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hing images to completely reveal the idea 《周易》“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易学研究乃至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 问题,而“立象以尽意”以“言不尽意”为基础,又是《周易》最具独特性和思想魅力的中心论题之一。然 而,在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上,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荀俣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立“象”可以尽 意”。正如王夫之所说:“天下无象外之道,何也?有外则相与为两,即甚亲而亦如父之于子也。无外则 相与为一,虽有异名,而亦若耳目之于聪明也。”(《周易外传》卷六)然而,在荀粲等人看来,“今称立象以 尽意,辞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 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载何劭《荀粲传》而在王弼看来,“夫象者,出意者 也;言者,明象者也”(《周易略例·明象》,并发挥了庄子“得意忘言”的思想,进而提出了“得意忘象”主 张。今人虽然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主要局限在对其思想性质的判定上,或认为《易传》是“言不 尽意”论的代表,或认为是“言尽意”的代表,或认为是“言不尽意”而“象尽意”论的代表,正可谓莫衷 是。那么,对这一著名命题究竞应当作何理解?《易传》作者究竟是“言不尽意”论者,还是“言尽意”者 抑或是“言不尽意”而“象尽意”论者?“言”、“象”、“意”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通过“言”、“象”符号 系统能否把握“圣人之意”或“道”一类的抽象本体?如果不能,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把握?为此,本文拟从 思想史的角度,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的本质内涵、理论基础、思想 渊源及其影响等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易传》关于言、象、意关系问题的最集中在《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 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这段话上。撤开这里的“子”究竟是孔子或老子不论,仅就这段话本身而言,其实包含了两个至关重要的 思想命题:其一是“言不尽意”;其二是“立象以尽意”。而在这两个命题当中,立象以尽意”以“言不尽 意”为基础,可以说是《易传》的核心命题和中心论题。这里作者虽称是“子”的言论和思想,但实际上表 达的是《易传》作者自己对“言”、“象”、“意”关系的看法,而这种看法显然又是以老庄道家的“言不尽意” 论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老子、庄子“言不尽意”思想来源于《易传》,而是《易传》“言不尽意” 思想来源于老子、庄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易传》在这里则不仅实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创造性综合, 而且为儒道思想在玄学乃至宋明理学中的会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言不尽意”是老庄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但在老子看来,这 个“道”却是不可言说的。《老子》开宗明义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老子》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道”之所以不可“道”,不可言说,从 直接的意义上说,就是因为“道”是“无”:“道常无名”(《老子》四十一章),“道隐无名”(《老子》三十二章), 道本无名”(《老子》十四章)。而“道”之所以“不可名”,是因为“道”是“物物者”,而不是有形之“物”,是 “一”,是“生”,是“大”,是“全”,是“周”,是“遍”,是“真际”、“实际”而不是“实体”。因为,在先秦语言哲学 中,“名”与“实”相对应,而“实”则主要指具体有形之“物”,所以,“名”即“形名”或“刑名”。《公孙龙子 名实论》说:“夫名,实谓也。《庄子·逍遥游》说:“名者,实之宾也。”“实”常常就是“形”,故有“形名”或 刑名”之说。正如《管子·心术上》所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所以,依照“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的命名标准,故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说。然而,这又不能不说,所以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 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可以说,这既是先秦时期诸子“言意之辨”的滥觞,也是老子留给中国哲 学的理论难题和初始问题:“言道悖论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在这里虽然并未明确提出“言不尽意”的命题但并不能说他的学说中没有“言 不尽意”的思想。事实上,“言不尽意”的思想就包含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命题之中 2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雌 《周易 》 “ 言 ” 、 “ 象 ” 、 “ 意 ”之间的关系问题 , 一 直是易学研究乃 至 中国哲学研究 中的一 个至关重要 的 问题 , 而 “ 立象 以尽 意 ”以 “ 言不尽 意 ” 为基 础 , 又 是《周易 》最具独特性 和思想魅 力 的 中心 论题之 一 。 然 而 , 在对这 一命题 的理解 上 , 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 以荀误 为代表 的传统观点认 为 , 立 “ 象 ”可 以尽 “ 意 ” 。 正如王夫之所说 “ 天下无象外之道 , 何也 有外则相与为两 , 即甚亲而亦如父之于子也 。 无外则 相 与为一 , 虽有异名 , 而亦若耳 目之于聪 明也 。 ” 周易外传 》卷六 然而 , 在 荀架等人看来 , “ 今 称立 象 以 尽意 , 辞 非通于意外者 也 系 辞焉 以尽 言 , 此非 言乎 系表 者也 。 斯则 象外 之意 , 系表 之 言 , 固蕴 而 不 出 矣 。 ” 三 国志 · 魏 书 · 荀或传 》裴松之注引《晋 阳秋 》载何助《荀桨传 而在王 弼看 来 , “ 夫 象者 , 出意者 也 言者 , 明象者也 ” 周易 略例 · 明象 , 并 发挥 了庄子 “ 得意忘 言 ” 的思 想 , 进 而 提 出了 “ 得 意 忘象 ” 主 张 。 今人虽然也对此给予 了高度 的关注 , 但主要局 限在对其思 想性质 的判定 上 , 或认 为《易传 》是 “ 言不 尽意 ”论 的代表 , 或认 为是 “ 言尽意 ” 的代表 , 或认 为是 “ 言不尽 意 ” 而 “ 象尽 意 ” 论 的代 表 , 正 可谓莫衷 一 是 。 那 么 , 对这一著名命题究竟应 当作何理解 《易传 》作者究竟是 “ 言不尽 意 ” 论者 , 还是 “ 言尽 意 ”者 , 抑或是 “ 言不尽意 ”而 “ 象尽 意 ”论者 “ 言 ” 、 “ 象 ” 、 “ 意 ” 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 系 通 过 “ 言 ” 、 “ 象 ” 符号 系统能杏把握 “ 圣人之意 ”或 “ 道 ” 一类 的抽象本体 如果不能 ,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把握 为此 , 本文拟从 思想史 的角度 , 按 照历史 与逻辑相统一 的方法 , 对《易传 》 “ 立象以尽 意 ”思想 的本质 内涵 、 理论基础 、 思想 渊源及其影 响等 间题试作探讨 , 以求教于方家 。 《易传 》关于言 、 象 、 意关 系问题 的最集 中在《系辞上 》 “ 子 日 书不尽 言 , 言不尽意 。 然则圣人之 意其 不可见乎 子 曰 圣人立 象以尽意 , 设 卦以尽情伪 , 系辞焉 以尽其言 , 变而通之 以尽利 , 鼓之舞之 以尽神 ” 这段话 上 。 撇开这里 的 “ 子 ”究竟是孔子或老子不论 , 仅就这 段话本 身而言 , 其实包含 了两个 至关重要 的 思想命题 其一是 “ 言不尽意 ” 其二是 “ 立 象 以 尽意 ” 。 而在 这 两个命题 当中 , “ 立 象 以尽 意 ” 以 “ 言不 尽 意 ”为基础 , 可 以说是《易传 》的核心命题 和 中心 论题 。 这里作者虽称是 “ 子 ” 的言论 和 思想 , 但实际上 表 达 的是《易传 》作者自己 对 “ 言 ” 、 “ 象 ” 、 “ 意 ”关系 的看法 , 而这种看法显 然又是 以老庄道家 的 “ 言不尽 意 ” 论为基础 的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不是老子 、 庄子 “ 言不尽 意 ”思想来 源 于《易传 》, 而是优易传 》 “ 言不尽 意 ” 思想来源 于老子 、 庄子 。 从这个意义上说 ,《易传 》在这里则不仅实现 了儒 家与道 家思想 的创造性综合 , 而且 为儒道 思想在玄学乃至宋 明理学 中的会通奠定 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 众所 周知 , “ 言不尽意 ”是老庄道家 的基本思想 。 老子 以 “ 道 ” 为天 地万 物之本原 , 但在 老子 看来 , 这 个 “ 道 ”却是不可言说的 。 《老子 》开宗 明义便说 “ 道可道 , 非常道 名可名 , 非常名 。 ” 《老子 》一章 “ 吾不 知其名 , 字 之 日 道 , 强为之名 曰 大 。 ” 老子 》二 十五 章 在老子看来 , “ 道 ” 之所 以不 可 “ 道 ” , 不 可 言说 , 从 直接的意义上说 , 就是 因为 “ 道 ”是 “ 无 ” “ 道常无名 ” 老子 》四 十一章 , “ 道 隐无 名 ” 老子 》三 十二章 , “ 道本无名 ” 老子 》十 四章 。 而 “ 道 ” 之所 以 “ 不 可 名 ” , 是 因为 “ 道 ”是 “ 物物者 ” , 而不 是有形 之 “ 物 ” , 是 “ 一 , , 是 “ 生 , , 是 “ 大 , , , 是 “ 全 ” , 是 “ 周 ” , 是 “ 遍 ” , 是 “ 真际 ” 、 “ 实际 ”而 不是 “ 实体 ” 。 因为 , 在先秦语 言哲学 中 , “ 名 ”与 “ 实 ”相对应 , 而 “ 实 ”则主要指具体有形 之 “ 物 ” , 所 以 , “ 名 ” 即 “ 形 名 ” 或 “ 刑名 ” 。 《公 孙龙 子 · 名实论 》说 “ 夫名 , 实谓也 。 ,’庄 子 · 逍遥游 》说 “ 名者 , 实之宾也 。 ” “ 实 ” 常 常就是 “ 形 ” , 故有 “ 形 名 ”或 “ 刑名 ” 之说 。 正如《管子 · 心术上 》所说 “ 物 固有形 , 形 固有名 , 名 当谓 之圣 人 。 ” 所 以 , 依 照 “ 物 固有 形 , 形 固有名 ” 的命名标准 , 故有 “ 道可道 , 非常道 名可名 , 非常名 ”之说 。 然而 , 这又不能不说 , 所 以老子说 “ 有物混成 , 先天地生 。 寂兮寥兮 , 独立 而不改 , 周行 而不殆 , 可 以为天下 母 。 吾 不知其名 ,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之名曰 大 。 ” 老子 》二 十五章 可 以说 , 这 既是先秦时期诸子 “ 言意之辨 ”的滥筋 , 也是老子 留给中国哲 学的理论难题 和初始问题 “ 言道悖论 ” 。 需要指 出的是 , 老子在这里虽然并未明确提 出 “ 言不 尽意 ” 的命题 , 但并不 能说他 的学 说 中没 有 “ 言 不尽意 ”的思想 。 事实上 , “ 言不尽意 ” 的思 想 就包 含在 “ 道 可 道 , 非 常道 名可 名 , 非 常名 ”的命题 之 中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