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产率最高的企业得以扩大,因而效率高的企业规模较大,成长也更加迅速。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资源重新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为显著。实际上 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在计量经济学的意义上,部分体现在这个贡献份额 中。因此,不言而喻的是,随着人口抚养比降到最低点,继而“人口红利”消失, 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也将大幅度减慢,这个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贡献率会有所降低。 相应地,微观生产效率的相对贡献率需要得到提高,否则便难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 长。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一资源重新配置效率部分就没有继续推动全要素生产率 提高的作用潜力了 从表面上看,与“刘易斯转折点”和“人口红利”消失相关的“民工荒”现象 的出现,以及非熟练工人工资的迅速上涨,预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在中国 的终结。必然的结果似乎是:第一,遵循“雁阵”模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 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第二,劳动力剩余程度降低,因而劳动力转 移速度减缓意味着,资源重新配置效率源泉逐渐耗竭。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对 中国特殊性缺乏足够的理解,因此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 预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其他国家转移的理论依据是所谓的“雁阵”模型 该模型的形成和完善经历过几个阶段,主要由于赤松、大来、弗农和小岛等人的贡 献,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产业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转移的理论解释。①这个 模型起初用来描述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经济体,如何借助动态比较优势变化,完成 口一进口替代一出口”的完整赶超过程,以后则被广泛用来解释和理解东亚经济 的发展模式,即以日本为领头雁,按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次 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东盟其他国家以及随后的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在该范式的扩展版本中,首先,这个模型继续保存了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产业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转移的本意;其次,雁阵式的产业转 移是由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特征决定的,从而隐含着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相关 性;再次,解释范围被扩大到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即该投资活动也遵循相同的逻辑 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最后,国家或地区之间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以及历史遗 产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被认为是具有雁阵式的相互继起关系的关键 从这一理论及其经验出发,在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密集型 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也的确已经发生。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 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国土面积,以及国内各区域间在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上的巨大差 ①关于雁阵模型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分析运用之简要历史的详细综述,参见 Kiyoshi Kojima, "The 'Flying Geese Model of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rigin Theoretical Extensions Reg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 11, no. 4, 2000, pp. 375-401 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 1期 产率最高的企业得以扩大,因而效率高的企业规模较大 ,成长也更加迅速。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资源重新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为显著。实际上, 人们通常所说的 “人 口红利”,在计量经济学 的意义上,部分体现在这个贡献份额 中。因此,不言而喻的是 ,随着人 口抚养 比降到最低点,继而 “人 口红利”消失 , 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也将大幅度减慢 ,这个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贡献率会有所降低。 相应地 ,微观生产效率的相对贡献率需要得到提高,否则便难 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 长。但是,这并不是说 ,这一资源重新配置效率部分就没有继续推动全要素生产率 提高 的作用潜力 了。 从表 面上看 ,与 “刘易斯转折点”和 “人 口红利 ”消失相 关 的 “民工荒 ”现象 的 出现 ,以及非熟练工人工资 的迅 速上涨 ,预示 着劳动 密集型产业 比较优势 在 中国 的终结。必然的结果似乎是 :第一 ,遵循 “雁阵"模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 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第二,劳动力剩余程度降低 ,因而劳动力转 移速度减缓意味着,资源重新配置效率源泉逐渐耗竭。得 出这样的结论 ,是由于对 中国特殊性缺乏足够的理解 ,因此 至少在相 当长 的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 。 预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将 向其他国家转移的理论依据是所谓的 “雁阵”模型。 该模 型的形成 和完善经历过几个 阶段 ,主要 由于赤松 、大来 、弗农 和小 岛等人 的贡 献 ,已经形成一个 比较完整 的关 于产业在 国家 和地 区之间转移 的理论解 释 。① 这 个 模型起初用来描述 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经济体,如何借助动态 比较优势变化 ,完成 “进 口一 进 口替代一 出 口”的完整赶超过程 ,以后则被广泛用来解 释和理解东亚经济 的发展模 式 ,即以 日本 为领头雁 ,按照 比较优 势 的动态变化 ,劳动密 集型产业 依次 转移到亚洲 “四小龙”、东盟其他国家以及随后的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在该范式的扩展版本中,首先,这个模型继续保存 了随着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 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 ,产业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转移的本意;其次,雁阵式的产业转 移是 由与产 品生命周期相关 的特征决 定 的,从而 隐含着 与 比较优势动态 变化 的相关 性 ;再 次 ,解 释范 围被扩大到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即该投 资活动 也遵循相 同的逻 辑 在 国家和地 区之 间进行 ;最后 ,国家或地区之 间在发展 阶段 、资 源禀赋 以及历史遗 产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被认为是具有雁阵式的相互继起关系的关键。 从这一理论及其经验 出发 ,在 劳动力成 本持续提 高 的情况下 ,中 国劳动密集 型 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也 的确 已经发生。但是 ,如果考虑到中国 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国土面积,以及 国内各区域间在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上的巨大差 ① 关于雁阵模 型理论 的来龙 去脉 以及分 析运用 之简要 历史 的详细综述 ,参 见 Kiyoshi Kojima,“The ‘Flying Geese’ Modelof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rigin, Theoretical Extensions, and Reg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 ics,vo1.11,no.4,2000,PP.375—401. · 6O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