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4期 柳翠翠等: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流动换热特性 447· 模型计算获得的壁面换热Nu与实验数据同的对比 图,横坐标为量纲一的周向距离S/B(凸形表面某 位置距驻点的周向距离与狭缝宽度之比).由图可 知:SST k-w模型计算结果在趋势上与实验数据相 差较远,说明SSTk一w模型对于狭缝宽度与柱状凸 边界县 分高点 形表面尺度具有显著差异的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 M rmmcccermmmff 边界层分离点M 表面的预测是不适用的:Realizable k一e模型和RNG k一e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吻合程度较好;Standard k-s 模型在驻点区域过大而流动下游区域过小地预测了 (a) (b) 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的换热能力. 图3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流场分布(B=10mm,D/B= 17,Re=11000).(a)流场分布:(b)边界层分离局部放大矢 量图 △ 实晚数据 RNGC k-E Fig.3 Flow distribution of slot jet impingement to a cylindrical con- Realicable k-g vex surface (B=10mm,D/B=17,Re =11000):(a)flow distribu- Standard k-g tion:(b)partial magnified vector of boundary layer separation 50 -----STk- 急剧下降,形成明显的负压区,并沿表面扩展至下 40 游,此时压力逐渐恢复,形成逆向压力梯度(简称逆 压梯度),边界层即在此逆压梯度的作用下产生 功 分离. 1.5 200 10 S/B -D/B=34.0 ---D/B=17.0 图2湍流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 1.0 Fig.2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data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urbulence models 05 因此,本文选择Realizable k-e模型对狭缝射流 冲击柱状凸形表面展开研究,分析射流沿柱状凸形 表面的流动结构和边界层分离现象及柱状凸形表面 的强化换热特性. 3结果及讨论 50 100 150 B1) 3.1流动特性 图4沿柱状凸形表面的压力系数分布 狭缝射流冲击至柱状凸形表面,在冲击驻点区 Fig.4 Pressure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 along the cylindrical convex surface 域速度方向发生转变,气体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沿工 件表面运动,速度逐渐降低,并在流动下游区域产生 以距壁面1×10~6m位置的速度为依据,其速 边界层分离,如图3所示 度值为0且速度方向发生转变处即认为是边界层分 边界层分离的原因在于气体射流沿壁面流动过 离点,在被冲击柱体直径分别为85.0、113.3、170.0 程产生了逆压梯度.图4为Re=11000时,在四种 和340.0mm的情况下,可获得边界层分离角度分别 量纲一曲率半径D/B(B=10mm时,D=85.0、 为146.7°、148.5°、149.1°和160.5°,即被冲击柱状 113.3、170.0和340.0mm及D=170mm时,B=5、 凸形表面直径越小,边界层分离越早:同样,当狭缝 10、15和20mm)下沿被冲击柱状凸形表面的压力 宽度分别为5、10和20mm时,其边界层分离角度分 系数分布,压力系数C定义为C。=2p/(p),横坐 别为152.4°、149.1°和147.7°,狭缝宽度越大,边界 标为沿被冲击柱状凸形表面的圆心角日(驻点位置 层分离越早. 0=0).由图可知,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在驻 经研究发现,逆压梯度大小对边界层分离点位 点处具有最高的压力值,随着流动的发展,压力系数 置具有重要影响.定义量纲一的压力梯度为dC。/第 4 期 柳翠翠等: 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流动换热特性 模型计算获得的壁面换热 Nu 与实验数据[3]的对比 图,横坐标为量纲一的周向距离 S /B ( 凸形表面某 位置距驻点的周向距离与狭缝宽度之比) . 由图可 知: SST k--ω 模型计算结果在趋势上与实验数据相 差较远,说明 SST k--ω 模型对于狭缝宽度与柱状凸 形表面尺度具有显著差异的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 表面的预测是不适用的; Realizable k--ε 模型和 RNG k--ε 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吻合程度较好; Standard k--ε 模型在驻点区域过大而流动下游区域过小地预测了 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的换热能力. 图 2 湍流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 Fig. 2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data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urbulence models 因此,本文选择 Realizable k--ε 模型对狭缝射流 冲击柱状凸形表面展开研究,分析射流沿柱状凸形 表面的流动结构和边界层分离现象及柱状凸形表面 的强化换热特性. 3 结果及讨论 3. 1 流动特性 狭缝射流冲击至柱状凸形表面,在冲击驻点区 域速度方向发生转变,气体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沿工 件表面运动,速度逐渐降低,并在流动下游区域产生 边界层分离,如图 3 所示. 边界层分离的原因在于气体射流沿壁面流动过 程产生了逆压梯度. 图 4 为 Re = 11 000 时,在四种 量纲一 曲 率 半 径 D/B ( B = 10 mm 时,D = 85. 0、 113. 3、170. 0 和 340. 0 mm 及 D = 170 mm 时,B = 5、 10、15 和 20 mm) 下沿被冲击柱状凸形表面的压力 系数分布,压力系数 C0定义为 C0 = 2p /( ρu2 0 ) ,横坐 标为沿被冲击柱状凸形表面的圆心角 θ ( 驻点位置 θ = 0) . 由图可知,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在驻 点处具有最高的压力值,随着流动的发展,压力系数 图 3 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流场分布( B = 10 mm,D/B = 17,Re = 11 000) . ( a) 流场分布; ( b) 边界层分离局部放大矢 量图 Fig. 3 Flow distribution of slot jet impingement to a cylindrical con￾vex surface ( B = 10 mm,D/B = 17,Re = 11000) : ( a) flow distribu￾tion; ( b) partial magnified vector of boundary layer separation 急剧下降,形成明显的负压区,并沿表面扩展至下 游,此时压力逐渐恢复,形成逆向压力梯度( 简称逆 压梯度) ,边界层即在此逆压梯度的作用下产生 分离. 图 4 沿柱状凸形表面的压力系数分布 Fig. 4 Pressure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 along the cylindrical convex surface 以距壁面 1 × 10 - 6 m 位置的速度为依据,其速 度值为 0 且速度方向发生转变处即认为是边界层分 离点,在被冲击柱体直径分别为 85. 0、113. 3、170. 0 和 340. 0 mm 的情况下,可获得边界层分离角度分别 为 146. 7°、148. 5°、149. 1°和 160. 5°,即被冲击柱状 凸形表面直径越小,边界层分离越早; 同样,当狭缝 宽度分别为 5、10 和 20 mm 时,其边界层分离角度分 别为 152. 4°、149. 1°和 147. 7°,狭缝宽度越大,边界 层分离越早. 经研究发现,逆压梯度大小对边界层分离点位 置具有重要影响. 定义量纲一的压力梯度为 dC0 / ·44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