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把卦爻象征宇宙的自然意义,引伸才见深邃。但从传》角度看,锡世无闷”之境界,蛀子》则有乘天 到人类经验的多项领域。1 传》中的人文智慧与自然现象决不地之正”之气概和乘物以游心”之 理解与文本互动,理解居中 是实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不 遥。象辞》中的思不出其位”观 象辞》所展示的对锡经》的解读,是因为有了自然现象,才有了相应念,则是论语》君子思不出其位 方便了我们把握这种解读特征。根的人文智慧。这些人文智慧是以对(宪向》)的照搬。象辞主张对过错 据笔者的考察,如果把象辞》中所大自然的深切体悟为基础,参之于宽赦,论语》则有君子之过也,如 列人文智慧看成是由卦爻(自然现丰富的生活经验,经由锡传》作者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象)引伸出来的话,那么主要有这样理论综合创造之成果。由此看出,人皆立仰之”(伦语·子张》)的教 几种基本类型:一是顺推型,即直接朝传》对锡经》的解读没有拘泥于导,等等。可见,象辞》中的人文智 由自然现象中推出相关人文智慧。傷经》文本,而是作了很多富有想慧,大都来自儒家或道家经典。有的 如失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象力的发挥。 是儒道共有的思想、观念或主张,有 强不息”之精神品质就是直接从天 儒道与易理互融,儒道为主。的思想或主张则为儒家或道家所自 行健”中推论出来的:又如地中有象辞》所展示的与卦爻对应的人文有。因此我们可以说,其一,由作为 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智慧,大多可在儒家或道家经典中 种思想文本的解释实践看,傷 施”,其中寓有的劫富济贫公正平找到。有些人文智慧是论语》与魈传》实际上是借助先秦已经流行的 等”之品质也是直接由地中有山”德经》共有的,如象辞》的中袞多儒家道家的主张,然后根据自身的 推论而来的。二是逆推型,即所述人益寡,称物平施”主张,我们不仅在价值要求进行一定的筛选,再有这 文智慧在含义上是由相反的自然现论语》中似曾相识,所谓君子不患些思想分配到不同的卦爻下,最后 象逆推而来。如怿无水,困。君子以寡而患不均”(氏》),在魈德经》进行互证互融的一种思想活动。其 致命遂志”。致命遂志”之精神是中亦耳熟能详,所谓失之道,损有 由于这种互证是儒道思想与易 由释无水”困顿现象中逆推而来,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理的互证,而在这种互证过程中, 因为释无水”表示情形危困,但正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传》作者充分借用了易之卦爻等 是在这种危困情况下,需要致命遂道者。”(77章)又如象辞》中施禄符号,努力宣传符合他们价值取向 志”的精神。又如出在火上,即济。天下而不居德”的精神,论语》则有的儒道经典中的思想。因此,从思想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倨安思危”博施于民而济众”(雍也》)与之对内容结构看,傷传》实际上是儒道 之处事态度由水在火上”情境形应,而魈德经》中为而弗有,功成易三种思想的融合,而儒道尤其是 成。水在火上”,大火扑灭指时可而弗居”(77章)之观念,也应是其思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其三,锡传》 待,但就是在这种大功告成的情况想源头之一。再如象辞》中有惩忿作者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倾向上,明 下,却要思患而预防之”。这显然是窒欲”的思想,魈德经》提倡少私显地支持儒家的主张,从而使锡 种逆推。三是暗示型,即所述人文寡欲”(19章)修养方法,籃子》则有传》对傷经》的解读一开始便具足 智慧是在某种自然现象的暗示下得养心莫善于寡欲”(蜢子·尽心了儒家色彩,亦由此使朝经》在性 到的。如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下》)的教诲。如上比较说明,象辞》质上成为儒家经典。这可否成为解 身”。怒惧修身”之修养行为源自对中的很多思想主张都为魈德经》和释学需要关注的一个新课题:解读 雷声的敬畏,本来雷声与修身毫无纶语》所共有,也就是说,朝传》在可能主宰文本的性质”?其四,由思 关联,但在古代文化氛围中,雷的出解读经》的过程中,对魈德经》想史角度看,傷传》对傷经》的解 现往往是对作恶之人的警告。所以,和论语》中共有的积极性智慧进行读,不仅是对被解释对象锡经》意 当天空中雷鸣不断,君子惊恐进而了继承。有些人文智慧则分属儒家义的开发、消化、理解、提升和继承 修养德性乃十分正常之事。又如风或道家。比如,象辞》中有訾有物,还综合选择吸收了儒道思想,因而 行水上,涣。先王以亨于帝,立庙”。行必恒”之思想,论语》则有訾必 易理及儒道思想的延承产生了积 先王何以要立庙祭天帝?因为风行信,行必果”(仔路》)之观念。象极作用,并因此在思想史上成为先 水上”,使水破碎离散,由此先王应辞》中有容民畜众”之品质,魈德秦向两汉过渡的重要桥梁。 该想到如何收拾、聚集民心的问题,经》则有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以 于是便有了立庙祭帝之为。由这些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16章)之 类型可以看出,锡传》对朝经》的教导。象辞》中有羋礼弗履”之戒 1](美)成中英世纪之交的 解读是十分灵活且富有创造性的。 言,轮语》则有非礼勿视,非礼勿抉择》第236页,知识出版社(上海) 也正是有了这种灵活且富创造性的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颇渊》)1991年版。 解读,锡经》的思想才见丰富多彩,之要求。象辞》中有独立不惧,遁 [责任编辑:郭树森] 54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把卦爻象征宇宙的自然意义,引伸 到人类经验的多项领域。# $ % 理解与文本互动,理解居中。 《象辞》所展示的对 《易经》的解读, 方便了我们把握这种解读特征。根 据笔者的考察,如果把 《象辞》中所 列人文智慧看成是由卦爻 &自然现 象’ 引伸出来的话,那么主要有这样 几种基本类型:一是顺推型,即直接 由自然现象中推出相关人文智慧。 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 强不息”之精神品质就是直接从“天 行健”中推论出来的;又如 “地中有 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 施”,其中寓有的 “劫富济贫公正平 等”之品质也是直接由 “地中有山” 推论而来的。二是逆推型,即所述人 文智慧在含义上是由相反的自然现 象逆推而来。如“泽无水,困。君子以 致命遂志”。“致命遂志”之精神 是 由 “泽无水”困顿现象中逆推而来, 因为 “泽无水”表示情形危困,但正 是在这种危困情况下,需要“致命遂 志”的精神。又如“山在火上,即济。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居安思危” 之处事态度由 “水在火上”情境形 成。“水在火上”,大火扑灭指时可 待,但就是在这种大功告成的情况 下,却要“思患而预防之”。这显然是 一种逆推。三是暗示型,即所述人文 智慧是在某种自然现象的暗示下得 到的。“如(雷,震。君子以恐惧修 身”。“恐惧修身”之修养行为源自对 雷声的敬畏,本来雷声与修身毫无 关联,但在古代文化氛围中,雷的出 现往往是对作恶之人的警告。所以, 当天空中雷鸣不断,君子惊恐进而 修养德性乃十分正常之事。又如“风 行水上,涣。先王以亨于帝,立庙”。 先王何以要立庙祭天帝( 因为“风行 水上”,使水破碎离散,由此先王应 该想到如何收拾、聚集民心的问题, 于是便有了立庙祭帝之为。由这些 类型可以看出,《易传》对 《易经》的 解读是十分灵活且富有创造性的。 也正是有了这种灵活且富创造性的 解读,《易经》的思想才见丰富多彩, 才见深邃。但从《易传》角度看,《易 传》中的人文智慧与自然现象决不 是实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不 是因为有了自然现象,才有了相应 的人文智慧。这些人文智慧是以对 大自然的深切体悟为基础,参之于 丰富的生活经验,经由 《易传》作者 理论综合创造之成果。由此看出, 《易传》对《易经》的解读没有拘泥于 《易经》文本,而是作了很多富有想 象力的发挥。 儒道与易理互融,儒道为主。 《象辞》所展示的与卦爻对应的人文 智慧,大多可在儒家或道家经典中 找到。有些人文智慧是《论语》与《道 德经》共有的,如 《象辞》的中 “裒多 益寡,称物平施”主张,我们不仅在 《论语》中似曾相识,所谓“君子不患 寡而患不均”&《季氏》’,在《道德经》 中亦耳熟能详,所谓 “天之道,损有 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 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 道者。”&)) 章’又如《象辞》中“施禄 天下而不居德”的精神,《论语》则有 “博施于民而济众”&《雍也》’ 与之对 应,而 《道德经》中 “为而弗有,功成 而弗居”&)) 章’之观念,也应是其思 想源头之一。再如《象辞》中有“惩忿 窒欲”的思想,《道德经》提倡 “少私 寡欲”&$* 章’修养方法,《孟子》则有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 下》’的教诲。如上比较说明,《象辞》 中的很多思想主张都为《道德经》和 《论语》所共有,也就是说,《易传》在 解读 《易经》的过程中,对 《道德经》 和《论语》中共有的积极性智慧进行 了继承。有些人文智慧则分属儒家 或道家。比如,《象辞》中有“言有物, 行必恒”之思想,《论语》则有 “言必 信,行必果”&《子路》’ 之观念。《象 辞》中有 “容民畜众”之品质,《道德 经》则有 “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以 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章’之 教导。《象辞》中有“非礼弗履”之戒 言,《论语》则有 “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之要求。《象辞》中有“独立不惧,遁 世无闷”之境界,《庄子》则有 “乘天 地之正”之气概和 “乘物以游心”之 消遥。《象辞》中的“思不出其位”观 念,则是 《论语》“君子思不出其位” &《宪向》’的照搬。《象辞主张对过错 宽赦,《论语》则有 “君子之过也,如 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立仰之”&《论语·子张》’ 的教 导,等等。可见,《象辞》中的人文智 慧,大都来自儒家或道家经典。有的 是儒道共有的思想、观念或主张,有 的思想或主张则为儒家或道家所自 有。因此我们可以说,其一,由作为 一种思想文本的解释实践看,《易 传》实际上是借助先秦已经流行的 儒家道家的主张,然后根据自身的 价值要求进行一定的筛选,再有这 些思想分配到不同的卦爻下,最后 进行互证互融的一种思想活动。其 二,由于这种互证是儒道思想与易 理的互证,而在这种互证过程中, 《易传》作者充分借用了易之卦爻等 符号,努力宣传符合他们价值取向 的儒道经典中的思想。因此,从思想 内容结构看,《易传》实际上是儒道 易三种思想的融合,而儒道尤其是 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其三,《易传》 作者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倾向上,明 显地支持儒家的主张,从而使 《易 传》对 《易经》的解读一开始便具足 了儒家色彩,亦由此使 《易经》在性 质上成为儒家经典。这可否成为解 释学需要关注的一个新课题:“解读 可能主宰文本的性质”( 其四,由思 想史角度看,《易传》对 《易经》的解 读,不仅是对被解释对象 《易经》意 义的开发、消化、理解、提升和继承, 还综合选择吸收了儒道思想,因而 对易理及儒道思想的延承产生了积 极作用,并因此在思想史上成为先 秦向两汉过渡的重要桥梁。 注: #$ % &美’ 成中英 《世纪之交的 抉择》第 ,-+ 页,知识出版社 &上海’ $**$ 年版。 #责任编辑:郭树森%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