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它叫做“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张力结构”,各种势力之间都是相互需要的。不管是法家,道家, 儒家,墨家,阴阳家也好,都适应了社会的某一方面的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它的需要 上升了,它就占主要地位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另一派的需要上升了,另一派就占主要地 位了。这就叫做“互争雄长”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多年的仗,最后秦始皇把中国统一了,他是用什么思想统一 的呢?当然是法家。用了韩非,用了李斯,这两人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的大师, 个儒家的大师,培养了两个法家的学生,这是很奇怪的。他的两个学生专门研究法家那一套。 法家讲实力。讲霸术。讲富国强兵。在战国时候,儒家的那一套不能用。孔子,孟子周游列 国,讲的是仁义道德是很好听,但是没人采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讲究的是实力。可是秦 始皇统一15年以后就灭国了。法家那一套既然很好,为什么立国之后不能继续用呢?马上 得天下,但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当秦始皇被推翻以后,到了汉朝,刘邦是用什么方法治国的 呢?他用的是道家。是黄老道。奉行清净无为,不去干涉。这个方法实行了70年整个国家 的经济就恢复了。但是到了汉武帝,它又不适用了。汉武帝采取的是儒家的方法。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所以短短几十年间,儒道法三家就有三个起伏。哪个对哪个错呢?依我说,都有 点对,但都不完全对。这取决于当时的需要。所以说,天下殊途而同归,有时候归于儒家, 有时候归于道家,有时候归于法家。用哲学的术语说,这叫做历史理性的悖论。历史理性的 悖论,是历史的合规律性和历史的合目的性的悖论。合规律的不一定合目的,合目的不一定 合规律。比如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杀人无数,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人,从统一的 角度来说,这对秦来说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做法不合人的目的性。道家的清净无为,是合乎 历史的规律,但是它也不完全合乎人的目的。因为它反对人的道德、价值等东西。儒家对 历史的合规律性的东西考虑得比较少。只要做个好人,做个有道德的人,从道德的角度处理 事情,他就符合人的目的,但是有些事情却做不通。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 在西方,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总是在这两个矛盾中很难取得平衡。 就汉朝来说,汉武帝用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天下,是不是完全就是儒家的东西呢?仅用儒家好 好先生的思想是行不通的。汉武帝实际上信的是方士之术,他穷兵黩武的做法也不是儒家的 东西。所以当时人称他外行仁义而内贪欲。从整体上看,汉朝的治国方略是霸王道杂用之 东汉光武帝建国之后,以柔道治天下,杂用道家和儒家思想。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先秦时期 发展出来的各家没有不用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和哲学中间,几乎每家都没有消灭。墨 家的侠客思想,在中国一直很流行。还有阴阳家阴阳五行,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相信 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在中国先秦时候打下了基础。尤其是轴心期的文化创造,在中国文化生 活中广泛的起到作用,虽然各有消长。这种情况总体看来,和印度的不一样,和西方也不 样。他们是一种取代性的关系。在汉朝的四百多年中,凭借着先秦的文化基础,在世界的历 史上建立了一个汉代的帝国,和当时的罗马帝国相媲美的。汉代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所以 汉代的学问我们称之为经学。汉代和罗马相比,最大的缺点是:罗马是一个法制社会,而中 国的汉代是一个:礼治社会。罗马的法制非常有名,到现在都对西方社会有着很大影响。而 汉代是“以礼治天下”。正是因为以礼治天下,所以汉代的四百年形成了一种文化实体,把 中国广大的幅员,形成了一个名教社会。实行礼治,由礼治形成的文化叫做礼治的文化,以 礼治文化形成的社会的特征是名教,称之为名教社会,以名为教。名教这个词,来自孔子的 正名思想。空子曾对他的弟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过去人们曾批评 过这种思想,但现在人们看来这是有道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按照一定的名分来处理 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这是儒家一惯的思想。这个思想,按照名分的规定,带有一定 的等级性。这就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灌输进去了,总体思想是一个“理”字。不过,名教它叫做“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张力结构”,各种势力之间都是相互需要的。不管是法家,道家, 儒家,墨家,阴阳家也好,都适应了社会的某一方面的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它的需要 上升了,它就占主要地位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另一派的需要上升了,另一派就占主要地 位了。这就叫做“互争雄长”。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多年的仗,最后秦始皇把中国统一了,他是用什么思想统一 的呢?当然是法家。用了韩非,用了李斯,这两人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的大师,一 个儒家的大师,培养了两个法家的学生,这是很奇怪的。他的两个学生专门研究法家那一套。 法家讲实力。讲霸术。讲富国强兵。在战国时候,儒家的那一套不能用。孔子,孟子周游列 国,讲的是仁义道德是很好听,但是没人采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讲究的是实力。可是秦 始皇统一 15 年以后就灭国了。法家那一套既然很好,为什么立国之后不能继续用呢?马上 得天下,但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当秦始皇被推翻以后,到了汉朝,刘邦是用什么方法治国的 呢?他用的是道家。是黄老道。奉行清净无为,不去干涉。这个方法实行了 70 年整个国家 的经济就恢复了。但是到了汉武帝,它又不适用了。汉武帝采取的是儒家的方法。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所以短短几十年间,儒道法三家就有三个起伏。哪个对哪个错呢?依我说,都有 点对,但都不完全对。这取决于当时的需要。所以说,天下殊途而同归,有时候归于儒家, 有时候归于道家,有时候归于法家。用哲学的术语说,这叫做历史理性的悖论。历史理性的 悖论,是历史的合规律性和历史的合目的性的悖论。合规律的不一定合目的,合目的不一定 合规律。比如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杀人无数,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人,从统一的 角度来说,这对秦来说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做法不合人的目的性。道家的清净无为,是合乎 历史的规律,但是它也不完全合乎人的目的。因为它反对人的道德、价值等东西。儒家对于 历史的合规律性的东西考虑得比较少。只要做个好人,做个有道德的人,从道德的角度处理 事情,他就符合人的目的,但是有些事情却做不通。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 在西方,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总是在这两个矛盾中很难取得平衡。 就汉朝来说,汉武帝用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天下,是不是完全就是儒家的东西呢?仅用儒家好 好先生的思想是行不通的。汉武帝实际上信的是方士之术,他穷兵黩武的做法也不是儒家的 东西。所以当时人称他外行仁义而内贪欲。从整体上看,汉朝的治国方略是霸王道杂用之。 东汉光武帝建国之后,以柔道治天下,杂用道家和儒家思想。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先秦时期 发展出来的各家没有不用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和哲学中间,几乎每家都没有消灭。墨 家的侠客思想,在中国一直很流行。还有阴阳家阴阳五行,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相信。 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在中国先秦时候打下了基础。尤其是轴心期的文化创造,在中国文化生 活中广泛的起到作用,虽然各有消长。这种情况总体看来,和印度的不一样,和西方也不一 样。他们是一种取代性的关系。在汉朝的四百多年中,凭借着先秦的文化基础,在世界的历 史上建立了一个汉代的帝国,和当时的罗马帝国相媲美的。汉代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所以 汉代的学问我们称之为经学。汉代和罗马相比,最大的缺点是:罗马是一个法制社会,而中 国的汉代是一个;礼治社会。罗马的法制非常有名,到现在都对西方社会有着很大影响。而 汉代是“以礼治天下”。正是因为以礼治天下,所以汉代的四百年形成了一种文化实体,把 中国广大的幅员,形成了一个名教社会。实行礼治,由礼治形成的文化叫做礼治的文化,以 礼治文化形成的社会的特征是名教,称之为名教社会,以名为教。名教这个词,来自孔子的 正名思想。空子曾对他的弟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过去人们曾批评 过这种思想,但现在人们看来这是有道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按照一定的名分来处理 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这是儒家一惯的思想。这个思想,按照名分的规定,带有一定 的等级性。这就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灌输进去了,总体思想是一个“理”字。不过,名教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