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周易研究 2006年第6期(总第八十期) 《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发微 余卫国 (南通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易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老庄道家“言不尽意”论立论,《易传》作 者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言不尽意”的命题,而且首创“立象以尽意”之说,不仅实现了《周易》由卜之书到哲学之书的整 体转换,而且完成了惴道言意思想的刨造性整合,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至为重要的地位。至于“象”能否尽 “意”,《易传》作者并没有说。没有说并不等于没有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其后的提出和讨论,则不仅直接引发了魏晋玄学的 “言意之辨”,实现了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换和玄学本体论哲学的理论建构,而且通过玄学“言意之辨”,即按照“言不尽 意”和“得意忘言”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佛教的中国化和宋明理学的综合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为以“意象”为核心 的中国审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而这也正是《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易经;易传;儒家;道家;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882(2006)06-0045-08 On the approach ofestablishing images to completely reveal the idea"taken by Yi Zhuan gL (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images, and idea i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ssue in the Yi stud s. Based on the assertion that "language cannot completely reveal the idea"raised by Lao zi and Zhuang zi pletely reveal the idea"but also initiated the assertion of"establishing images to completely reveal the idea", by which Yi Zhuan not only realized a change for Zhouyi from a book of divination to a book of wisdom and phi losophy, but also completed a creativ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 and Daoist thou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idea and thus established its peculiar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ulture. The author(s)of Yi Zhuan did not refer to whether the images can completely reveal the idea. with out reference does not mean there was no question. This question raised and discussed later not only directly e- voked the debate on language and idea", which was prevalent in the Wei(220-265) and Jin (265-420) dynas ties and realiz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 to metaphysics studies and the theoretic establishment of metaphysical ontology, but also opened a broad avenue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and he integrative innovation of the neo-Confucianism in the Song (960-1279) and Ming(1368-1644) dynasties and solidified a theoretic basis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with"concep- nal image as the core. This manifest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thought of"establishing the imag to completely reveal the idea"initiated in Yi zhuo Key words: Yi jing: Yi Zhuan Confucianism; Daoism; language cannot completely reveal the idea; establis- 收稿l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SJB720008)成果 作者简介:卫国(1960-),男,陕西武功人,南通大学法政学院副研究员,碩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周 易研 究 年 第 期 总第八十期 《易传 》 “ 立象 以尽意 ”思 想发微 余 卫 国 南通大学 法政学 院 , 江苏 南通 摘 要 “ 言 ” 、“ 象 ” 、“ 意 ”之间的关 系 问题 , 是易学研究 中一 个至关重要 的问题 。 以 老庄道家 “ 言不 尽意 ” 论立 论 ,《易传 》作 者不仅第一次 明确提 出了 “ 言不尽意 ”的命题 , 而且首创 “ 立 象 以 尽意 ”之 说 , 不 仅实现 了帝周 易 》由 卜斌 之 书到哲 学 之 书的整 体转换 , 而 且完成 了儒道言意思 想 的创造 性整 合 , 从 而 确立 了 其在 中 国思 想 文 化史 上 至 为 重要 的地 位 。 至 于 “ 象 ” 能否 尽 “ 意 ” ,《易传 》作者并没有说 。 没有说并不 等于 没有 问题 。 而这 个问题在其后 的提 出和讨论 , 则不 仅直接 引发 了魏 晋玄学 的 “ 言意之辨 ” , 实现 了两 汉 经学 向魏晋玄学 的转换和玄学本体论哲学 的理 论 建构 , 而 且 通 过玄学 “ 言意之辨 ” , 即按照 “ 言不 尽 意 ”和 “ 得 意忘 言 ” 的理论和方法 , 不仅 为佛教 的 中国化 和宋明理学 的综合创新开辟 了广 阔的道路 , 同时也 为 以 “ 意 象 ” 为核心 的 中国 审美文化 的繁荣和 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思想 理论基础 , 而这也 正 是《易 传 》 “ 立 象以 尽意 ”思想的意义 和 价值所在 。 关键词 易经 易传 儒家 道家 言不尽意 立象 以尽意 中图 分类号 文 献标识 码 文 章编 号 一 一 一 “ , , 一 , , , , , “ , , , 玖 人双 儿 “ , “ , , , 叭 少 , “ , , 一 一 , 一 一 一 “ , , “ , , 司 儿 竹 ‘ 收稿 日期 一 一 基 金项 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项 目 盯 。。。 成果 。 作 者简介 余卫 国 于 , 男 , 陕西 武功人 , 南通大学法政学 院副研究员 , 硕 士生 导师 ,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