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教的智慧,带有宗教色彩的智慧,求解脱的智慧。这也是一种理性。那么中国这个哲学呢, 我上次给大家讲过了,先秦,儒墨道法,百家争鸣,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政治,伦理的 种合理的秩序。这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理性。至少我们可以看出理性具有这么一个特性 各种理性综合,形成一个整体,这才是一个大的哲学观 现在我们回到中国哲学这一部分。概念的了解在西方,理性这个概念是和感性相对立的,感 觉的表象,那不是哲学,一定要达到理性的,逻格斯那样一个阶段。所以这个理性和感性是 对立的。在印度,理性和非理性也是对立的。中国的哲学,在修行这个方面来说,不强调这 个对立。对立是什么东西呢?中国的哲学只是强调一个道,这个道有很多种,天道,地道 人道,还有内圣外王之道,有道无道。这个道,是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在先秦哲学,百家争 鸣的时候,互相之间,各派之间争来争去。这个道,它不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对立,也不 是理性和感性的对立,而是一个部分和整体的对立。比如说,我是儒家,你是道家,你对道 理解偏了,我对道理解全局,大家反过来说,不对,你儒家掌握的道是片面的,我掌握的才 是一个整体的道。他总是批评别人理解的是片面的,而认为自己的道的是全面的。往往批评 片面的,部分的道,用一个贬义词,一曲之士,你是坐井观天,只看到道的一部分,看不到 道的全体。那么,同样讲究对道的理解,究竟哪个理解是正确的呢?判断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呢?儒家和道家都说,我是继承尧舜的。儒墨都继承尧舜,都把尧舜看成是自己的思想源头 可是他们的思想相反,取舍相反,可是说是对立。他们都说是尧舜那里来的,可是又形成对 立,那么让我们来判断,到底谁是真的呢,符合尧舜之道呢?这样争来争去就达到一种百家 争鸣。我们上次讲了,有时候,道理是慢慢地清楚,孟子批评墨家,同时批评道家的杨朱, 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就说得太大了。那 么这是在社会政治价值观的前提下来批判。还有的提到哲学上来批判。这个批判是很有意思 的。比如说,荀子,荀子有一个“解蔽”,他认为其他各家都有弊端,我要解这个蔽,用他 所了解的道的全面性来批判各家的片面性。比如说墨子,他只看到事物平等的那一方面,没 有看到所有的事物都是差异的。墨子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你只看到事物平等的一方面,没 有看到不相平等的那一面,既然如此,那就是片面的。还有墨子他强调功利,他反对音乐 反对文化,反对艺术。只要有用的它就是好,在这个有用的东西上面加上很多花哨,那它就 是不行的。这是荀子对墨子的训斥。有见于用,而无见于文。所有的文都是在功利性下面加 上很多文化的色彩。这也是荀子批评的。至于说庄子,庄子老是强调天道,讲无为,讲自然, 庄子是蔽于天。你老是看到天,看不到人,看不到社会,所以这都是道之一隅。道有六个角, 八个角,但是他只看到一个角。虽然如此,荀子没有把各家一笔抹杀,他说所有各家,都是 有所见,都是持之有物,言之成理。虽然这样,荀子认为,这只是个偏见而己。荀子有篇文 章,叫《非十二子》,讲的就是这些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就出现了学术上的大融合,比如说,各家互相吸收融合,儒家吸收道 家,道家也吸收儒家,墨家也被各家吸收。杂家的吕不韦,把各家学者召集起来,写了《吕 氏春秋》。那么在学术大融合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中国人一直奉行的为后来学者所继承的“和 而不同”的精神。中国后来的政治形成了专制主义,而在文化上却体现了“天下一致而百 虑,殊途而同归”的特点。各家之间可以相互并存。中国后来虽然有学派之间相互争斗的情 况,但是没有发生战争。比如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儒释道三教是合流的。而在 西方是没有的。比如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生了战争,十字军东征进行了很多年。就是在 基督教内部,新教和旧教之间的百年战争和三十年战争等也打了几百年。这种情况在中国是 很少见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难道是中国人就这么宽容就这么好吗?不是的。因 为当时每一种学派都反映了历史的某一个方面。历史的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我把教的智慧,带有宗教色彩的智慧,求解脱的智慧。这也是一种理性。那么中国这个哲学呢, 我上次给大家讲过了,先秦,儒墨道法,百家争鸣,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政治,伦理的 一种合理的秩序。这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理性。至少我们可以看出理性具有这么一个特性。 各种理性综合,形成一个整体,这才是一个大的哲学观。 现在我们回到中国哲学这一部分。概念的了解在西方,理性这个概念是和感性相对立的,感 觉的表象,那不是哲学,一定要达到理性的,逻格斯那样一个阶段。所以这个理性和感性是 对立的。在印度,理性和非理性也是对立的。中国的哲学,在修行这个方面来说,不强调这 个对立。对立是什么东西呢?中国的哲学只是强调一个道,这个道有很多种,天道,地道, 人道,还有内圣外王之道,有道无道。这个道,是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在先秦哲学,百家争 鸣的时候,互相之间,各派之间争来争去。这个道,它不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对立,也不 是理性和感性的对立,而是一个部分和整体的对立。比如说,我是儒家,你是道家,你对道 理解偏了,我对道理解全局,大家反过来说,不对,你儒家掌握的道是片面的,我掌握的才 是一个整体的道。他总是批评别人理解的是片面的,而认为自己的道的是全面的。往往批评 片面的,部分的道,用一个贬义词,一曲之士,你是坐井观天,只看到道的一部分,看不到 道的全体。那么,同样讲究对道的理解,究竟哪个理解是正确的呢?判断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呢?儒家和道家都说,我是继承尧舜的。儒墨都继承尧舜,都把尧舜看成是自己的思想源头, 可是他们的思想相反,取舍相反,可是说是对立。他们都说是尧舜那里来的,可是又形成对 立,那么让我们来判断,到底谁是真的呢,符合尧舜之道呢?这样争来争去就达到一种百家 争鸣。我们上次讲了,有时候,道理是慢慢地清楚,孟子批评墨家,同时批评道家的杨朱, 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就说得太大了。 那 么这是在社会政治价值观的前提下来批判。还有的提到哲学上来批判。这个批判是很有意思 的。比如说,荀子,荀子有一个“解蔽”,他认为其他各家都有弊端,我要解这个蔽,用他 所了解的道的全面性来批判各家的片面性。比如说墨子,他只看到事物平等的那一方面,没 有看到所有的事物都是差异的。墨子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你只看到事物平等的一方面,没 有看到不相平等的那一面,既然如此,那就是片面的。还有墨子他强调功利,他反对音乐, 反对文化,反对艺术。只要有用的它就是好,在这个有用的东西上面加上很多花哨,那它就 是不行的。这是荀子对墨子的训斥。有见于用,而无见于文。所有的文都是在功利性下面加 上很多文化的色彩。这也是荀子批评的。至于说庄子,庄子老是强调天道,讲无为,讲自然, 庄子是蔽于天。你老是看到天,看不到人,看不到社会,所以这都是道之一隅。道有六个角, 八个角,但是他只看到一个角。虽然如此,荀子没有把各家一笔抹杀,他说所有各家,都是 有所见,都是持之有物,言之成理。虽然这样,荀子认为,这只是个偏见而已。荀子有篇文 章,叫《非十二子》,讲的就是这些。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就出现了学术上的大融合,比如说,各家互相吸收融合,儒家吸收道 家,道家也吸收儒家,墨家也被各家吸收。杂家的吕不韦,把各家学者召集起来,写了《吕 氏春秋》。那么在学术大融合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中国人一直奉行的为后来学者所继承的“和 而不同”的精神。中国后来的政治形成了专制主义,而在文化上却体现了 “天下一致而百 虑,殊途而同归”的特点。各家之间可以相互并存。中国后来虽然有学派之间相互争斗的情 况,但是没有发生战争。比如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儒释道三教是合流的。而在 西方是没有的。比如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生了战争,十字军东征进行了很多年。就是在 基督教内部,新教和旧教之间的百年战争和三十年战争等也打了几百年。这种情况在中国是 很少见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难道是中国人就这么宽容就这么好吗?不是的。因 为当时每一种学派都反映了历史的某一个方面。历史的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我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