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典型性、内容的多样化等突出优点。[6 因此,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应转变观念,立足于艺术情境的营造,立足 于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艺术样式的独到分析,但又不满足于此。因为,对于学 生来说,理解一部电影的巨大审美价值(思想上的、情感上的)远比掌握这部电 影复杂的蒙太奇结构和光影构成更为重要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影视作品的细读 与鉴赏中将一些宏大的人生命题融注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 的艺术鉴赏力,更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 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满、完善、完美。这显然是大学公共影视课程 (包括整个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应努力的方向 例如,在讲解影片《阮玲玉》(1993,导演关锦鹏)时,笔者就曾和学生-起 探讨岀影片如镜像般相互映照又相互区别开来的三重结构,及其所指认的三重人 格和人生境界。而阮玲玉作为演员所扮演的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弱质女子或彰显 新生革命热情的新女性,都由现实中阮玲玉自甘深陷金丝囚笼,又缺乏强大自我 认同来抗衡周遭环境压迫的生活选择和人生困境所—佐证叠印。这样,学生所 掌握的不仅是作为光影艺术的《阮玲玉》,更是作为人生隐喻、人格映照的个体 心灵史 3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融注生命教育的内容。 之所以要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融注生命教育,是源于对现代学校教育的深刻反 思。当下教育过度工具理性化,倡导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的价值取向,忽视了人 文关怀。因此,教育要回归本性,要以人为本,强调生命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 归依。 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如思想辅导,主题报告等, 但是,在影视课程中融注生命教育的内容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艺术体验 中的情感投射,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存感受和生命情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体 验成功,体验苦难,体验生命的尊严与高贵。如影片《深海长眠》,思考的是生 命的价值;影片《21克》,要称量的是生命的重量;影片《吾土吾民》则重建生 命的尊严;影片《辛德勒名单》更是在一个严酷的背景下逼视生命的脆弱与高 贵 因此,大学公共影视课程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在丰富多样的艺术鉴赏和 艺术创作、艺术体验中让学生从感悟生命到思索生命,从理解生命到尊重生命, 从直面生命到热爱生命,从珍爱生命到升华生命,从而体认到自身超越的人生理 想、深邃的生命质询和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深刻反思。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实践探索 通过对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现状的了解,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期望与不满的掌 握,通过通识教育的理念指引,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与总结,笔者认为大学公共 影视课程的实践探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了论述的方便,接下来的分析都 以电影为例,电视剧和其它艺术门类可以依此类推) 1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许多髙校公共影视课程的名目繁多,如《影视鉴赏》、《电影艺术导 仑》、《影视剧艺术》、《电影思想解读》等,但这些课程多没有教学大纲和教 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课程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有些课沦为看电影或 讲故事。还有高校将公共影视课程形成了一个系列:《电影艺术导论》、《电影 鉴赏》、《当代电影美学》、《电影编剧学与DV制作》等。在这个系列中,以赏 析类课程为主,接着向两头延伸,向上往美育、艺术理论方向延伸,提升课程的 深度和内涵;向下往艺术实践和技巧课延伸,让学生亲身参与艺术活动。这种设 计看上去非常科学,有一个“普及—提高ˆ、从感性印象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操作典型性、内容的多样化等突出优点。”[6] 因此,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应转变观念,立足于艺术情境的营造,立足 于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艺术样式的独到分析,但又不满足于此。因为,对于学 生来说,理解一部电影的巨大审美价值(思想上的、情感上的)远比掌握这部电 影复杂的蒙太奇结构和光影构成更为重要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影视作品的细读 与鉴赏中将一些宏大的人生命题融注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 的艺术鉴赏力,更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 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满、完善、完美。这显然是大学公共影视课程 (包括整个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应努力的方向。 例如,在讲解影片《阮玲玉》(1993,导演关锦鹏)时,笔者就曾和学生一起 探讨出影片如镜像般相互映照又相互区别开来的三重结构,及其所指认的三重人 格和人生境界。而阮玲玉作为演员所扮演的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弱质女子或彰显 新生革命热情的新女性,都由现实中阮玲玉自甘深陷金丝囚笼,又缺乏强大自我 认同来抗衡周遭环境压迫的生活选择和人生困境所一一佐证叠印。这样,学生所 掌握的不仅是作为光影艺术的《阮玲玉》,更是作为人生隐喻、人格映照的个体 心灵史。 3.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融注生命教育的内容。 之所以要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融注生命教育,是源于对现代学校教育的深刻反 思。当下教育过度工具理性化,倡导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的价值取向,忽视了人 文关怀。因此,教育要回归本性,要以人为本,强调生命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 归依。 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如思想辅导,主题报告等, 但是,在影视课程中融注生命教育的内容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艺术体验 中的情感投射,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存感受和生命情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体 验成功,体验苦难,体验生命的尊严与高贵。如影片《深海长眠》,思考的是生 命的价值;影片《21克》,要称量的是生命的重量;影片《吾土吾民》则重建生 命的尊严;影片《辛德勒名单》更是在一个严酷的背景下逼视生命的脆弱与高 贵。 因此,大学公共影视课程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在丰富多样的艺术鉴赏和 艺术创作、艺术体验中让学生从感悟生命到思索生命,从理解生命到尊重生命, 从直面生命到热爱生命,从珍爱生命到升华生命,从而体认到自身超越的人生理 想、深邃的生命质询和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深刻反思。 三 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实践探索 通过对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现状的了解,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期望与不满的掌 握,通过通识教育的理念指引,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与总结,笔者认为大学公共 影视课程的实践探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了论述的方便,接下来的分析都 以电影为例,电视剧和其它艺术门类可以依此类推): 1.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许多高校公共影视课程的名目繁多,如《影视鉴赏》、《电影艺术导 论》、《影视剧艺术》、《电影思想解读》等,但这些课程多没有教学大纲和教 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课程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有些课沦为看电影或 讲故事。还有高校将公共影视课程形成了一个系列:《电影艺术导论》、《电影 鉴赏》、《当代电影美学》、《电影编剧学与DV制作》等。在这个系列中,以赏 析类课程为主,接着向两头延伸,向上往美育、艺术理论方向延伸,提升课程的 深度和内涵;向下往艺术实践和技巧课延伸,让学生亲身参与艺术活动。这种设 计看上去非常科学,有一个“普及——提高”、从感性印象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操作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