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星占1%、军人占17%、艺术家占15%、教师占12%、政治家占10%、大款占6%、工人占0.4% 当然,这一次调查不是绝对的,但青少年学生盲目“追星”的心理值得教育者重视和硏究 第三,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于时代的急剧变化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及片面追求升学而忽视心理教育等原因,学生的心理惑、矛盾冲突不断增加。调查表明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分别约占10%、15%、19%。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容乐观。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①学习方面困扰,包括学习方法烦恼、学习压 力感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②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包括同 学关系烦恼、交友烦恼、师生关系烦恼、与家庭的间离感等:③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如 性心理苦闷、早恋困惑、体相烦恼、孤独感等:④人生发展中的烦恼,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新生综合症、人生困惑感、自卑感、自杀倾向等。② 行为上失范 史J史小学生的心理上的幼稚、不成熟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模糊,导致了他们在行为上患 现偏差,基至演变为对学校社会及自忌家庭危表更太的犯罪行为。在今天的中小学校 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不文明的语言,同学斗殴,不正常的两性关系、消费 攀比、追求不切合实际的物质享受、追求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感官刺激等。目前,青少年犯 罪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全社会犯罪成员的 70%~80%,已成为社会犯罪的主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与青 少年犯罪研究所1991年底对8省、市1983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初次出 现劣迹行为的年龄始于小学阶段,犯罪的高峰曲线为14~17岁,最高峰值为16岁。起始犯 罪年龄的最高峰值为14岁。①而且青少年犯罪处上升趋势,以北京市丰台区法院1994~1997 年审理的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案件为例,1994年审结28起,1995年审结34起,1996年审 结48起,1997年审结70起。其比例呈明显的逐年上升之势。② 怎样预防和避免学生的生理早熟和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违纪违法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社 会适应性,怎样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而又必须解决的问 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6—1l、12岁之间。小学生的骨骼含胶质较多 柔软而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教教育他们保捷幾、京、行走的正憩 瓷贽,防呔骨骼变形引起驼背。否则,不仅会失去人体健美,而且还会影响肋骨和肺的发 育。小学生肌肉娇嫩,大肌肉群的发育优先于小肌肉群,肌力不足,耐力差,易疲劳。血液 循环中血管发育速度大于心肺发育,心跳频率快,教呃应组缌小学生参加各秧适宸的漬动 运动量不能太大,时间不寡过长,免过度效累在引景儿学习友面,不能低值儿蕙的学 习灒力,又不能要求过高过急,特别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儿童的学习负担。大脑神经系统 发育很快,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一兴奋与抑制的机能迅速增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儿 童细致地综合分析外界事物,不断提高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发展,小学生自我认识的独立性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得到 发展,儿童逐渐学会了通过榜样来认识自己,基本能做自我鉴定。同时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原 则性正逐渐形成,小学生逐渐懂得依据原则评价对象,懂得区分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到了小 学高年级,小学生学会了更多地从人的内心品质来评判自己和别人,能既看到别人的优点 又看到别人的缺点,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逐渐学会全面、客观地进行评 价,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得到了发展。套教育过程史,教师对低年级儿蕙的价要士分漢慎 要引导儿蕙进行自我分板,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忌和别人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76-321页。 φ转引自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转引自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4 星占 19%、军人占 17%、艺术家占 15%、教师占 12%、政治家占 10%、大款占 6%、工人占 0.4%。 当然,这一次调查不是绝对的,但青少年学生盲目“追星”的心理值得教育者重视和研究。 第三,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由于时代的急剧变化、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以 及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心理教育等原因,学生的心理困惑、矛盾冲突不断增加。调查表明,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分别约占 10%、15%、19%。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容乐观。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①学习方面困扰,包括学习方法烦恼、学习压 力感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②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包括同 学关系烦恼、交友烦恼、师生关系烦恼、与家庭的间离感等;③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如 性心理苦闷、早恋困惑、体相烦恼、孤独感等;④人生发展中的烦恼,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新生综合症、人生困惑感、自卑感、自杀倾向等。② ㈢行为上失范 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上的幼稚、不成熟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模糊,导致了他们在行为上出 现偏差,甚至演变为对学校、社会、乃至自己家庭危害更大的犯罪行为。在今天的中小学校 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不文明的语言,同学斗殴,不正常的两性关系、消费 攀比、追求不切合实际的物质享受、追求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感官刺激等。目前,青少年犯 罪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全社会犯罪成员的 70%~80%,已成为社会犯罪的主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与青 少年犯罪研究所 1991 年底对 8 省、市 1983 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初次出 现劣迹行为的年龄始于小学阶段,犯罪的高峰曲线为 14~17 岁,最高峰值为 16 岁。起始犯 罪年龄的最高峰值为 14 岁。①而且青少年犯罪处上升趋势,以北京市丰台区法院 1994~1997 年审理的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案件为例,1994 年审结 28 起,1995 年审结 34 起,1996 年审 结 48 起,1997 年审结 70 起。其比例呈明显的逐年上升之势。② 怎样预防和避免学生的生理早熟和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违纪违法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社 会适应性,怎样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而又必须解决的问 题。 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 6—11、12 岁之间。小学生的骨骼含胶质较多, 柔软而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教师应教育他们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 姿势,防止骨骼变形而引起驼背。否则,不仅会失去人体健美,而且还会影响肋骨和肺的发 育。小学生肌肉娇嫩,大肌肉群的发育优先于小肌肉群,肌力不足,耐力差,易疲劳。血液 循环中血管发育速度大于心肺发育,心跳频率快,教师应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适宜的活动, 运动量不能太大,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劳累。在引导儿童学习方面,不能低估儿童的学 习潜力,又不能要求过高过急,特别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儿童的学习负担。大脑神经系统 发育很快,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兴奋与抑制的机能迅速增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儿 童细致地综合分析外界事物,不断提高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发展,小学生自我认识的独立性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得到 发展,儿童逐渐学会了通过榜样来认识自己,基本能做自我鉴定。同时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原 则性正逐渐形成,小学生逐渐懂得依据原则评价对象,懂得区分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到了小 学高年级,小学生学会了更多地从人的内心品质来评判自己和别人,能既看到别人的优点, 又看到别人的缺点,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逐渐学会全面、客观地进行评 价,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得到了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低年级儿童的评价要十分谨慎, 要引导儿童进行自我分析,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和别人。 ②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276—321 页。 ① 转引自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32 页。 ② 转引自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9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