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礼》所载天子一尺二寸、诸侯八寸、大夫六寸、土庶四寸之说相合,亦甚有 理。若天神龟、宝龟,世所难得,则入药亦当依此用之可也。”2 可知,古代先民是在春季捕龟,制成龟甲,到秋天才开始使用。在占卜用的龟列 中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根据龟生于腹背左右上的自然花纹而分为龟王、龟相、龟 将等。龟王又名“千里”。古代的占卜,根据人的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以不同 等级的龟甲来进行占卜之事。因此,帝王占卜用龟王的甲,文官占卜用龟相的甲, 武官占卜用龟将的甲,各依等级,不能僭越。李时珍认为这与《逸礼》所记载的 “天子一尺二寸、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庶四寸”的用龟甲的说法相吻合,而 且很如理。因此,这是可信的。李时珍以此作为使用龟药的秩序之根据。虽然李 时珍是为医而论龟的,但是他很有历史意识,他的分析和论述充分证明龟占在古 代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且是一种国家行为,举国上下莫不占焉,这为我们保 留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龟占的重要历史信息和情形 在我国古代社会,占卜活动是一种日常的普遍活动,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和进 行。以龟甲为卜具,成为一时的风尚,龟甲必然成为昂贵之物,非平民百姓能用 得起。更何况要寻觅到可以用来占卜的龟甲日益困难,市场就慢慢缩小了。《本 草纲目》中有“神龟难得”的记载,就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不仅是用来占卜 用的龟甲越来越难得到,即使是业经占卜用过的古老龟甲用以入药也同样是越来 越困难了。(附案:这里面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息,我国古代素有以龟甲入药的传统习惯, 并且至今不衰,但古人用龟甲入药,则以占卜用过的古老龟甲包括留有卜辞或文字图画的龟 甲为贵,那么便很有可能毁灭了许多甲骨文或卜辞的记录。)这有可能是导致占卜方法 失传的重要原因之 蓍草作为卜筮具及其在古代卜筮中的作用和地位 蓍草(见图)是一种草本植物,很多地方均有生长,但以淮阳一带居多。大 家知道,我们儿时就吟诵的唐诗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描写。这是 说,草的生长历程是一岁一枯荣,一年四季变化分明。蓍草也不例外,但是蓍草 却被古代先民视为神草,认为用它来筮卜非常灵验。这说明蓍草有它的奇特性, 与一般的草是不大相同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班固《白虎通》载孔子云:蓍之为言耆也。老人历年多,更事久, 事能尽知也。陆钿埤雅云:草之多寿者,故字从耆。 《博物志》言:蓍千岁而三百茎,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刘衡如、刘山水校注《本草纲目》,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 2刘衡如、刘山水校注《本草纲目》,华夏出版社,198年出版,第1653页6 礼》所载天子一尺二寸、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庶四寸之说相合,亦甚有 理。若天神龟、宝龟,世所难得,则入药亦当依此用之可也。”2 可知,古代先民是在春季捕龟,制成龟甲,到秋天才开始使用。在占卜用的龟列 中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根据龟生于腹背左右上的自然花纹而分为龟王、龟相、龟 将等。龟王又名“千里”。古代的占卜,根据人的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以不同 等级的龟甲来进行占卜之事。因此,帝王占卜用龟王的甲,文官占卜用龟相的甲, 武官占卜用龟将的甲,各依等级,不能僭越。李时珍认为这与《逸礼》所记载的 “天子一尺二寸、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庶四寸”的用龟甲的说法相吻合,而 且很如理。因此,这是可信的。李时珍以此作为使用龟药的秩序之根据。虽然李 时珍是为医而论龟的,但是他很有历史意识,他的分析和论述充分证明龟占在古 代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且是一种国家行为,举国上下莫不占焉,这为我们保 留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龟占的重要历史信息和情形。 在我国古代社会,占卜活动是一种日常的普遍活动,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和进 行。以龟甲为卜具,成为一时的风尚,龟甲必然成为昂贵之物,非平民百姓能用 得起。更何况要寻觅到可以用来占卜的龟甲日益困难,市场就慢慢缩小了。《本 草纲目》中有“神龟难得”的记载,就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不仅是用来占卜 用的龟甲越来越难得到,即使是业经占卜用过的古老龟甲用以入药也同样是越来 越困难了。(附案:这里面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息,我国古代素有以龟甲入药的传统习惯, 并且至今不衰,但古人用龟甲入药,则以占卜用过的古老龟甲包括留有卜辞或文字图画的龟 甲为贵,那么便很有可能毁灭了许多甲骨文或卜辞的记录。)这有可能是导致占卜方法 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蓍草作为卜筮具及其在古代卜筮中的作用和地位 蓍草(见图)是一种草本植物,很多地方均有生长,但以淮阳一带居多。大 家知道,我们儿时就吟诵的唐诗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描写。这是 说,草的生长历程是一岁一枯荣,一年四季变化分明。蓍草也不例外,但是蓍草 却被古代先民视为神草,认为用它来筮卜非常灵验。这说明蓍草有它的奇特性, 与一般的草是不大相同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班固《白虎通》载孔子云:蓍之为言耆也。老人历年多,更事久, 事能尽知也。陆钿埤雅云:草之多寿者,故字从耆。 《博物志》言:蓍千岁而三百茎,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刘衡如、刘山水校注《本草纲目》,华夏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2刘衡如、刘山水校注《本草纲目》,华夏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653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