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句中,“拙于遵养时晦”,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遵养时晦拙”,“于”,在:“见排” 是被动句,“见”,表被动,被:“由”,通过:“镇靖”联系历史术语“绥靖”,使事态 安定 【参考译文】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李憕,天宝末年,担任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攻陷东都,(李 憕)遇害,多次赠封至太尉,谥号忠懿。李憕孙子李寀,元和年间,做官到给事中。李寀儿子 李敬方,文宗在位期间,(封为)谏议大夫。李敬方儿子李穀,广明中期,任晋公王铎的都统 判官,因为收复失地的功绩被封为谏议大夫。 李琪就是李毅的儿子,十三岁时,所作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 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毅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为题目到李家 测试李琪,李琪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就昌盛,不贤就无人共事,项氏 败亡是很自然的,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使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 大器的,将来一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谿父子因文学而出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完赋 文大为惊异,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 句之后还不见主题,你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出名, 考上了进士。天复初年,应考博学弘词科,位居第四等次,被授任武功县尉,又任转运巡官, 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当了谏官,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写奏章评论 文章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庄宗进入汴京,一向听说李琪的名声,于是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历任太常卿、吏部 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国家发洪水,京城国库空虚,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书,陈述治国的策 略。李琪于是上书说: 我听说国君广有万民,深居九重宫阙,特别担心的事情,是百姓凋零却不知晓,天下困 窘却不能救助,下面的情形不能上达天听,大臣不敢指责谏言。如今陛下您因为水灾,军粮 缺乏,内心焦虑,归罪自己,心情迫切,内疚不已,避开议事的正殿来自责,寻访士人来求 策,那么什么担心会没有收获,什么议论不能彰明? 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 乱而作罢 李琪虽然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在韬光养晦上显得笨拙,一有动议就被排斥,通过 自己不能使事态安定。在太子太傅的职位上退休。长兴中期,死于福善里家中,时年六十岁。第二句中,“拙于遵养时晦”,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遵养时晦拙”,“于”,在; “见排” 是被动句,“见”,表被动,被;“由”,通过;“镇靖”联系历史术语“绥靖”,使事态 安定。 【参考译文】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李憕,天宝末年,担任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攻陷东都,(李 憕)遇害,多次赠封至太尉,谥号忠懿。李憕孙子李寀,元和年间,做官到给事中。李寀儿子 李敬方,文宗在位期间,(封为)谏议大夫。李敬方儿子李縠,广明中期,任晋公王铎的都统 判官,因为收复失地的功绩被封为谏议大夫。 李琪就是李縠的儿子,十三岁时,所作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 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为题目到李家 测试李琪,李琪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就昌盛,不贤就无人共事,项氏的 败亡是很自然的,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使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 大器的,将来一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谿父子因文学而出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完赋 文大为惊异,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 句之后还不见主题,你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出名, 考上了进士。天复初年,应考博学弘词科,位居第四等次,被授任武功县尉,又任转运巡官, 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当了谏官,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写奏章评论, 文章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庄宗进入汴京,一向听说李琪的名声,于是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历任太常卿、吏部 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国家发洪水,京城国库空虚,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书,陈述治国的策 略。李琪于是上书说: 我听说国君广有万民,深居九重宫阙,特别担心的事情,是百姓凋零却不知晓,天下困 窘却不能救助,下面的情形不能上达天听,大臣不敢指责谏言。如今陛下您因为水灾,军粮 缺乏,内心焦虑,归罪自己,心情迫切,内疚不已,避开议事的正殿来自责,寻访士人来求 策,那么什么担心会没有收获,什么议论不能彰明? 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 乱而作罢。 李琪虽然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在韬光养晦上显得笨拙,一有动议就被排斥,通过 自己不能使事态安定。在太子太傅的职位上退休。长兴中期,死于福善里家中,时年六十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