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系和职业服务对象关系需遵守的必要准则。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守信,指在职业 活动中重然诺,讲信用,守合约,以诚正己,作为立业之本。(2)正直,即不欺人、不欺 己、不欺心,在职业活动中不允许有欺骗行为,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行霸市。(3) 重义,即信不仅仅是信于约,更要信于义。儒家认为诚信不是机械的言必信、行必果,而应 以义作为诚信的标准,作为该不该守信的根据。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就是以义为一切经济 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准则。(参见唐凯麟、张怀承) 综合起来看,对“诚信”概念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下从“诚”与“信”各自具有独立的内 涵,到内涵的整合与互训,以及内涵的侧重点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这些发展都停留 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早期,停留在农业社会的范畴之内,尤为遗憾的是自儒家强调“重 义”后,“诚信”的初始理念更多地“被淹没在以人伦等级与亲情距离为基础的·仁义,或 ‘理义’的伦理观念中”,使中国传统社会所强调和形成的信任,“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超脱 ‘家庭'、‘亲情、‘义气?和‘熟人’的特殊主义限阈”(参见万俊人)。我国近代对诚信的 研究、思考以及应用,几乎没有多少更深入的发展。 西方在进入20世纪后,因实践问题的涌现,多学科研究者对诚信问题产生极大兴趣, 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讨,诚信概念的理解因此出现了多种视角。 第一种视角是将“诚信”视为个体的个性特质,并依此开发评价个体是否诚信的工具。 比如早期.他们认定诚信等同于诚实性,60-70年代诚信概念延伸到个性的其它相关成分, 主要集中于“可信赖性”,90年代后延伸到“责任意识”,直至目前在人事选拔领域大量进 行诚信测验,认定个体的诚信特质,包括责任心(responsibility)、长期的工作承诺、一致性 (consistency)、对暴力的遵从(proneness to violence)、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敌意 (hostility)、工作伦理(work ethics)、可靠性(dependability)、动力水平(energy level)等。 Sackett and Callahan,pp.491-529;Camara and Schneider,pp.112-119) 第二种视角是视“诚信”为一种道德行为,认为“诚信”不等同于“诚实”、“责任意 识”,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涉及个体对规则的认可和承诺,并且与道德维度相关联。持这 种观点的研究者在探讨诚信问题时结合了商业伦理学的观点和阐述,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为 T.E.Becker。他认为诚信是个体对合乎道德判断的系列规则和价值观在行为上的忠诚,而 其判断标准不是个体、群体或社会的概念,而是“现实存在”。道德判断的核心成分是能够 推动个体长期生存和使其作为理性个体更为幸福的规则和价值观。Bck探讨了诚信与诚实 之间的关系,即诚实是诚信的必要的但不充分的条件。诚实要求个体不使用意识去扭曲现 实,而诚信是要求个体不要背叛个体在活动中的道德信念。诚信要求个体遵循合乎道德判断 的规则。(参见Becker,pp.154-161) 第三种视角是从对人员实施诚信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该视角的研究者结合了心理学、经 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Kaptein。他认为:(1)诚信是关系概念。虽 然诚信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个体的品质,但个体在孤立状态下无所谓诚信,也无法认定其 诚信与否:只有当人们一起生活和工作时,诚信才重要,也才表现出个体诚信与否。因此诚 信是社会的和关系的概念。(2)诚信是相对概念。诚信是指在何种程度上个体满足了周围世 界对其的合法期望。只有那些被广泛地支持或一般被认为对组织的发展合适或必要的期望才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37 http://wwy系和职业服务对象关系需遵守的必要准则。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 ( 1) 守信, 指在职业 活动中重然诺, 讲信用, 守合约, 以诚正己, 作为立业之本。 ( 2) 正直, 即不欺人、不欺 己、不欺心, 在职业活动中不允许有欺骗行为, 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行霸市。( 3) 重义, 即信不仅仅是信于约, 更要信于义。儒家认为诚信不是机械的言必信、行必果, 而应 以义作为诚信的标准, 作为该不该守信的根据。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 就是以义为一切经济 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准则。( 参见唐凯麟、张怀承) 综合起来看, 对 / 诚信0 概念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下从 / 诚0 与 / 信0 各自具有独立的内 涵, 到内涵的整合与互训, 以及内涵的侧重点形成, 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但这些发展都停留 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早期, 停留在农业社会的范畴之内, 尤为遗憾的是自儒家强调 / 重 义0 后, / 诚信0 的初始理念更多地 / 被淹没在以人伦等级与亲情距离为基础的 -仁义. 或 -理义. 的伦理观念中0, 使中国传统社会所强调和形成的信任, / 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超脱 -家庭. 、-亲情. 、-义气. 和 -熟人. 的特殊主义限阈0 ( 参见万俊人) 。我国近代对诚信的 研究、思考以及应用, 几乎没有多少更深入的发展。 西方在进入 20 世纪后, 因实践问题的涌现, 多学科研究者对诚信问题产生极大兴趣, 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讨, 诚信概念的理解因此出现了多种视角。 第一种视角是将 / 诚信0 视为个体的个性特质, 并依此开发评价个体是否诚信的工具。 比如早期, 他们认定诚信等同于诚实性, 60- 70 年代诚信概念延伸到个性的其它相关成分, 主要集中于 / 可信赖性0, 90 年代后延伸到 / 责任意识0, 直至目前在人事选拔领域大量进 行诚信测验, 认定个体的诚信特质, 包括责任心 ( responsibility) 、长期的工作承诺、一致性 (consistency) 、对暴力的遵从 ( proneness to violence) 、道德推理 ( moral reasoning ) 、敌意 ( hostility) 、工作伦理 ( w ork ethics) 、可靠性 ( dependability) 、动力水平 ( energy level) 等。 ( 参见 Sackett and Callahan, pp. 491- 529; Camara and Schneider, pp. 112- 119) 第二种视角是视 / 诚信0 为一种道德行为, 认为 / 诚信0 不等同于 / 诚实0、/ 责任意 识0, 是一个独立的概念, 它涉及个体对规则的认可和承诺, 并且与道德维度相关联。持这 种观点的研究者在探讨诚信问题时结合了商业伦理学的观点和阐述, 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为 T1E1Becker。他认为诚信是个体对合乎道德判断的系列规则和价值观在行为上的忠诚, 而 其判断标准不是个体、群体或社会的概念, 而是 / 现实存在0。道德判断的核心成分是能够 推动个体长期生存和使其作为理性个体更为幸福的规则和价值观。Becker 探讨了诚信与诚实 之间的关系, 即诚实是诚信的必要的但不充分的条件。诚实要求个体不使用意识去扭曲现 实, 而诚信是要求个体不要背叛个体在活动中的道德信念。诚信要求个体遵循合乎道德判断 的规则。( 参见 Becker, pp. 154- 161) 第三种视角是从对人员实施诚信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该视角的研究者结合了心理学、经 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观点, 其代表人物是 Kaptein。他认为: ( 1) 诚信是关系概念。虽 然诚信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个体的品质, 但个体在孤立状态下无所谓诚信, 也无法认定其 诚信与否; 只有当人们一起生活和工作时, 诚信才重要, 也才表现出个体诚信与否。因此诚 信是社会的和关系的概念。( 2) 诚信是相对概念。诚信是指在何种程度上个体满足了周围世 界对其的合法期望。只有那些被广泛地支持或一般被认为对组织的发展合适或必要的期望才 3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