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34·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 ion on TcM Mar.2018Vo|.25No.3 分析了当前脉诊客观化在临床评价研究的优势与不名称术语英译国际标准,这是脉诊进一步国际化发展 足,并提出建立规范统一的脉诊客观化评价标准。李的必要前提 甜等认为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参考文献 题是制定统一的脉象客观化标准,应加强脉诊仪在临]陈欣然,王天芳.中医脉诊起源—-“脉”的医学知识衍生与脉诊学源 床应用中的推广。刘佳等3针对沉脉的脉象特征、主流考们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00797-801 病特点、变化预后及取脉方法进行论述,认为沉脉在[2]姜瑞雪,马作峰王平,等.《黄帝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辨析[ 现代研究中需要临床、基础研究进行充实,尤其是标中医杂志,2015.56(6):45-457. 准化研究中需要克服沉脉的生理性因素、季节性因[3]麦舒桃《难经》浮脉探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2) 素、脉诊采集仪器的可重复性差及采集标准不同等问1600160. 题,寻找其脉诊信息特征并制定相关标准。 [4]李灵巧,包素珍浅析《伤寒论》“沉脉”的病机[].中华中医药杂志, 6教学方法 2015,30(11):3931-3932. 周继朴就脉诊教学方法,提出激发脉诊学习兴[5]黄俊南,王彦晖论“左主司官,右主司府”[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趣、规范脉诊操作步骤、强化脉诊指法练习、锻炼全志.,2015.21-):1059-1060· 面采集脉诊信息能力、培养凭脉辨证和首辨虚实的脉[6]王利,邹勇.《温病条辨》中重症温病脉诊体会[].山东中医杂志, 诊临床思维能力等带教思路。刘玉超指出,加强平201534(8):593-594 脉教学、认识常脉,是知常达变的关键,注重脉之阴[7]袁亮,王朝阳.脉象气化结构原理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 阳五行生克乘侮运用的教学,有利于较快把握病脉 以脉理分析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是提高临证能力的关[8]方英嵩,滕晶.脉象信息的多维思维分析[].山东中医杂志,2015 键。赵绂诚等认为,在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缓脉349):658-60 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的描述,存在着一个脉名多个含义[9]贾建义张扬卿,傅华洲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关系的探讨[.中华中 的现象,故对30位中医专家进行访谈、整理、分析, 医药学刊,2014,32(4):876-879 进一步澄清、规范了缓脉的概念、表现特征及临床意[10]崔晓敏,宋琨,彭伟,等.从解剖角度分析寸口脉的生理变异卬冂.山东 义。薛晓琳等认为历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规划中医杂志2014,32):91-92 教材不能准确反映相应类别下一些脉象的特征,建议[媵晶,张晶,齐向华.现代多学科视角下中医脉诊信息表达的诠释卬]- 在阐述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以“构成中医杂志,2014,5(2):1894-1896 要素分解脉象”的形式,通过列表归纳28脉的特征。[12] BILToN K, ZASLAWSKI C. Reliability of manual pulse diagnosis 滕晶等详细分析当前脉诊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现 methods in traditional east asian edicine: a systematic 状,提出将“情境认知”理论与“系统辨证脉学”相 narrative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结合,以“系统辨证脉学”为蓝本,运用“情境认知Co- elementary Medicine,2016,22(8):599600. 脉诊教学法”对脉诊教学课程和培训模式进行改革 13]于海.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医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 7小结 教育,2015,13(19):142-144. 综上,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中医脉诊的研究较为多[14]张疃,戴洁琛.从名老中医甄梦初肺痨脉象心得试论脉诊入门[北 样化,国外学者也渐渐开始关注,主要对脉诊可靠性京中医药,2014,335):365-367 以及客观化方面进行研究。由于脉诊本身是一种偏重[15]苏娟萍萧汉玺脉诊特色介绍[门山西中医,2015,39():4-5. 于感觉的诊断方法,目前其传承相对欠缺,年轻医生[16]陈中沛张旗,苟春雁,等脉诊与辨证(二)中国中医急症,2014 在临床实践中很难把握,故挖掘、总结及传承现代名23(5):860-862. 老中医或民间老中医的诊脉经验尤为重要。近几年脉[17]桑素珍,金伟金氏脉学的定性、定位和定量诊断[中医药导报 诊标准化、客观化、可视化硏究取得了较多成果,然 而以机器模拟的中医诊脉过程,其相似度及准确度值[8]黄利兴.刘英锋,石强.旴江脉学的成就与特色[].江西中医药大学 得进一步研究。因此,目前脉诊研究亟待需要解决的学报,2015,27(3):4+6. 问题有: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古脉法,这是提高[19]付文倩,齐向华情志脉象浅释[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4 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更逼真地129130 用机器模拟手指诊脉,这是提高脉诊客观化研究科学[20李俊男.头痛脉象浅析[冂.江苏中医药,201,46(5):71-72 性的关键所在;如何更好地制定中医脉诊相关标准如[21]郑梦梦,孙磊涛,沈敏鹤,等.脉诊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冂.中医学·134·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Mar.2018 Vol.25 No.3 分析了当前脉诊客观化在临床评价研究的优势与不 足,并提出建立规范统一的脉诊客观化评价标准。李 甜等[34]认为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 题是制定统一的脉象客观化标准,应加强脉诊仪在临 床应用中的推广。刘佳等[35]针对沉脉的脉象特征、主 病特点、变化预后及取脉方法进行论述,认为沉脉在 现代研究中需要临床、基础研究进行充实,尤其是标 准化研究中需要克服沉脉的生理性因素、季节性因 素、脉诊采集仪器的可重复性差及采集标准不同等问 题,寻找其脉诊信息特征并制定相关标准。 6 教学方法 周继朴[36]就脉诊教学方法,提出激发脉诊学习兴 趣、规范脉诊操作步骤、强化脉诊指法练习、锻炼全 面采集脉诊信息能力、培养凭脉辨证和首辨虚实的脉 诊临床思维能力等带教思路。刘玉超[37]指出,加强平 脉教学、认识常脉,是知常达变的关键,注重脉之阴 阳五行生克乘侮运用的教学,有利于较快把握病脉, 以脉理分析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是提高临证能力的关 键。赵绂诚等[38]认为,在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缓脉 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的描述,存在着一个脉名多个含义 的现象,故对 30 位中医专家进行访谈、整理、分析, 进一步澄清、规范了缓脉的概念、表现特征及临床意 义。薛晓琳等[39]认为历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规划 教材不能准确反映相应类别下一些脉象的特征,建议 在阐述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以“构成 要素分解脉象”的形式,通过列表归纳 28 脉的特征。 滕晶等[40]详细分析当前脉诊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现 状,提出将“情境认知”理论与“系统辨证脉学”相 结合,以“系统辨证脉学”为蓝本,运用“情境认知 脉诊教学法”对脉诊教学课程和培训模式进行改革。 7 小结 综上,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中医脉诊的研究较为多 样化,国外学者也渐渐开始关注,主要对脉诊可靠性 以及客观化方面进行研究。由于脉诊本身是一种偏重 于感觉的诊断方法,目前其传承相对欠缺,年轻医生 在临床实践中很难把握,故挖掘、总结及传承现代名 老中医或民间老中医的诊脉经验尤为重要。近几年脉 诊标准化、客观化、可视化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然 而以机器模拟的中医诊脉过程,其相似度及准确度值 得进一步研究。因此,目前脉诊研究亟待需要解决的 问题有: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古脉法,这是提高 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更逼真地 用机器模拟手指诊脉,这是提高脉诊客观化研究科学 性的关键所在;如何更好地制定中医脉诊相关标准如 名称术语英译国际标准,这是脉诊进一步国际化发展 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陈欣然,王天芳.中医脉诊起源——“脉”的医学知识衍生与脉诊学源 流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0):797-801. [2] 姜瑞雪,马作峰,王平,等.《黄帝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辨析[J]. 中医杂志,2015,56(6):455-457. [3] 麦舒桃.《难经》浮脉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2): 1600-1601. [4] 李灵巧,包素珍.浅析《伤寒论》“沉脉”的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30(11):3931-3932. [5] 黄俊南,王彦晖.论“左主司官,右主司府”[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15,21(9):1059-1060. [6] 王利,邹勇.《温病条辨》中重症温病脉诊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 2015,34(8):593-594. [7] 袁亮,王朝阳.脉象气化结构原理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 30(8):2765-2768. [8] 方英嵩,滕晶.脉象信息的多维思维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5, 34(9):658-660. [9] 贾建义,张扬卿,傅华洲.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关系的探讨[J].中华中 医药学刊,2014,32(4):876-879. [10] 崔晓敏,宋琨,彭伟,等.从解剖角度分析寸口脉的生理变异[J].山东 中医杂志,2014,33(2):91-92. [11] 滕晶,张晶,齐向华.现代多学科视角下中医脉诊信息表达的诠释[J]. 中医杂志,2014,55(22):1894-1896. [12] BILTON K, ZASLAWSKI C. Reliability of manual pulse diagnosis methods in traditional east asian medicine : a systematic narrative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16,22(8):599-609. [13] 于海.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医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 教育,2015,13(19):142-144. [14] 张曈,戴洁琛.从名老中医甄梦初肺痨脉象心得试论脉诊入门[J].北 京中医药,2014,33(5):365-367. [15] 苏娟萍.萧汉玺脉诊特色介绍[J].山西中医,2015,39(9):4-5. [16] 陈中沛,张旗,苟春雁,等.脉诊与辨证(二)[J].中国中医急症,2014, 23(5):860-862. [17] 桑素珍,金伟.金氏脉学的定性、定位和定量诊断[J].中医药导报, 2015,21(16):13-15. [18] 黄利兴,刘英锋,石强.旴江脉学的成就与特色[J].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报,2015,27(3):4-6. [19] 付文倩,齐向华.情志脉象浅释[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4): 129-130. [20] 李俊男.头痛脉象浅析[J].江苏中医药,2014,46(5):71-72. [21] 郑梦梦,孙磊涛,沈敏鹤,等.脉诊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