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餐礼需要保存 对于路德来说,圣·保罗是最好的神圣真理的解释者。保罗认为人是不完美的和无法自 助的。人的努力永远不能达到上帝的要求的程度。人因此是不能靠自己来实行完善,并完善 基础上同上帝建立关系。灵魂的得救因此不是靠宗教仪式、善功、朝圣、惩罚和忏悔,而要 完完全全地依靠对救世主基督的信仰。因为,神才是完美的,是他把他的恩赐予了他的信仰 者。因此,灵魂得救不是人的工作,也不是教会的工作,而完全是上帝的工作。对上帝的信 仰也是上帝赐予的。路德在信仰问题上同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的 理性逻辑证明完全不同,他认为信仰就是信仰,不是学术性的研究和证明,而是如孩童那样 完全出自天性和内心。只有上帝给的慈悲和对上帝的信仰能使人得救。信仰是一种上帝的恩 惠,不需要代价,不是一种理性的关系,而是纯粹的信仰使人同神建立关系。人具有信仰本 身不是一种善功,因为它只是上帝的无偿恩赐的礼物。坚信得救不是由人决定而是由神决定 的,所以这是神的工作。人的自由度在于他接受还是不接受上帝的恩慈。路德还接受了圣奥 古斯丁的前定论,认为神圣的恩赐是上帝的计划,是前定的。这样,路德就有了一个十分不 同于当时所流行的基督教理论的思想基础。 路德的“以信称义”的教义同中世纪罗马教会提倡的“行为称义”明显不同。关于灵魂 得救,教会根据传统提倡一种合作论。即人需要自己努力,积累功德,然后上帝再帮助人。 这种说法就是行为称义。路德则认为人不能贡献出什么。一切依赖于上帝的拯救。根据这种 理解,路德否定了善功在得救中的作用,也否定了赎罪券的作用。路德认为,基督教的本质 是爱。信仰是衡量的标准。好的行为如祈祷、仪式等不能导致灵魂得救。 “以信称义”要求重新摆正人和神的位置。由于原罪的结果,人类变得傲慢自私,把自 己当作偶像进行崇拜,相信自己的供德可以为自己挣得灵魂上的得救。这样,就背离了上帝 而成为“撒旦”的信徒。路德认为由于人类的堕落,人类甚至不能明白上帝的意志,也不服 从上帝的意志。灵魂得救的问题,因此,不是人的功德所致,因为人所自认为的功德在上帝 的眼里也许并不是功德。灵魂得救必须依靠上帝的无偿的恩赐。路德由此发现了基督教的福 音的一面,即上帝恩爱世人,拯救世人。灵魂得救不是依靠个人的功德,而是完全地依靠上 帝。人只要信仰上帝,接受上帝的恩赐,才能灵魂得救。 路德“以信称义”的神学基础是上帝之言。路德是第一个卓越的《圣经》研究者,他系 统讲授过《圣经》讲座。对《圣经》的研究和讲学使他同流行的神学相对立,因为在维滕贝 格大学,神学的主要部分不是《圣经》,而是讲经院哲学和托马斯主义。路德的同事、神学 院院长卡尔斯坦特是路德的好朋友,他曾说他虽然是一个神学博士,却从来没有见到过《圣 经》。路德在维滕贝格大学同时还同亚里斯多德派进行斗争,他曾经根据《圣经》,提出了1 52条拉丁文的论纲,批判亚里斯多德,捍卫奥古斯丁的前定论和上帝的慈爱论。他不无高 兴地看到在维滕贝格大学,亚里斯多德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他又在维滕贝格大学对同事们 说他发现了灵魂得救的新途径,不过在赎罪券事件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路德提出教会是人们学习《圣经》的地方,教会不是具有神性的机构,而是一种世俗的 机构。在1517年路德就已考虑了这个问题。1519年莱比锡争论时,他提出教会是世 俗机构的论点,把教会看作世俗机构,而灵魂得救靠得是信仰,不是靠罗马教皇和自称神圣 的教会。1520年他发表《罗马的教皇》一文,称教皇为基督教王国一切异端的根源,不 能逃脱入地狱的惩罚。路德认为人和上帝是直接沟通的,所以他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 师”的观点。路德认为教士的布道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宗教仪式。他认为最高的权威是《圣 经》本身。这些观点在1517年后得到广泛流行。世俗之人完全可以通过直接阅读《圣经》 而同上帝沟通。既然教会是一种世俗机构,而且为了防止这种机构的腐败,他就应当服从世 俗权威的管辖。路德希望把教会置于世俗的法律制度下。在“教会的巴比伦之囚”一文中, 路德提出信仰的重要性和废除以往的奇迹。路德认为僧俗之间。性别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在餐礼需要保存。 对于路德来说,圣·保罗是最好的神圣真理的解释者。保罗认为人是不完美的和无法自 助的。人的努力永远不能达到上帝的要求的程度。人因此是不能靠自己来实行完善,并完善 基础上同上帝建立关系。灵魂的得救因此不是靠宗教仪式、善功、朝圣、惩罚和忏悔,而要 完完全全地依靠对救世主基督的信仰。因为,神才是完美的,是他把他的恩赐予了他的信仰 者。因此,灵魂得救不是人的工作,也不是教会的工作,而完全是上帝的工作。对上帝的信 仰也是上帝赐予的。路德在信仰问题上同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的 理性逻辑证明完全不同,他认为信仰就是信仰,不是学术性的研究和证明,而是如孩童那样 完全出自天性和内心。只有上帝给的慈悲和对上帝的信仰能使人得救。信仰是一种上帝的恩 惠,不需要代价,不是一种理性的关系,而是纯粹的信仰使人同神建立关系。人具有信仰本 身不是一种善功,因为它只是上帝的无偿恩赐的礼物。坚信得救不是由人决定而是由神决定 的,所以这是神的工作。人的自由度在于他接受还是不接受上帝的恩慈。路德还接受了圣奥 古斯丁的前定论,认为神圣的恩赐是上帝的计划,是前定的。这样,路德就有了一个十分不 同于当时所流行的基督教理论的思想基础。 路德的“以信称义”的教义同中世纪罗马教会提倡的“行为称义”明显不同。关于灵魂 得救,教会根据传统提倡一种合作论。即人需要自己努力,积累功德,然后上帝再帮助人。 这种说法就是行为称义。路德则认为人不能贡献出什么。一切依赖于上帝的拯救。根据这种 理解,路德否定了善功在得救中的作用,也否定了赎罪券的作用。路德认为,基督教的本质 是爱。信仰是衡量的标准。好的行为如祈祷、仪式等不能导致灵魂得救。 “以信称义”要求重新摆正人和神的位置。由于原罪的结果,人类变得傲慢自私,把自 己当作偶像进行崇拜,相信自己的供德可以为自己挣得灵魂上的得救。这样,就背离了上帝 而成为“撒旦”的信徒。路德认为由于人类的堕落,人类甚至不能明白上帝的意志,也不服 从上帝的意志。灵魂得救的问题,因此,不是人的功德所致,因为人所自认为的功德在上帝 的眼里也许并不是功德。灵魂得救必须依靠上帝的无偿的恩赐。路德由此发现了基督教的福 音的一面,即上帝恩爱世人,拯救世人。灵魂得救不是依靠个人的功德,而是完全地依靠上 帝。人只要信仰上帝,接受上帝的恩赐,才能灵魂得救。 路德“以信称义”的神学基础是上帝之言。路德是第一个卓越的《圣经》研究者,他系 统讲授过《圣经》讲座。对《圣经》的研究和讲学使他同流行的神学相对立,因为在维滕贝 格大学,神学的主要部分不是《圣经》,而是讲经院哲学和托马斯主义。路德的同事、神学 院院长卡尔斯坦特是路德的好朋友,他曾说他虽然是一个神学博士,却从来没有见到过《圣 经》。路德在维滕贝格大学同时还同亚里斯多德派进行斗争,他曾经根据《圣经》,提出了1 52条拉丁文的论纲,批判亚里斯多德,捍卫奥古斯丁的前定论和上帝的慈爱论。他不无高 兴地看到在维滕贝格大学,亚里斯多德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他又在维滕贝格大学对同事们 说他发现了灵魂得救的新途径,不过在赎罪券事件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路德提出教会是人们学习《圣经》的地方,教会不是具有神性的机构,而是一种世俗的 机构。在1517年路德就已考虑了这个问题。1519年莱比锡争论时,他提出教会是世 俗机构的论点,把教会看作世俗机构,而灵魂得救靠得是信仰,不是靠罗马教皇和自称神圣 的教会。1520年他发表《罗马的教皇》一文,称教皇为基督教王国一切异端的根源,不 能逃脱入地狱的惩罚。路德认为人和上帝是直接沟通的,所以他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 师”的观点。路德认为教士的布道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宗教仪式。他认为最高的权威是《圣 经》本身。这些观点在1517年后得到广泛流行。世俗之人完全可以通过直接阅读《圣经》 而同上帝沟通。既然教会是一种世俗机构,而且为了防止这种机构的腐败,他就应当服从世 俗权威的管辖。路德希望把教会置于世俗的法律制度下。在“教会的巴比伦之囚”一文中, 路德提出信仰的重要性和废除以往的奇迹。路德认为僧俗之间。性别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