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 《易传》美学二题 陈志椿 《易传冫是对《易经》最古的解释、引申和发挥。《易经由主体化的具体物象而成为寓有象征意义的“易 》和《易传》合起来称之谓《周易》。《周易》一书,自汉象” 代始尊之为“六经之首”,至清代纪晓岚编就《四库全“观物取象”既是具有象征意义之“易象”的创作 书》,仍以《周易》置十三经首位,可见《周易》在中国哲过程,因此有些易学专家就认为它是艺术思维之滥 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易传》对觞颇有道理。其美学意义,首先就在这“观物”。“观 《易经》作了根本性的改造,在扬弃其宗教巫术内容的物”之“观”,即“感官”之观和心官’之观的统…;它依 时,建立了一个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且赖视觉,又超越祧觉,是初民特殊的审美观照方式。宗 企图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等范围极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指出:“俯仰往还,远近取 其广泛的问题,作出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建立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 个世界模式。可谓“弥纶天地,无所不包D。所以,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 《易传》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总的来说,包括丙个方面:识的特质。” 首先,在于它以阴厍学说的证法思想为中国美学提 这“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乃是审美的特质 了哲学上的讼证和阐明。其次,在于它提出了一些正如张文勋先生所说明:“由于艺术想象的特殊能力 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对中国古代美学人们不仅可以在不同种类的艺术品中,获得永恒的时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辨析《易传》所提间意识,还可以翱翔于无限的空间。所以,空间意识就 出的两个美学命题,即“观物取象”与“修辞立诚”,以成为各种类型的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因素。……空间 供同行参考。 意识具有审美的价值,是由于它和人们的社会理想 观物取象 愿望以及思想情趣联系在一起;自然科学上的空间意 识,具有社会内容,才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情."②所 何谓“观物取象”?《周易·系辞传)说:“古者包牺以,《易传》所说之“观”,乃是一种特殊的“观”它是能 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审美观照方式,非一般之 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直观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圣人有张立文先生在《周易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易 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调之传》所说“观”,还属于对事物的直观,还只是对事物外 象。”(《系辞上》)这两段话,剔去其神化包牺氏和圣人部的而不是内部的、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现象的而 的内容,就是讲古人制作八卦的思维过程:通过“仰观不是本质的认识还没有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因 俯察”的观照形成主观认识甚至发现宇宙万物间深而,《易传》提出了“知”的范畴包含有理性认识的意 奥的道理,即所谓“天下之赜”;然后从自然界和社会思。③这一说法欠妥。《易传》所谓“知”确是包含有理 生活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拟取种种现象,概括性认识的意思,否则怎能”知变化之道”《《系辞上》) 于八卦内,在反映客体的本质,即“象其物宜”的同时,“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系辞下》)但《易传》所谓 现主体的认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简“观”,也已超越了一般的“直观”否则怎能“以通神明 而言之,这所“观”之物,乃是经由某种程度的主体化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怎能“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 的天地自然之具体物象;所“取”之象,则是拟诸这些于刚柔而生文”?这“神明之德”和“万物之情"显然 g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苏州大学 学 报 哲学 社会科学 版 年第 期 《 易 传 》美 学 二 题 陈志椿 《易传 》是对《易经 》最古 的解释 、 引 申和 发挥 。 《易 经 》和《易传 》合起来称之谓《周 易 》 。 《周 易 》一书 , 自汉 代始尊之 为 “ 六 经 之 首 ” , 至 清 代 纪 晓岚编 就《四 库 全 书 》 , 仍 以《周 易 》置十三经首 位 , 可见《周 易 》在 中国哲 学 史 上有 很 高 的地 位 , 其 根 本 原 因 就 在 于《易传 》对 《易经 》作了根本性的改造 , 在扬弃其 宗教 巫术 内容的 同时 , 建 立 了一 个 以 阴 阳学说 为核 心 的哲学 体 系 , 且 企 图对 包 括 自然 、 社 会 、 人 类 的 历 史 发展等等范 围极 其 广 泛 的 问题 , 作 出一 种 总体性 的概 括和 说 明 , 建 立 一 个世 界模式 。 可谓 “ 弥纶天地 , 无所不包 ” ① 。 所 以 , 《易 传 》对 中国 美学 的影 响 , 总的来说 , 包括两 个方面 首先 , 在于 它 以 阴 阳学说的辩证法 思 想 为中国 美学提 供 了哲学上 的论证和 阐 明 。 其 次 , 在于 它提 出了一 些 具有 美学 意 义 的概念 、 范 畴和 命题 , 对 中国古 代美学 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本文试 图辨析《易传 》所提 出的两 个美 学 命题 , 即 “ 观 物 取 象 ” 与 “ 修辞 立 诚 ” , 以 供 同行参考 。 观物取 象 何谓 “ 观物取象 ” 《周 易 · 系 辞传 》说 “ 古 者包牺 氏之 王天下 也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 观法于地 , 观 鸟兽 之 文 与地 之宜 , 近 取诸 身 , 远 取诸物 , 于 是 始作八 卦 , 以 通 神 明 之德 , 以类 万 物 之 情 。 ” 《系 辞下 》“ 圣 人 有 才 以 见 天 下 之 瞬 , 而拟 诸 其 形 容 , 象其 物宜 , 是 故谓 之 象 ” 《系辞上 》这两段话 , 剔 去其 神化包牺 氏和 圣 人 的 内容 , 就是讲古 人制作八 卦的思 维过程 通过 “ 仰观 俯察 ” 的观照 , 形成主观认识 , 甚 至 发现宇宙 万物 间深 奥的道理 , 即 所谓 “ 天下 之 啧 ” 然后 从 自然 界 和 社 会 生 活 中 , “ 近 取诸身 , 远 取诸物 ” , 拟 取 种种现 象 , 概括 于 八 卦内 , 在反 映客体 的本质 , 即 “ 象 其物宜 ” 的同时 , 体现 主体 的认识 , “ 以通神 明之 德 , 以类 万物之情 ” 。 简 而言之 , 这所 “ 观 ”之 物 , 乃 是 经 由某种 程 度 的主体 化 的天地 自然 之 具体 物象 所 “ 取 ” 之 象 , 则 是拟 诸这些 。 经 由主 体 化 的具 体物象 而 成 为寓有象 征 意 义 的 “ 易 象 ” 。 “ 观物取象 ” 既是具有象 征 意 义 之 “ 易象 ”的创作 过 程 , 因 此 有 些 易学 专家就认 为它是 艺 术 思 维 之滥 筋 , 颇有道理 。 其美学 意义 , 首先就 在这 “ 观物 ” 。 “ 观 物 ”之 “ 观 ” , 即 “ 感官 ”之观和 “ 心官 ”之观 的统一 它依 赖视觉 , 又超越视觉 , 是初 民特殊的审美观照方式 。 宗 白华先 生在《美学散步 》中曾指出 “ 俯仰往还 , 远近取 与 , 是 中国哲人 的观照法 , 也是诗 人 的观照法 。 而这 观 照法表现 在我们的诗 中画 中 , 构成 我们诗画 中空 间意 识的特质 。 ” 这 “ 诗 画 中空 间意 识的特质 ” , 乃 是审 美的特质 。 正如张 文勋先生所说 明 “ 由于艺术想象的特殊能力 , 人 们不仅可 以 在不 同种类 的艺术 品 中 , 获得永恒的时 间意识 , 还 可以 翱翔于 无限的空 间 。 所以 , 空 间意识就 成 为各种类型 的艺术审美观念 的重要 因素 。 … …空 间 意识具 有审美 的价值 , 是 由于 它和 人 们的社 会理 想 、 愿望 以 及 思想情趣联 系在一起 自然科学 上 的空 间意 识 , 具 有社 会 内容 , 才能唤起 人们的审 美感情 ” ②所 以 ,《易传 》所说之 “ 观 ” , 乃是一种特殊的 “ 观 ” , 它是能 构成我 们诗画 中空 间意识的审美观照方式 , 非一 般之 “ 直观 ” 。 张 立 文 先 生 在《周 易 思 想研究 》一 书 中指 出 《易 传 》所说 “ 观 ” , 还属 于 对事物的直观 , 还 只是对 事物外 部 的而 不 是 内部的 、 片面 的而 不是全面 的 、 现象的而 不是本质 的认识 , 还 没有从感性 上 升为理性认识 。 因 而 ,《易传 》提 出了 “ 知 ” 的范 畴 , 包 含 有 理性 认识 的意 思 ③这 一说法欠妥 。 《易传 》所谓 “ 知 ” , 确是包 含有理 性 认识 的意思 , 否 则 怎能 ”知 变化 之 道 ” 《系辞 上 妇 、 “ 知 微 知彰 , 知柔 知 刚 ” 《系辞 下 》但《易 传 》所谓 “ 观 ” , 也 已超越 了一般 的 “ 直观 ” , 否 则 怎能 “ 以通 神明 之 德 , 以类 万 物之情 ” , 怎能 “ 观变于 阴 阳而 立 卦 , 发挥 于 刚柔 而 生文 ” 这 “ 神 明之 德 ”和 “ 万物之 情 ” , 显然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