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tive Number of Parties),对政党体系予以狭义的 是后者的结果,]难以通过选举制度的改 界定,所谓两党体系指的是有效政党,而未将泡 革,来改变已经结构化了的政党体系。])这 沫型政党考虑在内。根据雷伊(Douglas Rae) 种观点认为,选举制度只是反映了更深层的社 的定义,两党体系指的是两大政党的得票率总 会原因。0o]s)上述反对意见,实际上是将选 和超过90%,且没有一个政党的得票率超过 举制度视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而非 70%。们s2本文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将均衡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对于选举制度 两党体系界定为:两个主要政党在重要选举中 对政党体系究竞有何影响,一项研究表明,单席 的得票率超过90%,两党得票率和议会席次率 多数制和比例代表制一样具有产生多党制的倾 的差距少于10%。 向。们67)但另一项新近研究却证实了选举 根据让·布隆德尔(Jean Blondel)的理想 制度对有效议会政党数目的明显影响:采用多 分类,政党体系可以根据政党的数目和大小区 数表决选举制度的国家的有效议会政党数平均 隔为:(1)两党体系,即两党在议会的席次比为 值为2.42,采用比例代表制国家的有效议会政 50-50到55-45之间(假设总席位是100,下 党数平均值为4.45,而采用混合选举制度的国 同):(2)两个半政党体系,例如三个政党的席 家的有效议会政党数平均值为3.54,介于两者 次比为45-40-15:(3)一党优势下的多党体 之间。2]()其实,迪维尔热定律的视角是考察 系,例如45-20-15-10-10的席次比属于此 选举制度对政党体系的影响,而不在于追究选 类:(4)不具一党优势的多党体系,席次比可能 举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同时迪维尔热也认为, 呈现为25-25-25-15-10.61m487)马尔 选举制度扮演了加速器或制动器的角 克·拉克索(Markku Laakso)和莱茵·塔克佩 色。3])本文认为选举制度对政党体系具有 拉(Rein Taagepera),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有效政 形塑作用。正如萨托利所言,如果选举制度不 党数目可以通过政党得票率或议会席次比例来 会产生什么政治结果,政客们就大可不必围绕 加以计算,其公式是用1除以主要政党得票率 选举制度的改革而拼得你死我活。4]m)事实 (或席次率)的平方和,即Nm=1/∑2,或者 上,基于台湾内部“蓝、绿”对立的政治生态,岛 内两党体系的形成和2008年“立法院”选举时 N=1/∑s2.61根据这一公式,如果两党 采取的新的选举制度以及各级领导人选举所采 得票率为50%一50%,有效选举政党数目(Ef- 取的相对多数当选制确有很大关系。 fective Number of Elective Parties)就是2,如果 是55%一45%,有效选举政党数目就是1.98, 二、台湾政党体系的演变 如果三党得票率是45%-40%-15%,有效选 举政党数目即2.33。对政党席次率也可进行 台湾两党体系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演变 同样的计算,以得出有效议会政党数目(Efec一 过程。2000年以前,在台湾政坛比较活跃的主 tive Number of Parliamentary Parties)。本文将 要是国民党(大)、民进党(中)和新党(小)三 结合上述方法,探讨台湾政党体系的发展趋势。 股政治势力。2000年后因为国民党内部的权 政党体系的变迁,跟政党数目、规模和意识 力斗争,又相继分化出亲民党和台湾团结联盟 形态以及选举制度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所讨 (台联)两个中、小型政党。在2001年和2004 论的选举制度,不但指涉台湾“立法院”选举所 年的“立法院”选举后,民进党、国民党、亲民 采取的以单席选区为主、政党比例代表为辅的 党、台联和其他小党(包括无党籍人士)在“立 两票制,也包括台湾各级领导人选举所采取的 法院”的席次先后出现过39%-30%-20%- 相对多数当选制。根据迪维尔热(Duverger)法 6%-4%和40%-35%-15%-5%-4%的 则和假设,单席选区制有利于形成两党体系,比 光谱分布,与布隆德尔的两个半政党体系模式 例代表制有利形成多党体系。们2)但也有人 有点相似,但国民党和民进党为台湾政坛“泛 认为,比例代表制不是导致多党体系的原因,而 蓝”和“泛绿”两股主要势力的代表者,却是不 85 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tive Number of Parties) ,对政党体系予以狭义的 界定,所谓两党体系指的是有效政党,而未将泡 沫型政党考虑在内。根据雷伊( Douglas Rae) 的定义,两党体系指的是两大政党的得票率总 和超过 90% ,且没有一个政党的得票率超过 70% 。[4]( P52) 本文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将均衡 两党体系界定为: 两个主要政党在重要选举中 的得票率超过 90% ,两党得票率和议会席次率 的差距少于 10% 。 根据让·布隆德尔( Jean Blondel) 的理想 分类,政党体系可以根据政党的数目和大小区 隔为: ( 1) 两党体系,即两党在议会的席次比为 50 - 50 到 55 - 45 之间( 假设总席位是 100,下 同) ; ( 2) 两个半政党体系,例如三个政党的席 次比为 45 - 40 - 15; ( 3) 一党优势下的多党体 系,例如 45 - 20 - 15 - 10 - 10 的席次比属于此 类; ( 4) 不具一党优势的多党体系,席次比可能 呈现为 25 - 25 - 25 - 15 - 10。[5]( PP184-187) 马尔 克·拉克索( Markku Laakso) 和莱茵·塔克佩 拉( Rein Taagepera) 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有效政 党数目可以通过政党得票率或议会席次比例来 加以计算,其公式是用 1 除以主要政党得票率 ( 或席次率) 的平方和,即 Nv = 1 /∑vi 2 ,或者 Ns = 1 /∑vs 2 。[6]( P4) 根据这一公式,如果两党 得票率为 50% —50% ,有效选举政党数目( Ef￾fective Number of Elective Parties) 就是 2,如果 是 55% —45% ,有效选举政党数目就是 1. 98, 如果三党得票率是 45% - 40% - 15% ,有效选 举政党数目即 2. 33。对政党席次率也可进行 同样的计算,以得出有效议会政党数目( Effec￾tive Number of Parliamentary Parties) 。本文将 结合上述方法,探讨台湾政党体系的发展趋势。 政党体系的变迁,跟政党数目、规模和意识 形态以及选举制度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所讨 论的选举制度,不但指涉台湾“立法院”选举所 采取的以单席选区为主、政党比例代表为辅的 两票制,也包括台湾各级领导人选举所采取的 相对多数当选制。根据迪维尔热( Duverger) 法 则和假设,单席选区制有利于形成两党体系,比 例代表制有利形成多党体系。[7]( P124) 但也有人 认为,比例代表制不是导致多党体系的原因,而 是后者的结果,[8]( P375) 难以通过选举制度的改 革,来改变已经结构化了的政党体系。[9]( P85) 这 种观点认为,选举制度只是反映了更深层的社 会原因。[10]( P253) 上述反对意见,实际上是将选 举制度视为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 ,而非 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 。对于选举制度 对政党体系究竟有何影响,一项研究表明,单席 多数制和比例代表制一样具有产生多党制的倾 向。[11]( PP146-147) 但另一项新近研究却证实了选举 制度对有效议会政党数目的明显影响: 采用多 数表决选举制度的国家的有效议会政党数平均 值为 2. 42,采用比例代表制国家的有效议会政 党数平均值为 4. 45,而采用混合选举制度的国 家的有效议会政党数平均值为 3. 54,介于两者 之间。[12]( P87) 其实,迪维尔热定律的视角是考察 选举制度对政党体系的影响,而不在于追究选 举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同时迪维尔热也认为, 选举 制 度 扮 演 了 加 速 器 或 制 动 器 的 角 色。[13]( P73) 本文认为选举制度对政党体系具有 形塑作用。正如萨托利所言,如果选举制度不 会产生什么政治结果,政客们就大可不必围绕 选举制度的改革而拼得你死我活。[14]( P27) 事实 上,基于台湾内部“蓝、绿”对立的政治生态,岛 内两党体系的形成和 2008 年“立法院”选举时 采取的新的选举制度以及各级领导人选举所采 取的相对多数当选制确有很大关系。 二、台湾政党体系的演变 台湾两党体系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演变 过程。2000 年以前,在台湾政坛比较活跃的主 要是国民党( 大) 、民进党( 中) 和新党( 小) 三 股政治势力。2000 年后因为国民党内部的权 力斗争,又相继分化出亲民党和台湾团结联盟 ( 台联) 两个中、小型政党。在 2001 年和 2004 年的“立法院”选举后,民进党、国民党、亲民 党、台联和其他小党( 包括无党籍人士) 在“立 法院”的席次先后出现过 39% - 30% - 20% - 6% - 4% 和 40% - 35% - 15% - 5% - 4% 的 光谱分布,与布隆德尔的两个半政党体系模式 有点相似,但国民党和民进党为台湾政坛“泛 蓝”和“泛绿”两股主要势力的代表者,却是不 8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