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选择你喜欢的词语填在课本划横线的地方,字迹工整。 4、出示句子“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指名读句子。根据教师的提问读这个句子 什么睡在松软的泥土里?(重读“种子”) 种子睡在哪里?(重读“泥土里”) 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重读“松软的”) 根据提问的侧重点不同,读的过程中,重读的地方也不一样,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问 所问的要点。 5、指导书写。 归纳总结:“底”“原”是左上包围的字,写的时候注意撇要写伸展;“处”“递”是左下包 围的字,捺画要写得伸展 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这节课上,学会了如何看公园的导览图,与我们实际的生活紧密相关,希望同学 们在课后,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第二课时 走进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1、导入:小朋友们,学习这一单元课文后,我们发现了春天新长出的景物,如:小草从地 下钻出头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査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枯”不能读成“gu”,不可写成“姑”。“荣” 不要读成“yong”。 3、理解古诗内容。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再自由读诗,了解诗歌大致的意思 (3)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观察。 (4)小组讨论后汇报 大意释析:“离离原上草”,辽阔的大地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2)多媒体展示辽阔草原。看到后你的感受怎样?(惊讶,舒服,心旷神怡。)读出你的 感受。 岁一枯荣”,出示春、夏、秋、冬草图,让学生讲两幅图的不同理解诗意。 (5)教师小结:“一岁一枯荣”是大自然的规律。大家看的这枯荣图有什么认识请读出来 (6)看春秋草图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教师小结:读到此句诗时,大家的心中对小草涌起了什么感觉,说一说。 它们无情摧残小草,枯萎衰败,春天一到,小草又恢复了生机 4、师点拨:此时,你最想对小草说些什么呢?(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啊!) 5、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读? (体会到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喜爱。第三句“野火烧不尽”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 小草的顽强,“烧不尽”读重音;第四句“春风吹又生”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 命力,“又生”读重音。)3、选择你喜欢的词语填在课本划横线的地方,字迹工整。 4、出示句子“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指名读句子。根据教师的提问读这个句子。 什么睡在松软的泥土里?(重读“种子”) 种子睡在哪里?(重读“泥土里”) 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重读“松软的”) 根据提问的侧重点不同,读的过程中,重读的地方也不一样,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问 所问的要点。 5、指导书写。 归纳总结:“底”“原”是左上包围的字,写的时候注意撇要写伸展;“处”“递”是左下包 围的字,捺画要写得伸展。 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这节课上,学会了如何看公园的导览图,与我们实际的生活紧密相关,希望同学 们在课后,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第二课时 一、走进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1、导入:小朋友们,学习这一单元课文后,我们发现了春天新长出的景物,如:小草从地 下钻出头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枯”不能读成“gu”,不可写成“姑”。“荣” 不要读成“yóng”。 3、理解古诗内容。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再自由读诗,了解诗歌大致的意思。 (3)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观察。 (4)小组讨论后汇报。 大意释析:“离离原上草”,辽阔的大地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2)多媒体展示辽阔草原。看到后你的感受怎样?(惊讶,舒服,心旷神怡。)读出你的 感受。 “一岁一枯荣”,出示春、夏、秋、冬草图,让学生讲两幅图的不同理解诗意。 (5)教师小结:“一岁一枯荣”是大自然的规律。大家看的这枯荣图有什么认识请读出来。 (6)看春秋草图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教师小结:读到此句诗时,大家的心中对小草涌起了什么感觉, 说一说。 它们无情摧残小草,枯萎衰败,春天一到,小草又恢复了生机。 4、师点拨:此时,你最想对小草说些什么呢?(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啊!) 5、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读? (体会到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喜爱。第三句“野火烧不尽”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 小草的顽强,“烧不尽”读重音;第四句“春风吹又生”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 命力,“又生”读重音。)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