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掌握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 3.培养“临床思维”,掌握医学科学思维方法 4.扩宽视野,掌握医学的科学与艺术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一 教学目的 在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基础上,熟悉呼吸系统结构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呼吸系统 疾病基本病史、常见症状、体征,最终到达根治疾病的目的。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常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分析。 (二)熟悉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三)了解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三教学内容 (一)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1肺通过呼吸道对外开放:一一一对外开发的器官: 总呼吸面积,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防御功能受损的原因 2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lesser circulation)特点:肺动脉解剖结 构特为为双重血供:肺动静脉(肺循环)、支气管动静脉(体循环) 3肺循环与体循环(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淋巴循环)相通:全身的皮肤、组 织、器官的菌栓、血栓、癌栓均可导致肺病变。 4其他系统的疾病和其他疾病也可累及肺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病史、常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分析。 第二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内容)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教学目的 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措施。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临床表现和分型以及诊断、鉴别诊断。 (二)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三)了解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征。 (二)病因学 1病毒感染:占70一80%。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2细菌感染:占20一30%。可原发或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多为定植于口腔的溶血性链球 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G一杆菌偶见。 3.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打喷嚏或空气中含有病毒:接触传播:接触污染的手或用具。2.掌握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 3.培养“临床思维”,掌握医学科学思维方法 4.扩宽视野,掌握医学的科学与艺术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 教学目的 在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基础上,熟悉呼吸系统结构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呼吸系统 疾病基本病史、常见症状、体征,最终到达根治疾病的目的。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常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分析。 (二)熟悉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三)了解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三 教学内容 (一)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1 肺通过呼吸道对外开放:―――对外开发的器官: 总呼吸面积,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防御功能受损的原因 2 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lesser circulation)特点:肺动脉解剖结 构特为为双重血供:肺动静脉(肺循环)、支气管动静脉(体循环) 3 肺循环与体循环(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淋巴循环)相通:全身的皮肤、组 织、器官的菌栓、血栓、癌栓均可导致肺病变。 4 其他系统的疾病和其他疾病也可累及肺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病史、常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分析。 第二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内容)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措施。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临床表现和分型以及诊断、鉴别诊断。 (二)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三)了解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措施。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征。 (二)病因学 1 病毒感染:占 70—80%。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2 细菌感染:占 20—30%。可原发或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多为定植于口腔的溶血性链球 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G-杆菌偶见。 3.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打喷嚏或空气中含有病毒;接触传播:接触污染的手或用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