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扰乱)其所为、动(使…受到震撼)心忍(使……坚忍)性、衡(衡同横,梗塞)于虑 曾(曾同增,增加)益(增加)、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于色、发(显 露,流露)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法家拂(同弼,辅佐)士、入(在国內)、出(在 国外 3、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优患,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 就的人才观。课文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多磨 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或: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 题,其中阐述后者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来论述 的 4、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生于忧 患事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死于安乐事例:刘备儿子阿斗 不思进取,安逸享乐,最终亡国。看法见第3点。) 十七、《晟公移山》 1、课文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 阳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 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 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 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 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 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的智叟笑着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 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 声说:“你的头脑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 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 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 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 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积累字词:方(方圆)七百里、年且(将近)九十、惩(苦于)山北之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投诸(诸:之于)、毕力平险(毕:全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作名 词)、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 赞同)、如·何:把…怎么样、面山而居(面对,名词作动词)、指通豫南(直)、荷担者(肩 负,扛)、寒暑易节(更替)、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置:安置,安放)、箕畚:用箕畚装土 石,名词作状语、穷匮:穷尽、惧其不已(已:停止)、感其诚(感:被…感动)、山之 毛(毛:草木)、固不可彻(彻:通达,改变)、叩石垦壤(叩:敲,打)、一厝朔东(厝 安置,安放)、无陇断焉(陇:高地断:隔绝)、何苦而不平(苦:愁苦,担心)、不若 不如,比不上、始一反(反同返,往返)焉、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或: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帝感其诚”的“诚”指的是愚公 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9 乱(扰乱)其所为、动(使……受到震撼)心忍(使……坚忍)性、衡(衡同横,梗塞)于虑、 曾(曾同增,增加)益(增加)、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于色、发(显 露,流露)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法家拂(同弼,辅佐)士、入(在国内)、出(在 国外) 3、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优患,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 就的人才观。课文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多磨 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或: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 题,其中阐述后者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来论述 的。 4、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生于忧 患事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死于安乐事例:刘备儿子阿斗, 不思进取,安逸享乐,最终亡国。看法见第 3 点。) 十七、《愚公移山》 1、课文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 阳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 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 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 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 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 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的智叟笑着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 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 声说:“你的头脑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 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 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 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 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积累字词:方(方圆)七百里、年且(将近)九十、惩(苦于)山北之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投诸(诸:之于)、毕力平险(毕:全 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作名 词)、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 许: 赞同)、如…何:把…怎么样、面山而居(面对,名词作动词)、指通豫南(直)、荷担者(肩 负,扛)、寒暑易节(更替)、且焉置土石(且:况且 置:安置,安放)、箕畚:用箕畚装土 石,名词作状语 、穷匮:穷尽、惧其不已(已:停止)、感其诚(感:被……感动)、山之一 毛(毛:草木)、固不可彻(彻:通达,改变)、叩石垦壤(叩:敲,打)、一厝朔东(厝: 安置,安放)、无陇断焉(陇:高地 断:隔绝)、何苦而不平(苦:愁苦,担心)、不若: 不如,比不上、始一反(反同返,往返)焉、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或: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的“诚”指的是愚公 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