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生化篇 (一)、文论的生命化 发布时间:200806-19浏览次数:599 )文论的生命化 1、序说“生化观 文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且是一种生命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生命高 度成熟的表玎 实际上,智慧的中国古人早已察觉到了文学与生命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复杂的关系,在 考察文学创作、文学功能、作品自身特点及文学欣赏等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 文学同人的生命活动联系起来。始作俑者,当是老子。老子在讨论艺术对人的作用问题 时,就把艺术品同人的生命联系起来,并高度肯定人的生命价值。《老子》十二章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五音之类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在老子看来,这些 能引起人的感官产生愉悦的艺术品对于人并无任何益处,而只能刺激人的欲望,使人“目 盲”,“耳聋”,甚至“心发狂",因而主张将这些东西全部予以清除。老子的这种过份偏激的 观点看起来非常消极落后,甚至反动,但其中包含着十分积极、进步的批判态度。老子 生活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久的时期,此时的艺术,基本为奴隶主贵族所专有。一方面 艺术的创造者饥寒交迫。老子对于这种不公平现象不但极为不满,而且认为只有消除声 色之美,取消艺术创造,回到无欲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才能人人“安其 居”,保持人自身生命的受损害。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观点,尖锐 地批判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对于声色之美的过份享受。“宝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 章)。富贵者不择手段地过份追求声色之美的享受,其结果只能导致对自身生命的损 害。这种情况在当时统治者中不乏其例①。因此,老子提出了“圣人为腹不为目'的命题 绝对不可浅层次地理解为圣人仅为吃饱肚子而不要艺术和审美,而是说人应该把人的自 身生命放在首位,不要为过份的艺术和审美享受而损害甚至丧失自己的生命。王弼《老 子注》云: 为腹者以物养已,为目者以物役已,故圣人不为目也。 此注至为切当。“为腹”,即重身养已,保全自我生命,以自身生命价值为第一,使之不为 外物所役使和损害;“为目”,即重轻已,贪图声色感官享受,而使自身生命受损。可见, 老子对于文学艺术的态度是立足于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人价值基基础之上的。② 老子之后,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从文学对人之生命的负面影响的角度去议论文学。大多 是从老子所忽视的文学对人的正面影响的角度去议论文学。此方面的始作俑者,当属孔 子。《论语泰伯》云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述而》云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所说的"游",当然不是游戏、游乐、游玩之意,而是种充溢着解放感的生命体验 充溢着愉悦感的生命享受。在孔子看来,诗与艺不但可以使人学得许多知识,获得许多 教益,不但可以使人授之以政",“使于四方”,可以“事父”、“事君”,而且可以使人陶冶情 操,愉悦精神,娱乐情怀,可以使人疲累的生命得以歇息,使人压抑的生命得以舒展, 人在游艺娱乐观赏消遣的文艺活动中,能够使身心获得全面的自由,使生命活动得以充 分地展开。此后,《礼记乐记》提出音乐乃人情之所需,《乐记乐化》云生化篇——、(一)、文论的生命化 发布时间: 2008-06-19 浏览次数: 599 (一)、文论的生命化 1、序说“生化”观 文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且是一种生命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生命高 度成熟的表现。 实际上,智慧的中国古人早已察觉到了文学与生命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复杂的关系,在 考察文学创作、文学功能、作品自身特点及文学欣赏等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 文学同人的生命活动联系起来。始作俑者,当是老子。老子在讨论艺术对人的作用问题 时,就把艺术品同人的生命联系起来,并高度肯定人的生命价值。《老子》十二章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五音”之类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在老子看来,这些 能引起人的感官产生愉悦的艺术品对于人并无任何益处,而只能刺激人的欲望,使人“目 盲”,“耳聋”,甚至“心发狂”,因而主张将这些东西全部予以清除。老子的这种过份偏激的 观点看起来非常消极落后,甚至反动,但其中包含着十分积极、进步的批判态度。老子 生活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久的时期,此时的艺术,基本为奴隶主贵族所专有。一方面 艺术的创造者饥寒交迫。老子对于这种不公平现象不但极为不满,而且认为只有消除声 色之美,取消艺术创造,回到无欲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才能人人“安其 居”,保持人自身生命的受损害。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观点,尖锐 地批判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对于声色之美的过份享受。“宝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 章)。富贵者不择手段地过份追求声色之美的享受,其结果只能导致对自身生命的损 害。这种情况在当时统治者中不乏其例①。因此,老子提出了“圣人为腹不为目”的命题, 绝对不可浅层次地理解为圣人仅为吃饱肚子而不要艺术和审美,而是说人应该把人的自 身生命放在首位,不要为过份的艺术和审美享受而损害甚至丧失自己的生命。王弼《老 子注》云: 为腹者以物养已,为目者以物役已,故圣人不为目也。 此注至为切当。“为腹”,即重身养已,保全自我生命,以自身生命价值为第一,使之不为 外物所役使和损害;“为目”,即重轻已,贪图声色感官享受,而使自身生命受损。可见, 老子对于文学艺术的态度是立足于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人价值基基础之上的。② 老子之后,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从文学对人之生命的负面影响的角度去议论文学。大多 是从老子所忽视的文学对人的正面影响的角度去议论文学。此方面的始作俑者,当属孔 子。《论语·泰伯》云: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述而》云: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所说的“游”,当然不是游戏、游乐、游玩之意,而是一种充溢着解放感的生命体验, 充溢着愉悦感的生命享受。在孔子看来,诗与艺不但可以使人学得许多知识,获得许多 教益,不但可以使人“授之以政”,“使于四方”,可以“事父”、“事君”,而且可以使人陶冶情 操,愉悦精神,娱乐情怀,可以使人疲累的生命得以歇息,使人压抑的生命得以舒展, 人在游艺娱乐观赏消遣的文艺活动中,能够使身心获得全面的自由,使生命活动得以充 分地展开。此后,《礼记·乐记》提出音乐乃人情之所需,《乐记·乐化》云: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