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2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1.0 a-平均形状因子-0.0465 由图8可知,随着平均孔喉比增大,残余油饱和 0.9 平均形状因子=0.0628 0.8 平均形状因子=0.0796 度增大,两相共渗区变小.当孔喉比很小时,孔隙半 径与喉道半径差别不大,水驱替油较容易,不容易形 0.6 成剩余油,随着孔喉比增大,孔隙内流体的切应力减 0.4 小幅度十分明显,切应力随孔喉比的增大显著下降, 0.3 孔隙内流函数的数值依次减小,孔隙内流体速度减 02 0.1 小,形成剩余油,残余油饱和度增大 0%010204050.60.70.80.910 由图9可知,随着毛细管壁哈默克常数的增大, 含水饱和度.S 等渗点左移,两相共流区变小,残余油饱和度增大 图7 不同形状因子下网路模型相渗曲线 这是因为管壁的哈默克常数越大,管壁与流体之间 Fig.7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of the network model at different 的范德华力作用越大,毛细管内形成的界面层厚度 shape factors 增大,所以残余油饱和度增大 1.0 5结论 0.9 日平均孔喉比=20 。-平均孔喉比=40 0.8 平均孔喉比=60 (1)考虑管壁与流体之间分子作用,建立了牛 0.7 0.6 顿流体在微圆管内流动的数学模型,推导出牛顿流 0.S 体在微圆管内的速度分布和平均流量.由模拟结果 04 可知,考虑管壁与流体之间的分子作用时,微管内水 03 02 相流动时速度分布明显低于泊肃叶流动,半径越小, 0.1 与泊肃叶流动之间的速度差越大,半径1um时速度 0601020304050607080910 差很大;半径越大,考虑分子作用的影响越小,水相 含水饱和度,S 流动越接近于泊肃叶流动,半径1000μm时速度差 图8不同孔喉比下网路模型相渗曲线 几乎为零.随着管壁的哈默克常数增大,管壁与水 Fig.8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of the network model at different 相之间的分子作用逐渐减弱,水相的流动速度越小 pore throat ratios (2)建立了水驱油的毛细管束数学模型.毛细 1.0 管束模型的管径分布与岩石的喉道半径分布一致, 0.9 8-A=4.2×100J 0.8 ◆-A=4.8x109J 考虑了孔喉比、形状因子、配位数和管壁界面性质 +A=54×100J 0.7 (用管壁的Hamerker常数来表示)对两相渗流特征 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孔喉比越大,剩余油越大: 0.4 形状因子越小,剩余油越大:配位数越大,参与渗流 0.3 的喉道数目随之增加,剩余油越小:毛细管壁的哈默 0.2 克常数越大,剩余油越大 0.1 (3)通过模拟分析认清了微观力在多孔介质壁 00.10.2030.40.50.60.70.80.91.0 含水饱和度.S 面上的作用及对渗流的影响,阐明了孔喉比、形状因 子、配位数和管壁界面性质(Hamerker常数)对两相 图)不同哈默克数下网络模型相渗曲线 Fig.9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of the network model at different 渗流特征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微管实验结果和实际 Hamerker numbers 相一致 减小 考文献 由图7可知:随着形状因子的减小,残余油饱和 Zhang C B,Chen Y P,Shi M H,et al.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度增加,两相共流区变小.这是因为形状因子越小, surface roughness and its effect on laminar flow in microchannels. 孔隙越复杂,角隅越多,而在水湿体系中,复杂的孔 Acta Phys Sin,2009,58(10):7050 (张程宾,陈永平,施明恒,等.表面粗糙度的分形特征及其 隙形状使水易于连通,对存在于孔喉中央位置的原 对微通道内层流流动的影响.物理学报,2009,58(10): 油产生一种“圈闭”作用时,因此残余油饱和度 7050) 增加. 2] Qin F H,Yao J C,Sun D J,et al.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for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图 7 不同形状因子下网络模型相渗曲线 Fig. 7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of the network model at different shape factors 图 8 不同孔喉比下网络模型相渗曲线 Fig. 8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of the network model at different pore throat ratios 图 9 不同哈默克数下网络模型相渗曲线 Fig. 9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of the network model at different Hamerker numbers 减小. 由图 7 可知: 随着形状因子的减小,残余油饱和 度增加,两相共流区变小. 这是因为形状因子越小, 孔隙越复杂,角隅越多,而在水湿体系中,复杂的孔 隙形状使水易于连通,对存在于孔喉中央位置的原 油产生 一 种“圈 闭”作 用 时,因 此 残 余 油 饱 和 度 增加. 由图 8 可知,随着平均孔喉比增大,残余油饱和 度增大,两相共渗区变小. 当孔喉比很小时,孔隙半 径与喉道半径差别不大,水驱替油较容易,不容易形 成剩余油,随着孔喉比增大,孔隙内流体的切应力减 小幅度十分明显,切应力随孔喉比的增大显著下降, 孔隙内流函数的数值依次减小,孔隙内流体速度减 小,形成剩余油,残余油饱和度增大. 由图 9 可知,随着毛细管壁哈默克常数的增大, 等渗点左移,两相共流区变小,残余油饱和度增大. 这是因为管壁的哈默克常数越大,管壁与流体之间 的范德华力作用越大,毛细管内形成的界面层厚度 增大,所以残余油饱和度增大. 5 结论 ( 1) 考虑管壁与流体之间分子作用,建立了牛 顿流体在微圆管内流动的数学模型,推导出牛顿流 体在微圆管内的速度分布和平均流量. 由模拟结果 可知,考虑管壁与流体之间的分子作用时,微管内水 相流动时速度分布明显低于泊肃叶流动,半径越小, 与泊肃叶流动之间的速度差越大,半径 1 μm 时速度 差很大; 半径越大,考虑分子作用的影响越小,水相 流动越接近于泊肃叶流动,半径 1000 μm 时速度差 几乎为零. 随着管壁的哈默克常数增大,管壁与水 相之间的分子作用逐渐减弱,水相的流动速度越小. ( 2) 建立了水驱油的毛细管束数学模型. 毛细 管束模型的管径分布与岩石的喉道半径分布一致, 考虑了孔喉比、形状因子、配位数和管壁界面性质 ( 用管壁的 Hamerker 常数来表示) 对两相渗流特征 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孔喉比越大,剩余油越大; 形状因子越小,剩余油越大; 配位数越大,参与渗流 的喉道数目随之增加,剩余油越小; 毛细管壁的哈默 克常数越大,剩余油越大. ( 3) 通过模拟分析认清了微观力在多孔介质壁 面上的作用及对渗流的影响,阐明了孔喉比、形状因 子、配位数和管壁界面性质( Hamerker 常数) 对两相 渗流特征的影响. 模拟结果与微管实验结果和实际 相一致. 参 考 文 献 [1] Zhang C B,Chen Y P,Shi M H,et al.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roughness and its effect on laminar flow in microchannels. Acta Phys Sin,2009,58( 10) : 7050 ( 张程宾,陈永平,施明恒,等. 表面粗糙度的分形特征及其 对微通道内层流流动的影响. 物 理 学 报,2009,58 ( 10 ) : 7050) [2] Qin F H,Yao J C,Sun D J,et al.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for ·42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