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注:斜体代表采访者,非斜体代表被采访者,内容分为视频、音频、文字三部分。 【视频】 采访记录1 采访时间: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来访目的:了解留学生(理科)回国选择情况以及原因。 受访人:周序倩,复旦大学物理系党委学生委员、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学生工作组 组长 采访人:沈杰文10300190010 摄像&整理:杜淼10300190002 问:周老师,您当年读书的同学出国的多吗 答:我是98级的,当年我自己的同学也有很多是出国的,也有很多回国内的,也有继续呆 在国外工作或深造的。比如和我寝室的一个女生,她是在中科院读了博士以后才出国做博士 后。还有班级里的一些同学,当然都是女生,出国以后回到了国内,我也会跟她们交流,问 她们为什么出国了以后还要回来?她们的想法是,因为特别是08年经济危机以后,国内的 形势比较好,而且最近这几年国内在科研、学术研究上的投入力度都比较大,无论在物质上 还是其他奖励。所以我的同学,她们做研究工作比较多,在国外做了一段博士后之后,还是 回到国内高校做研究工作,因为现在在国外的课题组,经费也并不一定是想象中的充足。所 以很多同学回来以后,回到国内的高校,感觉国内的好的资源、政策还是比较多的 问:现在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国外的科研环境要优于国内,如果单从科研角度来说,是不 是国外的科研环境,包括同事,教授,以及氛固都是处于前沿的 答:这也是取决于你看的角度。在国内可能我们平时关注更多地是国外的超一流学校,跟他 们相比我们可能确实存在差距,毕竟我们的起步还是比他们晚的,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追 上他们的确也是非常难的。但如果只是从一般情况来看,因为你不能总跟超一流的名校去比, 那国内的一流学校的科研环境、投入并不一定比国外的二流或一般的学校差,甚至更好。尤 其是最近几年,我们物理系也引进非常多的科研人才,包括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还有 很多国外读完博士后回来的一些老师,他们也都觉得国内的发展平台是很好的。但还有另外 个我觉得他们出国回来的原因,可能是在国外的课题组中国人还不是很多,在平时的沟通 上可能还是存在不便。比如我有学生从国外回来,他会说,在国外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很孤 单,不是因为无法融入,但还是会感到很孤寂。可能在文化背景上还是存在差异,心灵无法 产生共鸣吧。有的同学还会跟我说,我不希望我的将来的孩子成为 banana(笑)。他们会 觉得回来以后的文化环境更好,更加能够融入,就像回到家一样。而且现在独生子女特别多, 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也会考虑到家人的年长。况且现在可能也不像八九十年代国内 外的差距那么大,那时候到国外会感到完全不一样的繁华,但现在,像国内的一线城市,甚 至很多同学出国以后就发觉,因为他们一直呆在上海,我一个学生出国以后,他去了一个位 于郊区的学校,他就说,“我跑到乡下去了”(笑),就会有这种感觉。包括生活的便捷程度 (不如国内),当然在乡村生活还是很便利的,不像国内的乡村,有些地方连水电都没通 但国内的繁华程度跟他们的确差距不大,甚至更好了,所以有些同学会选择回来。 问:那提到文化冲突的问题,他们回来以后会不会有些不适应? 答:我觉得这可能更多的不是冲突,而只能说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问:因为他们可能吸收到了,看到了外国的东西(文化)。 答:这个我个人觉得问题不大。以为文化是母语化的,它可能是从你出生开始,从小影响到 大,是根深蒂固的,是很难改变的,当然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出国了以后,如果他一直在国注:斜体代表采访者,非斜体代表被采访者,内容分为视频、音频、文字三部分。 【视频】 采访记录 1 采访时间:2012 年 12 月 7 日星期五 采访目的:了解留学生(理科)回国选择情况以及原因。 受访人:周序倩,复旦大学物理系党委学生委员、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学生工作组 组长 采访人:沈杰文 10300190010 摄像&整理:杜淼 10300190002 问:周老师,您当年读书的同学出国的多吗? 答:我是 98 级的,当年我自己的同学也有很多是出国的,也有很多回国内的,也有继续呆 在国外工作或深造的。比如和我寝室的一个女生,她是在中科院读了博士以后才出国做博士 后。还有班级里的一些同学,当然都是女生,出国以后回到了国内,我也会跟她们交流,问 她们为什么出国了以后还要回来?她们的想法是,因为特别是 08 年经济危机以后,国内的 形势比较好,而且最近这几年国内在科研、学术研究上的投入力度都比较大,无论在物质上 还是其他奖励。所以我的同学,她们做研究工作比较多,在国外做了一段博士后之后,还是 回到国内高校做研究工作,因为现在在国外的课题组,经费也并不一定是想象中的充足。所 以很多同学回来以后,回到国内的高校,感觉国内的好的资源、政策还是比较多的。 问:现在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国外的科研环境要优于国内,如果单从科研角度来说,是不 是国外的科研环境,包括同事,教授,以及氛围都是处于前沿的。 答:这也是取决于你看的角度。在国内可能我们平时关注更多地是国外的超一流学校,跟他 们相比我们可能确实存在差距,毕竟我们的起步还是比他们晚的,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追 上他们的确也是非常难的。但如果只是从一般情况来看,因为你不能总跟超一流的名校去比, 那国内的一流学校的科研环境、投入并不一定比国外的二流或一般的学校差,甚至更好。尤 其是最近几年,我们物理系也引进非常多的科研人才,包括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还有 很多国外读完博士后回来的一些老师,他们也都觉得国内的发展平台是很好的。但还有另外 一个我觉得他们出国回来的原因,可能是在国外的课题组中国人还不是很多,在平时的沟通 上可能还是存在不便。比如我有学生从国外回来,他会说,在国外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很孤 单,不是因为无法融入,但还是会感到很孤寂。可能在文化背景上还是存在差异,心灵无法 产生共鸣吧。有的同学还会跟我说,我不希望我的将来的孩子成为 banana..(笑)。他们会 觉得回来以后的文化环境更好,更加能够融入,就像回到家一样。而且现在独生子女特别多, 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也会考虑到家人的年长。况且现在可能也不像八九十年代国内 外的差距那么大,那时候到国外会感到完全不一样的繁华,但现在,像国内的一线城市,甚 至很多同学出国以后就发觉,因为他们一直呆在上海,我一个学生出国以后,他去了一个位 于郊区的学校,他就说,“我跑到乡下去了”(笑),就会有这种感觉。包括生活的便捷程度 (不如国内),当然在乡村生活还是很便利的,不像国内的乡村,有些地方连水电都没通, 但国内的繁华程度跟他们的确差距不大,甚至更好了,所以有些同学会选择回来。 问:那提到文化冲突的问题,他们回来以后会不会有些不适应? 答:我觉得这可能更多的不是冲突,而只能说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问:因为他们可能吸收到了,看到了外国的东西(文化)。 答:这个我个人觉得问题不大。以为文化是母语化的,它可能是从你出生开始,从小影响到 大,是根深蒂固的,是很难改变的,当然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出国了以后,如果他一直在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