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产生并认可为维护社会关系而出现的文饰性行为。 中西方在道德方面一般都存在着两个体系,一个是我们与和自己血缘、地缘和利害相关 者发生关系时所遵循的私德体系.另一个是我们与和自己血缘、地缘和利害无关者发生关系 时所遵循的公德体系。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私德体系而轻视公德体系,甚至将君臣关系、上下 级关系列入私德范畴,所以在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中,中国背景下的人们往往会把发生职业 关系的外部人群分为两类,一是亲朋好友、利益相关者等属于熟识者的圈内人范畴,一是非 熟识者的圈外人范畴:在与熟识者进行交往时一般会严格遵循不欺瞒、守信用的准则,而在 与非熟识者进行交往时则往往会出现违反诚信规则的行为。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我 国很多企业经营者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出现的守信与失信并存现象。 2.诚信概念演变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强调道德作用.视其是“为政”、“齐家”、“处世”之本,而 “诚信”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成分。我国古代典籍中充满了对诚信的论述,但考察对诚 信的描述,可以发现“诚”、“信”概念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存古籍《尚 书》中提到的“诚”,指的是人们笃信鬼神的虔诚心理:《易传》中提出的“修诚立其辞”, 泛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真实。(参见吴申元、徐建华)“诚”的理解随后发展为指“真实无妄”: 《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孟子》中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就是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要求人们尊重、认同和遵循客观天道,按照人的 本性去生活、去行动,使天然的德性化为自然的行为,无任何勉强与做作。正如《礼记·大 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熹言:“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诚者,合 内外之道,便是表里如一”。(《朱子语类》卷二三)这便形成了最终对“诚”的理解。 至于“信”,经典的描述来自于《诗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的本意是“从 人”、“从言”,指人所说的话、许下的诺言和誓言等;“人言为信”,是对某种信念、原则和 语言发自内心的忠诚。“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袁采, 《袁氏世范》。信是对誓言的遵守,是对规则的遵从。孔子说“人无信不立”、“民无信不 立”,强调了人无信用、信誉将难以立足于社会生活(《论语·颜渊》,也提出了“信”对国家 和社会是比“食”和“兵”更为重要的前提要件。 “诚”和“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相通和互训意义。诚和信的论述一直如影随形, 相伴左右,如“人之所助在乎信,信所立由乎诚。循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 以教人不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一不诚则心莫之保,一不信则言莫之行”(陆贽,《陆宣 公文集》卷三)。 对“诚信”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探讨,早在先秦儒家那里己达到了顶峰,并且“信”受到 了广泛的推崇。孔子以信为其“四教”科目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要求人们 讲求信义,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信。同时孔子在“五德”(恭、宽、信、敏、惠)中也将 其作为重要要素。到西汉董仲舒归纳确立“三纲五常”后,“信”更被视为“五常之本,百 行之源”(五常为:仁、义、礼、智、信)。“诚信”由此演变成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向侧 重于“信”的内涵发展。 把“诚信”道德规范具体到商业经营活动中,儒家视其为职业道德之本,是处理职业关 6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产生并认可为维护社会关系而出现的文饰性行为。 中西方在道德方面一般都存在着两个体系, 一个是我们与和自己血缘、地缘和利害相关 者发生关系时所遵循的私德体系, 另一个是我们与和自己血缘、地缘和利害无关者发生关系 时所遵循的公德体系。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私德体系而轻视公德体系, 甚至将君臣关系、上下 级关系列入私德范畴, 所以在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中, 中国背景下的人们往往会把发生职业 关系的外部人群分为两类, 一是亲朋好友、利益相关者等属于熟识者的圈内人范畴, 一是非 熟识者的圈外人范畴; 在与熟识者进行交往时一般会严格遵循不欺瞒、守信用的准则, 而在 与非熟识者进行交往时则往往会出现违反诚信规则的行为。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我 国很多企业经营者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出现的守信与失信并存现象。 2. 诚信概念演变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强调道德作用, 视其是 / 为政0、/ 齐家0、/ 处世0 之本, 而 / 诚信0 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成分。我国古代典籍中充满了对诚信的论述, 但考察对诚 信的描述, 可以发现 / 诚0、 / 信0 概念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存古籍 5尚 书6 中提到的 / 诚0, 指的是人们笃信鬼神的虔诚心理; 5易传6 中提出的 / 修诚立其辞0, 泛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真实。( 参见吴申元、徐建华) / 诚0 的理解随后发展为指 / 真实无妄0: 5中庸6 中说 / 诚者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0; 5孟子6 中说 / 诚者天之道, 思诚者人之道0, 就是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 要求人们尊重、认同和遵循客观天道, 按照人的 本性去生活、去行动, 使天然的德性化为自然的行为, 无任何勉强与做作。正如 5礼记#大 学6 云: /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0 朱熹言: / 诚者何? 不自欺不妄之谓也0; / 诚者, 合 内外之道, 便是表里如一0。(5朱子语类6卷二三) 这便形成了最终对 / 诚0 的理解。 至于 / 信0, 经典的描述来自于 5诗经6: /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0 / 信0 的本意是 / 从 人0、/ 从言0, 指人所说的话、许下的诺言和誓言等; / 人言为信0, 是对某种信念、原则和 语言发自内心的忠诚。 / 有所许诺, 纤毫必偿; 有所期约, 时刻不易, 所谓信也。0 ( 袁采, 5袁氏世范6) 。信是对誓言的遵守, 是对规则的遵从。孔子说 / 人无信不立0、 / 民无信不 立0, 强调了人无信用、信誉将难以立足于社会生活( 5论语#颜渊6) , 也提出了 / 信0 对国家 和社会是比 / 食0 和 / 兵0 更为重要的前提要件。 / 诚0 和 / 信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相通和互训意义。诚和信的论述一直如影随形, 相伴左右, 如 / 人之所助在乎信, 信所立由乎诚。循诚于中, 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 可 以教人不欺。惟信与诚, 有补无失。一不诚则心莫之保, 一不信则言莫之行0 ( 陆贽, 5陆宣 公文集6卷三) 。 对 / 诚信0 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探讨, 早在先秦儒家那里已达到了顶峰, 并且 / 信0 受到 了广泛的推崇。孔子以信为其 / 四教0 科目之一 (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 要求人们 讲求信义, 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信。同时孔子在 / 五德0 ( 恭、宽、信、敏、惠) 中也将 其作为重要要素。到西汉董仲舒归纳确立 / 三纲五常0 后, / 信0 更被视为 / 五常之本, 百 行之源0 ( 五常为: 仁、义、礼、智、信) 。/ 诚信0 由此演变成一种伦理道德规范, 并向侧 重于 / 信0 的内涵发展。 把 / 诚信0 道德规范具体到商业经营活动中, 儒家视其为职业道德之本, 是处理职业关 3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