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首先,毛泽东具有丰富的战争经验,熟谙处理最高统帅与战场指挥间复杂关 系之道,而且他对彭德怀的指挥才能非常信任,加之朝鲜人民军以往失败的惨痛 教训,这些都使毛泽东力图将他的政治考虑尽可能与战场的实际情况相协调。 其次,根据国内战争的经验和战争的一般规律,毛泽东更强调在运动战中歼 灭联合国军的有生力量。虽然这时他已经倾向于提高战争目标,但是他并不主张 志愿军采取长距离追击作战和攻坚战,而宁愿选择在三八线南北地区,通过运动 战大量消灭美军有生力量,迫使其撤出朝鲜半岛。所以他也担心,过远的攻击有 可能将联合国军驱赶到更南边的几个城市或战略要地,造成歼灭其有生力量的更 大困难。他甚至要求彭德怀放弃派遣朝鲜人民军深入南方作战的计划,以便诱使 联合国军放心地继续将主要力量置于三八线和三七线之间,从而有利于志愿军予 以歼灭。52 需要指出的是,在彭德怀的作战蓝图中,派遣朝鲜人民军深入南方展开游击 战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他认为:“游击战是当前我军作战不可少的部分。敌人 有飞机到我军后方侦察我军情况,破坏交通,炸我物资,使我吃不上饭,得不到 弹药补充,增加了我们的困难。我们现在没有飞机进行侦察和破坏敌人后方交通 运输,因此,必须有积极的游击战,袭击和破坏敌人后方交通,分散敌人兵力, 侦察敌情,直接配合作战。……至于到南朝鲜去开辟敌后战场的游击战,那是具 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如缩小敌占区,扩大我占区,也就保护了人力物力,积蓄了 自己的力量;也就削弱了敌人的人力物力,从战略上分散了敌人的兵力,配合主 战场歼灭敌人;使广大人民受到革命教育,而少受敌人的奴化教育,替将来战略 反攻准备战场”。3毛泽东否定如此重要的战略性安排,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 他并没有透彻地理解、或者说是理解了但没有接受彭德怀对战争长期性、艰苦性 的估计。同时这也说明,毛泽东相当迫切地希望,志愿军能通过大量歼灭联合国 军来迅速结束战争。 第三,从毛泽东对战局估计始终保持“两种可能性”的结论来看,这时他虽 然迫切争取迅速结束战争,但不大可能在内心真的断定迅速结束战争是笃定的。 或许用“取法乎上得其中”更能结实毛泽东的决策思维逻辑。 正是上述几方面的复杂考虑,促使毛泽东接受了彭德怀的作战计划,从而保 证了第三次战役基本上达到了它所要追求的政治目标,同时避免了在军事上承担 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次战役在军事上没有达成大量消灭联合国军的目的,不过中 国却获得了强有力的政治地位,并且基本保持了应付美军随后发动反攻的战略地 位和军事实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领导人在两次战役胜利后明显在拉高战争目标,但是这 并不必然导致志愿军越过三八线。中国领导人之所以在志愿军面临巨大困难的情 况下,仍然决定越过三八线作战,主要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 (三)越过三八线(2):“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志愿军越过三八线的决策在军事上带有权宜之计的特点,志愿军越过三八线 并不意味着非长期占领并坚守相关地区不可。中国领导人在决定越过三八线的同 时,便作好放弃三八线以南地区、退守三八线以北防线的准备。可以说中国领导 毛泽东:“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全军主力均应后撤休整”,1950年12月26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 第249页 53《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79——80页首先,毛泽东具有丰富的战争经验,熟谙处理最高统帅与战场指挥间复杂关 系之道,而且他对彭德怀的指挥才能非常信任,加之朝鲜人民军以往失败的惨痛 教训,这些都使毛泽东力图将他的政治考虑尽可能与战场的实际情况相协调。 其次,根据国内战争的经验和战争的一般规律,毛泽东更强调在运动战中歼 灭联合国军的有生力量。虽然这时他已经倾向于提高战争目标,但是他并不主张 志愿军采取长距离追击作战和攻坚战,而宁愿选择在三八线南北地区,通过运动 战大量消灭美军有生力量,迫使其撤出朝鲜半岛。所以他也担心,过远的攻击有 可能将联合国军驱赶到更南边的几个城市或战略要地,造成歼灭其有生力量的更 大困难。他甚至要求彭德怀放弃派遣朝鲜人民军深入南方作战的计划,以便诱使 联合国军放心地继续将主要力量置于三八线和三七线之间,从而有利于志愿军予 以歼灭。52 需要指出的是,在彭德怀的作战蓝图中,派遣朝鲜人民军深入南方展开游击 战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他认为:“游击战是当前我军作战不可少的部分。敌人 有飞机到我军后方侦察我军情况,破坏交通,炸我物资,使我吃不上饭,得不到 弹药补充,增加了我们的困难。我们现在没有飞机进行侦察和破坏敌人后方交通 运输,因此,必须有积极的游击战,袭击和破坏敌人后方交通,分散敌人兵力, 侦察敌情,直接配合作战。……至于到南朝鲜去开辟敌后战场的游击战,那是具 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如缩小敌占区,扩大我占区,也就保护了人力物力,积蓄了 自己的力量;也就削弱了敌人的人力物力,从战略上分散了敌人的兵力,配合主 战场歼灭敌人;使广大人民受到革命教育,而少受敌人的奴化教育,替将来战略 反攻准备战场”。53毛泽东否定如此重要的战略性安排,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 他并没有透彻地理解、或者说是理解了但没有接受彭德怀对战争长期性、艰苦性 的估计。同时这也说明,毛泽东相当迫切地希望,志愿军能通过大量歼灭联合国 军来迅速结束战争。 第三,从毛泽东对战局估计始终保持“两种可能性”的结论来看,这时他虽 然迫切争取迅速结束战争,但不大可能在内心真的断定迅速结束战争是笃定的。 或许用“取法乎上得其中”更能结实毛泽东的决策思维逻辑。 正是上述几方面的复杂考虑,促使毛泽东接受了彭德怀的作战计划,从而保 证了第三次战役基本上达到了它所要追求的政治目标,同时避免了在军事上承担 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次战役在军事上没有达成大量消灭联合国军的目的,不过中 国却获得了强有力的政治地位,并且基本保持了应付美军随后发动反攻的战略地 位和军事实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领导人在两次战役胜利后明显在拉高战争目标,但是这 并不必然导致志愿军越过三八线。中国领导人之所以在志愿军面临巨大困难的情 况下,仍然决定越过三八线作战,主要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 (三) 越过三八线(2):“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志愿军越过三八线的决策在军事上带有权宜之计的特点,志愿军越过三八线 并不意味着非长期占领并坚守相关地区不可。中国领导人在决定越过三八线的同 时,便作好放弃三八线以南地区、退守三八线以北防线的准备。可以说中国领导 52 毛泽东:“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全军主力均应后撤休整”,1950 年 12 月 26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 第 249 页。 53 《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 79——80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