同的社会关系条件下的教育便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哲学、社会 科学方面的内容。教育也必定由中央集中领导:如果政治、经济体制为地方分 权制,其教育则主要是地方分权制管理。 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有: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 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这些社会意识形态也与教育有密切联系,影响 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直接地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思想和 理论。如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董仲舒、王充、韩愈等人,由于他们持有不 同的哲学思想,因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教育主张。即使是现在,对教育的不同 认识,也会产生对待教育的不同态度。如有人认为教育是纯粹的消费,有人认 为教育是智力投资等。如果撇开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单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 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分析,是很难理解那个社会教育的特点的。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同时也构成一定社会的教 育内容,并影响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的体现,同时 也是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哲学、道德社会意识的体现。教育方法则又与教育 思想和教育内容有关。社会意识变化,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必然发生变化。 另外,教育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起重要作用。社会意识的传播,在很大程度 上是靠教育实现的。 四、人口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一)人口发展制约教育投资与规模,影响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 人口的变化过程如行进的火车,有很大的惯性。我国已经出现的三次人口 高峰期给教育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困难,首先是幼儿入托、入园难,接着 是上小学、中学难,继之出现考大学的激烈竞争与就业难等问题。在学龄人口 的高峰期内,中小学生在短期内迅猛增长,教师不足,只得降格以求,以应付 紧张局面:校舍不够,只得办大班,或改为二部制、三部制教学。这样,不仅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每天有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是被关在家里,就 是游荡在马路上,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使家长担心。入学高峰期过去后, 学校又会出现人员超编。若要裁员,困难很多,若不裁员,人头费又会挤占教 育经费,使办学条件依然难以改善。 (二)人口的就业结构制约教育的内部结构 人口的就业结构主要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就业人员的比例。近 年来突出表现在:从农业、工业向服务行业转移:从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转移: 从一般技术部门向高科技部门的转移。 职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指示着教育结构的调整方向。职业结构变化有自身的 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必然出现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 趋势。职业结构的转化趋势要求教育对自身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 等做出调整。否则,职业结构的转移就会困难重重。 教育的内部结构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与比例的组合。 (三)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 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社会流动训 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 偏低,使选择职业、参与社会生活等都面临障碍,由此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 了严峻的挑战。 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态势,以及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了流动 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流动人口子女问题,首先是入学难,近半 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 其三是不在学儿童,即“童工”问题比较突出:其四是由于环境转换与城乡文化 反差导致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加剧。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引导和调适, 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少年”。 (四)人口区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办学形式,影响教育的投资与效果 人口区域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时间集聚的结果或表现形式。人 5
们通常用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拥有的人口数量)作为衡量人口分布的 主要指标。 我国东部人口过密与西北部人口过稀的状况,制约着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 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人口过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中的拥挤现象,如学额 过满、资源紧张、大班上课等。引起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质量下降,还容易形 成业文化群体,青少年往往为争夺生活空间而发生摩擦,甚至出现越轨乃至犯 罪行为。人口过稀,造成教育人口分散。在人烟稀少的老、少、边、穷地区, 学生上学困难。小学生上学往返一次一二十里地,这也是造成这些地方义务教 育难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教育人口分散,必然造成学额不足、小 班上课,或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巡回教学等方式。这样,既妨碍了学生的身 心发展,也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二节、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一一教育的外部功能 在全球范围内,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像今天这样重视教育。加大教育 改革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举措。各国政府都 清醒的认识到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教育 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没有“人”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不关注人 的“社会”的教育是抽象的教育。在今天,教育的社会功能将随着社会口新月 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目前看,教育的外部功能共有五点。 一、教化与兴邦一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自从有了专门的学校教育后,人们首先认识到,并且一直以来重视的就是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专门化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统治阶级用于巩固其政权的工具。教育可以 “化民成俗”(源于《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能够做到“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容补充: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其意义简释如下: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 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6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知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 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 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 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 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 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 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 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 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 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已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已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 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 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 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 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 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 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 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606年开始的科举制,一方面客观上为统治阶级选拔了众多治世良才,另 一方面又极大地奴化了人们的思想,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工具。 如:三从四德、立牌坊、父母在不远游、祥林嫂的故事等。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同样是资产阶级实现其“民主、自由、平等” 的政治理想工具。在今天的社会中,教育的政治功能并没有因为经济功能的实 现而淡化。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上没有脱离政治的教育,教育总是服务于一定 的政治目标。 历史上,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在稳定社会政治秩序中 的作用。教育对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和传播统治阶级思 7
想来实现的。 (一)教育是通过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来实现其政治功能的 列宁曾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 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这从侧面说明了人 的素质水平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从总体看,广大人民群众由于义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偏低,造 成了不少群众参政意识不强,政治觉悟不高,难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 基层农村的选举。从这个层面看,努力扫除青壮年义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符合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的需求。结 合本校学生在网络媒体反映学校停电一事分析。 (二)教育是通过政治思想的“教化”来实现其政治功能的 学校中所传播的政治文化一般是社会中的主流政治义化,即统治阶级的政 治文化。受这种政治文化的影响,人们容易形成与统治阶级相一致的思想意识, 从而自觉地维护社会政治。如果学校放弃了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作用,也就意 味着放弃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因此,在高校中,“两课”教育始终不放松。 但是我们也要防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教育总是要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主要内容去培养 年青一代。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从思想上自觉地去维护和巩固当时的政治、经 济制度。在阶级社会,教育的这种明显的阶级性和为阶级斗争服务的特征,是 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我国的封建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劳 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以及尽忠、尽孝等观念,目的就是要使受教 育者把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看成是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向受 教育者传播资产阶级政治和道德观念,用以巩固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统治 应当强调的是,学校教育在灌输统治阶级思想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 用。这是因为,第一,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 思想、脑筋锐敏,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等,可以传播一 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舆论,籍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第二, 学校所灌输的思想意识,总是比较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一定的经济、政治关系 在学校中往往能得到比较充分的、深刻的、完整的反映。第三,学校教育可以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各种思想意识对人的影响更深刻。第四,学校在 传播一定阶级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不仅限于学校学生,还包括社会大众。一 般来说,学校教育可以把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传递给广大受教育者 8
以后,他们可以再传递给社会大众。 (三)教育是通过培养各类政治人才来实现其政治功能的 要保持和发展一种政治制度,维护好已经取得的国家政权,就需要有一批德 才兼备的政治领导人才。这些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权威。像孔繁森、郑 培民、牛玉儒这样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就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间树立起了良 好的形象。而当今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滋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的素质 太低。分析不同人当官的心态。 (四)教育是通过促进社会发展来实现其政治功能的 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一→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中国的近 代史告诉我们,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真正实践“发展才是硬道 理”,而发展的基础就是国民素质,就是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所担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正是教 育的政治功能的时代使命。 二、生利与富民一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这一思想最早见于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著作中。墨子最早认识到只有推 行教育才能提高生产科技水平。柏拉图也承认工艺与知识的关系。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舒尔茨因完成人力资本理论在1979年获得诺 贝尔奖。他提出,人的能力与技术资本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传统经济中的物力 资本。 21世纪的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由教育发展决定的经 济,是依靠教育发展实现财富增长的经济类型。因此,离开了国民素质的整体 提高,离开了人的知识创新能力,就谈不上知识经济。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成为发展经济的人力基础 在当代社会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多地依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 提高与掌握专门的知识的多少,教育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 科学认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当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由 教育所实现的“人的能力的开发”。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看作是发展经济的核心 问题,把教育方面的投资看作是人的能力的积累,是一种在发展生产中能取得 最显著效果的最合理的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这种观点符合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规律的,因而是可取的。 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可以提高劳动力素 9
质,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使劳动力具有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知识、技能:第二, 使劳动力具有现代社会生产所需要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习惯,使劳动者具有与 现代生产相适应的进取,创新精神和规范行为。 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大力普及基础 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充分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经济社会的 必然需求。 (二)教育自身成为社会的基础产业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授人类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但同时也生产新的 科学技术。学校由于人才集中,并具有科研方面的优势,如,学科领域齐全、 科研设备先进,有利于各门学科之间的协作,以及可以从学生中不断补充后备 力量。因此,特别有利于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在 生产部门的普及和更新的速度。这一点在高等学校表现的尤为明显。近年来, 高等学校更是加速现代社会生产技术更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 视。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硅谷”办起各种教学、科研、生产联 合体,就反映了这一事实。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型的劳动者 将成为劳动力的主体。有人预计,2010年发达国家蓝领工人将只占社会劳动力 总数的1/8。在这个时代,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将与个人的经济收益及生活质量 密切相关,投资于教育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三)教育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义化支撑 资源消耗、生态失衡、贫富悬殊、道德滑坡等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教育来 丰富人的内涵,改善经济发展的文化环境。 关于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能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本身是为 一定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的。它的作用的发挥只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制 度的基础上。因此,教育只能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而不能改变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二,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 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以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性质相适 应的规律所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 育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起 作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